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28
次編輯
變更
铁磁性
,added Category:338 磁學 using HotCat
铁磁理论的奠基者,法国物理学家P.E.外斯于1907年提出了铁磁现象的唯象理论。他假定铁磁体内部存在强大的“分子场”,即使无外磁场,也能使内部自发地磁化;自发磁化的小区域称为磁畴,每个磁畴的磁化均达到磁饱和。实验表明,磁畴磁矩起因于电子的自旋磁矩。1928年W.K.海森伯首先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铁磁体的自发磁化强度,给予外斯的“分子场”以量子力学解释。1930年F.布洛赫提出了自旋波理论。海森伯和布洛赫的铁磁理论认为铁磁性来源于不配对的电子自旋的直接交换作用。即磁畴内每个原子的未配对电子自旋倾向于平行排列。因此,在磁畴内磁性是非常强的,但材料整体可能并不体现出强磁性,因为不同磁畴的磁性取向可能是随机排列的。如果我们外加一个微小磁场,比如螺线管的磁场会使本来随机排列的磁畴取向一致,这时我们说材料被磁化。材料被磁化后,将得到很强的磁场,这就是电磁铁的物理原理。当外加磁场去掉后,材料仍会剩余一些磁场,或者说材料"记忆"了它们被磁化的历史。这种现象叫作剩磁,所谓永磁体就是被磁化后,剩磁很大和铁电体一样,铁磁性材料的磁化强度与外磁场呈非线性关系。这种关系是一条闭合曲线,此曲线线称为磁滞回线(如图1)。一般来讲,铁磁体等强磁物质的磁化强度M或磁感应强度B不是磁场强度H的单值函数而依赖于其所经历的磁状态历史。以H=M=B=0为起始状态,当磁化曲线由OABC到C点时,此时磁化强度趋于饱和,记为Ms。若减小磁场,则从B电开始M随H的变化偏离起始磁化曲线,M的变化落后于H。当H减小至零时,M不为零,而等于剩余磁化强度Mr。为使M为零,需加一个反向磁场,即为磁矫顽场Hc。继续增大反向磁场至-Hs时,磁化强度M将沿反方向磁化至-Ms。曲线BDEGB即为磁滞回线。<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815037246357616&wfr=spider&for=pc 铁磁性]百度</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338 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