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2)

增加 8,348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thumb|350px|right|[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18344c67a0102yplr.html 图片来自新浪网]]] '''玄奘精神 第59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
thumb|350px|right|[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18344c67a0102yplr.html 图片来自新浪网]]]
'''玄奘精神 第59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2)'''人生是一段长长的旅程,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持高昂的状态,要懂得适时给自己放松、充电,也许只是一两天身体的休息,也许需要长时间的沉心静气,为的是用更加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姿态去面对未来。

== 原文 ==

这些都是发生在玄奘之前的故事,玄奘到达迦湿弥罗的时候,虽然当地的佛教已不如当年那般兴盛,但依旧保留着由世友等五百高僧编写集结的完整佛经。这一点对玄奘来说非常重要,就好比给了他一次在正式前往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寺深造之前进入预科班学习的机会。

我们知道,在当时,佛教经典都是由梵文书写,人们交流佛典甚至辩经也都是用梵文,玄奘的梵文虽然不错,但那都是在中原和沿途游历时陆续积累而来,或者可以说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想要在那烂陀寺与那些高僧交流学习,就必须具备相当熟练甚至是精通的梵文水平。

所以这一次玄奘没有急着赶路,而是在迦湿弥罗国停了下来,就像当年在高昌国逗留一样,他需要为接下来的旅程和游学进行知识上的准备:

其一,当地的国王非常热情,愿意供奉玄奘,这是物质保障;

其二,玄奘需要系统学习梵文,在印度,交流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辩经,辩经一靠学识二靠反应三靠说话技巧。这里的说话技巧,就与梵文紧密相关--同等修为,一个口齿伶俐一个结结巴巴,高下立现。

其三,迦湿弥罗收藏了大量珍贵而完备的佛典,玄奘需要在这里对印度佛学进行一次系统学习和全面了解,为接下来的求学和译经提前做准备。

人生是一段长长的旅程,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持高昂的状态,要懂得适时给自己放松、充电,也许只是一两天身体的休息,也许需要长时间的沉心静气,为的是用更加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姿态去面对未来。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秋,玄奘带着大量亲手抄写的佛经离开了学习生活了一年多的迦湿弥罗国,在经过几个小国后离开北印度,进入了中印度境内。

中印度河网密布,玄奘决定改走水路,坐船沿恒河顺流而下,准备前往另一个国家--阿耶穆佉国。

秋风徐徐、水声潺潺,两岸林木繁盛,河上水鸟成群,水中鱼虾嬉戏,船行一百多里,一直风平浪静,可以说是玄奘西行以来最舒服、最惬意的一段旅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所有人都陶醉在恒河美景中时,河两岸的密林中突然冲出十几条船,一下子就挡住了玄奘大船的去路。这显然是一伙早就埋伏在水边的强盗,上面的人一边举着刀棍大声叫嚷,一边驾船向玄奘的大船靠近。

水上不同陆地,在岸上遇到强盗还能逃跑,在水上要是被强盗截住,那就只剩下死路一条。惊惶失措下,几名同伴当即跳河逃命,把玄奘等人丢在了船上。这是玄奘西行以来第一次在水上遭遇强盗,不过他还是跟往常一样十分镇定,还让船上的人不要荒乱--强盗无非求财,把财物给他们就是了,一旦自己慌了手脚把船弄翻,损失的就不止是财物,还有那些无比珍贵的经书了。

在强盗们的胁迫下,船工不得不按指示将船靠岸。船靠岸后,强盗们把所有人都赶到岸上,还命令他们脱掉衣服,一边搜查随身钱财,一边仔细打量每一个人的身材面容。

长途跋涉和丰富的阅历让玄奘有着超乎常人的直觉和观察力,他发现这些人不像是普通的强盗,他们的一言一行似乎是在按照一种既定的流程行进,而且在搜得钱财后也没有放人的意思,好像在等待一件什么事情。最后,玄奘从他们的对话中得悉,这些人并非强盗,而是一伙突伽天神的信徒:

"然彼群盗素事,突伽天神,每于秋中觅一人质状端美,杀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

也就是说,每到秋天,这伙突伽天神的信徒们就要根据教义寻找一个身体强健、样貌端庄的人来献祭,然后把他杀了,用他的血肉祭祀神灵,祈求天神的保佑和赐福。

印度古代宗教纷繁复杂,突伽天神是印度教中一个重要的大神,因为是女神,所以才译成难近母。难近母是印度教神话中湿婆的妻子雪山女神的多种形象之一,也是性力派崇拜的主神之一,在印度被当作降魔女神而受崇拜,名字取自她所消灭的罗刹"难于接近"。在大多数绘画和雕塑中,难近母皮肤黄色,坐骑是虎或狮,有8、10或者18臂 ,持诸神所赐的各类武器,其中有长矛或一条毒蛇。每年9、10月举行的难近母节是印度东南地区最隆重的节日,信徒们将特制的难近母像供奉9天后沉入水中,并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和庆祝活动。<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30037.html 玄奘精神 第59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2)]</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 
27,0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