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沃尔特米歇尔

增加 4,511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 沃尔特米歇尔 '''| 圖像 = [[File:沃尔特米歇尔0.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2bf88807d4674c4a.jpg?size=268x403 原图链接]]]| 出生日期 = (1930- ) | 國籍 = 英国 | 别名 = Walter Mischel| 職業 = 人格心理学家 | 知名作品 = 他在人格的结构、过程和发展,自我控制以及人格差异等领域的研究十分著名。198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基本信息''' =={| class="wikitable"|-! 中文名称 !! 国籍 !!别名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職業|-| 沃尔特米歇尔 || 英国 ||Walter Mischel ||奥地利维也纳 ||1930-|| ~||人格心理学家|-|} == '''人物生平''' ==米歇尔(Walter Mischel,1930-)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他家离弗洛伊德家很近,从小就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对人最完备的看法。但是,当他将这种理论应用于纽约"少年犯"村时,兴奋破灭了。== '''导师''' ==米歇尔的导师为罗特(Julian Rotter)和凯利(George Kelly)== '''理论''' ==米歇尔认为,人是解释者和行为者,不断与环境交互作用,努力使生活保持和谐和协调,这与罗特和凯利的影响有关。 米歇尔等人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与情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但情境并不直接影响行为。情境首先影响个人因素,再通过个人因素影响行为,个人因素在特定情境的背景下的交互作用,构成了体现个体特征行为和情感的独特模式。米歇尔等人称之为"认知--情感系统"。 1995年。米歇尔和舒达(Y.Shoda)完整地提出了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CASTP)。按此理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认知--情感系统,与社会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产生个人特有的行为模式。这是一个新型动态的意识整合性大理论,它恰好弥补了人格特质论的缺点。人格特质论将跨情境的一致性作为人格,而将情境间的差异当成误差,不予考虑。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则认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差异正是内部稳定而有机的人格结构的反映。 人格结构主要由下列单元组成: 1、编码(encoding):对有关自我、他人、事件和情境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分类。 2、预期和信念(expectations and beliefs):对某种特定情境中将要发生什么进行预测,对某种特定行为会有何种后果进行预测。 3、情感(affects):感受、情绪和情感反应(包括生理反应)。 4、目标和价值观(goals and values):个体目标、价值和人生计划。 5、能力和自我调节计划(competencies and self-regulating plans):对保持和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人际状态的知觉能力及计划、策略。 当我们处在某种情境时,人格系统中的单元就会与情境发生交互作用,最后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又反过来影响情境。米歇尔认为,情境、认知--情感系统与行为之间,在不断进行着复杂的交互作用。米歇尔等人指出,这些单元并非孤立的,而是在情境作用下以独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人格结构,在不同情境下保持相对稳定。当某个个体处于某个情境中时,情境便会激活某些相互联系的单元,彼此之间又发生特定的交互作用,从而产生情境特异化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激活,这就是行为不一致的原因。由此可见,个体差异不仅体现在跨情境上,更体现在跨情境差异的规律性上--差异背后稳定的人格组织。单纯分析某个情境下的某个行为,是不会得到有价值的结论的,应该分析情境变化时同一人的不同行为表现,据此绘成剖面图(Situation-Behavior Profile)。 米歇尔并不忽视个体差异,他认为每个人有一套独特的心理表象,它使我们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即使在相同的情境中,我们的行为也会有所不同。研究者已经在认知-情感单元的可获得性方面鉴别出了个体差异:从记忆中提取某种信息存在难易差异,激活的认知信息类别方面也存在差异。同样看到街上走过的老人,有人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也有人会想象自己老了的样子,等等。 认知结构是人格的认知理论经常应用的概念。例如,凯利认为信息被组织在个体构念之中。近年来,米歇尔又研究了另一些认知结构,如原型、图示、自我图示和可能自我,等等。== 人物评价 ==
2,6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