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波动光学

增加 31 位元組, 3 年前
上述是经典物理学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利用这样的模型来说明光的色散、吸收、散射,以及磁光效应、电光效应等现象,甚至光的发射也是一般波动光学的内容。电磁波理论应用到晶体的学科被称为晶体光学。光波在真空中的波长约为(3.9~7.6)×10-5cm,一般的障碍物或孔隙都远大于此,因而通常都显示出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这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一些与光的波动性有关的光学现象,例如F. M. 格里马尔迪首先发现光遇障碍物时将偏离直线传播,他把此现象起名为“衍射”。胡克和R. 玻意耳分别观察到现称之为牛顿环的干涉现象。这些发现成为波动光学发展史的起点。17世纪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光的微粒说(见光的二象性)一直占统治地位,波动说则不为多数人所接受,直到进入19世纪后,光的波动理论才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60年代,J. C.麦克斯韦建立了统一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给出了电磁波的波速公式。随后H. R.赫兹用实验方法产生了电磁波。光与电磁现象的一致性使人们确信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光的经典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融成了一体,产生了光的电磁理论。将电磁理论应用于晶体,对光在晶体中的传播规律给出了严格而圆满的解释。19世纪末,H. A.洛伦兹创立了电子论,他把物质的宏观性质归结为构成物质的电子的集体行为(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分布在原子核上,因此主要考虑电磁波与电子的作用)。电磁波的作用使材料分子内部的带电粒子发生受迫振动并产生相同频率的次级电磁波。根据这一理论,他解释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等分子光学现象。这种经典的电磁理论并非十全十美,因为在关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上涉及微观粒子的行为,必须用量子理论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815037246357616&wfr=spider&for=pc 波动光学]百度</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300 科學總論]]
41,2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