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66
次編輯
變更
彰化八堡圳
,無編輯摘要
彰化八堡圳,八堡圳(原名施厝圳,又稱濁水圳,今稱八堡一圳),其源頭位於彰化縣二水鄉倡和村 ,係於西元1719年(康熙58年、己亥)開築完竣 ,是臺灣最古老的埤圳之一,建圳已290餘年歷史。 ==台灣最早的灌溉水路==八堡圳原分為第一圳、第二圳兩個灌溉系統,各引濁水溪水源,後經合併為同一系統,總長度566公里,與臺南市的通垺圳、新竹隆恩圳合稱臺灣三大古埤圳,而三個水圳中又以八堡圳的興建最早,灌溉面積最大,約18,000餘公頃。 第一圳是鳳山拔貢后陞兵馬指揮施世榜(以墾戶「施長齡」之名)籌鉅款興建,由清康熙48年(西元1709年)開始,費時10年始完成,故稱「施厝圳」,又因由濁水溪引水,所以也稱濁水圳。 完成的八堡一圳用以灌溉八堡地區農田,所謂「八堡」是當時行政區域名稱,指東螺東堡(二水、田中及永靖、田尾的局部)、東螺西堡(北斗及田尾局部)、武東堡(社頭、田中、員林的局部)、武西堡(埔心、員林、田尾鄉的局部)、燕霧上堡(花壇及秀水鄉秀水、陝西)、燕霧下堡(大村、員林大部分)、線東堡(彰化市大埔、莿桐鄉)、馬芝堡(鹿港、福興、埔鹽)等地區。 第二圳原稱十五庄圳,於康熙60年(1721年)由埔心鄉仕紳黃仕卿倡議開設,明治40年合併於八堡圳,昭和7年修建共同進水口並設分水門,民國89年配合集集共同引水計畫,辦理八堡圳幹線系統改善工程,方有今日面貌。 施世榜因開鑿八堡圳被尊稱為臺灣水利建設的祖師爺,但八堡圳剛完成,用盡各種方法,卻無法將濁水溪水引入圳道。施世榜非常焦急,只好重賞千兩黃金,希望能找到解決之人。相傳有一天,一位老翁前去指導,利用籐、鉛絲紮木或竹條做成像笱(一種捕魚的竹器)的籠子,再內填石塊,堆疊這些籠子,安置在河中成為水壩以引溪水入大圳。從此旱地變良田,農民收入大增。施世榜為感謝他的功勞,要贈以千金,但這位臺灣最早的水利工程師,拒絕受酬,也不願告知姓名,只自稱「林先生」而翩然離去。後人感念其恩德,在二水取水口附近建一廟宇以祭拜紀念,此廟稱為「林先生廟」。廟雖經過幾次翻修,但仍在原地,民國66年彰化水利會重修此廟,還立了紀念碑,除了讓後世「飲水思源」外,也讓人學習「為善不欲人知」的美德。而彰化水利會的「彰化用水管裡中心」就在廟旁。<ref>[https://www.wra04.gov.tw/cp.aspx?n=11029 八堡圳,台灣最早的灌溉水路-水利署第四河川局</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