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次編輯
變更
香道文化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香道文化</big> ''' |- | File:Src=http n.sinaimg.cn sinacn…”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香道文化</big> '''
|-
|
[[File:Src=http n.sinaimg.cn sinacn14 221 w640h381 20180731 d6e6-hhacrce2134049.jpg&refer=http n.sinaimg.jpg|缩略图|居中|[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14%2F221%2Fw640h381%2F20180731%2Fd6e6-hhacrce2134049.jpg&refer=http%3A%2F%2Fn.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29356031&t=fd433b73e9ba96ad89595780d697a5ce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A6%99%E9%81%93%E6%96%87%E5%8C%96&step_word=&hs=0&pn=1&spn=0&di=14487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272661664%2C1009013086&os=2297176866%2C3592509995&simid=3402035400%2C324524467&adpicid=0&lpn=0&ln=1436&fr=&fmq=1626764004249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14%2F221%2Fw640h381%2F20180731%2Fd6e6-hhacrce2134049.jpg%26refer%3Dhttp%3A%2F%2Fn.sinaimg.cn%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jpeg%3Fsec%3D1629356031%26t%3Dfd433b73e9ba96ad89595780d697a5ce&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h_z%26e3Bftgw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w6ptvsj_m99dnamal8_80uu1vwdkaa8aawdh5_z%26e3Bip4s&gsm=2&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 百度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香道]],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生活艺术的升华,多流行于古代贵族士大夫及文人阶层,通过识香,六根感通、香技呈现和香法修练等环节,并在相对规范的程序中,使我们体会人生和感悟生活的一种高品味的修行。
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端午节期间,民间更有在端午节挂香袋、戴艾蒿的习俗。
=='''作用'''==
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燃我一生之忧伤,换你一丝之感悟”。
独特的“香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习惯。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成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香铺”、“香人”,还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
香之妙:养神养生
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在防病养生方面,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的保健用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在清宫医药档案中,慈禧、光绪御用的香发方、香皂方、香浴方等更是内容丰富。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香疗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各种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等作用。
选香用香上好的香料主要有[[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等。品味香气是最直接也是较为可靠的鉴别方法。由于不同的香味风格各异,没有统一的鉴别方法,但品质较好的香,其香气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清新,爽神,久用也不会有头晕的感觉;醒脑提神,有愉悦之感,但并不使人心浮气躁;香味醇和,浓淡适中,深呼吸也不觉得刺鼻;香味即使浓郁,也不会感觉气腻,即使恬淡,其香也清晰可辨;天然香料做的香,常能感觉到在芳香之中透出一些轻微的涩味和药材味。
=='''古代用途'''==
'''药用'''
香做为药用的起源极早,在经典中,就有以牛头旃檀作为药用的记载。当初提婆达多唆阿阇世王谋杀佛陀,从灵鹫山推下巨石要压死佛陀。他们的计谋虽然未得逞,佛陀的脚却被碎石击中而流血。当时的医王侍缚迦为佛陀诊察之后,认为只有以牛头檀栴为医方才能医治。但是此香极为珍贵稀有,一般拥有的人也只有国王求索时才敢献出。当时有一个卖香的商人,听说此香能治佛伤,于是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欢喜奉上此香,以此因缘故,而被佛陀授记于未来世当证辟支佛等,名为“[[栴檀]]”。
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九,曾记载苏合香丸可用来治病:“此药本出禁中,祥符中尝赐近臣。”北宋真宗曾经把苏合香丸炮制而成的苏合香酒,赐给王文正太尉,因为此酒“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宋真宗将苏合香丸数篚赐给近臣,使得苏合香丸在当时非常盛行。此外,在中国的金创药及去瘀化脓等方剂中,乳香、麝香及没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成份。而现今极为流行的“芳香疗法”,可以说是起源于埃及。
埃及人极为注重卫生,他们发明了能够恢复健康、美容的沐浴法,就是在沐浴之后以香油按摩,来减轻肌肉酸痛,松弛神经。这原来是用来为木乃伊防腐的技术。
现代许多科学研究也指出,香味有助于人体健康,如耶鲁大学精神物理学中心的学者,指出香薰苹果的气味可以使焦虑的人降低血压,并避惊慌;薰衣草则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人提高警觉。辛辛那提大学相关测验则显示,空气中所加入香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些都使精油等芳香疗法变成极为流行的健身法。在宋代,也有将香药调入饮食而作成香药果子、香药糖水,并调龙脑、麝香入“龙凰茶园”中。而制作名贵的墨锭,也常调入龙脑、麝香。在《武林旧事》卷六中,也有以沈香水饮用的记载。
'''祭祀庆典'''
开始大量丰富使用香的埃及人,最初就是将香运用在繁复的礼拜仪式中,在祭祀的过程中,有时甚至必须燃烧数以吨计的香,乃至死亡时复杂的埋葬和防腐方式也需要用到大量香料和香膏。在古代的巴比尔塔宝塔形的建筑顶上,祭司经常点燃成堆的馨香来祭祀天神,他们认为在高塔上焚香,能更接近诸神。
在中国,有很多用香来祭祀及举行典礼用香的记载,例如祭天地、祖先、亲耕礼等。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河南开封地区发生旱灾,仁宗就在西太乙宫焚香祝祷求雨,仪式中曾焚烧龙脑香十七斤。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皇太后圣诞,从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级官员,及宫内人吏都要依序进香贺寿。
'''薰衣'''
早在西汉就记载着以焚香来薰衣的风俗,衣冠芳馥更是东晋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在唐代时,由于外来的香输入量大,薰衣的风气更是盛行。
在《宋史》中记载,宋代有一个叫梅询的人,在晨起时必定焚香两炉来薰香衣服,穿上之后再刻意摆动袖子,使满室浓香,当时人称之为“[[梅香]]”。北宋徽宗时蔡京招待访客,也曾焚香数十两,香云从别室飘出,蒙蒙满座,来访的宾客衣冠都沾上芳馥的气习,数日不散。
'''宴会'''
古代在宴会及庆典中,香也是不可缺乏的场景。在埃及,上流人士参加宴会时,大都会在头顶上戴一个蜡制的香膏圆锥体,让它慢慢融化,使脸和肩上都滴上芳香的糖浆。而古罗马人,则常在公开的典礼和宴会上,遍洒芬芳的玫瑰。在酒神祭等狂欢节目中,没有大量的玫瑰,是非常不礼貌的。古罗马人甚至设了“[[玫瑰日]]”这样的节目。有时在酒宴中,他们会从天花板上洒下布满香水和花瓣的香雨。
在中国南宋官府的宴会中,香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春宴、乡会、文武 [1] 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以及祝寿等宴会,细节繁琐,因此官府特别差拨“[[四司六局]]”的人员专司。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六局”之中就有所谓的“香药局”,掌管“龙涎、沈脑、清和、清福异香、香叠、香炉、香球”及“装香簇细灰”等事务,专司香的使用。
'''考场焚香案'''
在中国多样的用香的文化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场合会焚香,就是在考场设香案。在唐代及宋代,于礼部贡院试进士日,都要设香案于阶前,先由主司与举人对拜,再开始考试。
宋朝欧阳修就曾作一首七言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来描写这种情景:“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春晓席群英,无晔战士御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欧阳修在另外一首诗中又写道:“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也说明了考进士时以焚香待之的礼遇。
'''用香木建筑'''
除了生活中常见的燃香、薰香之外,香木也被运用于建筑上。例如: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以弗西斯的[[黛安娜神殿]],就是用高达六十英尺的西洋杉来制成圆柱,因此当此殿于西元前三五六年焚毁时,传说现场溢满了浓郁的香气。
古代皇室外建筑也经常使用西洋杉建造整座宫殿,一方面是由于其杉脂香甜的气味,另外则是因为杉木是天然的驱虫材质。
如西元前八世纪,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的宫殿之门,恒常散发出强烈的香气,每当访客出入的时候,都会飘香而过。埃及法老王的驳船和棺柩,也是由西洋杉所制成。
而中国满清皇室在承德的夏宫中,其梁柱与墙壁都是西洋杉所制造,而且刻意不上漆,让木材的芳香能够直接渗入空气中。
回教清真寺的建筑也常用玫瑰露和麝香混合在灰泥中,当中午太阳一照射;温度升高时,香气就会发散出来。
人类对香的喜爱及运用之广泛,由此可见一斑。
'''养生'''
香是自然造化之美,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从早期的简单用香,到后来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香、咏香,体现了人类热爱自然的积极情趣,表明了人类安逸从容的生活态度。香道发展到,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的文化。
香道的含义远远超越了香制品本身,而是通过香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培养高尚情操,追求人性美的文化。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而又净化心灵;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开发心智;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安神定志; 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正是香的种种无穷妙用,使其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令人愉快、舒适、安详、兴奋、感伤……等等的气氛之中,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的精神状态,人们用香、品香的方式有所不同,效果亦大相径庭。香虽细微,却能集宗教、艺术、医疗、休闲、生活日用诸功能于一体。依据香品的来源、用途、用法、以及不同人群、不同场合的需求等,演绎出了五彩缤纷的香文化—香道。现简单归类如下:
=='''香品门类'''==
'''1.根据所用香料的性质划分香品:天然香料(及中药材)类、合成香料类'''
[[天然香料类香品]]:以天然香料(动植物香料或其萃取物)或中药材制作的香品。此类香品原汁原味,淡淡乎似有似无,幽幽乎回味悠长。除气味芳香之外,更有安神、养生、祛病等功效。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事实上,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嬗变,香品逐渐更趋于实用性,本已融入了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超越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
天然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使用单一香料的“[[单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态,如块状、条状或粉末状;或是制成线香、盘香等形状)。其质量虽优于化学香,但直接使用单一香料,共味道与养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而且许多香料,如檀香,其实工不适于单独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讲到“檀香单焚,裸烧易气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这种单一香品只是汉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第二类是调和多种香料制成的合香,形状上多为线香、盘香等。而传统合香的制造,不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严格的炮制方法和制作工艺。市场上能见到的天然香料的合香已为数不多,大都是仅以天然香料为原料而已,只追求实用性,华而不实,而真正依古法制作的正宗合香,种类极少。
[[合成香料类香品]]:以化学合成香料制作的香品,着重于香味的优美,香型的丰富,和成本的相对降低。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这些化学香精不仅能大致地模拟出绝大多数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价格极其低廉,并能轻易的产生非常浓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添香剂,在制香行业中同样如此。
化学香精与天然香料相比,虽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气更浓,但就香味品质及安神养生、启迪性灵的功能而言,两者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天然香料被列为上品药材,而作为化学产品的合成香料虽初闻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却有害于健康。而且,即使单就气味而言,化学香精也只是接近而远远不能与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学香精类香品之所以能畅行开来,也是由于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了。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代的制香工艺。虽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仍然得到了采用,但那只是一些外围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选择、炮制、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内容被部分丢弃。其后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真正精通传统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对香道发展造成一定障碍。
'''2.根据所用的配方划分香品'''
有些香品是按照特定的香方,彩多种香料制成,所以多有自己独特的名称。而且单从其名称上,大都看不出所用原料升香味的特征。不同香方制成的香品,其特点、功效也不相同。所以,香方也是牙分香品的一个重要根据。一些通用的固定的配方都有相应的名称,据此制作的香品往往沿用之;若根据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配方,通常用其历史上的名称。
'''3.根据香品外形特征划分香品'''
原态香材、线香、盘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涂香、香汤、香囊、香枕等。原态香材:香料经过清洗、干燥、分割等简单的加工制作而成,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观特征,如檀香木片、沉香木块等。线香:常见的直线形的熏香,还可细分为竖直燃烧的“立香”,横倒燃烧的“[[卧香]]”,带竹木芯的“[[竹签香]]”等等,盘香:又称“[[环香]]”,螺旋形盘绕的熏香,可挂起,或用支架托起熏燃,有些小型的盘香也可以直接平放在香炉里使用。塔香:又称“香塔”,圆锥形的香,可放在香炉中直接熏烧。
香丸:豆粒大小的丸状的香。香粉:又称“末香”,粉末状的香。香篆:又称“[[香篆]]”、“[[印香]]”、“[[百刻香]]”,用模具将香粉压制成特定的(“连笔”的)图案或文字,点燃之后可顺序燃尽。膏香:又称“香膏”,研磨成膏状的香。涂香:又称“涂敷香”,涂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香汤:又称“香水”,以香料浸泡或煎煮的水。香囊:又称“香包”,装填香料的丝袋,有丝线可挂于颈下的称为“佩香”。香枕:装填香料的枕头,可安神养生。
'''4.根据香味特征(或所用的主体香料)划分香品'''
檀香、麝香、等,“根据香味特征”与“根据所用的主体香料”的划分总体上相似,但也有差别:使用天然香料的香品,其香味的名称与所用原料一致,“麝香”既是其香味,也是所用原料;而采用人工香料制作的香品,强调的主要是“香味特征”,如“麝香”,强调的是“麝香的香味”,百并非以天然麝香为原料。
'''5.根据使用方法划分香品'''
自然散发香气、熏烧散发香气、浸煮散发香气、浴用等。自然散发香气的香品:只须涂抹或佩戴,香料的香味就可以直接散发出来。如香精油、涂香(又名涂敷香,涂敷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香囊、佩香(挂在颈下的香包)、衣香(放入衣服、衣袋)、香枕、帷香等等。熏烧散发香气的香品:直接点燃使用的香,古称“烧香”、“焚香”;或不直接点燃,而是借助炭火熏烤散发香气的香(古称“熏香”)。浸煮散发香气的香品:放入水中加热浸煮以散发香气(古人以兰膏熏衣即是用此方法)。
'''6.根据烟气特征划分香品'''
聚烟香:香的烟气可以汇聚不散;微烟气:烟气很淡;无烟香:看不到烟气。
'''7.根据所用香料的数量'''
单品香:使用单一香料制成(最典型的是原态香材,如檀木片、沉香粉等)。合香:使用两种以上香料调和搭配制成。
咏香情怀
人们对香的心灵感受认识与鉴赏,则是我国香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诗经]]》、《史记》、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洪氏香谱》到《本草纲目》、《香乘》,历朝历代的经典着作都有对香的描述和记录;除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外,唐代诗人王维、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有此类作品。
王维《[[谒璇上人]]》有:少年不足方,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夙承大导师,焚香此瞻仰。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
宋代苏轼的《和鲁直二首》: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朱熹的《[[香界]]》: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陈去非的《焚香》: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呈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就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称赞香的好处有:“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古典名着《红楼梦》中亦有很多咏香的词句。如:在《中秋夜大观圆即景》的联句中,黛玉和湘云便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对句。谓秦可卿的卧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薛宝钗的衣袖中散发的是一丝“冷香”,闻者莫不称奇;而倒霉的妙玉则被一阵“闷香”所熏而昏劂,被歹徒劫持……,正是由于香的种种妙用,文人墨客挥墨歌之咏之。我们从众多传世的诗文中也不难看出我国香文化的深厚积淀。
=='''香品用途'''==
1.美化环境
英国名家吉卜林曾说:“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香虽是一种嗅觉文化,但它的深度及美学是一种超越国界、心灵共通的语言,也是我们身边最容易理解的文化。司马迁所撰的《史记?礼书》中有“稻梁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芷所养鼻也。”说明汉代人们已讲究“鼻子的享受”。《[[汉武内传]]》描述朝廷“七月七日设座殿上,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其富丽奢华,可见一斑。当时薰香用具名目繁多,有香炉、薰炉、香匙、香盘、薰笼、斗香等。汉代还有一种奇妙的赏香形式:把沉水香、檀香等浸泡在灯油里,点灯时就会有阵阵芳香飘散出来,奇妙无比,称为“香灯”。清亲明快,若有若无的香味,无论在家居、书房、办公室、影剧院,还是茶座、酒吧、宴会厅、旅途中,无形中愉悦了人们的身心,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淡忘了人们的烦恼,消除了人们的疲劳……
2.礼神祭祖
熏香的习惯来源于宗教信仰:古代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解释不了,感到神明莫测,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于是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由于人们觉得神仙与灵魂都是飘忽不定的、虚无飘渺的(云雾缭绕之处也被人们以为是神仙居住之所),而香点燃后会发出烟雾,于是古人就似乎找到了与神、祖先联络的办法—把各种要求向神祈祷:“借香烟之功,请神明下界”,寄托一种精神希望。历代的王朝贵族,都有焚香祭祀拜天祭神的习惯,盼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华教信仰每天都有点香拜神敬佛的习惯。自古道:人争一口气,佛受一柱香。燃香是为了传递信息,我国各大寺庙每天都迎来无数的香客,每人都会带上大量的香品,祈求神明保佑。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有时更是人山人海,人们盼望神佛会给他们带来好运。大旱之年,焚香祭天求雨;丰收之年,答谢神明;出门前焚香求平安、好运;开业时焚香求发财;出海前,焚香保平安;大夏奠基时,焚香求吉利。可见焚香已成为人们渴望实现某种愿望的精神寄托,也是表明心迹的一种方式。
自古以来,人们生儿育女、延续香火的相法,已成为一咱信念,人死后,后人会燃上三柱香悼念,表达思念之情,代代相传。清明扫墓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但出远门的人们都要回家祭奠,有的侨胞、港澳台胞更是不远千里返乡祭祖,给祖先点上三柱香,以表明自己不忘祖德祖训的心声。
'''3.养生祛病'''
中医传统中一直运用植物熏蒸法治疗各种疾病。民间更有在端午节挂香袋、戴艾蒿、斗百草的习俗,到了唐代更有品香、闻香、斗香之说。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对中药植物的芳香气味的医用功效的研究开发更是中华医学几千年形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霉菌、驱除秽气的一种方法。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焚香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利用燃烧发出的气味,可以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养生保健。由于所用原料药物四气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性各异的功能,或解毒杀虫,或润肺止咳、或防腐除霉、或健脾镇痛。特别是被称为“国老”的中药甘草的掺入,则使制出的香气味不烈不燥,变得香甜柔润。
[[芳香疗法]]是指利用从各种芬芳植物的根、茎、叶、种子或花朵中萃取出来的精化—精油,依照不同的使用方式(如按摩、薰蒸、泡浴、吸入、蒸气吸入、喷雾、皮肤保养、护发等)严格按照使用剂量、使用部位、与不同的手法来调理身体,美容护肤、平衡精神、情绪以达到美容养生保健的功效。
芳香疗法自古就已存在。根据记载,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发现了香药草植物能够影响人体身心健康的奥秘,这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都有堵过详细的记载。我国早在5000年前就已应用香料植物驱疫避秽;古巴比伦和亚述人在3500年前便懂得用薰香治疗疾病;3350年前的埃及人在沐浴时已使用香油或香膏,并认为有益肌肤;古希腊和罗马人也早就知道使用一些新鲜或干燥的芳香植物可以令人镇静、止痛或者精神兴奋。
以纪念屈原为始的我国端午节活动更把芳香疗法推广成为“[[全民运动]]”。节日期间人们焚烧或薰燃艾、蒿、菖蒲等香料植物来驱疫避秽,杀来越冬后的各种害虫以养活夏季的疾病,饮服各种香草熬煮的“草药汤”和“药酒”以“发散”体内积存的“毒素”。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各种香料在“芳香治疗”和“[[芒香养生]]”方面的应用,如[吹鼻]——皂荚末、细辛末、半夏末、梁上尘,葱茎插;[线香]——大抵多用血芷、芎穷、独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香、高良姜、角茴香、连乔、大黄、黄芩、柏木、兜娄香木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角笮成线香,成条如线也,亦或盘成物象字形,纸卷作捻,点灯置桶中,以鼻吸烟,1日3次,3日止,治杨毒疮;[兰草]——时人煮水以浴,疗风,故又名香水兰……《[[离骚]]》言其绿叶紫茎素枝,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西京杂记》汉时池苑种兰以降神,或杂粉藏衣书中辟蠹;……此草浸油涂发,去风垢,令香润,《史记》所谓罗需禁解,微闻香泽者是也;值得注意是的,《本草纲目》中谈到古代人们用薰香法止瘟疫同中世纪欧洲人的做法是一样的,说明古代东西方在“芳香疗法”和“芳香养生”方面是有联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例如宗教焚香、香料枕头、烹调用香、食物保存、香料治病、尸体防腐、香料驱虫、沐浴按摩等等都有相似的地方,18世纪末,天然香料及由天然香料制取的各种精油仍然被医界广泛使用着,进入19世纪后,由于化学的发展,动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物和合成化学品的药效又强又快,芳香疗法在医学界的地位逐渐风光不再,偶尔有人提起或使用芳香疗法也被人视为“落后”、“古怪”,上不了“大雅之堂”等等非议。不可否认,芳香疗法同传统的中医中药一样,属于“慢性疗法”,不象西医西药那样“简便、快捷”,这就是人们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能正确对待它们的原因。然而,西医西药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渐渐也暴露出它的缺点来,化学药品和提纯了天然物质进入人体以后,虽能快速治疗一些病症,却破坏了人体内部各方面的平衡,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人体素质的下降,包括人体自身的免疫力都在这一百多年内大不如前了。痛定思痛以后,许多人宁愿“复古”——采用传统医药疗法,当然也包括芳香疗法,而不愿冒被西医西药“长期实验”的危险。
'''养生场所'''
香道养生适用的场合很多,可以随时随心享用,粗略可分为一下几个场合:
[[居家用香]]:居家用香可以有效的改善居家环境,让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芳香的气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即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也有助于烘托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办公室用香]]:办公室用香可以提神醒脑,消除内心的紧张和烦躁,让你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当中,另外,熏香有助于激发人的灵感,使您的工作效率变的更好,轻轻松松过好每一天。当然,如果能把这种香气与同事们一起分享,那种和乐融融的工作环境真的是再好不过的了。
[[茶楼用香]]:“香道”与“茶道”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样,都是一种深具文化意味的活动,古代文人常把斗香、品茶、插画等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香道有助于打造优雅的环境,增添艺术气息,让人在一呼一吸之间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所以在茶楼里用香会给人带来更加富有文化意味的情感体验。
[[会所用香]]:会所,就是以所在物业业主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综合性高级康体娱乐服务设施。在这样的场合里熏香,会给人带来一种优雅和档次的感觉,在氤氲芳香的气息里,人内在的种种美好的感情都会被激发起来,心绪变得宁静,思想得到升华。从而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用具'''==
'''1.香炉'''
香炉是最常见的香道用具,其外形各式各样,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等。材质多为陶瓷、石料或铜等金属。明清以来流行铜香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变化多端。其他材质的香炉,多在炉底放置石英等隔热砂,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
'''2.手炉'''
手炉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梁)的小熏炉,类似暖炉。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材质多为黄铜或白铜。
'''3.香斗'''
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香斗在唐代已经很流行。香斗所烧的多为颗粒状或丸状的香品。
'''4.香筒'''
香筒是竖直熏烧线香的香道用具,又称“香笼”(以区别于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为长而直的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成各种花样,筒内设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插线香。其质材多为竹木、玉石或象牙。
'''5.卧炉'''
卧炉用于横向点燃线香,也称横式香熏。类似于香筒,但横竖方向不同。
'''6.熏球'''
熏球又称香球,呈圆球状,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连接。球体内设有小杯,以承轴挂于中央,无论熏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的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由于这种精巧的设计,即使把熏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所以也称“被中香炉”,其原理与现代的陀螺仪相同。
'''7.香插'''
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各种款式,以适用于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线香。
'''8.香盘'''
香盘又称香台,是焚香用的扁平的承盘,多以木料或金属制成。
'''9.香盒'''
香盒是放置香品的容器,又称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状多为扁平的圆形或方型,材质多为木制,体积大小不等。香盒既用作容器,也是装饰香案、居室的物品。
'''10.香夹'''
香夹用于夹取香品。
'''11.香箸'''
香箸即“香筷”,多为铜制。
'''12.香铲'''
香铲常用来处置香灰,多为铜制。
'''13.香匙'''
香匙用于盛取粉末状或丸状香品。
'''14.香囊'''
香囊用于盛放香粉、干花等香品,以便于随身携带或挂佩,多为刺绣丝袋,也常把绣袋再放入石、玉、金、银等材质的镂空小盒里。系有丝线,能挂在颈下的也称为“佩香”。
'''15.香帚''':清理香具上的粉尘,以示敬重;
'''16.香篆''':压香末为篆纹,循序燃点,篆纹吉祥,香云缭绕,有祝愿祈福之意。古人也用作计时,南宋时杭州城曾盛行香篆;
'''17.香押''':用来整理香灰,使香灰平整或者平滑,常用于隔火熏香中为香灰整理造型使用。一般材质铜质较多,也有银质。
'''18.香刀''':用来切去香木,便于熏燃。
'''19.切香盘''':用来切香或者鉴赏香品。
'''20.打火机''':熏香打火机由于受各种香炉造型限制,一般多用头部可弯曲打火机;在隔火熏香中,燃碳用打火机多用喷火式打火机,方便初速燃碳。
香道养生的方法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养生”方面,只要不妨碍这个主要目的,不影响熏香的效果,具体的操作形式可以因人而异。当然,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采用传统的品香方式相对会比较有文化意味一点,如果你嫌麻烦那也可以选择线香、盘香来用,比较方便快捷。
这里主要介绍一种传统的熏香方法——[[隔火熏香]]的步骤:
1、将无味香灰放进闻香炉中。对于经常熏香、品香的朋友来说,香灰通常都是一直保留在香炉中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以灰养炉。
2、将闻香炉内的香灰捣松,然后在中央挖出一个碳孔。其大小就按照香碳的尺寸来定,刚刚能够完全掩埋住香碳为准。
3、将香碳点燃,让香碳保持完全红色但是无明火状态最佳。然后把燃烧的香碳放进碳孔中,用香灰掩盖住。
4、将周围的香灰堆积到香碳上方,并拍打严实形成火山状,顶部要平。
5、在香灰顶部做一个通气的孔以防香碳熄灭,同时还能以此来控制燃烧速度。
6、将香盘放置在顶部平面上。
7、将小片状的香材或者香粉放到香盘上。保持香材没有烟雾的状态,若冒烟,则是温度太高所致,继续加厚香碳上方的香灰。
8、在香盘加热完毕后,香材的香气则会散发出来。这时可以将香炉托起至胸前来品香。
'''香文化朔源'''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宋代陈去非的诗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香的态度:
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熏香还可以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香道以前的香,是以香味为主要目的的。
五代的罗隐有一首诗写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用香的记载。
如苏轼的《[[和鲁直]]》、朱熹的《[[香界]]》:
《和鲁直》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香界》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其中,黄庭坚总结的香之十德,仍被日本香道界奉为圭臬。
我们看到,作为香道文化的学习者,日本早已将香道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为三雅道,是一种以“[[乐香]]”为道艺的高雅艺术。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品香文化。在南宋初期,日本皇室成员和贵族频频到中国来开展外交活动,带走了完整的茶道典仪,而与茶道一起东渡的就有香事。
后来到了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品香]]”风俗,逐渐形成了日本的“香道”。
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都源于中国,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绚丽多彩的篇章,在传入东瀛后,早已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
但香道和茶道、花道这些纯粹的典雅的生活艺术,它们的面貌对于国人来说却有一种刺痛心灵的陌生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些神圣而庄严的文化传承在中国早已逝去。
品香,这种勘验人们学识和觉知的艺术,不是仅仅要求参与者通过嗅觉辨识出各种不同香的种类,而是要达到一种闲寂、优雅的内心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目标。不少人听说香,就以为是宗教用的香,其实它只是香学中很小的范畴。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可说是非常的早,中国用香的文明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汉代之前用香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
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为东西文明的融合,更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 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由于士大夫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且着力从精神层面励励倡导与提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品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
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时尚。
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之后,随着满清王朝与国民党政府的腐朽没落,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加之西方文化的侵入,而致国势日渐衰微。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趋于萎顿粗疏,香席文化的仪式与诗词乐舞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已日渐式微,至此香道逐步淡出了普罗大众的视野。
如今,改革开放已逾三十载,社会昌明,国运强盛,人心思善,正是整理恢复传统文化的大好时节,香道作为传统文化不容忽视的一枝,正亟待广大有识之士与学者的共同挖掘、整理和复兴。
=='''四大名香'''==
'''沉香''':在世界所有香料当中,沉香最为神奇,从质、量来说都是第一位。沉香是一种混合了树胶、树脂、挥发油、木材等多种成分的固体凝聚物,体积不同,形状各异。沉香是瑞香科植物所包含的树种为基础,在特定的条件下(受伤害)经多年累积结出的一种香料。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云南、广西,及越南、柬埔寨、老挝、印尼、缅甸、马来西亚、文莱、巴布亚等地。天然沉香已极为稀少、珍贵,属香道文化中香之上品。
'''檀香''':(学名:Santalum album L. )为檀香科植物的心材。常绿小乔木,高6~9米,具寄生根。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台湾亦有栽培。全年可采。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药材分黄檀香和白檀香两种。多呈圆柱形或微扁;挺直,少数微有弯曲,常锯成长短不等之段,一般长50~100厘米,直径10~2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放置日久则颜色较深,外表光滑细致,可见细长的纵裂隙。两端平截而整齐,截断面圆形或微扁圆形,具细长裂隙,呈放射状排列,并可见锯断痕迹。质致密而坚实,极难折断,碎块折断后呈刺状。具异香,燃烧时更为浓烈,味微若。黄檀香色深,味较浓,白檀香质坚,色稍淡。制造器具后剩余的碎材,称为檀香块,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光滑或稍粗糙,色较深,有时可见年轮,呈波纹状。纵劈后,断面纹理整齐,纵直而具细沟,以色黄,质坚而致密、油性大、香味浓厚者为佳。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用水浸泡,镑片或劈碎,晾干。
'''龙脑香''':龙脑香,因其状加贵重之称也。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为良,故俗呼为冰片脑,或云梅花脑。番中又有米脑、速脑、金脚脑、苍龙脑等称,皆因形色命名,不及冰片、梅花者也。清者名脑油,金光明经谓之羯婆罗香。龙脑是树根中干脂。婆律香是根下清脂。旧出婆律国,因以为名也。
龙脑香及膏香出婆委国。树形似杉木。脑形似白松脂,作杉森气,明净者善。久经风晶或如雀屎者不佳。或云:子似豆蔻,皮有错甲,即杉脂也。今江南有杉木,未经试。或方土无脂,犹甘蕉之无实也。〔颂曰〕今惟南海番舶贾客货之。南海山中亦有之。相传云: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围,如积年杉木状,旁生枝,基叶正圆而背白,结实如豆蔻,皮有甲错,香即木中脂也。膏即根下清液,谓之婆律膏。按段成式西阳杂俎云:龙脑香名固不婆律,无花实。其树有肥有瘦:瘦者出婆律膏。香在木心中。波斯国亦出之。断其树剪取之,其膏于树端波出,斫树作坎而承之。
'''麝(shè)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简称“麝”。
'''香木'''
香道中对香木按照产地和味道做分类。
"六国"是指香木的原产地,分别是伽罗(越南)、罗国(泰国、老挝)、真那贺(马六甲)、真南蛮(马来西亚西部)、寸门多罗(印度尼西亚)、佐曾罗(印度东部、缅甸)。五味指的是香木的五种气味,分别指甘、酸、辛、苦、咸。
伽罗是沉香里的最高等级,产地只在越南。与白檀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沉香原木生长在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中,受外伤后形成树脂,累积后原木枯萎倒地,埋在土里经过几百年的熟成才形成了香气。沉香的产量极少,贵比黄金。
'''中国香道'''
中式香道是对应日式香道(日本香道)而言的。日本香道源于中国唐代,而中式香道成型于汉朝, 这一时期香文化繁盛的标志是文人多以美好的香气作为写作的素材,如:西汉气势壮美的大赋常写到香草香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以华美的辞藻描绘出遍地奇芳、令人神往的众香世界,如《子虚赋》言“云梦泽”之胜景:“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射干,芎藭菖蒲,江离蘼芜……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桂椒木兰…… 汉武帝与香的故事也是魏晋之后文学作品的常用题材——武帝对宠妃李夫人早亡深为悲恸,以皇后之礼葬之,命人绘其像挂于甘泉宫。白居易的乐府诗《李夫人》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中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
而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代的博山炉以及古人就已经意识到单品香的局限,于是产生了多种香料配伍的观念,开始转为使用多种香料和合而成的香品。从西汉初期的“四穴熏香炉”可以看出,和香在那时就已是呼之欲出了。中式香道传承至清末宣德年间,又有宣德炉这一知名香具产出,而后随着鸦片战争和国力衰败日益凋零。有一些香学大家流落至香港和台湾略有留存。改革开放后中式香道开始日渐兴盛,参与者渐渐多了起来,中式香道一直是香学大师石德义先生以及中香堂创始人许庭赫先生所推崇的,两位大师从古籍中恢复了汉、唐时的服装、器具以及仪式等。
太月香学是由香学艺术家罗子杰 [2] 先生建立并倡导的香学体系,其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制香技艺”;以及香文化历史、香料、香器、香方、香文学、生活用香、宗教用香、祭祀用香、民俗用香、文房用香、空间美学、香学养生等众多内容;是以“儒释道医武”为基础,以易学为核心指导的当代香文化学术体系。
香者,知其香、养其德,道也!以香为媒介,通过长期对用香方法的研习,以达到探究学问、反观心性、调养身心、增强智慧为目的的生活艺术形式。太月派香学的研习者,遵循“由艺臻道、以道统艺”的宗旨;在用香过程中,通过止语、习静、反观、对谈等形式达到习香的目的。无机不被、恰似太虚含万象,有感即通、宛如一月印千江;无极、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宁静致远、感应天地。
词条图册
<ref>[https://new.qq.com/omn/20180819/20180819A027AL.html 它常被当成杂草,农民见了连根拔,却不知是珍贵的“叶里藏珠”],腾讯, 2018-08-19</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香道文化</big> '''
|-
|
[[File:Src=http n.sinaimg.cn sinacn14 221 w640h381 20180731 d6e6-hhacrce2134049.jpg&refer=http n.sinaimg.jpg|缩略图|居中|[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14%2F221%2Fw640h381%2F20180731%2Fd6e6-hhacrce2134049.jpg&refer=http%3A%2F%2Fn.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29356031&t=fd433b73e9ba96ad89595780d697a5ce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A6%99%E9%81%93%E6%96%87%E5%8C%96&step_word=&hs=0&pn=1&spn=0&di=14487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272661664%2C1009013086&os=2297176866%2C3592509995&simid=3402035400%2C324524467&adpicid=0&lpn=0&ln=1436&fr=&fmq=1626764004249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14%2F221%2Fw640h381%2F20180731%2Fd6e6-hhacrce2134049.jpg%26refer%3Dhttp%3A%2F%2Fn.sinaimg.cn%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jpeg%3Fsec%3D1629356031%26t%3Dfd433b73e9ba96ad89595780d697a5ce&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h_z%26e3Bftgw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w6ptvsj_m99dnamal8_80uu1vwdkaa8aawdh5_z%26e3Bip4s&gsm=2&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 百度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香道]],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生活艺术的升华,多流行于古代贵族士大夫及文人阶层,通过识香,六根感通、香技呈现和香法修练等环节,并在相对规范的程序中,使我们体会人生和感悟生活的一种高品味的修行。
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端午节期间,民间更有在端午节挂香袋、戴艾蒿的习俗。
=='''作用'''==
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燃我一生之忧伤,换你一丝之感悟”。
独特的“香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习惯。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成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香铺”、“香人”,还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
香之妙:养神养生
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在防病养生方面,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的保健用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在清宫医药档案中,慈禧、光绪御用的香发方、香皂方、香浴方等更是内容丰富。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香疗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各种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等作用。
选香用香上好的香料主要有[[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等。品味香气是最直接也是较为可靠的鉴别方法。由于不同的香味风格各异,没有统一的鉴别方法,但品质较好的香,其香气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清新,爽神,久用也不会有头晕的感觉;醒脑提神,有愉悦之感,但并不使人心浮气躁;香味醇和,浓淡适中,深呼吸也不觉得刺鼻;香味即使浓郁,也不会感觉气腻,即使恬淡,其香也清晰可辨;天然香料做的香,常能感觉到在芳香之中透出一些轻微的涩味和药材味。
=='''古代用途'''==
'''药用'''
香做为药用的起源极早,在经典中,就有以牛头旃檀作为药用的记载。当初提婆达多唆阿阇世王谋杀佛陀,从灵鹫山推下巨石要压死佛陀。他们的计谋虽然未得逞,佛陀的脚却被碎石击中而流血。当时的医王侍缚迦为佛陀诊察之后,认为只有以牛头檀栴为医方才能医治。但是此香极为珍贵稀有,一般拥有的人也只有国王求索时才敢献出。当时有一个卖香的商人,听说此香能治佛伤,于是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欢喜奉上此香,以此因缘故,而被佛陀授记于未来世当证辟支佛等,名为“[[栴檀]]”。
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九,曾记载苏合香丸可用来治病:“此药本出禁中,祥符中尝赐近臣。”北宋真宗曾经把苏合香丸炮制而成的苏合香酒,赐给王文正太尉,因为此酒“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宋真宗将苏合香丸数篚赐给近臣,使得苏合香丸在当时非常盛行。此外,在中国的金创药及去瘀化脓等方剂中,乳香、麝香及没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成份。而现今极为流行的“芳香疗法”,可以说是起源于埃及。
埃及人极为注重卫生,他们发明了能够恢复健康、美容的沐浴法,就是在沐浴之后以香油按摩,来减轻肌肉酸痛,松弛神经。这原来是用来为木乃伊防腐的技术。
现代许多科学研究也指出,香味有助于人体健康,如耶鲁大学精神物理学中心的学者,指出香薰苹果的气味可以使焦虑的人降低血压,并避惊慌;薰衣草则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人提高警觉。辛辛那提大学相关测验则显示,空气中所加入香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些都使精油等芳香疗法变成极为流行的健身法。在宋代,也有将香药调入饮食而作成香药果子、香药糖水,并调龙脑、麝香入“龙凰茶园”中。而制作名贵的墨锭,也常调入龙脑、麝香。在《武林旧事》卷六中,也有以沈香水饮用的记载。
'''祭祀庆典'''
开始大量丰富使用香的埃及人,最初就是将香运用在繁复的礼拜仪式中,在祭祀的过程中,有时甚至必须燃烧数以吨计的香,乃至死亡时复杂的埋葬和防腐方式也需要用到大量香料和香膏。在古代的巴比尔塔宝塔形的建筑顶上,祭司经常点燃成堆的馨香来祭祀天神,他们认为在高塔上焚香,能更接近诸神。
在中国,有很多用香来祭祀及举行典礼用香的记载,例如祭天地、祖先、亲耕礼等。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河南开封地区发生旱灾,仁宗就在西太乙宫焚香祝祷求雨,仪式中曾焚烧龙脑香十七斤。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皇太后圣诞,从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级官员,及宫内人吏都要依序进香贺寿。
'''薰衣'''
早在西汉就记载着以焚香来薰衣的风俗,衣冠芳馥更是东晋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在唐代时,由于外来的香输入量大,薰衣的风气更是盛行。
在《宋史》中记载,宋代有一个叫梅询的人,在晨起时必定焚香两炉来薰香衣服,穿上之后再刻意摆动袖子,使满室浓香,当时人称之为“[[梅香]]”。北宋徽宗时蔡京招待访客,也曾焚香数十两,香云从别室飘出,蒙蒙满座,来访的宾客衣冠都沾上芳馥的气习,数日不散。
'''宴会'''
古代在宴会及庆典中,香也是不可缺乏的场景。在埃及,上流人士参加宴会时,大都会在头顶上戴一个蜡制的香膏圆锥体,让它慢慢融化,使脸和肩上都滴上芳香的糖浆。而古罗马人,则常在公开的典礼和宴会上,遍洒芬芳的玫瑰。在酒神祭等狂欢节目中,没有大量的玫瑰,是非常不礼貌的。古罗马人甚至设了“[[玫瑰日]]”这样的节目。有时在酒宴中,他们会从天花板上洒下布满香水和花瓣的香雨。
在中国南宋官府的宴会中,香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春宴、乡会、文武 [1] 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以及祝寿等宴会,细节繁琐,因此官府特别差拨“[[四司六局]]”的人员专司。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六局”之中就有所谓的“香药局”,掌管“龙涎、沈脑、清和、清福异香、香叠、香炉、香球”及“装香簇细灰”等事务,专司香的使用。
'''考场焚香案'''
在中国多样的用香的文化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场合会焚香,就是在考场设香案。在唐代及宋代,于礼部贡院试进士日,都要设香案于阶前,先由主司与举人对拜,再开始考试。
宋朝欧阳修就曾作一首七言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来描写这种情景:“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春晓席群英,无晔战士御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欧阳修在另外一首诗中又写道:“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也说明了考进士时以焚香待之的礼遇。
'''用香木建筑'''
除了生活中常见的燃香、薰香之外,香木也被运用于建筑上。例如: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以弗西斯的[[黛安娜神殿]],就是用高达六十英尺的西洋杉来制成圆柱,因此当此殿于西元前三五六年焚毁时,传说现场溢满了浓郁的香气。
古代皇室外建筑也经常使用西洋杉建造整座宫殿,一方面是由于其杉脂香甜的气味,另外则是因为杉木是天然的驱虫材质。
如西元前八世纪,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的宫殿之门,恒常散发出强烈的香气,每当访客出入的时候,都会飘香而过。埃及法老王的驳船和棺柩,也是由西洋杉所制成。
而中国满清皇室在承德的夏宫中,其梁柱与墙壁都是西洋杉所制造,而且刻意不上漆,让木材的芳香能够直接渗入空气中。
回教清真寺的建筑也常用玫瑰露和麝香混合在灰泥中,当中午太阳一照射;温度升高时,香气就会发散出来。
人类对香的喜爱及运用之广泛,由此可见一斑。
'''养生'''
香是自然造化之美,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从早期的简单用香,到后来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香、咏香,体现了人类热爱自然的积极情趣,表明了人类安逸从容的生活态度。香道发展到,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的文化。
香道的含义远远超越了香制品本身,而是通过香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培养高尚情操,追求人性美的文化。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而又净化心灵;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开发心智;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安神定志; 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正是香的种种无穷妙用,使其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令人愉快、舒适、安详、兴奋、感伤……等等的气氛之中,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的精神状态,人们用香、品香的方式有所不同,效果亦大相径庭。香虽细微,却能集宗教、艺术、医疗、休闲、生活日用诸功能于一体。依据香品的来源、用途、用法、以及不同人群、不同场合的需求等,演绎出了五彩缤纷的香文化—香道。现简单归类如下:
=='''香品门类'''==
'''1.根据所用香料的性质划分香品:天然香料(及中药材)类、合成香料类'''
[[天然香料类香品]]:以天然香料(动植物香料或其萃取物)或中药材制作的香品。此类香品原汁原味,淡淡乎似有似无,幽幽乎回味悠长。除气味芳香之外,更有安神、养生、祛病等功效。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事实上,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嬗变,香品逐渐更趋于实用性,本已融入了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超越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
天然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使用单一香料的“[[单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态,如块状、条状或粉末状;或是制成线香、盘香等形状)。其质量虽优于化学香,但直接使用单一香料,共味道与养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而且许多香料,如檀香,其实工不适于单独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讲到“檀香单焚,裸烧易气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这种单一香品只是汉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第二类是调和多种香料制成的合香,形状上多为线香、盘香等。而传统合香的制造,不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严格的炮制方法和制作工艺。市场上能见到的天然香料的合香已为数不多,大都是仅以天然香料为原料而已,只追求实用性,华而不实,而真正依古法制作的正宗合香,种类极少。
[[合成香料类香品]]:以化学合成香料制作的香品,着重于香味的优美,香型的丰富,和成本的相对降低。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这些化学香精不仅能大致地模拟出绝大多数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价格极其低廉,并能轻易的产生非常浓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添香剂,在制香行业中同样如此。
化学香精与天然香料相比,虽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气更浓,但就香味品质及安神养生、启迪性灵的功能而言,两者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天然香料被列为上品药材,而作为化学产品的合成香料虽初闻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却有害于健康。而且,即使单就气味而言,化学香精也只是接近而远远不能与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学香精类香品之所以能畅行开来,也是由于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了。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代的制香工艺。虽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仍然得到了采用,但那只是一些外围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选择、炮制、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内容被部分丢弃。其后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真正精通传统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对香道发展造成一定障碍。
'''2.根据所用的配方划分香品'''
有些香品是按照特定的香方,彩多种香料制成,所以多有自己独特的名称。而且单从其名称上,大都看不出所用原料升香味的特征。不同香方制成的香品,其特点、功效也不相同。所以,香方也是牙分香品的一个重要根据。一些通用的固定的配方都有相应的名称,据此制作的香品往往沿用之;若根据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配方,通常用其历史上的名称。
'''3.根据香品外形特征划分香品'''
原态香材、线香、盘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涂香、香汤、香囊、香枕等。原态香材:香料经过清洗、干燥、分割等简单的加工制作而成,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观特征,如檀香木片、沉香木块等。线香:常见的直线形的熏香,还可细分为竖直燃烧的“立香”,横倒燃烧的“[[卧香]]”,带竹木芯的“[[竹签香]]”等等,盘香:又称“[[环香]]”,螺旋形盘绕的熏香,可挂起,或用支架托起熏燃,有些小型的盘香也可以直接平放在香炉里使用。塔香:又称“香塔”,圆锥形的香,可放在香炉中直接熏烧。
香丸:豆粒大小的丸状的香。香粉:又称“末香”,粉末状的香。香篆:又称“[[香篆]]”、“[[印香]]”、“[[百刻香]]”,用模具将香粉压制成特定的(“连笔”的)图案或文字,点燃之后可顺序燃尽。膏香:又称“香膏”,研磨成膏状的香。涂香:又称“涂敷香”,涂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香汤:又称“香水”,以香料浸泡或煎煮的水。香囊:又称“香包”,装填香料的丝袋,有丝线可挂于颈下的称为“佩香”。香枕:装填香料的枕头,可安神养生。
'''4.根据香味特征(或所用的主体香料)划分香品'''
檀香、麝香、等,“根据香味特征”与“根据所用的主体香料”的划分总体上相似,但也有差别:使用天然香料的香品,其香味的名称与所用原料一致,“麝香”既是其香味,也是所用原料;而采用人工香料制作的香品,强调的主要是“香味特征”,如“麝香”,强调的是“麝香的香味”,百并非以天然麝香为原料。
'''5.根据使用方法划分香品'''
自然散发香气、熏烧散发香气、浸煮散发香气、浴用等。自然散发香气的香品:只须涂抹或佩戴,香料的香味就可以直接散发出来。如香精油、涂香(又名涂敷香,涂敷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香囊、佩香(挂在颈下的香包)、衣香(放入衣服、衣袋)、香枕、帷香等等。熏烧散发香气的香品:直接点燃使用的香,古称“烧香”、“焚香”;或不直接点燃,而是借助炭火熏烤散发香气的香(古称“熏香”)。浸煮散发香气的香品:放入水中加热浸煮以散发香气(古人以兰膏熏衣即是用此方法)。
'''6.根据烟气特征划分香品'''
聚烟香:香的烟气可以汇聚不散;微烟气:烟气很淡;无烟香:看不到烟气。
'''7.根据所用香料的数量'''
单品香:使用单一香料制成(最典型的是原态香材,如檀木片、沉香粉等)。合香:使用两种以上香料调和搭配制成。
咏香情怀
人们对香的心灵感受认识与鉴赏,则是我国香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诗经]]》、《史记》、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洪氏香谱》到《本草纲目》、《香乘》,历朝历代的经典着作都有对香的描述和记录;除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外,唐代诗人王维、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有此类作品。
王维《[[谒璇上人]]》有:少年不足方,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夙承大导师,焚香此瞻仰。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
宋代苏轼的《和鲁直二首》: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朱熹的《[[香界]]》: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陈去非的《焚香》: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呈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就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称赞香的好处有:“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古典名着《红楼梦》中亦有很多咏香的词句。如:在《中秋夜大观圆即景》的联句中,黛玉和湘云便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对句。谓秦可卿的卧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薛宝钗的衣袖中散发的是一丝“冷香”,闻者莫不称奇;而倒霉的妙玉则被一阵“闷香”所熏而昏劂,被歹徒劫持……,正是由于香的种种妙用,文人墨客挥墨歌之咏之。我们从众多传世的诗文中也不难看出我国香文化的深厚积淀。
=='''香品用途'''==
1.美化环境
英国名家吉卜林曾说:“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香虽是一种嗅觉文化,但它的深度及美学是一种超越国界、心灵共通的语言,也是我们身边最容易理解的文化。司马迁所撰的《史记?礼书》中有“稻梁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芷所养鼻也。”说明汉代人们已讲究“鼻子的享受”。《[[汉武内传]]》描述朝廷“七月七日设座殿上,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其富丽奢华,可见一斑。当时薰香用具名目繁多,有香炉、薰炉、香匙、香盘、薰笼、斗香等。汉代还有一种奇妙的赏香形式:把沉水香、檀香等浸泡在灯油里,点灯时就会有阵阵芳香飘散出来,奇妙无比,称为“香灯”。清亲明快,若有若无的香味,无论在家居、书房、办公室、影剧院,还是茶座、酒吧、宴会厅、旅途中,无形中愉悦了人们的身心,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淡忘了人们的烦恼,消除了人们的疲劳……
2.礼神祭祖
熏香的习惯来源于宗教信仰:古代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解释不了,感到神明莫测,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于是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由于人们觉得神仙与灵魂都是飘忽不定的、虚无飘渺的(云雾缭绕之处也被人们以为是神仙居住之所),而香点燃后会发出烟雾,于是古人就似乎找到了与神、祖先联络的办法—把各种要求向神祈祷:“借香烟之功,请神明下界”,寄托一种精神希望。历代的王朝贵族,都有焚香祭祀拜天祭神的习惯,盼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华教信仰每天都有点香拜神敬佛的习惯。自古道:人争一口气,佛受一柱香。燃香是为了传递信息,我国各大寺庙每天都迎来无数的香客,每人都会带上大量的香品,祈求神明保佑。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有时更是人山人海,人们盼望神佛会给他们带来好运。大旱之年,焚香祭天求雨;丰收之年,答谢神明;出门前焚香求平安、好运;开业时焚香求发财;出海前,焚香保平安;大夏奠基时,焚香求吉利。可见焚香已成为人们渴望实现某种愿望的精神寄托,也是表明心迹的一种方式。
自古以来,人们生儿育女、延续香火的相法,已成为一咱信念,人死后,后人会燃上三柱香悼念,表达思念之情,代代相传。清明扫墓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但出远门的人们都要回家祭奠,有的侨胞、港澳台胞更是不远千里返乡祭祖,给祖先点上三柱香,以表明自己不忘祖德祖训的心声。
'''3.养生祛病'''
中医传统中一直运用植物熏蒸法治疗各种疾病。民间更有在端午节挂香袋、戴艾蒿、斗百草的习俗,到了唐代更有品香、闻香、斗香之说。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对中药植物的芳香气味的医用功效的研究开发更是中华医学几千年形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霉菌、驱除秽气的一种方法。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焚香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利用燃烧发出的气味,可以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养生保健。由于所用原料药物四气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性各异的功能,或解毒杀虫,或润肺止咳、或防腐除霉、或健脾镇痛。特别是被称为“国老”的中药甘草的掺入,则使制出的香气味不烈不燥,变得香甜柔润。
[[芳香疗法]]是指利用从各种芬芳植物的根、茎、叶、种子或花朵中萃取出来的精化—精油,依照不同的使用方式(如按摩、薰蒸、泡浴、吸入、蒸气吸入、喷雾、皮肤保养、护发等)严格按照使用剂量、使用部位、与不同的手法来调理身体,美容护肤、平衡精神、情绪以达到美容养生保健的功效。
芳香疗法自古就已存在。根据记载,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发现了香药草植物能够影响人体身心健康的奥秘,这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都有堵过详细的记载。我国早在5000年前就已应用香料植物驱疫避秽;古巴比伦和亚述人在3500年前便懂得用薰香治疗疾病;3350年前的埃及人在沐浴时已使用香油或香膏,并认为有益肌肤;古希腊和罗马人也早就知道使用一些新鲜或干燥的芳香植物可以令人镇静、止痛或者精神兴奋。
以纪念屈原为始的我国端午节活动更把芳香疗法推广成为“[[全民运动]]”。节日期间人们焚烧或薰燃艾、蒿、菖蒲等香料植物来驱疫避秽,杀来越冬后的各种害虫以养活夏季的疾病,饮服各种香草熬煮的“草药汤”和“药酒”以“发散”体内积存的“毒素”。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各种香料在“芳香治疗”和“[[芒香养生]]”方面的应用,如[吹鼻]——皂荚末、细辛末、半夏末、梁上尘,葱茎插;[线香]——大抵多用血芷、芎穷、独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香、高良姜、角茴香、连乔、大黄、黄芩、柏木、兜娄香木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角笮成线香,成条如线也,亦或盘成物象字形,纸卷作捻,点灯置桶中,以鼻吸烟,1日3次,3日止,治杨毒疮;[兰草]——时人煮水以浴,疗风,故又名香水兰……《[[离骚]]》言其绿叶紫茎素枝,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西京杂记》汉时池苑种兰以降神,或杂粉藏衣书中辟蠹;……此草浸油涂发,去风垢,令香润,《史记》所谓罗需禁解,微闻香泽者是也;值得注意是的,《本草纲目》中谈到古代人们用薰香法止瘟疫同中世纪欧洲人的做法是一样的,说明古代东西方在“芳香疗法”和“芳香养生”方面是有联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例如宗教焚香、香料枕头、烹调用香、食物保存、香料治病、尸体防腐、香料驱虫、沐浴按摩等等都有相似的地方,18世纪末,天然香料及由天然香料制取的各种精油仍然被医界广泛使用着,进入19世纪后,由于化学的发展,动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物和合成化学品的药效又强又快,芳香疗法在医学界的地位逐渐风光不再,偶尔有人提起或使用芳香疗法也被人视为“落后”、“古怪”,上不了“大雅之堂”等等非议。不可否认,芳香疗法同传统的中医中药一样,属于“慢性疗法”,不象西医西药那样“简便、快捷”,这就是人们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能正确对待它们的原因。然而,西医西药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渐渐也暴露出它的缺点来,化学药品和提纯了天然物质进入人体以后,虽能快速治疗一些病症,却破坏了人体内部各方面的平衡,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人体素质的下降,包括人体自身的免疫力都在这一百多年内大不如前了。痛定思痛以后,许多人宁愿“复古”——采用传统医药疗法,当然也包括芳香疗法,而不愿冒被西医西药“长期实验”的危险。
'''养生场所'''
香道养生适用的场合很多,可以随时随心享用,粗略可分为一下几个场合:
[[居家用香]]:居家用香可以有效的改善居家环境,让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芳香的气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即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也有助于烘托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办公室用香]]:办公室用香可以提神醒脑,消除内心的紧张和烦躁,让你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当中,另外,熏香有助于激发人的灵感,使您的工作效率变的更好,轻轻松松过好每一天。当然,如果能把这种香气与同事们一起分享,那种和乐融融的工作环境真的是再好不过的了。
[[茶楼用香]]:“香道”与“茶道”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样,都是一种深具文化意味的活动,古代文人常把斗香、品茶、插画等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香道有助于打造优雅的环境,增添艺术气息,让人在一呼一吸之间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所以在茶楼里用香会给人带来更加富有文化意味的情感体验。
[[会所用香]]:会所,就是以所在物业业主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综合性高级康体娱乐服务设施。在这样的场合里熏香,会给人带来一种优雅和档次的感觉,在氤氲芳香的气息里,人内在的种种美好的感情都会被激发起来,心绪变得宁静,思想得到升华。从而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用具'''==
'''1.香炉'''
香炉是最常见的香道用具,其外形各式各样,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等。材质多为陶瓷、石料或铜等金属。明清以来流行铜香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变化多端。其他材质的香炉,多在炉底放置石英等隔热砂,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
'''2.手炉'''
手炉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梁)的小熏炉,类似暖炉。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材质多为黄铜或白铜。
'''3.香斗'''
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香斗在唐代已经很流行。香斗所烧的多为颗粒状或丸状的香品。
'''4.香筒'''
香筒是竖直熏烧线香的香道用具,又称“香笼”(以区别于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为长而直的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成各种花样,筒内设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插线香。其质材多为竹木、玉石或象牙。
'''5.卧炉'''
卧炉用于横向点燃线香,也称横式香熏。类似于香筒,但横竖方向不同。
'''6.熏球'''
熏球又称香球,呈圆球状,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连接。球体内设有小杯,以承轴挂于中央,无论熏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的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由于这种精巧的设计,即使把熏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所以也称“被中香炉”,其原理与现代的陀螺仪相同。
'''7.香插'''
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各种款式,以适用于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线香。
'''8.香盘'''
香盘又称香台,是焚香用的扁平的承盘,多以木料或金属制成。
'''9.香盒'''
香盒是放置香品的容器,又称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状多为扁平的圆形或方型,材质多为木制,体积大小不等。香盒既用作容器,也是装饰香案、居室的物品。
'''10.香夹'''
香夹用于夹取香品。
'''11.香箸'''
香箸即“香筷”,多为铜制。
'''12.香铲'''
香铲常用来处置香灰,多为铜制。
'''13.香匙'''
香匙用于盛取粉末状或丸状香品。
'''14.香囊'''
香囊用于盛放香粉、干花等香品,以便于随身携带或挂佩,多为刺绣丝袋,也常把绣袋再放入石、玉、金、银等材质的镂空小盒里。系有丝线,能挂在颈下的也称为“佩香”。
'''15.香帚''':清理香具上的粉尘,以示敬重;
'''16.香篆''':压香末为篆纹,循序燃点,篆纹吉祥,香云缭绕,有祝愿祈福之意。古人也用作计时,南宋时杭州城曾盛行香篆;
'''17.香押''':用来整理香灰,使香灰平整或者平滑,常用于隔火熏香中为香灰整理造型使用。一般材质铜质较多,也有银质。
'''18.香刀''':用来切去香木,便于熏燃。
'''19.切香盘''':用来切香或者鉴赏香品。
'''20.打火机''':熏香打火机由于受各种香炉造型限制,一般多用头部可弯曲打火机;在隔火熏香中,燃碳用打火机多用喷火式打火机,方便初速燃碳。
香道养生的方法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养生”方面,只要不妨碍这个主要目的,不影响熏香的效果,具体的操作形式可以因人而异。当然,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采用传统的品香方式相对会比较有文化意味一点,如果你嫌麻烦那也可以选择线香、盘香来用,比较方便快捷。
这里主要介绍一种传统的熏香方法——[[隔火熏香]]的步骤:
1、将无味香灰放进闻香炉中。对于经常熏香、品香的朋友来说,香灰通常都是一直保留在香炉中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以灰养炉。
2、将闻香炉内的香灰捣松,然后在中央挖出一个碳孔。其大小就按照香碳的尺寸来定,刚刚能够完全掩埋住香碳为准。
3、将香碳点燃,让香碳保持完全红色但是无明火状态最佳。然后把燃烧的香碳放进碳孔中,用香灰掩盖住。
4、将周围的香灰堆积到香碳上方,并拍打严实形成火山状,顶部要平。
5、在香灰顶部做一个通气的孔以防香碳熄灭,同时还能以此来控制燃烧速度。
6、将香盘放置在顶部平面上。
7、将小片状的香材或者香粉放到香盘上。保持香材没有烟雾的状态,若冒烟,则是温度太高所致,继续加厚香碳上方的香灰。
8、在香盘加热完毕后,香材的香气则会散发出来。这时可以将香炉托起至胸前来品香。
'''香文化朔源'''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宋代陈去非的诗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香的态度:
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熏香还可以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香道以前的香,是以香味为主要目的的。
五代的罗隐有一首诗写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用香的记载。
如苏轼的《[[和鲁直]]》、朱熹的《[[香界]]》:
《和鲁直》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香界》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其中,黄庭坚总结的香之十德,仍被日本香道界奉为圭臬。
我们看到,作为香道文化的学习者,日本早已将香道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为三雅道,是一种以“[[乐香]]”为道艺的高雅艺术。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品香文化。在南宋初期,日本皇室成员和贵族频频到中国来开展外交活动,带走了完整的茶道典仪,而与茶道一起东渡的就有香事。
后来到了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品香]]”风俗,逐渐形成了日本的“香道”。
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都源于中国,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绚丽多彩的篇章,在传入东瀛后,早已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
但香道和茶道、花道这些纯粹的典雅的生活艺术,它们的面貌对于国人来说却有一种刺痛心灵的陌生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些神圣而庄严的文化传承在中国早已逝去。
品香,这种勘验人们学识和觉知的艺术,不是仅仅要求参与者通过嗅觉辨识出各种不同香的种类,而是要达到一种闲寂、优雅的内心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目标。不少人听说香,就以为是宗教用的香,其实它只是香学中很小的范畴。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可说是非常的早,中国用香的文明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汉代之前用香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
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为东西文明的融合,更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 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由于士大夫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且着力从精神层面励励倡导与提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品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
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时尚。
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之后,随着满清王朝与国民党政府的腐朽没落,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加之西方文化的侵入,而致国势日渐衰微。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趋于萎顿粗疏,香席文化的仪式与诗词乐舞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已日渐式微,至此香道逐步淡出了普罗大众的视野。
如今,改革开放已逾三十载,社会昌明,国运强盛,人心思善,正是整理恢复传统文化的大好时节,香道作为传统文化不容忽视的一枝,正亟待广大有识之士与学者的共同挖掘、整理和复兴。
=='''四大名香'''==
'''沉香''':在世界所有香料当中,沉香最为神奇,从质、量来说都是第一位。沉香是一种混合了树胶、树脂、挥发油、木材等多种成分的固体凝聚物,体积不同,形状各异。沉香是瑞香科植物所包含的树种为基础,在特定的条件下(受伤害)经多年累积结出的一种香料。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云南、广西,及越南、柬埔寨、老挝、印尼、缅甸、马来西亚、文莱、巴布亚等地。天然沉香已极为稀少、珍贵,属香道文化中香之上品。
'''檀香''':(学名:Santalum album L. )为檀香科植物的心材。常绿小乔木,高6~9米,具寄生根。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台湾亦有栽培。全年可采。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药材分黄檀香和白檀香两种。多呈圆柱形或微扁;挺直,少数微有弯曲,常锯成长短不等之段,一般长50~100厘米,直径10~2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放置日久则颜色较深,外表光滑细致,可见细长的纵裂隙。两端平截而整齐,截断面圆形或微扁圆形,具细长裂隙,呈放射状排列,并可见锯断痕迹。质致密而坚实,极难折断,碎块折断后呈刺状。具异香,燃烧时更为浓烈,味微若。黄檀香色深,味较浓,白檀香质坚,色稍淡。制造器具后剩余的碎材,称为檀香块,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光滑或稍粗糙,色较深,有时可见年轮,呈波纹状。纵劈后,断面纹理整齐,纵直而具细沟,以色黄,质坚而致密、油性大、香味浓厚者为佳。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用水浸泡,镑片或劈碎,晾干。
'''龙脑香''':龙脑香,因其状加贵重之称也。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为良,故俗呼为冰片脑,或云梅花脑。番中又有米脑、速脑、金脚脑、苍龙脑等称,皆因形色命名,不及冰片、梅花者也。清者名脑油,金光明经谓之羯婆罗香。龙脑是树根中干脂。婆律香是根下清脂。旧出婆律国,因以为名也。
龙脑香及膏香出婆委国。树形似杉木。脑形似白松脂,作杉森气,明净者善。久经风晶或如雀屎者不佳。或云:子似豆蔻,皮有错甲,即杉脂也。今江南有杉木,未经试。或方土无脂,犹甘蕉之无实也。〔颂曰〕今惟南海番舶贾客货之。南海山中亦有之。相传云: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围,如积年杉木状,旁生枝,基叶正圆而背白,结实如豆蔻,皮有甲错,香即木中脂也。膏即根下清液,谓之婆律膏。按段成式西阳杂俎云:龙脑香名固不婆律,无花实。其树有肥有瘦:瘦者出婆律膏。香在木心中。波斯国亦出之。断其树剪取之,其膏于树端波出,斫树作坎而承之。
'''麝(shè)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简称“麝”。
'''香木'''
香道中对香木按照产地和味道做分类。
"六国"是指香木的原产地,分别是伽罗(越南)、罗国(泰国、老挝)、真那贺(马六甲)、真南蛮(马来西亚西部)、寸门多罗(印度尼西亚)、佐曾罗(印度东部、缅甸)。五味指的是香木的五种气味,分别指甘、酸、辛、苦、咸。
伽罗是沉香里的最高等级,产地只在越南。与白檀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沉香原木生长在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中,受外伤后形成树脂,累积后原木枯萎倒地,埋在土里经过几百年的熟成才形成了香气。沉香的产量极少,贵比黄金。
'''中国香道'''
中式香道是对应日式香道(日本香道)而言的。日本香道源于中国唐代,而中式香道成型于汉朝, 这一时期香文化繁盛的标志是文人多以美好的香气作为写作的素材,如:西汉气势壮美的大赋常写到香草香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以华美的辞藻描绘出遍地奇芳、令人神往的众香世界,如《子虚赋》言“云梦泽”之胜景:“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射干,芎藭菖蒲,江离蘼芜……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桂椒木兰…… 汉武帝与香的故事也是魏晋之后文学作品的常用题材——武帝对宠妃李夫人早亡深为悲恸,以皇后之礼葬之,命人绘其像挂于甘泉宫。白居易的乐府诗《李夫人》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中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
而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代的博山炉以及古人就已经意识到单品香的局限,于是产生了多种香料配伍的观念,开始转为使用多种香料和合而成的香品。从西汉初期的“四穴熏香炉”可以看出,和香在那时就已是呼之欲出了。中式香道传承至清末宣德年间,又有宣德炉这一知名香具产出,而后随着鸦片战争和国力衰败日益凋零。有一些香学大家流落至香港和台湾略有留存。改革开放后中式香道开始日渐兴盛,参与者渐渐多了起来,中式香道一直是香学大师石德义先生以及中香堂创始人许庭赫先生所推崇的,两位大师从古籍中恢复了汉、唐时的服装、器具以及仪式等。
太月香学是由香学艺术家罗子杰 [2] 先生建立并倡导的香学体系,其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制香技艺”;以及香文化历史、香料、香器、香方、香文学、生活用香、宗教用香、祭祀用香、民俗用香、文房用香、空间美学、香学养生等众多内容;是以“儒释道医武”为基础,以易学为核心指导的当代香文化学术体系。
香者,知其香、养其德,道也!以香为媒介,通过长期对用香方法的研习,以达到探究学问、反观心性、调养身心、增强智慧为目的的生活艺术形式。太月派香学的研习者,遵循“由艺臻道、以道统艺”的宗旨;在用香过程中,通过止语、习静、反观、对谈等形式达到习香的目的。无机不被、恰似太虚含万象,有感即通、宛如一月印千江;无极、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宁静致远、感应天地。
词条图册
<ref>[https://new.qq.com/omn/20180819/20180819A027AL.html 它常被当成杂草,农民见了连根拔,却不知是珍贵的“叶里藏珠”],腾讯, 2018-08-19</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