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利斯河戰役

增加 6,168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利斯河戰…”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利斯河戰役<br>Battle of the Lys</p>
|-
|<center><img src="http://www.longlongtrail.co.uk/wp-content/uploads/2015/08/Q7854.jpg" width="280" ></center><small>[http://www.longlongtrail.co.uk/wp-content/uploads/2015/08/Q7854.jpg 圖片來源 longlongtrail] <br>

'''名稱'''    利斯河戰役

'''日期'''    1918年4月7日–29日

'''地點'''    法蘭德斯

'''參戰國家'''  法國 \  德意志帝國 </small>
|}
</div>
'''利斯河戰役'''(Battle of the Lys),是一戰期間德軍對法蘭德斯地區進攻的一部分,也是1918年春季攻勢的一部分。 最初為魯登道夫策劃的[[格爾奧格作戰]](Operation George),但後來被縮減為格爾奧格蒂作戰(Operation Georgette)。格爾奧格蒂作戰一譯「喬治特」。作戰目標是占領伊普爾,迫使英軍撤回海峽港口,退出戰爭。 在計劃、執行和影響方面,格爾奧格蒂作戰都像春季攻勢早期的[[米夏耶爾作戰]]。
==背景==
德軍的攻擊區域是[[法蘭德斯]]。德軍前線,自比利時伊普爾以東約10公里,至法國貝蒂訥以南約40公里,由北北東朝南南西方向延伸。利斯河,則從西南向東北,穿過此區域中央的阿爾芒蒂耶爾。協約國方面,比利時軍隊防守最北邊;[[赫伯特‧普盧默]]的英軍第二軍團防守中北部,Henry Horne的第一軍團防守南邊。

德軍進攻主力,在北邊是弗里德里希·西克斯特·馮·阿爾尼姆的第四軍團;在南邊是[[斐迪南]]的第六軍團。兩支軍隊都包括大量訓練有素的突擊步兵,能發動滲透突擊的戰術。

英國第一軍團相對較弱。第一軍團有數個軍力低弱的師,包括兩支[[葡萄牙]]遠征軍不足編制一半人力的師,難以承受德軍的攻擊。

德軍計劃打通英軍第一軍團,再向北將英軍第二軍團推向西邊海峽,並切斷英軍在法國的補給線,即來自海峽港口加萊、敦刻爾克和布洛涅的補給線。

==戰局==
4月7日晚上,[[德軍]]開始轟炸[[阿爾芒蒂耶爾]]和[[費斯蒂貝爾]]間的協約國戰線。轟炸持續到4月9日黎明。第六軍團隨後以八個師發動攻擊。德軍突擊葡萄牙遠征軍的第二師團。葡萄牙的師團遭到擊潰,並在慘烈的戰鬥之後,向埃斯泰爾撤退。儘管承受德軍兩個師團的攻擊,英軍第五十五步兵師,憑藉比葡萄牙軍更安全的地利,擋住攻擊。位於葡萄牙師團北邊的英軍第四十師 在德軍攻擊下潰散,向北邊撤退

Horne動用預備隊國王愛德華騎兵團和第十一自行車營去阻止德軍的突破,但遭到擊破。德軍穿越15公里,推進8公里,逼進利斯河邊的埃斯泰爾。英軍剩餘的師團在埃斯泰爾擋住德軍。4月10日,德軍第六軍團試圖向西拿下埃斯泰爾,但不成功;向北攻擊第二軍團側翼,拿下阿爾芒蒂耶爾。

也在4月10日,德軍第四軍團以四個師攻擊阿爾芒蒂耶爾,對抗英軍第十九師。第二軍團出動預備師團向南支援遭德軍打穿的第一軍團,並奪取梅森。第二十五師往南方移動,遭到包夾,因而撤退4公里。4月11日前,英軍陷入絕望的狀況;11日同日,英軍總司令黑格發布著名的"背靠在牆"(backs to the wall)命令。

12日,第六軍團重新向南攻擊,朝向英軍重要補給點阿茲布魯克,另一波則向西推進 。德軍占領[[梅爾維勒]]。4月13日,德軍遭到已轉移至該區域的澳洲第一師 阻擋。英軍第四師防禦山脊,第五師及第三十三師防禦涅普森林。

4月13日至15日間,儘管面對英軍的抵抗,德軍仍攻佔阿爾芒蒂耶爾西側的拜約勒。普盧默考量第二軍團的損失與南側的潰敗,命令北翼從帕斯尚爾 撤往伊普爾和伊瑟運河;比利時軍隊向北同一行動。

3月23日,黑格便已要求普盧默計劃縮短伊普爾突出部的前線,以調動部隊給其他軍團。4月11日,普魯默下令第二軍團南翼撤退,並下令第二軍、第八軍於翌日自帕斯尚爾突出部撤退。12日,第八軍及第五十九師向南轉進,部分第四十一師填補前者的位置。第三十六師及第三十師眼護第八軍於11日半夜撤離。至13日,第八軍在無德軍干擾的情況下,完成撤離。

4月13日,英軍考慮退出利斯河河谷,該處拉長英軍戰線。普盧默同意退出伊普爾突出部,轉入克莫爾山(Mt. Kemmel)、伊普爾南方4公里的Voormezeele等地防守山嶺;但至14日,英軍仍占領帕斯尚爾突出部。翌日,在砲火與前哨的掩護與偽裝下,第二軍、第二十二軍安靜撤離。16日清晨,突出部部隊方完成撤退。

4月17日,[[比利時]]軍擊敗來自蒙特許爾斯特森林[[巴伐利亞]]第六師等德軍部隊的攻擊,此即Merckem之戰。此戰中,德軍占領Kippe,但在夜幕來臨前被迫離開。下午,雙方反覆爭奪Voormezeele。比利時方面,619人死亡、受傷或失蹤。德國方面,則約1922至2354人死亡,779人遭俘。

第一次克莫爾山之戰:17日至19日
克莫爾山,是阿爾芒蒂耶爾及伊普爾間的戰略高地。17至19日間,德軍第四軍團發動攻擊,但遭英軍阻擋。

貝蒂訥之戰:4月18日
4月18日,德軍第六軍團攻擊貝蒂訥,試圖向南突破,但被英軍擊退。

第二次克莫爾山之戰:25日至26日
法國元帥福煦,在4月14日[[協約國]]的軍事會議上同意派遣法國的預備隊利斯河區域,一支法軍師團增援防守克莫爾山的英軍。

4月25日至26日間,德軍第四軍團以3個師團突襲並占領克莫爾山。然而,此一成功對突破協約國戰線無法取得新的進展。

Scherpenberg之戰:4月29日
4月29日,德軍最後的攻擊,占領了克莫爾山西北方丘陵。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歐洲軍政事件]]
1,2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