29,123
次編輯
變更
吴松弟
,無編輯摘要
| 图像 =
[[File:吴松弟.jpg|缩略图
|center|[httphttps://imgcachep1.cjmxssl.qhmsg.com/star/201609/20160929211939793t01a776df7bdde7cc85.jpg 原图链接] [https://starbaike.cjmxso.com/201609doc/11824316388792-6602447.shtml html 来 自明星网自360图片]]]
| 出生日期 = 1954年 (甲午年)6月
| 逝世日期 =
| 职业 = 复旦大学教师
}}
'''吴松弟''',1954年生, [[ 浙江泰顺罗阳 ]] 人,1986年参加工作。 [[ 东北师范大学 ]] 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复旦大学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 [[ 复旦大学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 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 ]] 委员、 [[ 长三角研究院 ]] 副院长、中国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史和历史经济地理(以宋代和近代为主)、中国人口史和移民史(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东南沿海区域史。
== 个人履历 ==
吴松弟,浙江泰顺人,1954年出生,1982年7月 [[ 东北师范大学 ]] 本科毕业,1986年7月复旦大学研究生毕
,留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1990年至1992年,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 谭其骧 ]] 先生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1992年初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5月升任副教授,1999年9月升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 ==
主要研究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关注的时代从唐宋直到近代,开创了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港口—腹地研究范式,近年来也重视微观地域的考察与研究。
== 任职情况 ==
现任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家 [[ 哲学社会科学 ]] 创新基地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 复旦大学 ]] 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同时担任 [[ 中国地理学会 ]] 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并兼任《历史地理》、《 [[ 中国人文田野 ]] 》等刊物编委。
== 获奖情况 ==
1、1991年作为上海史学界的青年代表,参加在西安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
2、1995年6月,被评为复旦大学 [[ 跨世纪人才 ]] 、百名优秀青年教师。
3、2006年8月,被 [[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 ]] 评为2006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
4、独著《 [[ 中国古代都城 ]] 》所属的《 [[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任继愈 ]] 主编)1992年获 [[ 第六届中国 ]] 图书奖一等奖,第二届 [[ 希望杯 ]] 优秀图书奖,1992年第三批优秀畅销书奖。
5、合著《 [[ 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 ]] 》,1995年获全国高校 [[ 人文社会科学 ]] 优秀成果一等奖。
6、独著《 [[ 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 ]] 》,1996年获 [[ 谭其骧 ]] 禹贡基金优秀青年著作奖二等奖(一等奖缺)
7、合著《简明中国移民史》1996年获上海社会学科成果著作三等奖。
8、6卷本《 [[ 中国移民史 ]] 》(担任第3卷、第4卷作者)获1998年上海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一等奖,1999年 [[ 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 ;
9、独著《 [[ 中国人口史 ]] 》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2002年获中国宋史研究会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二等奖。
10、合著《 [[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 》2002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三等奖。
11、6卷本《中国人口史》(担任第3卷作者)2003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 研究项目 ==
(一)独立承担或负责 1、宋代 [[ 南方人口 ]] 研究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青年基金,独立承担,1991年,1994年完成。
2、近七百年来东南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的变迁,1993年,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负责人。
3、点校《 [[ 欧阳修全集 ]] 》,独立承担,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资助项目。1996年。
4、近代以来北方主要港口城市—腹地的经济互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5年,负责人。
5、港口—腹地和近代现代化的空间过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项目,2005年,负责人。
6、 [[ 长三角地区 ]] 经济地理过程和区域差异, [[ 复旦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 ]] 创新基地研究项目,2008年,负责人。
7、港口—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2011年,负责人
10、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整理与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1年,负责人。
(二)作为主要参加者 1、国家历史大地图集,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重大项目,参加审稿并承担交通图组的部分图稿编绘任务,均已完成。
2、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和文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92年已完成。
3、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研究,国家教委 [[ 博士点基金 ]] 项目,已完成。
4、 [[ 中国移民史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
5、 [[ 中国人口史 ]] ,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
== 海外经历 ==
2、1998年10月至1999年8月,[[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尼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其中,1999年4月至6月,应邀自英国赴美国访问,任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 3、2003年2月至12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并应东亚系教授Peter. K. Bol之邀,共同为[[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开设一个学期的课程《中国地方史研究——以浙江金华地区为中心》。 4、2004年12月,日本 [[ 大阪市立大学 ]] 文学部客员教授。
5、2006年8月至10月,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
6、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有,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客员教授。 ''' 海外学术报告 ''' 1、中国历史文献中的 [[ 日本海 ]] 地名,东海(日本海)地名国际学术讨论会,韩国东海研究会举办,韩国汉城,1995.5.24-5.25。
2、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和汉族南方部分的形成,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1997年6月12日。
3、欧洲和日本 [[ 古地图 ]] 中的日本海地名,韩国汉城东海地名国际学术讨论会,1998年10月27-31日。
4、中国南方 [[ 汉族的形成 ]] 与发展,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学术报告,1999年5月21日。
5、 哈佛大学 [[ 东亚文明 ]] 系报告:宋元时期中国南北人口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及其相关问题,2003年5月。
6、港口—腹地和华南未来的经济发展, [[ 香港中文大学 ]] 历史系学术报告,2004年10月11日。
7、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南北人口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及其相关问题,日本东京, [[ 早稻田大学 ]] 文学部学术报告,2004年12月16日。
8、 南宋临安的外来移民和城市文化变迁,日本大阪,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04年12月18日。
9、 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南北人口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及其相关问题,日本高知, [[ 高知大学 ]] 文学部学术报告,2004年12月20日。
10、中国宋代城市研究回顾(1949-2003年),日本广岛, [[ 广岛大学 ]] 文学部学术报告,2004年12月21日。
11、中国宋代城市研究回顾(1949-2003年),日本大阪,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04年12月23日。
12、开埠通商与中国经济的巨变,韩国釜山,开埠通商与文物交流国际学术会议报告,2005年6月。
13、 [[ 中国近代史研究 ]] 的资料宝库:美国 [[ 哈佛燕京图书馆 ]] 所藏中国旧海关资料,美国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 ]] 专场报告,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哈佛燕京图书馆、费正清中心主办,2006年10月15日。
14、 [[ 中国历史地理学 ]] 的过去与现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报告,2006年12月26日。
15、社会考察及其意义:以 [[ 浙江泰顺县 ]] 考察为例,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报告,2006年1月9日。
16、人口史研究的资料与方法:以宋代为中心,政治·制度史研究的资料与方法国际研讨会学术报告,日本大阪市立大学,2007年1月13日。
2000年至2004年,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Peter K. Bol(包弼德)教授合作,在浙江金华市所属各县进行历史文化调查,共4次,每次15-20天。
2006年7月15日至8月15日,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PETER K BOL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刘杰 ]] 副教授,共同率领 [[ 复旦大学 ]] 、哈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台湾华梵大学师生组成的泰顺历史文化考察队共30人,在美国EARTHWATCH 基金会的资金与志愿者的支持下,考察浙江泰顺县历史文化。
== 学术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