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瑪格麗特·希金斯

增加 3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 图片来源网址]]]
<p style="text-indent:2em;">'''玛格丽特.希金斯'''(Marguerite Higgins,1920年9月3日--1966年1月3日)是一位[[美国]]的战地記者,曾亲赴[[第二次世界大战]]、韩战及越南战争中采访,因为其在 [[ 韩国 ]] 深入战场的报导和成就而声名大噪,撰写了《韩国战争》一书,并因此于1951年7月获得了普利策奖,成为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奖的女性,被称为勇敢的烈性记者。
=='''人物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玛格丽特•希金斯(Marguerite Higgins,1922—1966)是《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记者,希金斯通过深入朝鲜战地,记录了她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并将其汇聚一起撰写了《韩国战争》(War in Korea)这部书。<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2bn8sg9k7p7k94s.html]玛格丽特•希金斯.名人简历</ref>
<p style="text-indent:2em;">《韩国战争》一书最早在1951年出版,1951年7月,希金斯获得了普利策奖,这是女性首次获得普利策奖的荣耀。<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2bn8sg9k7p7k94s.html]玛格丽特•希金斯.名人简历</ref>
<p style="text-indent:2em;">拥有玛丽莲•梦露 (Marilyn Monroe) 般的美丽容貌的希金斯,还当过有名烟公司的广告模特。在美丽的容貌上,以泥土代替化妆品的女记者通过新闻和此书向全世界介绍了守住自由的战争的意义。<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2bn8sg9k7p7k94s.html]玛格丽特•希金斯.名人简历</ref>
<p style="text-indent:2em;">玛格丽特•希金斯1942年来到《 [[ 纽约 ]] 先驱论坛报》(New York Tribune)后,主动请缨去 [[ 欧洲 ]] 报道战争,但遭到编辑的坚决拒绝。经过两年多的不懈争取,1944年编辑才同意派她到伦敦。<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2bn8sg9k7p7k94s.html]玛格丽特•希金斯.名人简历</ref>
<p style="text-indent:2em;">'''“新一代女记者”与二战机遇'''
<p style="text-indent:2em;">希金斯与同时期很多著名记者不同的一点,是她完整接受了新闻学高等教育。希金斯先是在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专攻法语,得到了文学学士学位,这和很多同时代的记者相比,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然而她毕业后从西海岸启程前往 [[ 纽约 ]] ,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深造获得新闻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这还是要拜普利策所赐。
<p style="text-indent:2em;">1942年,希金斯走进了美国老牌报纸《纽约先驱论坛报》的办公室,正式成为报社一员,此时纽约安然无恙,但世界正处于战火荼毒之中,希金斯申请到欧洲报道战事,编辑部的回答很简单——不行。不因为别的,只是单纯的性别歧视。<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尽管美国女性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在希金斯出生的那一年赢得了选举权,但社会风气还是希望把女性束缚在家里。在新闻行业里也相同,战争爆发报社选派的往往是人高马大的男记者,对女性记者的申请则会千方百计地拒绝,只要求她们写一些关于时尚、烹饪的文章。希金斯自进入报社之时起,就申请前往欧洲,经过了两年多的争取,加上前线也有女记者的先例,编辑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希金斯终于踏上了欧洲大陆。<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 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在欧洲,希金斯先被派驻伦敦,继而常驻解放后的 [[ 巴黎 ]] ,随后,她的行程随美军进攻箭头的指向而动,先后报道了盟军在 [[ 法国 ]] [[ 德国 ]] 境内的战事。就在欧洲战场战火即将熄灭之际,希金斯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她即将揭开人类历史最黑暗的一页。<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45年4月29日,希金斯和一些记者在前往慕尼黑的道路上遇到一支吉普车队,这支车队的目的地不是纳粹的老巢慕尼黑,而是它旁边的一个小目标——达豪。希金斯敏锐的察觉到这将会是一个重大新闻,她和摄影记者申请随行,意外地成为第一批解放达豪集中营的美国人。<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在达豪集中营外,希金斯发现了“死亡铁路”以及大量战俘尸体。希金斯原本想随军对达豪集中营发起进攻,但党卫队已经挂起了白旗。参观完达豪集中营的希金斯十分震惊,她原本以为毒气室是苏联反德宣传的手段,没成想竟是事实。愤怒的美军士兵屠杀了投降的党卫队战俘,她迅速采写了相关报道,发回纽约总部,但第二天希特勒自杀和德国即将投降的消息铺天盖地的充斥各大报纸头条,希金斯的文章被挤到一旁。<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 图片来源网址]]]
<p style="text-indent:2em;">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她返回美国,专注于写作,在1955年先后出版了《新闻是一件奇异的事》、《红线绒与黑面包》讲述自己的战地记者经历。这一时期里,希金斯的报道对象“高大上”起来——西班牙独裁领袖佛朗哥、苏联的赫鲁晓夫、印度的尼赫鲁都成为了她新闻稿里的内容。<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58年和1959年,希金斯家中添丁,诞下一儿一女。本以为就此便可以和战场挥手告别,然而美国在东方另一个战场又与共产党较起劲儿来,那里是 [[ 越南 ]] 。<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59年,美国开始频繁插手越南,在战争初期,美国很少有记者报道越南战争,所有消息都是由军方和南越政府放出,这使得美国民众非常不满,对美国插手越南事务的质疑声四起。<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在越南的很多记者对这个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而游击战、丛林战、胡志明小道等专有名词也让他们的写作头疼不已。尽管派驻记者众多,但有优秀作品者很少,而美国民众眼中的越南人形象一会儿是遵纪守法的良民,一会儿又变成杀人放火的强盗,加上经常有美军对越南民众无差别屠杀的新闻频出,这都使希金斯很愤怒,她强烈的爱国心告诉她,记者们只知道南越政府的不足而忽视了北越的种种恐怖行径。1963年,43岁的希金斯启程前往越南,开始了人生最后一次战地采访之旅。<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9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