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天塔狮舞

增加 7,776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天塔狮舞</big> ''' |- | [[F|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天塔狮舞</big> '''

|-

|
[[F|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ht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天塔狮舞又称狮子上板凳,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传统舞蹈。相传始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以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点而被誉为华夏一绝。
==简介==
中文名称:天塔狮舞

隶属: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

别称:狮子上板凳

历史:1000多年
==狮舞简介==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具有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征。塔台高高耸立,动作大起大落,令人惊叹;表演过程内含科学的力学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护措施,看上去险实则无险;狮子眼、舌、尾活动自如,能做出口吐条幅之类的表演,使人感到稀奇;天塔狮舞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渗透文化,堪称一绝;这种高台表演,空中造型优美,显示出动人的魅力。

天塔狮舞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绝技。天塔狮舞曾获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奖,山西省第一届及第三届广场文化节金奖。当前,抢救、保护、研究狮舞,对[[美学]]、[[民俗学]]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天塔狮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内容==
1、表演人员列队步入场地,助手在几分钟内快速、准确、稳固地搭起29条板凳,竖起9米高的塔台;

2、在“紧急风”鼓乐声中,身着黄色英雄服,腰扎彩带,头裹黄巾的领狮人(亦称驯狮师),引领两头大狮子和四只小狮子上场亮相,直立、翻滚,表演抢夺绣球技巧;

3、领狮人挥动单人绳鞭,鞭驯狮子,群狮围塔跃跃欲上。领狮人在塔中用七秒钟的时间快速旋转上至塔顶;

4、领狮人在塔顶表演“金鸡独立”、“三角倒立”、“辫腿”等高难动作,并头顶在8寸宽的板凳中心,双足朝天,一手执毛笔,一手捧纸板书写,表演“空中倒福”绝活;

5、领狮人逗引众狮上塔表演,两头大狮,一前一后,顺着天塔的底部左窜右跳,钻空而上,一层层向极顶登去,当两头大雄狮登上天塔,整个表演进入高潮。两头雄狮在9米高的一条长1·3米、宽25公分的板凳上,左右腾空,进行着各种高难动作表演。在“打一锤”、“打二锤”、“勾锤子”、“三通鼓”等乐曲声的变换中,两头雄狮头对头,相互“接吻”、“搔痒”,接着直立,两头向外,上下左右跳跃,昂首望去,似“九天揽月”、“瑶池摘星”。这里高潮刚刚落下,那里另一高潮又起,四只小狮子,从天塔底部的四角飞速攀登,当登到接近顶端时,两头大狮俯身摇头晃脑,急切地向两只小狮探去,“亲吻”、“舐舔”、“抓搔”,四只小狮登上顶端时,表演“莲子开花”、“倒挂金钟”、“凤凰单展翅”、“珍珠倒卷帘”等绝活。两头大狮在塔顶翻腾跳跃,直立座顶,表演惊险的“水中捞月”、“蜻蜓点水”等绝技。

表演结束时,两头雄狮在塔顶左右各转90度,面向正前方,神速地把口中含的两条写着“陶寺人民祝贺……圆满成功!…‘陶寺人民向……致敬!向……父老乡亲问好!”的条幅吐出,从顶端垂落下来,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此刻,大小狮子在“紧急风”的乐声中迅速下到地上,亮相收场,向观众鞠躬谢幕。
==艺术特点==
1、具有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征。

惊:塔台高高耸立,动作大起大落,令人惊叹。

险:表演过程内含科学的力学原理,虽没有安全保护措施,但有惊无险,使观众感到悬心、惊险。

奇:狮子眼、舌、尾活动自如,口吐条幅等动作的运用,使人感到新鲜、稀奇。

绝:力量中溶入技巧,特技中渗透文化,特色突出,堪称一绝。

美:高台表演,松紧有度,空中造型,舒展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

2、狮舞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的细腻、精明,熔民间狮舞、武术、书法、杂技、体育为一炉,体现了广收博采的多元性。

3、群狮表演设计为一个家庭,表演时的亲吻、搔痒以及和领狮人的嬉舞,体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采取拟声、传情等手法,具有丰富的摹拟性。

4、伴奏的打击乐,主要是大、小战鼓、大堂鼓、大锣、京锣、手锣、大钹、中钹、小钹、小铰子、木鱼等。采用的锣鼓经,对狮舞的表演节奏、情绪、动作给予紧密配合,具有表现情节的戏剧性和导乐性。

5、狮舞是伴随民俗活动而产生发展的,主要表现人民喜庆、祝福的美好心愿,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天塔狮舞》,是山西乃至全国优秀传统民俗艺术之一,它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欣赏水平,对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所以,发掘、抢救和保护《天塔狮舞》这一古老社火形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

陶寺文化的发现把中国旧石器时代历史往前推进了一千多年,《天塔狮舞》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绝技,是陶寺文化的延续和组成部分。

学术价值

在陶寺文化的遗存中,有龙、鼓、乐器和延续流传至今的龙舞、锣鼓、社火等,深入发掘,抢救,保护、研究狮舞,对美学、力学、民俗学及音乐舞蹈史研究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实用价值

《天塔狮舞》具有很强的娱乐价值和实用价值,对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陶寺人民曾以这一传统优秀文艺节目,庆贺新中国的诞生。文化大革命时期,狮舞曾一度中断,直到1986年才重获新生,并且对“舞狮”的演技进行了改进和提高,增高板凳为15层并发展为二只大狮、四只小狮,更名为“雄狮登天塔”,2004年参加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时又改名为《天塔狮舞》,且板凳又减少两层。

近几年来,《天塔狮舞》频频参加全国性的大型活动,曾获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奖,山西省一届、三届广场文化节金奖,中央一台、五台、七台、十台、山西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相继拍了专题片,还受到日本、意大利等国邀请表演,《天塔狮舞》已是我省民间艺术闪亮的奇葩。
==传承谱系==
第一代:张小随,男,1880年生,陶寺村人。

第二代:张小月,男,1890年生,陶寺村人。

第三代:张二丑,男,1902年生,陶寺村人。

第四代:秦宝华,男,1934年生,小学文化,陶寺村人。

第五代:李五六,男,1936年生,小学文化,1946年学艺,陶寺村人。

第六代:李登山,男,1945年生,小学文化,1955年学艺,陶寺村人。

第七代:秦二旦,男,1945年生,小学文化,1960年学艺,陶寺村人。

李军,男,1982年生,高中文化,1997年学艺,陶寺村人。
<ref>[http://www.w1688.org/lixintingone/vip_doc/3511808.html  天塔狮舞]世界文化遗产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21,8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