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十字桥

增加 10,792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十字桥</big> ''' |- | File:十字桥1.jpg|缩略图|居中|[ht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十字桥</big> '''

|-

| [[File:十字桥1.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十字桥

地址;山西太原市晋祠

建造时间;1102年

所属时代;宋

|}

'''十字桥'''位于山西太原市晋祠内主体建筑圣母殿前,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桥梁为十字形。全桥由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鱼沼飞梁,汉白玉栏杆,方砖铺面,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过。因这桥构造奇巧,民间传说是鲁班建造的。桥梁多年经风雨,材质坚固,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

==地位==

现存最早的十字桥是山西晋祠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祠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晋祠==

晋祠是山西现存的较完整的古迹之一,原来是为西周王侯姬虞建的祠堂,这里的古建筑、古塑及石刻等的价值很高,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园中有"枕流亭"、"对越"、"宋殿"、"献殿"、"胜瀛"、"水镜台"、"三晋名泉"、"难老泉"等四十余座祠堂。其中以"宋殿"为最完整,最壮伟,殿壁有数副楹联,仍然辉煌耀眼。这里只选录其中两副:(一)溉汾四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四十里,淆之不浊;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源源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二)对水溶溶九涯珠玉荡天光;灵泉浩浩万顷琉璃穷地脉。宋祠前两尊泥塑武士,披挂玲珑,身高约一丈三、四,身粗约四尺。武士分列两旁,手持宝杵、金瓜,神态俨然,眉须口鼻栩栩如生。殿右侧有"水源楼"(也称水母楼),建于嘉靖年间(1563)。晋祠名泉就从这楼底流出,据说此殿正建在龙口之上。门楣上的匾额有"巧思入神"、"清心诗脾"、"迓旭""挹爽"。宋殿正处在龙口的左侧,下临龙口泉流,上迎蒸蒸朝阳,故称"迓旭"、"挹爽"。迓,迎也;迓旭,迎接朝阳旭日之意也。挹,从泉流中棒水,手触水而感周身凉爽,故名之曰"挹爽"。题此匾者,何其挖空心思、咬文嚼字,多么贴切呀!另有楹联:"风从东方来",字写得非常洒脱有力。"天下第一泉"成为"宋殿"左面的一颗明珠。它又号称"难老泉",为晋水主源。泉流昼夜不息,清澈见底。滔滔泉水从龙口中喷出,下注池中,形成六、七尺的瀑布,为数十个泉头之最,引得游人急步前来,良久伫望,颇含诗意。殿的左侧植古柏两株,其一为"周柏",距今三千余年。直径一米,躯干光秃,身上的条条粗纹理状其古老。大概因为枯老之故,它倒向宋殿旁另一株古柏的枝杈上,以木柱支撑着,但古柏梢头仍呈老绿色,皮已脱尽,绿叶犹生生不息,可谓松柏长青了。这个"长"字,在此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宋殿内,有石像四十三个,体态俊俏,脸形清秀,全身比例适度,衣纹轻快流畅,呈现出不同的内在思想感情;古人雕塑之工巧,令人惊叹。宋殿前十数米远的"松水亭",楹联为:"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亭下一荷池,泉水翻腾,池中游鱼沉浮自如。荷花在水里,荷叶浮水面,粉红色的花朵正在开放,象栽在盆中,亭亭玉立。松水亭"的右侧是"对越"。殿中设有佛龛,四个铁铸武士分布四角,瞪目扬拳。这几尊佛像铸于宋代,迄今八百年矣,仍然光亮不锈,像身上的刻字犹清晰可辨。可见我国冶炼技术在唐代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从"对越"下行到"献殿"。献殿建于金大元八年,是陈献贡品的地方,修建得稳定细致,用小型木料构制而成。十字桥左右的栏杆上刻有"飞梁"、"鱼沼"。《水经注》中"结飞梁于水上",就是记载这一古迹的。最后参观姬虞祠。这是三千年前晋国第一个王侯的祠堂。一千五百年来,几经北魏、元、明、清等重新修建。其配殿有横额,上面写道:"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还有名人写的"晋祠辩",书作俱佳,详细地记载了晋祠的由来。从"锁虹桥"返回,再次瞩仰这个晋祠,才进一步了解了它的来历。名谓晋祠,实为"宋殿",这里是宋朝都城的所在地。宋以及宋以后的人歌功颂德而逐渐扩建了宋祠。

==桥的产生==

在人为桥梁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桥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以及小河边因自然倒下的树干而形成的"独木桥",或两岸藤萝纠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天生"悬索桥"等等。人类从这些天然桥中得到启示,便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仿效自然。开始时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围的壕沟上搭起一些独木桥(桥之所以始称"梁",也许便是因这种横梁而过的原故),或在窄而浅的溪流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出水面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跳墩子"石梁桥(后园林中多仿此原始桥式,称"汀步桥"、"踏步桥")。这些"独木桥""跳墩子桥"便是人类建筑的最原始的桥梁,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由低级演进为高级,才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跨空桥梁。

==发展阶段==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m0821cr5sbs|480|270|qq}}
<center>题目</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