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大浪泵社

增加 2,808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大浪泵社'''<br><img src="https://www.google.com.tw/url?sa=i&ur…”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大浪泵社'''<br><img src="https://www.google.com.tw/url?sa=i&url=https%3A%2F%2Fwww.flickr.com%2Fphotos%2Ftanjun%2F480053970%2F&psig=AOvVaw3baB-fn0vmd_6SWCtT59rl&ust=1620013865529000&source=images&cd=vfe&ved=0CAIQjRxqFwoTCLCBk_KMqvACFQAAAAAdAAAAABAV"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flickr.com/photos/tanjun/480053970/ 圖片來自flickr]</small>
|}
'''大浪泵社'''('''Daronpon'''),又名'''巴浪泵社'''('''Paronpon'''),為18世紀前,[[台灣]][[平埔族|平埔]][[凱達格蘭族]]的一支系部落。

==範圍==
大浪泵社活動範圍約為現今[[台北市]]的[[大龍峒]]與[[圓山]]一帶,實際上,台北市的[[大同區 (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峒]]或[[圓山]]舊名大龍峒山,皆源自大浪泵社的[[閩南語]]音譯。而現今,'''Daronpon'''仍是台北市大龍街的音譯名稱。

==文獻考據==
大浪泵社首有文獻記載出現於[[荷蘭]]人1654年所繪的《[[大臺北古地圖]]》。後來因為[[康熙大地震]],該地圖所描述的居住地與該地地貌與1697年[[郁永河]]《[[裨海記遊]]》、1704年的《[[康熙皇輿全覽圖]]》及之後的1722年的《[[番俗六考]]》等都有所出入。不過,俱信該社活動範圍不脫[[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接附近。

17世紀中,荷蘭兩度調查時,稱大浪泵社僅十數戶數十多人,但因「北部平埔族兇悍嗜殺,深入布教者多被殺害」([[中央研究院]],《族群、分布與大遷徙》)因素,實際人數據考應該不只此數目。

==全盛時期==
18世紀前,大浪泵社全境皆為平埔族人所居,並無漢人。直至1709年[[泉州]]人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戴伯歧合股立「[[陳賴章]]」(取前三人之姓名)墾號,向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艋舺)地方後,才陸續有[[漢人]]進駐大浪泵。不過當時大浪泵漢人人數並不多。另外,因[[施琅]]發布的[[渡臺禁令]],規定開墾者不得攜家眷至臺,當地漢人多與平埔族婦女通婚。

==漢化滅絕==
18世紀後,因[[通婚]]、[[教育]]、改名等因素,[[漢化]]迅速的大浪泵社於大龍峒地區迅速消失。不過史載仍有1764年業主瑪老及1866年佃首陳曲記(漢名)等大浪泵社知名人士。19世紀,該社正式與[[大稻埕]][[凱達格蘭族]]的[[圭武卒社]](Kimoitsi)合併為圭泵社,而當時頭目較知名的有1904年的[[馬復成]](漢名)。

20世紀,逐漸漢化的大浪泵社或圭泵社,連同凱達格蘭族則於台北一併消失滅絕。

==參考文獻==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南天書局,台北市,1996年6月。
9,0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