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
次編輯
變更
撒切尔夫人
,無編輯摘要
'''撒切尔女男爵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small>[[嘉德勋章|LG]] [[功绩勋章 (英国)|OM]] [[英国枢密院|PC]] [[皇家学会|FRS]] [[皇家化学学院|FRIC]]</small>({{lang-en|'''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bd|1925年|10月13日|2013年|4月8日|Thatcher,Margaret}}),婚前姓{{link-en|罗伯茨|Roberts|}}({{lang|en|Roberts}}),通称'''戴卓爾夫人''',[[英国]][[政治家]],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 (英国)|保守党领袖]],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曾被一位[[前蘇聯]]记者描述为“[[女强人|铁娘子]]”,而此[[綽號]]亦反映了其拒绝妥协的政治立场和领导风格。撒切尔在首相任期內的一系列[[政策]]與[[倡議|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尔主义]]”。
== 生平 ==
=== 早年生涯 ===
戴卓爾夫人出生於[[英格蘭]]東部[[林肯郡]]的[[格蘭瑟姆]],其全名為瑪格麗特·希爾達·羅伯茨({{lang|en|Margaret Hilda Roberts}})。她的父親[[阿尔弗瑞德·羅伯茨]]({{lang|en|Alfred Roberts}})在当地鎮上經營[[雜貨店]],而且熱心於地方政治。他除了是地方議會的議員,并曾在1945-1946年任格兰瑟姆市长,也是一位在俗的[[傳道人]]。阿尔弗瑞德是一个“老派的[[自由主义]]者”,其家族传统上投[[自由黨 (英國)|自由黨]]的票,但他认为如今的自由党已受到[[集体主义]]的侵袭,因而转向他认为更能代表自由主义传统的保守党,并在1935年大选中协助保守党候选人Victor Warrender赢得议席。當1952年5月格兰瑟姆地方議會第一次由[[英國工黨|工黨]]奪得控制權後,他便隨之失去地方議會參事一職。戴卓爾夫人的母親叫派翠絲·羅伯茨(Beatrice Roberts),父姓為史蒂芬遜(Stephenson);此外,她也有一位妹妹名莫里埃爾(Muriel)。戴卓爾夫人一家都是虔誠的[[衛理宗]]教徒。
戴卓爾夫人的學業成績一向優異,樂於參加課外活動,<ref name=BeckettP6>{{Harvnb|Beckett|2006|p=6}}</ref>她在[[凯斯蒂文和格兰瑟姆女子学校]](Kesteven and Grantham Girls' School)畢業後,<ref name=BeckettP5>{{Harvnb|Beckett|2006|p=5}}</ref>1944年獲[[牛津大學]][[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薩默維爾學院]]錄取,主修[[化學]],其中最後一年研究[[X射線晶體學]]。<ref>{{Harvnb|Blundell|2008|p=23}}</ref> {{sfn|Blundell|2008|pp=25–27}}{{sfn|Beckett|2006|p=16}}
{{cquote2|蘇聯人正不懷好意地存心支配世界,他們正極力使自己成為世上前所未有的超級帝國。那些在蘇維埃政治局的人根本完全不需理會民意的波動,他們一向都是把錢花在槍枝(軍事)而不是牛油(民生);但我們卻把槍枝放到最後。}}
蘇聯國防部的官方報章《[[红星 (报刊)|紅星]]》因此抨击戴卓爾夫人為「鐵娘子」,這個名字及後更透過[[塔斯社]]傳到世界各地。不過戴卓爾夫人對這個稱呼卻非常歡迎,認為這正好反映出她堅決和不受動搖的性格。戴卓爾夫人其它有名的綽號还有:「蒂納」(取其英文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即「沒選擇餘地」的縮寫)、「大母象」(The Great She-Elephant)、「阿提拉母雞」(Attila the Hen,取自[[匈人]]之王[[阿提拉]]「Attila the Hun」)和「雜貨店主的女兒」(The Grocer's Daughter)。最後一個綽號中的「雜貨店主」,其實是指戴卓爾夫人的父親,但由於當時普遍認為戴卓爾夫人和希思是盟友,所以又常被认为是指代[[爱德华·希思|希思]],因为希思當時正被《Private Eye》戲稱為「雜貨店主」。
=== 首相 ===
==== 1979年至1983年:第一任期 ====
戴卓爾夫人在1979年5月4日組成新一屆政府,她被寄予厚望,去扭轉英國經濟衰退的情況,以及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此外,她也深信,自己的使命还包括使英國重建昔日[[大英帝國]]的光輝和加強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为此,她與1980年新當選[[美國總統]]的[[罗纳德·里根]]建立一種理念上和心靈上的盟友關係;而對1984年當選[[加拿大總理]]的[[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則建立較小限度的關係。似乎在當時,保守主義成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盎格鲁-撒克逊]]國家之間的主要政治哲學。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
在[[香港问题]]方面,為防止[[香港]]在1997年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引發大批港人移入英國,戴卓爾夫人先發制人地聲明香港市民沒有居英權,因而引起爭議。而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一事,亦成為了戴卓爾夫人任內的外交難題。1982年9月22日,戴卓爾夫人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9月24日上午9点,[[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戴卓爾夫人,戴卓爾夫人坚持声称按照《[[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及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享有香港岛及鸭脷洲和九龙半岛及昂船洲的主权<ref name="lufanzhi1">{{cite book|language=zh-hant|title=香港:从殖民地到特别行政区|author=鲁凡之|publisher=|year=1982|isbn=|pages=221页 |accessdate=2009-02-23}}</ref>,但[[邓小平]]明确表明主权问题没有妥协的空间,双方未能达成共识<ref>{{cite book|language=zh-hans|title=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比较分析|author=程琥|publisher=清华大学出版社|year=2003|isbn=9787302071532|pages=117页 |accessdate=2009-02-23}}</ref>,会谈结束离开时,戴卓爾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外摔了一跤<ref>{{cite web|url=http://news.ifeng.com/special/decode/200706/0620_1305_138753.shtml|title=香港回归谈判:英有空子就钻撒切尔夫人“摔跤”_资讯_凤凰网|publisher=}}</ref>,中英两国政府在会谈后发表外交公报,同意继续循外交途径商讨。戴卓爾夫人随后离开北京访问香港,成为首位在任内访港的英国首相。在香港举行的记者会上,戴卓爾夫人重申三条条约的合法性,并指出所有国家都须要尊重国际条约,否则任何谈判皆无法进行<ref>{{cite book|title=邓小平传|author=杨碧川|publisher=一桥出版社|year=1995|isbn=9579932506}}</ref>。1983年3月撒切尔夫人致函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表示英国不反对中国以其对香港拥有主权的立场进行谈判,声称她愿意向议会建议整个香港的主权应交回中国。4月,中方复函表示,中国政府同意尽快举行正式谈判。1983年10月14日,戴卓爾夫人致函中国,表示双方可以在中方建议的基础上探讨香港的持久性安排,英方不再坚持“以主权换治权”的立场。但是戴卓爾夫人又想在1997年以后让英国人在香港的行政管理中继续发挥作用,譬如保留一名英国总督,并称这是保持香港繁荣必不可少的。该建议被中方拒绝。最后戴卓爾夫人迫于形势不得不做出让步。<ref>{{cite web|url=http://www.hprc.org.cn/gsgl/gsys/201012/t20101219_116486.html|date=2013-08-03|title=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过程|publishe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ref>
==== 1983年至1987年:第二任期 ====
戴卓爾夫人一直設法減低工會的權力,但手法卻異於希思的政府。希思的政府主要的手段是通過單一的法案,但戴卓爾夫人的方式是多管齐下。在处理1984年至1985年礦工大罷工时,有別於1972年時的希思政府,戴卓爾夫人早有充足準備,她早先已經扩大[[煤炭|煤]]的国家儲存,所以罢工並未對發電廠的供應構成影響。罢工期间,警察所採用的手法令人質疑有違公民自由之嫌,他们除了阻止罷工的支持者接近罷工礦場的範圍之外,还與罷工礦工的糾察隊在[[約克|約克郡]][[歐格里夫]](Orgreave)爆發激烈的流血衝突。由於全國礦工聯合會發動的罷工沒有事先舉行内部投票,再加上罢工者又以武力阻止其他礦工如常上班,因此並未得到大眾輿論的認同,这次大罢工最後以過半數礦工重回崗位,迫使工會無條件投降而告終。而保守黨政府保證無意毀滅本土採礦業,又對罷工礦工承諾他們的職業受到保障。但在1994年採礦業私有化之前,政府依然关闭了全部15個亏损的國營礦場。
1984年6月,戴卓爾夫人富爭議性地邀請[[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南非種族隔離政府]]總統[[彼得·威廉·波塔|波塔]],與外長[[鮑達]](Pik Botha)到[[白金漢郡]]的首相鄉間別墅[[契克斯]],尋求方法舒緩國際間對[[南非]]施以經濟制裁的壓力,以免[[英國]]在南非的大量投資化為烏有。而在南非總統訪問英國僅三個月之前,四名南非軍火走私者在[[考文垂]]被拘捕,並被控以違反聯合國強制性武器禁運令,非法出口軍火到南非。這四名走私犯被稱為「[[考文垂四人帮]]」(The Coventry Four,分別叫Hendrik Jacobus Botha,Stephanus Johannes de Jager,William Randolph Metelerkamp和Jacobus Le Grange),他們在1984年5月以200,000英鎊保釋,並獲在法庭當值的法官發還護照,准許返回南非,但條件是該四名走私犯必須返回英國繼續受審。在「考文垂四人帮」被拘捕的同時,第五名疑犯,南非[[斯泰倫博斯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的Johannes Cloete教授亦正式落網,而他更是南非导彈發展計劃的重要人物。但是據《[[衛報]]》在1988年12月17日的報導,Johannes Cloete教授後來在[[白廳]]的政府要員指示下,獲無條件釋放。至於「考文垂四人帮」最後亦無返回英國應訊,代以保釋金在1984年8月被沒收了事。「考文垂四人帮」事件在1988年12月7日經《衛報》重新揭發,報導中附有一篇外交官Patrick Haseldine的信件,對戴卓爾夫人作強烈批評,指她「對恐怖主義有雙重標準」。
1984年10月12日的清早,即戴卓爾夫人59歲生日的前一天,[[愛爾蘭共和軍]]在保守黨大會的舉行場所——[[布赖顿]]的格蘭酒店策動[[布赖顿旅馆爆炸案]]。戴卓爾夫人倖免於難,但爆炸中有5人喪生,當中包括[[黨鞭]][[韋瀚]](John Wakeham)的妻子和保守黨下議院議員[[安東尼·貝瑞|安東尼·貝瑞爵士]](Sir Anthony Berry),內閣要員[[諾曼·泰比]]亦在爆炸中受傷,他的妻子因伤癱瘓。事後,戴卓爾夫人堅持在翌日如常召開保守黨大會,並在大會上致辭,以高姿態蔑視放置炸彈的人,在政界贏得不少掌聲。
戴卓爾夫人的政治及經濟哲學十分強調[[自由市場]]和[[企業家|企業家主義]]。她最早嘗試把一所小型[[國有化|國有]]企業,國營貨運公司(National Freight Company)出售予員工,並且意外地得到不少正面的回應。1983年大選获胜後,她的政府變得更為大膽,将大型国有化企业[[私有化]]的进程也大大加快,这些举措除了使很多左翼份子感到愤懑外,亦漸漸扩大了「[[戴卓爾主義]]」的影响。
在[[冷戰]]上,戴卓爾夫人支持[[美國總統]][[罗纳德·里根]]以遏制政策对抗[[蘇聯]]。這點與七十年代西方普遍主張的[[緩和政策]]大相逕庭,並與[[英國]]其他奉行緩和政策的盟友產生磨擦。另外,戴卓爾夫人又歡迎[[美軍]]在英國軍事基地裝置[[巡航導彈]],從而引發一連串大型反核示威。但是,戴卓爾夫人也是第一位對蘇聯改革派領袖[[戈爾巴喬夫]]擺出友善姿態的西方領袖。在1985年[[戈爾巴喬夫]]掌權3個月之前,兩人進行了一次會面,會後她更形容戈爾巴喬夫是「可以打交道的人(we can do business together)」。從那時開始,在戈爾巴喬夫領導蘇聯时,西方重新启动接触与缓和政策。事實上當時的蘇联政府,權力其實已受到相當的侵蝕,1991年蘇聯更在一片騷動中解體。至於戴卓爾夫人的保守黨政府則見證冷戰在1989年的終結。一般舆论公认,撒切尔夫人与美国的里根总统一样,對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勝利起到重要的作用。
==== 1987年至1990年:第三任期 ====
由於經濟復甦,以及反對黨工黨盲目地高叫反核,使戴卓爾夫人的保守黨在[[1987年英國大選]]中勝出,並在下議院佔有102席的多數優勢。戴卓爾夫人更立下自[[羅伯特·詹金遜,第二代利物浦伯爵|利物浦勳爵]](1812年至1827年任首相)以來,連續任職首相時間最長的紀錄。除此之外,她也是自[[巴麥尊|巴麥尊勳爵]]在1865年第三次連任首相之後,同樣做到三次連任的第一位首相。當時,英國各大報章,除了左派背景的《[[每日鏡報]]》和《[[衛報]]》以外,都支持戴卓爾夫人。她的新聞秘書伯納德·英厄姆(Bernard Ingham)亦定期向傳媒召開新聞發布會,所以關係亦算良好。另外,她常被[[小型报|小報]]稱呼為「瑪姬」(Maggie),对她不满的左翼份子把這個名字填入歌詞,名為「瑪姬走開!」(Maggie Out!),並在各大小示威中為反對者所唱。其它常为左翼势力传唱的流行歌曲还有:「瑪格麗特快辭職」(拍子樂隊,即The Beat)、「下流蕩婦快辭職」([[艾維斯·卡斯提洛]],即Elvis Costello)、「瑪格麗特在斷頭台」([[莫里西]],即Morrissey)和「母親最清楚」(理查·湯普森,即Richard Thompson)等等。
戴卓爾夫人作為一位主修化學的人,在1980年代末,她終於開始注意一向遭漠視的環境問題。在1988年,她發表一次重要講話<ref>{{cite web|url=http://www.margaretthatcher.org/speeches/displaydocument.asp?docid=107346|title=Speech to the Royal Society|publisher=}}</ref>,承認[[全球暖化]]、[[臭氧層]]變薄和[[酸雨]]的問題。後來在1990年,她更成立哈德萊中心,用以研究和預測氣候變化。可是,她晚年在一本著作《Statecraft》(2002年)中,卻說到她對當年支持人類催化全球变暖的說法感到後悔,並認為把環境放在制定政策之上會有不良後果。她在書中說:「儘管我們支持以國際性的行動去解決環境問題,但我們仍要必先讓經濟發展和有所增長。若果處理不好經濟,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財富,花在環境保護上。」(452頁)
在1988年,戴卓爾夫人在[[比利時]][[布魯日]]發表演說,對[[歐洲共同體]]打算改制和在決策上行中央集權表示反對。雖然戴卓爾夫人支持英國保留會籍,但她認為歐洲共同體的職責只在於確保自由貿易和有效的公平競爭,若果歐共體改組,有可能使她在英國推行的改革付諸東流。她批評到:「我們尚未成功缩减英国的大政府边界,却眼睁睁地看着其又扩展到整个欧洲的范围水平,被一個歐洲的超國家組織在布魯塞爾遥遥支配。」<!--We have not successfully rolled back the frontiers of the state in Britain, only to see them re-imposed at a European level, with a European super-state exercising a new dominance from Brussels.-->此外,戴卓爾夫人對歐洲經濟及貨幣聯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感到特別不滿,強烈反對歐共體正透過該附設機構,準備將成員國貨幣統一成單一貨幣。至於戴卓爾夫人上述的言論,除了受歐洲其他領導人的強烈反對之外,更首次暴露出戴卓爾夫人的保守黨在對歐洲的事務的嚴重分歧,而且分歧逐步擴大。
出于缩减财政赤字,以及迫使地方政府压缩公共开支的考虑,戴卓爾夫人决定改革原来以财产为基础征收的地方税,代之以“[[人頭稅]]”,并於1989年率先在[[蘇格蘭]]实行,其後又在1990年擴展到[[英格蘭]]和[[威爾斯]]。人頭稅對每人徵收的金額不變,却并未照顾到低收入人士。結果新措施推出後,很快成為戴卓爾夫人任內最不受歡迎的一項政策。由於政策最先在蘇格蘭推行,理論上可課稅的款額應該在1989年時重新評稅,但很快便有不少指控指蘇格蘭因為是「新稅制試驗地」而沒有重新評稅。至於戴卓爾夫人卻深信人頭稅會獲得支持,並遊說蘇格蘭統一黨(Scottish Unionist Party)及早落實新稅。可是提早在蘇格蘭推行人頭稅,使保守黨在該地的支持率雪上加霜。
其後人頭稅的問題也逐步顯現。由於很多地方議會制定的新稅率被證實遠高於初時預計的水平。因而受到不少人的指責,指地方議會趁引入新稅制而調高稅率。但是歸根究底,大眾認為要負責的不是地方的執行者,反而是新稅制的構思者和推行者。1990年3月31日,即是在英格蘭和威爾斯落實推行“人头税”的前一天,[[倫敦]]出現大型遊行示威,並演變為暴動。事後更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拒絕繳稅。人頭稅的反對者聚集在一起,除了反抗區鎮的地方長官,又中斷法院聽取人頭稅[[債務|債務人]]的申訴,但戴卓爾夫人拒絕作任何讓步,使她的支持度急跌,並成為她後來下台的一大主因。
=== 卸任後 ===
在1992年,戴卓爾夫人被冊封為[[終身貴族]],成為“林肯郡克斯蒂文的女爵”(Life barony of Thatcher, of Kesteven in the County of Lincolnshire)。戴卓爾夫人沒有為自己爭取成為世襲貴族,虽然她在1984年曾建議在前保守党首相[[麥克米伦]]90歲生日冊封他為世襲貴族(最終他成為斯多克東伯爵)。戴卓爾夫人後來解釋,她不爭取的原因是因為她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理由去「支持」她成為世襲貴族。
=== 軍事鷹派 ===
對於[[愛爾蘭]]的民族主義者來說,戴卓爾夫人是一個不願妥協的人。他们认为因为英国政府拒絕與[[愛爾蘭共和軍]]展開對話,导致[[北愛爾蘭]]大騷動的時期遭到拖長,儘管英國與愛爾蘭政府於1986年簽訂《英愛協議》,但也無濟於事。
== 家庭生活 ==
戴卓爾夫人1951年與丈夫[[丹尼士·戴卓爾]]爵士結婚,兩夫婦的婚姻長達52年,並在1953年8月15日誕下一對孪生儿女。<ref>{{geneall|311132}}{{en}}</ref>丹尼士一直是她的精神支柱,他在2003年6月逝世。
== 頭銜與榮譽 ==
=== 頭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