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瑪格麗特·希金斯

增加 4,91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撤退本来是按计划进行的,然而慌不择路的韩军为了阻止朝鲜如潮的攻势,在上司的默许下,决定将汉江大桥爆破,延缓敌军进攻,希金斯等人对此毫不知情。6月28日凌晨两点半,3000余磅炸药被引燃,汉江大桥爆破,这次爆破造成桥上大量逃亡百姓伤亡,大批韩军、南逃百姓和希金斯等记者被困于汉江北岸。冒着飞机轰炸的危险,希金斯等人坐摆渡船抵达汉江南岸,而朝鲜军队很快就进抵汉江。第二天,希金斯随麦克阿瑟返回日本,她将这几日混乱不堪的情况和战争进程发回纽约,很快就成为了朝鲜战场上的明星。<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在朝鲜,麦克阿瑟将军是桀骜不驯且极度讨厌记者的,二战中,他曾在解放菲律宾后禁止报道,将大量女记者困在关岛,希金斯也熟知此人个性,明白如果想在报道领域有所作为,必须得到麦克阿瑟的首肯。希金斯见到了麦克阿瑟,将军企图用套话和旧观点让希金斯打消念头,并开玩笑地说:女性应该远离战场,这里有太多不方便的地方。希金斯的回答使她名扬天下:“没关系,大不了方便的时候,海军陆战队用马路这一边,我用另一边。”<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艰苦的越南报道环境'''
[[file:玛格丽特.希金斯2.jpeg|right|300px|thumb|玛格丽特.希金斯2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3/334aecf7ff564a7c9dc6292a0c9c84f6.jpeg 原图链接]
[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 图片来源网址]]]
<p style="text-indent:2em;">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她返回美国,专注于写作,在1955年先后出版了《新闻是一件奇异的事》、《红线绒与黑面包》讲述自己的战地记者经历。这一时期里,希金斯的报道对象“高大上”起来——西班牙独裁领袖佛朗哥、苏联的赫鲁晓夫、印度的尼赫鲁都成为了她新闻稿里的内容。<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58年和1959年,希金斯家中添丁,诞下一儿一女。本以为就此便可以和战场挥手告别,然而美国在东方另一个战场又与共产党较起劲儿来,那里是越南。<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59年,美国开始频繁插手越南,在战争初期,美国很少有记者报道越南战争,所有消息都是由军方和南越政府放出,这使得美国民众非常不满,对美国插手越南事务的质疑声四起。<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在越南的很多记者对这个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而游击战、丛林战、胡志明小道等专有名词也让他们的写作头疼不已。尽管派驻记者众多,但有优秀作品者很少,而美国民众眼中的越南人形象一会儿是遵纪守法的良民,一会儿又变成杀人放火的强盗,加上经常有美军对越南民众无差别屠杀的新闻频出,这都使希金斯很愤怒,她强烈的爱国心告诉她,记者们只知道南越政府的不足而忽视了北越的种种恐怖行径。1963年,43岁的希金斯启程前往越南,开始了人生最后一次战地采访之旅。<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越南的环境是艰苦的,首当其冲的就是生命危险。整个越战期间,有63位记者殉职,其中,三位女性遇难,两位曾被北越军队俘获监禁。其次,越南的基础设施很差,甚至不如朝鲜战场。有时候为了打一通电话确认新闻需要一上午,而新闻稿件拟好必须迅速发出,因为晚上军方会切断电力,而食品的短缺会让狄基•夏贝尔这样的女性饥不择食,与军队随行的女记者要和士兵错开使用卫生间的时间。毫无疑问,这些困难即使是已然成为明星记者的希金斯也要克服的。不过已过不惑之年的希金斯没有再采写自己亲历的战事,而将目光放在了政治事件上,把所有自己的看法集结起来发给《纽约先驱论坛报》。在新闻专业和爱国主义上,希金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63年,佛教起义爆发,希金斯坚持认为这是受了北越政治力量的挑唆,南越政府在宗教宽容上做出了最大努力;而面对僧人的自焚示威时,希金斯认为这是僧人故意煽动人们对南越政府的仇恨情绪,不能反映宗教歧视在越南乡村普遍存在,从而造成这种灾难。当然,希金斯也并非一味护短,她也就美国政府插手南越政治提出了抗议,但总体来说,爱国心驱使她离新闻专业渐行渐远。<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希金斯将越南见闻集结出书,取名为《我们的越南梦魇》,希望人们正视战争,支持美国的国家政策。当然,这引起了支持像玛莎•盖尔霍恩等同情越南的美国人民的不满。1965年,希金斯在越南执行一次采访任务后感染了罕见的热带恶性疾病,身体日渐消瘦,第二年就去世了。<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希金斯去世后,与丈夫合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也许,对于这位一生随美军做战地报道的记者来说,这是最好的慰藉。<ref>[http://www.sohu.com/a/206115974_11909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f>
9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