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2
次編輯
變更
宏村镇江村
,创建页面,内容为“thumb|right| [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00911/d94b626a3134413d85b55f072223c4af.png 原图链接] 宏村镇江村位于安徽省[…”
[[File:5855HQ.jpg|thumb|right| [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00911/d94b626a3134413d85b55f072223c4af.png 原图链接]]]
[[宏村镇江村]]位于[[安徽省]][[黟县]][[古城平原]]的北端,整个村子依坡而建,坐落在东山余脉的两座呈鞍形的小山坡上,东边的小山叫鸦脚山,西边的称乌株林。由此延伸出东西两条山垄,拖向正南。2016年11月,江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ref>[http://www.gaozhou.gov.cn/mmgzzhrmzf/gkmlpt/content/0/797/post_797380.html#4957 江村] </ref>
中文名: 江村
电话区号: 0559
地理位置: 安徽省黟县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邮政编码: 245531
车牌代码: 院J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地理位置==
著名的宁(宁国府)池(池州府)古道,由太平县翻越险要的羊栈岭,进入[[黟县]],经[[卢村]]、[[际村]]、[[北庄]]、[[古溪]]等村镇,过石山村出桃源洞。这条著名的宁池古道,长期以来,一直是连接府郡与京城的要道,俗有“七省通衢”之称。在这条著名的通衢古道上,有一个江氏聚族而居的古老的大乡村,这便是黟县宏村镇(原龙江乡)江村,江村古属会昌乡,称二都。
==基本概述==
山垄上,参天的古树,非常茂密,将村子簇拥在中间。村居依山布形,高低错落,白墙灰瓦,鳞次栉比。宏伟高大的祠堂、青砖灰瓦的民居、小巧别致的庭院等,鳞次栉比,由坡顶一直拖到坡脚,随山坡的高低,层层叠叠,飞檐翘角,高低错落;街道巷弄,纵横交错,相互沟通;远远望去,宛如一座若大的城堡。村居由两条平行的石板路(称东街、西街)自上而下,由北而南将它们连缀起来,形成一个箕斗形的墟落整体。村前的箕脚处,凿有面积达几百平米的池塘两口,作为村民浣衣、防火用水,村民的饮用水,主要依赖分布各处的三口水井:老井、新井、西边井。村居左右,各有一小溪环抱,分别称东边溪、西边溪。在村南一里处的水口亭,汇聚龙蟠河水,然后在县城城郊横岗村附近汇入漳河,是新安江主源头之一。环抱青山,缠绕碧水,环境如此优美,让后人不得不敬佩江氏祖先择地而居时体现出来的聪明才智。
==历史传承==
江村现有约450口人,村民中百分之七十为江姓。现今多数务农为生,但在解放前,多数家庭是“吃信皮”(注③)维生,原因是徽州“居万山中,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罗愿《新安志》)讲到江村的来历,说来话长,据史载,济阳郡江氏的远祖是黄帝的第五代孙子,名叫伯益。在尧时为虞官,这是一个管理山泽的官位。因为他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封相位。禹王深知他能干,想把王位禅让与他,他却避位隐居到箕山去了,即今河南省登丰县南的地方。伯益的第三个儿子元仲,沿袭父亲的爵位,受封与“九州”的兖州和豫州之间的江地,族人遂以地为姓。所以说,江氏得姓,迄今已经有两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是确确实实历史悠久的姓氏。周惠王二十年(公元前657年),战国纷争,江地被楚国所灭。江公求救于鲁王,于是在黄河北岸的济阳安顿下来。为了使后人勿忘这段历史,更为了激励后人,发奋图强,复兴氏族,于是将此支江氏冠名为“济阳郡江氏”。这此期间,特别应该提出的是江革公。其父江德,字祥兴,官居御史大夫,夫人司马氏,生一子,便是江革。从伯益到祥兴,恰恰是七十代传统。而江革,便正式被尊为济阳郡江氏一世祖。济阳郡江氏传至38世,江卓,字永立,唐朝进士。因为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水,济阳郡席卷无踪,江卓率全族告庙南迁,有一支迁往江西都昌县,这便是江万里的祖先;一支迁往婺源,后分支旌德,再分迁江苏扬州;还有一支系几经周折,最后在黟县江村定居了下来。江卓也自号江村逸叟。考诸江氏族谱,还有一说:一世祖卓公在黄巢起义后,曾南游天目山、黄山,途经新安,见这里山清水秀,峰峦环拱,林壑幽美,不禁赞叹:“美哉居乎,乐斯地矣!”(《济阳江氏族谱》)唐天祐九年,为避战乱水患,举族告庙南迁,由山东徒居黟北,“依山阻险以自安”,“殆有人世桃源境界”。由于唐时盛行以姓名村,江村故此得名。自一世卓公迁居江村,江氏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宋末,一支迁往林村,一支迁往十都里田,还有的迁往墩头与县城麻田街。明洪武三年,一支迁居蓬厦;后由蓬厦蘖分一支迁居溪头;加上江村的一支本源,共为七支(祥见《黟县三志》江光裕“江氏七派族谱”)。
==名人故事==
江氏祖先崇文尚武。南迁前,以武功取封地,因封地得姓氏。南迁后,为解决亭林之美,山水之乐与人多地少,生计维艰的矛盾,江氏祖先捐义田,兴义学,重儒教,子弟入仕为宦者不可胜数。明清之际,亦商亦儒,以有余补不足,更是蔚然成风。今检其声名较著,影响较大者滋述一二。兄弟次第为进士师生同朝作官宦宋朝末年,江淳万生有二子,长寅简,幼一鹗。兄弟俩聪慧异常,悟性极高,读诗诵书,过目不忘。渐渐地,县内已无鸿师硕儒可授其业。淳万深知“教之不可无其人”,如不能延名师以教,恐怕孩子会学业荒废,光阴虚度,前程贻误。他为此忧虑不己。后来,淳万因“辑会通谱”,来到宋代名儒之乡江西,“过芝城,访旧宋宗得知同姓都昌人江万里,贤名闻于一方,万里幼年时即“神隽有锋颖,连举于乡,入太学,有文声”。淳万投石问路,诚心延聘;万里有心游学,以广见闻,双方达成意向。淳万回家,想到“教之不可无其地”,为聚山川灵气,启弟子才思,他选择了风景绝胜的石鼓山,在石鼓寺右筑室以为授业之所。塾室落成,他便派麟儿亲赴都昌,礼请万里来黟授课。从此,金鸡啼晨,翠岚相伴,石鼓寺边,万里师徒手抚万卷诗书,偃仰啸歌,四时无辍。师诚心倾囊以传,徒虚心侧足而听。明经辨理,执策问难,赋诗填词,鼓歌弦诵,不绝于耳。万里授徒,德行为先,文艺为次,以自身言行为准式。他认为,道行德立,才美方可俱现。他教导弟子崇尚气节,锤炼品质,要有兼济天下之志,更要具齐家治国之才,这样才能涵泳艺林。严师可出高徒。寅简兄弟束身砥行,孜孜以学,冬夏不懈。伴着石鼓寺的晨钟暮鼓,朝读夕诵,明辨深思,或征之史集,或参以时政,偶有所塞,壅缩于胸,一登石鼓之顶,眺揽山川之胜,水木清华,即可胸襟开朗,茅塞顿开,有时性情流露,文思飚举泉涌,妙语华章,倚马立就。几载的清泉洗心,白云怡意,松涛伴书,翠竹励志,寅简兄弟学业精进,渐入化境。他们辞别了迷津指途、砥砺有加的恩师,肩负着父老乡亲的诚挚期盼,赴京赶考。“十年磨剑,一朝扬眉”,弟一鹗先中淳祐十年方逢辰榜进士,官授解州知州;兄寅简后中文天祥榜进士,授知泾县。高徒已成国家可用之材,为师自是欣慰不已。但南宋已处多事之秋,万里心系国家安危,不忍置身事外,他“以舍选出身,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万里力主抗金,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和部署,但因和当权*佞贾似道政见不合而被罢官家居。后“元兵渡江,荆襄失守”,“饶州城破”的消息传来,有着崇高的民族气节的江万里,不愿做亡国奴,竟投“止水”而死。斯人已逝千载。但他们师生演绎的这一段“兄弟皆中进士榜,师生同朝作官宦”的佳话却史载口传。人们一提起石鼓寺“相儒堂”,仍不禁肃然起敬,乐而道之:那就是宋丞相江万里的读书处。石鼓寺五十年代后逐渐倾塌,但原址依稀可辨,尤其是寺庙后院的方潭仍然清晰鉴人。义士行侠斩寇盗愚忠计杀“奴仆”首明末清初,江村的江氏族人,遭遇了一次灭族之灾。其事因江雷一人而起,又因其一人而息。江雷,字伯升,“幼失所怙,家徒壁立,母氏织□以给朝夕”(《黟县志》)。未及成年,他的母亲也不幸辞世。江雷备极哀痛,筑庐守墓三年,极尽哀孝。江雷自小就喜闻古来侠义故事,及长,学艺四方。乡人有难,他常挺身自任,不计利害。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扶弱除强。虽隐身于布衣之间,但“重然诺,慎交流,义不苟取”。在他周围,有慕义结交的少年数人,但受伯升影响,均“修身砥名”,绝不侵凌孤弱,恣欲自快,乡人多贤之。明朝末年,凤阳逃兵,流寓祁门,常在黟祁边界肆意烧杀劫掠,邑民苦不堪言。江雷拍案而起,召集同乡,率众伏伺于必经之道,卒起不意,斩寇元凶于马下,其余散兵游勇作鸟兽散。得金百镒,凯旋而归。后庆功饮酒于肆,同行诸少年伺其酩酊,私分获金。后谎称失之于路,寻而不得。江雷心知其实,竟不追究,一笑置之:“不义之财,失之也罢!”但黟祁边境,自此安宁,竟不再受此股逃兵骚扰。清顺治二年,受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影响,黟县爆发了以宋乞、朱太为首的“世仆起义”。蔡村人宋乞膂力过人,善技击,精骑射,很有智慧,人称“黠奴”。他趁明王朝灭亡,清兵南下之机,号召全县“世仆”起而争取人生自由。宋乞联合全县奴仆起义,发表了极具鼓动性的宣传说:我们的祖辈做了人家的奴隶,子孙挂名奴籍,终生不能摆脱。是老天给我们摆脱奴籍的好机会,赶快行动起来吧!全县的奴仆积极响应,踊跃参加,七个月就结寨三十六处,各设魁师负责。宋乞驻东郊寨,号令全县,各寨“呼吸相通,捷于影响”。他们向地主索取卖身契约,如被拒绝,即予焚杀。地主们惶恐万状,送牛酒谢罪,连县令也前往称贺。宋乞起义影响波及休宁、祁门、歙县,引发了徽州的“奴变”,汇成了前所未有的奴隶革命洪流。他虽未自立名号,但百姓都亲切地称他“宋王”。正当“世仆”起义轰轰烈烈,各县义军准备联合起来大干一场的时候,宋乞却不幸遇害身亡,刺杀他的正是江雷。宋乞起义时,江雷参加了江村寨的暴动,并且与魁师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起义为他争来了较高的人身权益,但他因长期受封建“君臣父子”及“忠烈”思想的影响,私下却认为宋乞起义是不义的行为,因而,他决心要行“义烈之举”,除掉宋乞。一次酒后,江雷曾说:“宋乞是个什么东西?我一定要手枭其首!”众人都以为他是酒后狂言,不以为意,没想到他却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一诺既出,生死赴之的人。九月,宋乞巡营江村寨。江雷已暗中邀集蓬厦屠户江悃,岑下汪京都,在距营一里处为宋乞设宴接风洗尘。酒酣之际,忽闻帐外有哄闹之声,手下制止不力,宋乞出帐平息,江雷一跃而出,喝道:“故意嚣闹,就是为了诱杀你!”言罢,挺剑直刺宋乞胁下,宋乞负痛以拳击其面门,江雷又一剑刺中宋乞,穿胸透背出,乞立仆而亡。义军首领被刺,群情激愤,号令一传,举旗拔寨,蜂涌直向江村寨——江氏族人面临着一场灭族之灾。江雷此时已深知后果严重。“愚忠使他干了封建统治集团想干而不敢干的事,宋乞虽死,但义军声势方炽,决不会就此罢休。他不是一个闯下大祸就一走了之的人。“你们都逃走吧,这件事由我独自承担!“江雷镇定地对同行者说。虑及族人面临的血光之灾,他一方面亲自恳请魁师妥为说辞,开脱族人,将责任尽皆揽下;一方面决心赴死,以免后患。当义军蜂聚蚁至时,江雷已自缢身亡。虽然死后被碎死万段,但他这种遇祸不避,慷慨赴死的气节,令人感叹不已!伯升公以一人之躯,保全了江氏几百丁口的性命,此等义举,江氏族人犹为感佩。后来,族人怜之,敛其遗骨而葬之,并在村口建骑路“忠义牌坊”(今已毁),以旌表其绩。每当人们经过其墓地还常能见到那坟头有常聚不散的云气。老人们说,那是伯升公尚义行侠的魂魄凝聚而成的呢!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宏村镇江村]]位于[[安徽省]][[黟县]][[古城平原]]的北端,整个村子依坡而建,坐落在东山余脉的两座呈鞍形的小山坡上,东边的小山叫鸦脚山,西边的称乌株林。由此延伸出东西两条山垄,拖向正南。2016年11月,江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ref>[http://www.gaozhou.gov.cn/mmgzzhrmzf/gkmlpt/content/0/797/post_797380.html#4957 江村] </ref>
中文名: 江村
电话区号: 0559
地理位置: 安徽省黟县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邮政编码: 245531
车牌代码: 院J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地理位置==
著名的宁(宁国府)池(池州府)古道,由太平县翻越险要的羊栈岭,进入[[黟县]],经[[卢村]]、[[际村]]、[[北庄]]、[[古溪]]等村镇,过石山村出桃源洞。这条著名的宁池古道,长期以来,一直是连接府郡与京城的要道,俗有“七省通衢”之称。在这条著名的通衢古道上,有一个江氏聚族而居的古老的大乡村,这便是黟县宏村镇(原龙江乡)江村,江村古属会昌乡,称二都。
==基本概述==
山垄上,参天的古树,非常茂密,将村子簇拥在中间。村居依山布形,高低错落,白墙灰瓦,鳞次栉比。宏伟高大的祠堂、青砖灰瓦的民居、小巧别致的庭院等,鳞次栉比,由坡顶一直拖到坡脚,随山坡的高低,层层叠叠,飞檐翘角,高低错落;街道巷弄,纵横交错,相互沟通;远远望去,宛如一座若大的城堡。村居由两条平行的石板路(称东街、西街)自上而下,由北而南将它们连缀起来,形成一个箕斗形的墟落整体。村前的箕脚处,凿有面积达几百平米的池塘两口,作为村民浣衣、防火用水,村民的饮用水,主要依赖分布各处的三口水井:老井、新井、西边井。村居左右,各有一小溪环抱,分别称东边溪、西边溪。在村南一里处的水口亭,汇聚龙蟠河水,然后在县城城郊横岗村附近汇入漳河,是新安江主源头之一。环抱青山,缠绕碧水,环境如此优美,让后人不得不敬佩江氏祖先择地而居时体现出来的聪明才智。
==历史传承==
江村现有约450口人,村民中百分之七十为江姓。现今多数务农为生,但在解放前,多数家庭是“吃信皮”(注③)维生,原因是徽州“居万山中,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罗愿《新安志》)讲到江村的来历,说来话长,据史载,济阳郡江氏的远祖是黄帝的第五代孙子,名叫伯益。在尧时为虞官,这是一个管理山泽的官位。因为他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封相位。禹王深知他能干,想把王位禅让与他,他却避位隐居到箕山去了,即今河南省登丰县南的地方。伯益的第三个儿子元仲,沿袭父亲的爵位,受封与“九州”的兖州和豫州之间的江地,族人遂以地为姓。所以说,江氏得姓,迄今已经有两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是确确实实历史悠久的姓氏。周惠王二十年(公元前657年),战国纷争,江地被楚国所灭。江公求救于鲁王,于是在黄河北岸的济阳安顿下来。为了使后人勿忘这段历史,更为了激励后人,发奋图强,复兴氏族,于是将此支江氏冠名为“济阳郡江氏”。这此期间,特别应该提出的是江革公。其父江德,字祥兴,官居御史大夫,夫人司马氏,生一子,便是江革。从伯益到祥兴,恰恰是七十代传统。而江革,便正式被尊为济阳郡江氏一世祖。济阳郡江氏传至38世,江卓,字永立,唐朝进士。因为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水,济阳郡席卷无踪,江卓率全族告庙南迁,有一支迁往江西都昌县,这便是江万里的祖先;一支迁往婺源,后分支旌德,再分迁江苏扬州;还有一支系几经周折,最后在黟县江村定居了下来。江卓也自号江村逸叟。考诸江氏族谱,还有一说:一世祖卓公在黄巢起义后,曾南游天目山、黄山,途经新安,见这里山清水秀,峰峦环拱,林壑幽美,不禁赞叹:“美哉居乎,乐斯地矣!”(《济阳江氏族谱》)唐天祐九年,为避战乱水患,举族告庙南迁,由山东徒居黟北,“依山阻险以自安”,“殆有人世桃源境界”。由于唐时盛行以姓名村,江村故此得名。自一世卓公迁居江村,江氏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宋末,一支迁往林村,一支迁往十都里田,还有的迁往墩头与县城麻田街。明洪武三年,一支迁居蓬厦;后由蓬厦蘖分一支迁居溪头;加上江村的一支本源,共为七支(祥见《黟县三志》江光裕“江氏七派族谱”)。
==名人故事==
江氏祖先崇文尚武。南迁前,以武功取封地,因封地得姓氏。南迁后,为解决亭林之美,山水之乐与人多地少,生计维艰的矛盾,江氏祖先捐义田,兴义学,重儒教,子弟入仕为宦者不可胜数。明清之际,亦商亦儒,以有余补不足,更是蔚然成风。今检其声名较著,影响较大者滋述一二。兄弟次第为进士师生同朝作官宦宋朝末年,江淳万生有二子,长寅简,幼一鹗。兄弟俩聪慧异常,悟性极高,读诗诵书,过目不忘。渐渐地,县内已无鸿师硕儒可授其业。淳万深知“教之不可无其人”,如不能延名师以教,恐怕孩子会学业荒废,光阴虚度,前程贻误。他为此忧虑不己。后来,淳万因“辑会通谱”,来到宋代名儒之乡江西,“过芝城,访旧宋宗得知同姓都昌人江万里,贤名闻于一方,万里幼年时即“神隽有锋颖,连举于乡,入太学,有文声”。淳万投石问路,诚心延聘;万里有心游学,以广见闻,双方达成意向。淳万回家,想到“教之不可无其地”,为聚山川灵气,启弟子才思,他选择了风景绝胜的石鼓山,在石鼓寺右筑室以为授业之所。塾室落成,他便派麟儿亲赴都昌,礼请万里来黟授课。从此,金鸡啼晨,翠岚相伴,石鼓寺边,万里师徒手抚万卷诗书,偃仰啸歌,四时无辍。师诚心倾囊以传,徒虚心侧足而听。明经辨理,执策问难,赋诗填词,鼓歌弦诵,不绝于耳。万里授徒,德行为先,文艺为次,以自身言行为准式。他认为,道行德立,才美方可俱现。他教导弟子崇尚气节,锤炼品质,要有兼济天下之志,更要具齐家治国之才,这样才能涵泳艺林。严师可出高徒。寅简兄弟束身砥行,孜孜以学,冬夏不懈。伴着石鼓寺的晨钟暮鼓,朝读夕诵,明辨深思,或征之史集,或参以时政,偶有所塞,壅缩于胸,一登石鼓之顶,眺揽山川之胜,水木清华,即可胸襟开朗,茅塞顿开,有时性情流露,文思飚举泉涌,妙语华章,倚马立就。几载的清泉洗心,白云怡意,松涛伴书,翠竹励志,寅简兄弟学业精进,渐入化境。他们辞别了迷津指途、砥砺有加的恩师,肩负着父老乡亲的诚挚期盼,赴京赶考。“十年磨剑,一朝扬眉”,弟一鹗先中淳祐十年方逢辰榜进士,官授解州知州;兄寅简后中文天祥榜进士,授知泾县。高徒已成国家可用之材,为师自是欣慰不已。但南宋已处多事之秋,万里心系国家安危,不忍置身事外,他“以舍选出身,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万里力主抗金,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和部署,但因和当权*佞贾似道政见不合而被罢官家居。后“元兵渡江,荆襄失守”,“饶州城破”的消息传来,有着崇高的民族气节的江万里,不愿做亡国奴,竟投“止水”而死。斯人已逝千载。但他们师生演绎的这一段“兄弟皆中进士榜,师生同朝作官宦”的佳话却史载口传。人们一提起石鼓寺“相儒堂”,仍不禁肃然起敬,乐而道之:那就是宋丞相江万里的读书处。石鼓寺五十年代后逐渐倾塌,但原址依稀可辨,尤其是寺庙后院的方潭仍然清晰鉴人。义士行侠斩寇盗愚忠计杀“奴仆”首明末清初,江村的江氏族人,遭遇了一次灭族之灾。其事因江雷一人而起,又因其一人而息。江雷,字伯升,“幼失所怙,家徒壁立,母氏织□以给朝夕”(《黟县志》)。未及成年,他的母亲也不幸辞世。江雷备极哀痛,筑庐守墓三年,极尽哀孝。江雷自小就喜闻古来侠义故事,及长,学艺四方。乡人有难,他常挺身自任,不计利害。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扶弱除强。虽隐身于布衣之间,但“重然诺,慎交流,义不苟取”。在他周围,有慕义结交的少年数人,但受伯升影响,均“修身砥名”,绝不侵凌孤弱,恣欲自快,乡人多贤之。明朝末年,凤阳逃兵,流寓祁门,常在黟祁边界肆意烧杀劫掠,邑民苦不堪言。江雷拍案而起,召集同乡,率众伏伺于必经之道,卒起不意,斩寇元凶于马下,其余散兵游勇作鸟兽散。得金百镒,凯旋而归。后庆功饮酒于肆,同行诸少年伺其酩酊,私分获金。后谎称失之于路,寻而不得。江雷心知其实,竟不追究,一笑置之:“不义之财,失之也罢!”但黟祁边境,自此安宁,竟不再受此股逃兵骚扰。清顺治二年,受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影响,黟县爆发了以宋乞、朱太为首的“世仆起义”。蔡村人宋乞膂力过人,善技击,精骑射,很有智慧,人称“黠奴”。他趁明王朝灭亡,清兵南下之机,号召全县“世仆”起而争取人生自由。宋乞联合全县奴仆起义,发表了极具鼓动性的宣传说:我们的祖辈做了人家的奴隶,子孙挂名奴籍,终生不能摆脱。是老天给我们摆脱奴籍的好机会,赶快行动起来吧!全县的奴仆积极响应,踊跃参加,七个月就结寨三十六处,各设魁师负责。宋乞驻东郊寨,号令全县,各寨“呼吸相通,捷于影响”。他们向地主索取卖身契约,如被拒绝,即予焚杀。地主们惶恐万状,送牛酒谢罪,连县令也前往称贺。宋乞起义影响波及休宁、祁门、歙县,引发了徽州的“奴变”,汇成了前所未有的奴隶革命洪流。他虽未自立名号,但百姓都亲切地称他“宋王”。正当“世仆”起义轰轰烈烈,各县义军准备联合起来大干一场的时候,宋乞却不幸遇害身亡,刺杀他的正是江雷。宋乞起义时,江雷参加了江村寨的暴动,并且与魁师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起义为他争来了较高的人身权益,但他因长期受封建“君臣父子”及“忠烈”思想的影响,私下却认为宋乞起义是不义的行为,因而,他决心要行“义烈之举”,除掉宋乞。一次酒后,江雷曾说:“宋乞是个什么东西?我一定要手枭其首!”众人都以为他是酒后狂言,不以为意,没想到他却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一诺既出,生死赴之的人。九月,宋乞巡营江村寨。江雷已暗中邀集蓬厦屠户江悃,岑下汪京都,在距营一里处为宋乞设宴接风洗尘。酒酣之际,忽闻帐外有哄闹之声,手下制止不力,宋乞出帐平息,江雷一跃而出,喝道:“故意嚣闹,就是为了诱杀你!”言罢,挺剑直刺宋乞胁下,宋乞负痛以拳击其面门,江雷又一剑刺中宋乞,穿胸透背出,乞立仆而亡。义军首领被刺,群情激愤,号令一传,举旗拔寨,蜂涌直向江村寨——江氏族人面临着一场灭族之灾。江雷此时已深知后果严重。“愚忠使他干了封建统治集团想干而不敢干的事,宋乞虽死,但义军声势方炽,决不会就此罢休。他不是一个闯下大祸就一走了之的人。“你们都逃走吧,这件事由我独自承担!“江雷镇定地对同行者说。虑及族人面临的血光之灾,他一方面亲自恳请魁师妥为说辞,开脱族人,将责任尽皆揽下;一方面决心赴死,以免后患。当义军蜂聚蚁至时,江雷已自缢身亡。虽然死后被碎死万段,但他这种遇祸不避,慷慨赴死的气节,令人感叹不已!伯升公以一人之躯,保全了江氏几百丁口的性命,此等义举,江氏族人犹为感佩。后来,族人怜之,敛其遗骨而葬之,并在村口建骑路“忠义牌坊”(今已毁),以旌表其绩。每当人们经过其墓地还常能见到那坟头有常聚不散的云气。老人们说,那是伯升公尚义行侠的魂魄凝聚而成的呢!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