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珲

增加 334 位元組, 5 年前
为政举措
=='''为政举措'''==
<p style="text-indent:2em;"> 政治
<p style="text-indent:2em;"><big>追崇父母</big>
<p style="text-indent:2em;"> 光海君即位后,以“母以子贵”为由,提出追崇自己生母恭嫔金氏。群臣大多反对,认为光海君的嫡母是懿仁王后,而恭嫔金氏只是私亲而已,追尊后宫为王后在朝鲜并无先例。光海君不顾反对之声,以霸王硬上弓的方式强行追尊生母恭嫔金氏为恭圣王后。
光海君即位之初,礼曹拟定先王庙号为宣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光海君以父王平息壬辰倭乱、拯救宗庙社稷,以及宗系辩诬之功和平息丁应泰诬告之功,将其庙号升格为宣祖,同时给宣祖和懿仁、恭圣两位王后追上尊号。光海君执着地追崇父母,也是树立自身正统性、强化王权起见。
 <p style="text-indent:2em;"><big>屡受尊号</big> 
<p style="text-indent:2em;"> 光海君在位十五年间先后六次受尊号,到仁祖反正前他的尊号已达到48字,即“体天兴运俊德弘功神圣英肃钦文仁武叙伦立纪明诚光烈隆奉显保懋定重熙睿哲庄毅章宪顺靖建义守正彰道崇业”,为历代朝鲜国王生前上尊号之最。一般认为光海君屡受尊号,是他通过仪式来强化王权的措施。但也有学者认为光海君最后一次所受尊号的含义都是事大之义,是群臣通过上尊号来警告他不得违背明朝旨意。同时每次上尊号时,朝廷都会陷入长时间的停摆状态,也可看做群臣对光海君的一种“罢工”抗议,谈不上强化王权。
<p style="text-indent:2em;"><big>筹划祭天</big>
<p style="text-indent:2em;"> 万历四十四年(1616)八月,光海君决定效仿世祖朝故事,欲筑圜丘,行郊祭。祭祀昊天上帝原则上只有中华天子才有资格进行,所以大臣们表示反对,并担心重演壬辰倭乱期间的丁应泰诬告事件。光海君后因身体有恙无期限推迟郊祭。
<p style="text-indent:2em;"><big>迁都修宫</big>
<p style="text-indent:2em;"> 光海君延续了战后重建事业,修复壬辰倭乱期间被毁的昌德宫、昌庆宫,将贞陵洞行宫改为庆运宫(今德寿宫)。万历四十年(1612)末,光海君听信术士李懿信之言,称汉城王气已尽,要迁都到汉城西北面的交河,
群臣极力劝阻。万历四十四年(1616),光海君又听信出身明军逃兵、后来做了术士的施文用及和尚性智的话,说仁王山下有王气,要在此修筑宫殿(即仁庆宫),群臣出于门面效应,不再反对 ;翌年术士金馹龙又对光海君说定远君家有王气,光海君便在该处营建庆德宫。光海君广修宫阙、大兴土木,除了树立王室的威严以外,也体现出他缺乏安全感,欲建多处宫阙以备不测,还可能包含了增加就业、救济贫民的意图。
光海君无论是迁都还是营建宫阙,都带有浓厚的非理性色彩,这些举动都是他听信风水之说后才宣布的,而且为了修建宫阙,他征收苛捐杂税,搜刮民脂民膏,还卖官鬻爵,不仅银钱盐铁,就连家基木石都允许交易,于是满大街都是穿金戴玉之人,时人讽刺道:“金者、玉者,银耶?石耶?木耶?”当时大臣请求将营建宫阙的费用改用于国防上,光海君驳斥道:“现在的朝臣只知道说停罢营建是当务之急,难道营建停下来,就可以砍下努尔哈赤的脑袋、铲平他们的巢穴吗?” 由此可见光海君对宫阙营建近乎偏执的态度。仁祖反正后,仁庆宫被拆除,庆德宫则改为庆熙宫,成为韩国五大宫殿之一。
<p style="text-indent:2em;"> 经济
<p style="text-indent:2em;"><big>宣惠法</big>
<p style="text-indent:2em;"> 朝鲜王朝前期,规定百姓除田税外还要缴纳贡物,但由此生出“防纳”之弊,同时贡物负担也被大地主转嫁到农民头上。早在宣祖时期,李珥、柳成龙等就提出“代贡收米”。光海君即位后,顺应这一趋势,在领议政李元翼的建议下设宣惠厅,在京畿道试行宣惠法,将贡物改为土地税,即不再以户头为单位缴纳国家指定的贡物,而是以田结为单位统一缴纳米谷,每结土地春秋两季共征收16斗米,而在过去每个农民每结土地所负担的“防纳”代价高达数十甚至上百斗,因此京畿道农民欢呼雀跃,但是原来土地多而纳贡少的大地主和惯于“防纳”牟利的吏胥则对此法非常不满。所以光海君坚持将宣惠法严格局限在京畿道,阻止推广此法之议。朝鲜王朝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将其通行全国,宣惠法也逐渐以“大同法”之名流传于世,成为朝鲜赋税制度的一个转折性变化。
<p style="text-indent:2em;">'''号牌法'''
<p style="text-indent:2em;"> 号牌法是一种社会基层管理的制度,朝鲜太宗时曾试行三年,无果而终。光海君即位后,鉴于北方努尔哈赤的威胁,将号牌法的实施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李恒福、李廷龟等大臣都建议实行号牌法,整合如散沙一般的民众,确保军额。光海君采纳他们的意见,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九月批准明年起实行号牌法,所有官民均需佩戴号牌,并设号牌厅管理此事。号牌法确保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但也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比如郑仁弘就是武断乡曲的岭南一霸,所以大北派的李尔瞻等人以引起民弊为由反对号牌法实行。光海君被迫作出妥协,先于万历四十年(1612)正月决定儒生和无故白徒、私贱不佩戴号牌,七月同意革罢号牌厅,号牌法也就中止实施了。
<p style="text-indent:2em;"><big>银矿和盐铁</big>
<p style="text-indent:2em;"> 壬辰倭乱时,明朝发现朝鲜有银,此后许多明使都会勒索数万银两。光海君即位后,原有的端川银矿已近乎枯竭,光海君派人发掘京畿道衿川银矿,但收效不大。
<p style="text-indent:2em;"> 光海君时,为确保国家财政,设盐铁调度使,由户曹参判兼任,实务由海运判官和从事官担当。盐铁调度使名义上是国家向民众平价出售盐铁,实际上却是将盐铁卖与商人,然后购买其他物资。
<p style="text-indent:2em;"> 军事
<p style="text-indent:2em;"> 光海君时,朝鲜军事并未从壬辰倭乱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光海君即位之初,朝鲜军队人数只有76400人 ,而且战斗力低下,“代立”(寻人顶替)之弊严重。光海君面临努尔哈赤日益严重的威胁,不得不着手整饬军事,以图自强。他强调:“第惟我国人心兵力无可为之势,奈何奈何!……大概一边羁縻,一边自强,诚是长算,固不可废一,皆无着实举行之事,予切痛焉。” 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军备。万历三十七年(1609),光海君下旨要求备边司强化纪律、士气,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万历四十年(1612)数次在慕华馆阅兵观武,又命御史前往江华、水原、竹山、龙津等处选拔有武艺的人才。号牌法推行未果后,他又开设“万科”(录取10000人以上的武科),以确保军队数量。
<p style="text-indent:2em;"> 此外,光海君还重视武器制造,尤其是能防御后金铁骑的火器。万历四十一年(1613)将鸟铳厅扩大为火器都监,负责制造各种火炮,现存的一册《火器都监仪轨》中记载了佛郎机、三眼铳等火器的图样及制作方式。
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em;">'''刊印书籍'''
<p style="text-indent:2em;"> 光海君年间,重建了壬辰倭乱期间被毁的史库,并大规模刊行书籍。其中代表性的书籍有许浚的《东医宝鉴》,这为战后百姓的生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东国新续三纲行实图》及其谚解本收录了大量壬辰倭乱时期的忠臣义士、孝子烈女,对教化人心、整合社会有很大的作用;《高丽史》、《辽史》、《金史》,对处理与后金关系则有借鉴意义。此外还刊行有《龙飞御天歌》、《国朝宝鉴》、《儒先录》、《左传》、《太平御览》、《历代名臣奏议》等书籍。
<p style="text-indent:2em;">'''尊崇先儒'''
<p style="text-indent:2em;"> 光海君以前,朝鲜文庙除了供奉中国圣贤以外,就只有新罗时期的薛聪、崔致远,高丽时期的安珦、郑梦周,尚无朝鲜王朝的大儒从祀。万历三十八年(1610),光海君拍板将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李滉五贤从祀文庙。此举开启朝鲜王朝大儒从祀文庙的先河,到后来发展为“东国十八贤”。
<p style="text-indent:2em;">'''优待佛教'''
<p style="text-indent:2em;"> 光海君是朝鲜王朝的一位比较崇尚佛教的君主,在位时采取了优待佛教的政策。他宠信僧侣性智,破格令其在汉城居住(朝鲜王朝时期不许和尚入城)。此外他还与浮休善修、碧岩觉性、孤闲熙彦等高僧交游,为自己修建了愿堂奉印寺,也给世子修了愿堂清溪寺。此外,他还组织了僧军,用于修筑宫阙及防御边境等。
1,2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