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爱森斯坦

增加 10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p style="text-indent:2em;">'''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出生于利福尼亚省里加,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p>
<p style="text-indent:2em;">'''1898年1月22'''日生于里加,'''1948年2月11'''日卒于莫斯科。一部《战舰波将金号》引领多少人走上电影之路。他'''1934'''年拍摄的纪录电影《墨西哥万岁!》就一直迟迟无法完成,直到他去世后40多年才由他的助手完成。</p>
{|class="wikitable" "
<p style="text-indent:2em;">'''1898年1月22'''日生于里加,'''1948年2月11'''日卒于莫斯科。一部[[《战舰波将金号》]]引领多少人走上电影之路。</p>
<p style="text-indent:2em;">教育背景:Riga艺术学院、Petrograd工程学校(主修建筑)、军官工程学校(主修工程)、莫斯科军官学校(主修东方语言)、州立剧场导演学校 </p>
<p style="text-indent:2em;">'''1931'''年,苏联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到瓜纳华托拍摄他的作品《墨西哥万岁》。在那里,他接触到全新的文化以及当地文明对死亡的态度,也发现了另一个自己。</p>
<p style="text-indent:2em;">爱森斯坦坐车从墨西哥乡村前往瓜纳华托,抵达酒店后不久,爱森斯坦就已经裸体示人了。在他的首场气势汹涌的演说中,爱森斯坦表示说,淋浴对自己来说是件新鲜事儿,因为俄罗斯人只有盆浴和澡堂。同时,他还惊人地与自己的男性器官进行了直接对话。因体态不雅、头脚硕大而自称为小丑的爱森斯坦,与他英俊的、已婚却毫无愧色地带这位俄国来客领略男色之欢的向导帕罗米诺云雨正欢时,帕罗米诺讲述了自己与梅毒抗争。</p>
<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爱森斯坦发表了一篇文章《未来是有声影片》(与人合著),文中大胆地预见到了出现有声影片即画面与声音“对位”的前景。'''1929~1932'''年他同摄影师Э.К.基赛、助理导演Г.В.亚力山大洛夫一起出访欧美。他在法国拍了一部短片《感伤曲》'''(1930)''',试验了声画对位法。后来应美国派拉蒙公司的邀请去好莱坞改编桑德拉尔的小说《絮特的黄金》和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美国悲剧》,但均因接触到尖锐的社会问题使制片人望而却步,而他又不同意按厂房要求修改而未能完成。'''1932'''年在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资助下,去墨西哥拍摄了纵贯墨西哥'''2000'''年历史的史诗片《墨西哥万岁》,但也没有完成。在这部影片中,他探索了单镜头画面的运动、节奏及结构。这部影片的8万米底片在爱森斯坦生前始终未送到莫斯科。许多人根据它的材料剪辑成《墨西哥风暴》、《悲惨的狂欢节》等'''10'''余部影片在世界各地放映。直到'''1979'''年,经各方努力,有'''6'''万余米胶片集中到莫斯科,由名导演、爱森斯坦当年的助手亚历山大洛夫剪辑成完整的影片,在'''1979'''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金质奖。 '''1932'''年回国后,拍摄《白静草原》,即将完成时因为用诗意的手法描写了现实主义生活,被批判为犯了形式主义错误,功败垂成。做了检讨后他在莫斯科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他制定的导演实习课方法,为电影导演的教学打下了基础。</p>
<p style="text-indent:2em;">他在拍《亚历山大·聂夫斯基》('''1938''')时,将影片的叙事结构同古老的传说、民间故事联系起来,将影片的映像处理同古俄罗斯的壁画及建筑艺术交织起来,又将这两者同普洛科菲耶夫的音乐进行对位的或对应的结合。其中冰湖大战一场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3集片《伊凡雷帝》(第一、二集,1945,第三集未完成)是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在对伊凡雷帝的解释上他从А.С.普希金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中汲取了灵感,而在结构上则借鉴并超越了世界经典艺术家们的经验。这部多声部的影片,特别是近卫兵宴会的场面以及第二集的声音色彩蒙太奇,都使它成为世界电影的高峰之一,并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p>
== 个人生活 ==
[[File:爱森斯坦12.jpg|有框|右|center|[http://img01.sogoucdn.com/app/a/200765/09778e124440506650cd68c76ff5b461 原图链接] [http://news.cri.cn/gb/3321/2005/02/20/421@454504.htm 来自国际在线]]]
<p style="text-indent:2em;">'''1934'''年,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梅兰芳以国宾身份去苏联演出,梅兰芳很是兴奋,决定接受邀请。由于交通问题,梅兰芳的苏联之行一直推迟到'''1935年2'''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当梅剧团抵达莫斯科时,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已成立了一个以大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柯、梅耶荷德和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等文艺界知名人士组成的"梅兰芳招待委员会",热情迎候梅兰芳一行。</p>
<p style="text-indent:2em;">梅兰芳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两个大城市举行了为期'''3'''周的演出。观看梅兰芳表演的除"梅兰芳招待委员会"全体成员外,还有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文学泰斗高尔基、阿·托尔斯泰、著名芭蕾舞演员谢苗诺娃,以及因反对纳粹政权而被迫流亡苏联的德国大戏剧家布莱希特。</p>
<p style="text-indent:2em;">梅兰芳在苏联获得极大成功。他的精彩表演使广大苏联观众如醉如痴。</p>
<p style="text-indent:2em;">梅兰芳苏联之行的另一重大收获,就是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荟萃一堂,3位大师被国际戏剧界联合称之为"世界'''3'''大演剧体系"。'''3'''大演剧体系代表人物的聚会,成了近代世界戏剧史上的一件盛事。</p>
<p style="text-indent:2em;">此外,梅兰芳还同大名鼎鼎的电影导演爱森斯坦成了好友。</p>
<p style="text-indent:2em;">初到莫斯科,梅兰芳即在"梅兰芳招待委员会"的成员里注意到其中最年轻的一位。那是个相当英俊潇洒的男子,满头卷发,一双蓝色眼睛,身材不高却很敦实。他的大脑袋、宽前额十分引人注目。有关人员向梅兰芳介绍说,这就是爱森斯坦?梅兰芳早已慕其大名,如今能见到他本人,十分高兴,二人热烈握手。爱森斯坦是电影蒙太奇原理的奠基人,因此享有"现代电影之父"的美称。'''1925'''年,为纪念俄国'''1905'''年革命,爱森斯坦第一次运用蒙太奇手法导演了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这部电影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惊人的独特性,轰动世界影坛。</p>
<p style="text-indent:2em;">《战舰波将金号》开创了世界电影的新纪元,'''27'''岁的爱森斯坦也由此而名扬四海。</p>
<p style="text-indent:2em;">观看了梅兰芳的演出,爱森斯坦对中国京剧那种不拘于形似追求神似、在讲究形神兼备的同时侧重神韵的艺术特色十分欣赏,对梅兰芳的精湛演技也推崇备至。几天后,爱森斯坦去拜访梅兰芳,并邀请他拍摄一段有声电影。</p>
<p style="text-indent:2em;">爱森斯坦想要拍摄的剧目是《虹霓关》里东方氏与王伯党对枪歌舞的那一场。因为那场戏舞蹈性很强,非常适合外国人观看。梅兰芳见爱森斯坦考虑得如此周到,便欣然同意了。</p>
到了约定拍片的那天晚上,梅剧团全体成员来到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爱森斯坦已在大门口迎候。梅兰芳和爱森斯坦二人首先商讨如何拍摄这场戏。梅兰芳希望能把剧中两个人物全拍进去,多用中景、全景、少用特写与近景。他认为这样才能充分表现中国戏剧的特点。</p>
[[File:爱森斯坦7.jpg|有框|居左|[http://p1.so.qhimgs1.com/bdr/540__/t01941c9c446b0af11d.jpg 原图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048838/ 来自豆瓣网]]]
<p style="text-indent:2em;">爱森斯坦听毕点头称是,不过他又说:"我尊重您的意见,但特写镜头还得穿插进去。要知道广大的苏联观众是多么渴望能清楚地看到您的容貌啊!"</p>
<p style="text-indent:2em;">见爱森斯坦的态度如此诚恳,梅兰芳只好本着演员服从导演的原则,也就不再提出异议了。于是开始拍摄,这时已是午夜'''12'''点。</p>
<p style="text-indent:2em;">在送别梅剧团时,爱森斯坦将自己新近出版的一本电影理论专著,签上名送给梅兰芳,作为这次愉快合作的纪念。</p>
<p style="text-indent:2em;">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于'''1952'''年年底,作为中国代表到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大会。中国代表团回国时途经莫斯科,受到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热情接待。</p>
<p style="text-indent:2em;">在莫斯科旧地重游,见到苏联'''18'''年来的巨大发展与变化,梅兰芳十分兴奋。唯一令他惆怅和伤感的是,18年前那个感人的"梅兰芳招待委员会"的几位成员,如今全都与世长辞了。记得当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柯已经年逾古稀,梅耶荷德和高尔基也都是花甲老人,只有爱森斯坦年富力强,比梅兰芳还要略小几岁,可是由于长期紧张工作,精神总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爱森斯坦积劳成疾。再加上他那种热衷创新的精神,在当时被视为"不安分",而多次遭到批判,这使他的心灵创伤累累,身心交瘁而在'''1948'''年刚刚'''50'''岁时猝然离世。</p>
<p style="text-indent:2em;">第二次苏联之行,梅兰芳带回两件珍贵礼物--一帧当年他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合影,还有一尊高尔基的铜制浮雕像。至于爱森斯坦呢,遗憾的是没能得到关于他的任何一件纪念品,因为爱森斯坦于'''1946'''年被错误批判为"形式主义者",直到'''1958'''年,也就是在他逝世'''10'''年后才得以恢复名誉。</p>
<p style="text-indent:2em;">爱森斯坦的理论建树:他从'''20'''年代初开始发表论文,后又在苏联国立电影学校任教期间,对蒙太奇电影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形成较为完整的蒙太奇理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p style="text-indent:2em;">关于"吸引力蒙太奇",正如在前面谈到的那样,"吸引力蒙太奇"是在爱森斯坦从事戏剧创作时首先提出来的,但是,作为这一理论的实践却是在他的电影创作中具体地体现出来。他曾在《吸引力蒙太奇》的文章中谈到:"杂耍是戏剧中每一个特别刺激人的瞬间、,即戏剧中能够促使观众足以影响其感官上或心理上的感受的那些因素,也就是能够保证和精确地预计到如果安排在整体'的恰当次序中就会引起某种感情上震动的每一因素,它们是能够用来使最终的思想结论显示出来的唯一手段。"他进一步指出"不是静止地'反映'一个事件,不是使活动的一切可能性处于这一事情曲合乎逻辑的表现的限度以内,而是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把任意选择的(在既定结构和把起作用的表演联结在一起的主题环节的范围内的)、那些独立的杂耍表演自由地组成蒙太奇,也就是说,一切都从某些最后的主题效果的立场出发来进行合成,这就是吸引力蒙太奇。"而在他的影片创作中,爱森斯坦认为,电影可以通过富于感染力的镜头对列,直接把思想传达给观众,他认为不必先有完整的文学剧本作为基础,也否定专业演员的表演。他在创作中运用"吸引力蒙太奇"的理论,但实际上,只有《战舰波将金号》是成功的,其它作品都不同程度遭到失败。</p>
<p style="text-indent:2em;">敖德萨阶梯"屠杀的经典段落,充分显示出年轻的苏联电影导演的精湛技艺。爱森斯坦将老百姓的奔跑、沙皇军队的逼近、婴儿车的滑动和那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迎沙皇军队而去等等,一系列动作镜头分解、错位进行节奏性的剪辑,形成了这个段落中几点突出的特征:其一,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题,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影片视觉感官的冲击力。其二,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的视觉形象,扩大影片的空间效果。其三,以多角度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的时间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时表现。爱森斯坦在这一段落中,对于电影叙事时空观念的独特思考和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力,把客观存在的现象和主体意识状态结合起来,充分地表现出物象的生命力和深刻地反映出各种现象的内部进程。而作为这一段落的结束,由摄影师基赛拍摄的三个石狮子的镜头,被爱森斯坦所作出的富有诗意地剪辑处理,和富有想象力地运用,作为思想和感情的隐喻在这里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这一段落的表现中,同时也体现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观念的片面性,由于他的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冲突"二宇,强调两个镜头相接不是两个数字的和,而是两个数字的积,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不借忽视单镜头内部的空间表现力,而使得他的单镜头内部的画面处理成为一种平面的、信息单一的,以及两个镜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然而《战舰波将金号》无疑是默片的一部杰作,在世界电影史的发展中留下了不朽的和光辉的业绩。</p>
== 理性蒙太奇 ==
25,2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