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92
次編輯
變更
王炼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王炼
| 圖像 = [[File:王炼1.jpg|缩略图|center|[httphttps://pic5gss2.nipicbdstatic.com/201001119f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4125101_111120055643_2baike/w%3D268%3Bg%3D0/sign=549ac0b39f510fb378197091e108afa8/96dda144ad34598200e06b980df431adcbef8456.jp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话剧、电影剧作家
| 出生日期 = 1925年
| 别名 = 王树鑫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 枯木逢春 ]] 》剧本
| 知名作品 =
}}
'''王炼''',原名'''王树鑫''',著名话剧、电影剧作家。192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一个旧官吏家庭。他在中学时,就与同学排演过《[[雷雨]]》、《[[日出]]》等名剧。<ref>[http://www.1905.com/mdb/star/1914858/ 王炼个人资料-电影-视频全集,1905电影网]</ref>
==生平事迹==
1947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中文系]],在[[济南]]一所中学任语文教师。
王炼特别爱看话剧,无论在小 学 习之余 的暑期同乐会上,还是 在学 习之余 校附近的民众教育馆的演出中 , 他对 只要有 话剧 ,他总是一个热情 的 兴趣仍不减当年 小观众。在中学里,他积极参加业余戏剧活动 , 曾 与同学们一起排 演 出过 《 沉渊 雷雨 》、 《 大马戏团 日出 》等 名 剧 。1947 。1943 年 ,在内战的炮声中 他 考入[[北平辅仁 大学 毕业 中文系]] , 攻读古典文学。 在 济南 日寇占领、国土沦丧 的 一所中学里任高中语文教员。而这时 背景下 , 反饥饿、反内战 他十分崇敬宋朝 的爱国 民主浪潮席卷全国 名将[[辛弃疾]] , 冲击着国民党 对他 的 反动统治。王炼深受它的影响 诗词爱不释手 , 在课堂上大胆地向学生宣传,并于翌年8月毅然奔赴山东潍坊解放区,参加华东大学文工团,投身革命 毕业时撰写了《[[辛弃疾词校注]]》 。
===学习之余=== 文工团南下后改为华东人民革命大 在 学 文工团 习之余 , 上海解放后又先后改为华东人民艺术剧院、华东 他对 话剧 团,最后并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这期间 的兴趣仍不减当年 , 王炼任导 曾 演 ,兼管部分行政工作,参加 出过 《 白毛女 沉渊 》、 《 不拿枪 大马戏团》等剧。1947年,在内战的炮声中他大学毕业,在济南 的 敌人》及 一 些小型秧歌剧 所中学里任高中语文教员。而这时,反饥饿、反内战的爱国民主浪潮席卷全国,冲击着国民党 的 排演 反动统治 。 他还 王炼 深 入安徽农村搞土改 受它的影响 ,在 课堂 上 海工厂 大胆地向学生宣传,并于翌年8月毅然奔赴山东[[潍坊]]解放区, 参加 民主改 华东大学文工团,投身 革 命 。
文工团南下后改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文工团,上海解放后又先后改为华东人民艺术剧院、华东话剧团,最后并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这期间,王炼任导演,兼管部分行政工作,参加 《[[白毛女]]》、《[[不拿枪的敌人]]》及一些小型[[秧歌剧]]的排演。他还深入[[安徽]]农村搞土改,在上海工厂参加民主改革。 === 奠定基础===195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的烽火,建国初期复杂的斗争,使他经受了锻炼,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长期以来,王炼向往着话剧创作,早在文工团时,为了配合任务,他写过一些独幕剧,参加民主改革时也进行过一些创作酝酿。直到1958年他才和 [[ 陈恭敏 ]] 一起合作写了一个反映工人生活的话剧《 [[ 黄浦江的黎明 ]] 》,同年,又根据治疗 [[ 邱财康 ]] 大面积烧伤的动人事迹创作了《共产主义凯歌》。这两个剧本的上演,奠定了他成为专业编剧的基础。
==个人作品==
《 [[ 黑蜻蜓 ]] 》 (1984) .... 编剧
《邮缘》(1984) .... 编剧
《海之恋》(1980) .... 编剧
《枯木逢春》(1959)
《燕归来》(1963)
《 [[ 焦裕禄 ]] 》(1966)
《三姐妹》(与人合作,1978)
京剧剧本《黑水英魂》(与人合作,1978)
===作品风格===
题材多样,反映的社会面比较广泛,作品中既有反映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生活的,又有表现失足青年、历史人物的;以感情细腻真挚,具有浓烈的抒情风格,尤其是善于挖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刻画心灵善良、富于同情心、正义感的人物形象;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形式不拘一格。
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苦妹子的形象,通过这个形象集中地反映了在党的亲切关怀下,千百万血吸虫病患者命运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塑造苦妹子形象时,王炼着力表现她身患晚期血吸虫病后,对劳动、对爱情、对社会主义的强烈向往,揭示她善良美好的心灵。他还通过苦妹子与方冬哥一家戏剧纠葛的描写,细腻动人地展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苦妹子与别离十年的冬哥邂逅相遇,方妈妈得知她的病情后,劝她不要与冬哥往来以及她强抑感情、含泪拒绝冬哥等这些戏,不仅戏剧性强,而且对她复杂的内在感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这个形象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苦妹子的形象来源于王炼对生活的深切感受。他本人于1949年南下途中感染了血吸虫病,对它有着切身的体验。
===创作历程===1958 年,在创作酝酿中, [[ 毛泽东 ]] 同志的著名诗篇《 [[ 送瘟神 ]] 》发表了,他被领袖对人民健康的深切关怀所感动,又从诗的深远意境中获得启发。接着,在上海、 [[ 江苏 ]] 和 [[ 洞庭湖 ]] 、 [[ 黄盖湖 ]] 、 [[ 鄱阳湖 ]] 一带血吸虫病流行地区深入生活时,许多血吸虫病患者命运的变化和血防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精神,使他深为激动。他正是从生活中获得了创作激情,从众多的有类似命运的农村妇女中概括、提炼出了苦妹子这个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剧本具有清丽、细腻、抒情的风格和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
《辛弃疾》初稿写于 1963 年,1980 年完成并发表。剧本截取了辛弃疾后二十年的经历,着重表现他坚持抗金、屡遭阻扰,最终壮志未酬的悲剧性的遭遇。王炼在大学里研究辛词,后又掌握了丰富的史料。在此基础上他着力刻画辛弃疾几经磨难,爱国之心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剧中辛词的适当运用,不仅有利于渲染环境气氛,揭示辛弃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全剧具有古朴典雅的特色。他的近作《祖国狂想曲》描写了老一代革命者辛柯和罗萨利在近半个世纪中从纯真的爱情发展为崇高的革命友谊,与之相对比的是年轻人林岱由于经受不住国外物质条件和个人利益的诱惑,背弃了与女友陈乔的美好感情,甚至要离开祖国。
王炼把两代人相似而又截然不同的命运纠葛在一起,是为了揭示一种思想:“在我们中间,无论哪一个人的命运,都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联系在一起, 任何独立于祖国之外的命运都是不存在的”。 ① 剧本把爱情、骨肉情、战友情融合在对祖国的深情之中,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在形式上,他把电影、小说、戏曲、音乐的一些表现手段嫁接到话剧中来,使剧本新颖别致。王炼不仅是一位多产的话剧剧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多产的电影剧作家。
1961年王炼受著名导演郑君里之邀,与他一起把《枯木逢春》改编为电影剧本,就此,开始涉足于电影创作。在《枯木逢春》的改编中,他们尽可能地削弱和剔除原剧中某些概念化、图解生活的部分,力求以情动人。为此,他们进一步突出了苦妹子的命运线,紧紧地围绕着苦妹子及其与方冬哥一家人之间的戏剧性纠葛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使苦妹子的形象更为丰满动人,主题也得到了深化。他们还学习 《 [[ 拜月记 ]] 》、 《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等传统戏曲表现手法,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如冬哥在血防站与苦妹子邂逅相遇后拉着她去见方妈妈的一场戏,采用了《梁祝》中的“十八相送”的手法,通过这对青年充满爱情和喜悦的眼睛,一路上经过柳堤、鱼塘、小桥、麦田……看到合作化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景色,委婉有致地传达出两个人的微妙心情。苦妹子在方家受到刺激,急于奔回血防站,又重新经过这些地方,具有《梁祝》中“回十八”的情趣。这种处理方法不仅符合我国群众的欣赏习惯,而且能跳出舞台的框框,把场景拉开,使剧本更趋于电影化,有力地渲染了苦妹子跌宕的感情和她要求治好病的强烈愿望。1
962年影片公映后,它以生动的艺术形象、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得到观众的好评。通过这次改编,王炼在郑君里的帮助下,《〈祖国狂想曲〉写作断想》一文。掌握了电影语言和技巧,跨越了舞台与银幕之间的鸿沟。
1963年,王炼参加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 [[ 朝鲜 ]] ,次年他把朝鲜话剧《 [[ 红色宣传员 ]] 》改编成电影剧本《 [[ 李善子 ]] 》。
1965年《李善子》由郑君里执导拍成了彩色故事片。除了与郑君里保持着融洽的合作关系外,王炼与著名导演桑弧的合作也是很有成效的。
===人物影响===
1961年我国的立体影片问世不久,上映的仅有几部风景片,没有故事片。桑弧接受了拍摄第一部立体故事片的任务后,邀王炼一起合作编剧。他们在王炼原有的一个喜剧构思的基础上创作了《魔术师的奇遇》。该剧运用风俗喜剧的手法描述了旅居海外多年的魔术师陆幻奇回国寻找儿子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新人新事,而且还用他解放前的遭遇加以对照,收到悲喜交融、庄谐并存的艺术效果。影片《魔术师的奇遇》于1962年拍成上映后,以全新的片种和强烈的喜剧性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
在合作中,他既谦虚好学,尊重合作者,又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有独立的见解。对郑君里、桑弧这两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是如此,对李云良这样的年轻剧作者也是如此。他和李云良相识是在1975年。李云良作为一个海军文艺战士,拿着一个尚不成熟的电影剧本向王炼请教。王炼虽然否定了这个本子,但从中发现这个青年的创作才能,他把李云良介绍给著名导演谢晋。在谢晋的支持下,他们一起合作了《青春》。
==作品影响==
1980年,王炼还应谢晋之约,走访了 [[ 内蒙 ]] 、 [[ 陕西 ]] 、 [[ 河南 ]] 等地的历史遗迹,研究汉代的文献资料,将 [[ 曹禺 ]] 的话剧《 [[ 王昭君 ]] 》改编成电影剧本。有人把王炼比作“生活在花海里的‘蜜蜂’” ① ,确实,他象蜜蜂那样在生活的花海里辛勤地采蜜,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为人们生产着数量可观的精神食粮。不久前,他又走访了当年创作《枯木逢春》时所到过的江南水乡。从这块历经二十多年沧桑的土地上,他获得了新的感受,产生了创作的激情,打算塑造几个献身于血防事业,具有今天时代精神的动人形象奉献给观众。===人物评价===
王炼所写的电影剧本多数是与他人联合创作的,这其中有著名的艺术家,如郑君里、桑弧、谢晋等,也有年轻的剧作者,如李云良、杨时文等。在合作中,不论是谁,王炼都尊重合作者,认真向老一辈求教,虚心指导青年一代,并从合作者身上得到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他们的合作是成功、愉快的。
王炼所创作的电影剧本内容多样,有正剧、有喜剧,但这些剧本都具有细腻、抒情、生动、自然的特点,这也是王炼的一贯追求。从影几十年,虽说本人未获过什么奖,但他参与创作的影片有获奖的,这也表明了王炼的功劳与才华。
王炼从事电影编剧几十年,创作了十余部电影剧本,可称得上是一位多产的电影剧作家。所改编或创作的电影剧本有许多已拍成电影,并受到观众的好评,如《枯木逢春》、《魔术师的奇遇》、《青春(1977)》、《他俩和她俩》、《女局长的男朋友》等等。<ref>[http://www.cngeneral.com/artical.asp?id=4225 王炼,著名话剧、电影剧作家,中国将军网,2015-03-11]</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