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雅克·卢梭

增加 36,95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 著名 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18世纪 )| 圖像 =[[File:Yakepp.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p4.so.qhmsg.com/bdr/_240_/t018cb64940db19f7f9.jpg 原图链接][http://mooc.chaoxing.com/nodedetailcontroller/visitnodedetail?knowledgeId=801350 图片来自]]]|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712年6月28日| 出生地点 = 瑞士日内瓦| 國籍 = 法国 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别名 = Jean-Jacques Rousseau
| 毕业院校 =| 職業 = 哲学家、作家、作曲家| 活跃时期 = 十八世纪 | 知名原因 = 政治哲学、音乐、教育、文学 公共意志、自尊、性本善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 | 知名作品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br>《社会契约论》</br>《忏悔录》</br>《爱弥儿》</br>《新爱洛漪丝》</br>《植物学通信》</br>《论科学与艺术》</br>}}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 '''目录''' == 1生平 2影响 3故居介绍 4花边趣事 5成就 6思想观点 7人物评价 8主要著作 9名人名言 == '''生平''' == === 早年 === 1712年6月28日,让-雅克·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 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上尉,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十六岁时,他逃离日内瓦去流浪。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1]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他有过几起罗曼蒂克趣事,其中包括与旅馆女仆[[黛莱丝·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卢梭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黛莱丝结婚)。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们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 中年 === 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不过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但那以后不久,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紧张。 1750年(庚午年),38岁的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而一举成名。那年第戎科学院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与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益于人类,因而获得头等奖,使他顿时成为巴黎名人。 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儿》(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1782),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式),具有浪漫激情。 1752年,歌剧《乡村占卜者》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路易十五打算接见卢梭,并赐给他一笔年金,然而卢梭顾虑会因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由,就刻意回避,受到普遍的谴责。《乡村占卜者》后来曾多次上演,但卢梭从中获益很少。 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其中通过景色和环境烘托情节以个人情操对比社会伦理的手法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创立的标志。该书也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卢梭与他那个时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识,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反目成仇。这些人中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英国的[[大卫·休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待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不一样。 === 晚年 ===[[File:Yake2.jpg|缩略图|居中|500px|让-雅克·卢梭雕像[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b0901ef0cd5ca790.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v230635.htm 图片来自]]]1768年8月29日,卢梭与同居了25年的女仆黛莱丝·瓦瑟在布戈市结婚,此前他们生有5个孩子,并全部寄养在孤儿院。 1778年7月2日早上,卢梭因脑出血导致的中风而去世。在卢梭死后不久,格里姆和其他人散布谣言称卢梭死于自杀。另有其他流言蜚语称卢梭死时已精神失常,但在他去世前不久与卢梭见面的人都认为卢梭的头脑镇定,精神正常。 == '''影响''' == 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同时,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我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2] 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卢梭的观念渗入社会风气,成为时尚。年轻人模仿《爱弥儿》,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爱弥儿》的影响,按照卢梭的观点从小教育他的儿子,学一门手工匠人的手艺。据说,这就是路易十六那个著名的嗜好--业余锁匠的由来。 虽然起初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有几位是卢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与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 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所崇尚的功利的理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762年,卢梭因其所撰教育论著《爱弥儿》一书出版,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7月2日于法国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与世长辞,享年66岁。 == 故居介绍 == 卢梭成名后,关于卢梭故居也有过争论。在老城不远处有一处"卢梭故居"。 据说,当年,法国众多大文豪如[[巴尔扎克]]、[[司汤达]][[、雨果]]等来日内瓦,瞻仰的都是这处"故居"。实际上,这处房产是卢梭祖父的住宅,并没有传给贫困潦倒的钟表匠儿子伊萨克·卢梭。 在日内瓦新区的古当斯大街也有一处"卢梭故居"。尽管后来这里城市改造修建了超级市场,但在超级市场最显著位置仍刻上了卢梭的父亲对他说的爱国名言:让-雅克,爱你的祖国。这里也不是真正的"卢梭故居"。 卢梭出生在老城市政厅附近的格朗大街40号。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去世,10岁时,父亲又遭放逐离开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卢梭。即使这样,卢梭与有钱的祖父之间也鲜有往来,更不可能继承祖父的房产。因此,格朗大街40号才是真正的"卢梭故居"。[3] == 花边趣事 == === 私生活 === 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黛莱丝同居。对于黛莱丝,卢梭同样抱有多种复杂的感情。黛莱丝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卢梭只是在晚年和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形式上的婚礼。黛莱丝为卢梭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全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而卢梭只是在后来草草地寻找了一下他留了标签的第一个孩子。 一本匿名发表的专门攻击卢梭的名为《公民们的感情》的书记录了卢梭抛弃其亲生孩子的事实,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卢梭的敌人--伏尔泰。 === 喜爱读书 === 卢梭的父亲修理钟表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讯。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卢梭懂事时,知道自己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他幼小的心灵十分悲伤,更加感到父亲的疼爱。他的父亲嗜好读书,这种嗜好无疑也遗传给了他。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 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他还外出借书阅读,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莫里哀的几部剧本等等,他都阅读过。 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典范影响和他父亲的谆谆教诲,卢梭深深体会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他既有父亲的爱国血统,又以这些伟人为榜样,甚至言行之间常把自己比作那些历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叙说斯契瓦拉的事迹,在座的人全都很惊讶地看到卢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上,来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壮举。这种早熟早慧的表现,正是卢梭特有天资的最初显露。 === 独立谋生 ===[[File:Xai.jpg|缩略图|居中|500px|让-雅克·卢梭雕像[http://image.so.com/v?q=%E9%9B%85%E5%85%8B%C2%B7%E5%8D%A2%E6%A2%AD&src=tab_www&correct=%E9%9B%85%E5%85%8B%C2%B7%E5%8D%A2%E6%A2%AD&cmsid=2ef648531b2d4953600aef78e6d5b936&cmran=0&cmras=0&cn=0&gn=0&kn=0#multiple=0&gsrc=1&dataindex=17&id=0ee7e0474e7cac1cb6b108a941b8e718&currsn=0&jdx=17&fsn=60&adsimgsn=0 原图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1194330637.html?point=comment_point 图片来自当当网]]]卢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在他13岁时,舅舅决定将他送往马斯隆先生那里,在他手下学当律师书记,希望他能赚点生活费用。但卢梭非常讨厌这种只为了赚钱而缺乏趣味的职业,每天琐碎的杂务使他头晕目眩,难以忍受。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么喜欢卢梭,常常骂他懒惰愚蠢。卢梭无法忍受这种侮辱,便辞掉了工作。 不久,卢梭又换了一个职业,在一位雕刻匠手下当学徒。鉴于以前做书记时得到的不少教训,所以他对这个新工作依命而行,毫无怨言。卢梭本来很喜欢这种工作,因为他爱好绘画,挥动刻刀也觉得很有趣,而且镂刻零件,用不着多么高超的技术,所以他很希望在这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 有一天,卢梭在空余时间为几位朋友刻骑士勋章,他的师傅发现后,以为他在制造假银币,便痛打了他一顿。其实,当时卢梭年纪很小,对于银币根本没有什么概念,他只是以古罗马时期的钱币形状,做为模型罢了。师傅的暴虐专横,使卢梭对本来喜爱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4] === 崇尚自然 === 卢梭离城出走后,经由一位朋友的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他原以为华伦夫人是个老态龙钟的丑老婆子,不料她却是一位满脸和气、风韵十足的年轻女子。这使他大感惊讶和激动,正是这位夫人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 卢梭听从华伦夫人的劝告,开始他的远途旅行。这也正适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游癖好,他觉得这样的年纪就有机会爬山越岭,登临阿尔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一路上,卢梭心情十分愉快,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次旅程虽短,但卢梭喜爱自然风光,沿途的美景尽收眼底,他将感情寄托于大自然,虽然身处漂泊之中,却没有精神空虚之感。凡是映入卢梭眼帘的东西,都令他内心感到一种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伟、多彩和实际的美,深深地影响了卢梭的人生观。 以后他又经历了多次旅行,不论是旅途中的美景,还是乡村的田园生活,仍使他陶醉着迷。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他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任何一种书籍,他的教师是'自然'"。 从少年期起,卢梭便酷爱自然。这种热忱,他曾不厌其烦的摹写、表现于他的著作中。自然,渗透了他整个生命。他用华伦夫人的某些清醒而夺人心目的特质,表现了自身,并使他陷入剧烈的情绪,这在他较晚的生活中,显得特别明晰,且使他和东方的大神秘主义者,呈现出相似之点。 == 成就 == === 音乐层面 === 卢梭在华伦夫人家居住的这段时期里,他感到非常满足和快活。华伦夫人的嗓子轻柔动人,还会弹琴,她常教卢梭唱歌,熏陶激发卢梭对音乐的兴趣。后来卢梭去神学院学习,华伦夫人送他音乐方面的书。卢梭在神学院除学习外,经常带着歌谱,练习歌唱。华伦夫人认为卢梭对音乐感兴趣且有天赋,有意让他朝音乐方面发展。 她经常在家里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并介绍卢梭与一些作曲家认识,使他的音乐水平不断提高,后来他不断地自学和研究,想出一种用数字代替音符的简易记谱法,即以数字1234567来代替Do、Re、Mi、Fa、So、La、Si音阶,并写出了具有独创性见解的著作《音乐记谱法》,希望借此革新音乐世界。同时还撰写了《现代音乐论文》一并带到巴黎,呈交给[[巴黎科学艺术院]],想借此机会出名,这时的卢梭,灵感有如泉涌,他写了一部名为《新世界的发现》的歌剧,充分表现了他的创作才华。 后来卢梭带着修改好的稿子去科学院,当众宣读了他的论文,它那简洁的内容有力地吸引了委员们的注意力,博得了赞扬。他认为自己的记谱法是音乐史上的创新和改革,但委员们不赞成这种意见,经过几次讨论,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卢梭的记谱法可用于演唱,但不适合于演奏。 为了安慰卢梭,艺术院给他颁发了一张奖状,措词中夸奖了他一番。卢梭虽遭受了失败,但心里很不服气,他将自己的手稿重新整理之后,找到一个愿意接受这部手稿的出版商,以《现代音乐论》为书名出版。卢梭满怀希望,盼望这本音乐著作能引起较大的反响,然而销路很差,这使卢梭又一次遭受沉重的打击。虽然他一心想在音乐方面有所创新,希望对音乐爱好者能有所启发,但效果却不佳,除了少数几个学者对他倍加赞誉外,并未产生什么大的反响。 === 征文获奖 === 卢梭自从离开华伦夫人以后,开始自谋生活,先后当过家庭教师、书记员、秘书等。同时也广交了各方面的人士,尤其是他结识了大哲学家狄德罗。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都热心于学术工作,狄德罗和卢梭等人便着手合编一部《百科全书》,卢梭负责音乐部分,这项工作由于狄德罗被捕而中断了。卢梭四处向朋友求援,希望把狄德罗放出来,但收效甚微。 卢梭经常前往[[狄德罗]]被关押的监狱探望他。1749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从巴黎到监狱之间有较长的路程,卢梭步行去看狄德罗,常带着一本书,走累了休息时可看看书。有一天,他带了一本《法兰西信使》杂志,忽然看到[[第戎科学院]]的征文启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改良风尚是否有益》。卢梭看到这个题目时,好像被千道光芒刺射了一样,许多富有生气的思想不知不觉地从他心中涌现出来。他顿时感到窒息,仿佛看到另一个宇宙,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脑子里不仅涌现出与第戎科学院的论文有关的思想,而且一连串的想法相继而起,就象大浪一样冲击着他。这次心灵的震荡,显示了他思想上真知灼见的潜力。 卢梭把这件事告诉了狄德罗。狄德罗鼓励卢梭继续发挥自己的思想,写出文章去应征。卢梭积极撰写了这篇论文,写成后又送狄德罗审阅,自己又反复修改了多次,以《论艺术和科学》为题寄出应征。1750年,他这篇论文获得了头等奖。他在这篇文章中否定艺术和科学的价值,从反面进行了论证,表露了他对巴黎社会的不信任和憎恶,并反对这种社会中所隐藏着的欺诈。他斥责科学,文学和艺术,认为这些东西被权力所主宰了。 === 隐居著作 == 1756年,44岁的卢梭接受朋友的馈赠--一座环境优美的乡村小房子,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卢梭的个性适合于在乡下居住,他在巴黎住了15年,早已厌倦了城市生活。隐居之后,他便决定不再回巴黎。这时的卢梭已有点名气,不用为生活费用发愁,他继续抄乐谱,虽然不能赚大钱,但是靠得住,自给有余。他的歌剧《乡村占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还剩下两千法朗,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这样,生活就不至于受穷了。他的文笔和天赋已使他成为知名的文人,只要他稍微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 但是,卢梭觉得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他的天才,毁灭他的才华。他的才华不是在笔上,而是在心里,完全是由一种超逸而豪迈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出来的。他始终认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个行业的时候才能保持;当一个人只为维持生计而思维的时候,他的思想就难以高尚;为了能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就绝不能屈从于对金钱的追求。 卢梭隐居6年之中,写了许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学名著《民约论》,这是世界政治学史上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观点,对后来的法国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教育学论著《爱弥儿》,简述了他那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虽然卢梭在世时,曾因此书而遭受攻击,但其独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对后来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动力。自传体小说《新爱洛绮丝》,这本书的出版,成为人人争看的畅销书,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欧。 === 惨遭迫害 === 按照法国当时的习俗,一本书出版之前必须经过某些知名人士的传阅。《爱弥儿》经过外界传阅后,顿时成为大家争论的中心。令人奇怪的是,卢梭这本天真无邪、充满灵感和独具创见的教育学著作,反而被外界视为异端邪说,还被法国法庭列为禁书。 起初,卢梭对外界的传闻并不在意,他想这本教育学著作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写的,怎么会遭受知识分子、教会和国家的反对呢?怎么会将他看成邪恶之徒呢?在外界的压力下,出版社也劝卢梭不要用真实姓名发表这本书,但卢梭坚持要面对那些无谓的攻击。他想他一直服从国家的法律制度,努力做一个忠顺的公民,像其他法国人一样遵守国家法律,总不至于因热爱人类,追求人类幸福而遭受迫害吧。但是恶运偏偏降临到了他的头上,舆论界把卢梭看成了罪犯。 一天晚上,卢梭正在床上阅读圣经。有人送信来,说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决将《爱弥儿》焚毁,并立即发出逮捕令,要将卢梭打入监牢。不得已卢梭只好告别朋友,离开法国去了瑞士。不久这个国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内离开瑞士领土,尔后卢梭又搬到普鲁士国管辖的地区。与此同时,欧洲读者不断来信,女士、年轻人和年轻的哲学家纷纷来函,请求卢梭给予指导,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 1764年,他寄身在属纳沙特尔伯爵封邑的莫蒂埃,收到不知谁寄来的《公民的感情》一书。他没有认出真正的作者是伏尔泰,但是相信这部书是在他的老朋友德比内夫人指使下写的。这本小册子满篇粗话,对丧失天良抛弃子女的父亲,对秦蕾兹·勒·瓦瑟的情人,对卢梭标榜献给美德的一生中所有的恶行,作了可怕的揭露。 以后,卢梭又应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去了英国,终因与休谟之间的分歧愈来愈大而离开英国。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国,重新过隐居的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宁的岁月并未影响到卢梭的著述。他先后著有《忏悔录》、《山中书信》等著作。[5] === 逝世与安葬 === 1778年,卢梭逝世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隔着走廊,与[[伏尔泰]]的棺木相对而立的,是卢梭的棺木。 卢梭一切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自然法则理论。为师法自然,他的棺木外形也设计成为乡村小寺庙模样。从正面看,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象征着卢梭的思想点燃了革命的燎原烈火[6] 。 == '''思想观点''' == === 哲学方面 ===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 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 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资产阶级论调:人与人的契约构成社会,人与社会的契约构成国家。自然准则高于社会准则,主权高于人权,集体权力高于个人权力。人生而自由,个人自由大于集体自由。法治要结合德治。人即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情感教育要先于理智教育,教育要秉承天性培养自然人,从自然到人再到事物的认识过程。[7] === 政治方面 === 描述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契约论》也许是卢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开头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本书于1762年出版,当时无人问津,但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 著作 之一。与他早期作品相反,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没 法律和道德的兽性状态,好人是因为社会的出现才有的。自然状态下,常有个人能力无法应付的境况,必须通过与其他人的联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愿意联合起来。人们联合在一起,以一个集体的形式而存在,这就形成了社会。社会的契约是人们对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协议。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中,卢梭尝试把政府的出现解释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一种契约。人们愿意放弃个人自由并被他人所统治的唯一原因,是他们看到个人的权利、快乐和财产在一个有正规政府的社会比在一个无政府的 人人只顾自己的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不过,卢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约有着明显的缺陷。社会中最富有和最有权力的人"欺骗"了大众,使不平等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特点。他在 《社会契约论》 中提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契约应该被重新思考。政府不应该是保护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而是应该着眼于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没有对每一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负责,那它就破坏了作为政治职权根本的社会契约。 === 社会契约理论 === 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从分析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中,得出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权的激进的革命结论;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提出"人民主权"这一富有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的民主思想,要求实行体现人民主权、体现公意的法律,强调用法治代替君主专制政治,这些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他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他的理论前提--自然状态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他的社会契约理论是唯心主义的,他忽略了从"恶"的方面考虑问题,没有提出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思想。 === 思想基础 === 这种思想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根本。事实上,说法国和美国革命是卢梭在社会契约上的抽象理论的直接结果毫不过分。[[罗伯斯庇尔]]就是卢梭的忠实信徒,被称为"行走中的卢梭"。 卢梭是最早攻击私人财产制度的现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见[[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时,他质疑多数人的意愿是否一定正确。他指出,政府应该排除多数人(见民主)意愿的影响,捍卫自由、平等和公正。 卢梭的政治哲学中最主要的原则是政治不应与道德分离。当一个国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发挥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对个人的权威。第二个重要的原则是自由,捍卫自由是国家建立的目的之一。这也是法国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会革命,再由社会革命而道德革命,规模和程度远超英美的一个渊源。 卢梭提出:在自然状态(动物所处的状态和人类文明及社会出现以前的状态)下,人本质上是好的,是"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好人被他们的社会经历所折磨和侵蚀。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不幸的继续。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1750)强调,艺术与科学的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好处。他认为知识的积累加强了政府的统治而压制了个人的自由。他总结得,物质文明的发展事实上破坏了真挚的友谊,取而代之的是嫉妒 畏惧和怀疑。 === 教育方面 === 《爱弥儿》 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让我们回归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为原始人所处的原始的状态。后来,在[[伏尔泰]](Voltaire)的批评下,他把自然描述为人建立自己个性和个人世界过程的自发性。所以,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 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因此,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 1782年出版的自传 《忏悔录》 (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书中毫不掩饰个人丑行,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的作家郁达夫就深受卢梭自我暴露风格的影响。 === 文学方面 == [[卢梭]]对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里面,在这本小说里卢梭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风土民情、自由的思想、浪漫的爱情……对后世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 书信体有几个明显的优势:利于直接描写感情 心理;可利用多视角(内)观察事物,事件。至于小说情节,则可潜藏于信之间。这种体裁不易把握分寸,或散乱,或人物同一化。此书在这几方面应该是很不错的,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在主要的几个人物中,男性与女性口吻有很大差异。几个人物可作为某种象征,当然也可具体化看待。圣·普栾的信多不是直接表达内心的,但仅有的几封以及侧面的描写,使他成为了一个积极追求却是悲剧性的人物形象,于丽对"理性"的几次屈服,似乎有些不太合情理。但或许这正是作者所要说的东西。来信与复信,往往可理解为在同一问题上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于是有很大的选择空间。[8] === 新爱洛绮丝 === 《新爱洛 丝》 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写一对青年的恋爱悲剧。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在贵族家担任教师,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才华横溢的青年,具有不屈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与他的学生 贵族小姐朱丽,一个向往纯洁的爱情而又无法全然脱离封建家庭的女子发生恋情,受到朱丽父亲的阻挠,酿成悲剧。封建等级制度成了他们不幸的根源。[[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并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作品细致的心理描写,情景交融的美丽篇章,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赞赏。 == '''人物评价''' == [[歌德]]:[[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 '''主要著作''' = * 植物 论科 通信 与艺术 (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1750年) *《论人类不平 的起源和基础》(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1755年) *《新爱洛伊斯》(Julie, ou la nouvelle Héloïse,1761年) *《社会契约论》(Du contrat social ou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1762年) *《爱弥儿》(Émile, ou De l'éducation,1762年) *《山中书简》(Lettres de la montagne,1764年) *《[[忏悔录]]》(Les Confessions,1782年)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Les Rê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1782年) == '''名人名言''' ==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我既找不到一个完全献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必须有些能以其推动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装饰的华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富有,优雅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趣味,但一个人的健康与茁壮则须由另外的标志来识别,只有在一个劳动者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嬖幸者的穿戴之下,我们才能发现强有力的身躯。 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德行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 散步促进我的思想。我的身体必须不断运动,脑筋才会开动起来。 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这些方法的发现激励着自尊心,而方法的准确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满足,原来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方法,就令人感到兴趣了。 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 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滥用书籍,则学问死矣。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我的自由决不能被人滥用,我不能成为别人犯罪的工具,而不对别人强迫我犯下的罪行负责。 任何世俗的财富都无法补偿生命和自由的丧失,所以无论以任何代价放弃生命和自由,都是既违背天理,又违背理性的。 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只要谈起国家大事时,人们说:"那与我有什么关系。"那么可以断定,这个国家就算完了。 == '''参考资料:''' ==  == 外部链接 =={{Commons|Jean-Jacques Rousseau}}{{Wikiquote|让·雅各·卢梭|让-雅克·卢梭}}* ''[http://metalibri.wikidot.com/title:du-contrat-social Du contrat social]'' (MetaLibri)* [http://www.memo.fr/dossier.asp?ID=37 Jean-Jacques Rousseau]{{fr}} {{-}}{{啟蒙時代}}{{法国大革命}}{{Jean-Jacques Rousseau}}{{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Rousseau, Jean-Jacques}}[[Category:盧梭| ]][[Category:法國哲學家]][[Category:政治哲學家]][[Category:教育哲学家]][[Category:法國作家]][[Category:啟蒙運動]][[Category:葬於先賢祠]][[Category:幼年失親者|R]][[Category:启蒙运动哲学家]][[Category:法国法学家]][[Category:从加尔文主义皈依罗马天主教]][[Category:瑞士新教徒]][[Category:法國天主教徒]][[Category:日內瓦人]]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