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303
次編輯
變更
云龙县
,创建页面,内容为“云龙县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州境西部,东连洱源、漾濞,南邻永平、保山,西靠怒江,北接兰坪。总面积4712…”
云龙县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州境西部,东连洱源、漾濞,南邻永平、保山,西靠怒江,北接兰坪。总面积4712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人(2012年),有白、汉、彝、傈僳、苗、回等民族。全县辖4个镇、7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诺邓镇、功果桥镇、漕涧镇、白石镇、宝丰乡、关坪乡、团结彝族乡、长新乡、检槽乡、苗尾傈僳族乡、民建乡。县政府驻诺邓镇。
地势北高南低,怒江山脉、云岭支脉和澜沧江、沘江由北向南纵贯云龙县境,怒江流经县域西境;山川、河流东西并列,北南纵贯,河床深,形成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属大陆性副热带气候。矿藏有金、银、铜、铅、锌、锡、镍、钴、贡、水晶石、大理石、石膏、盐等。水能资源丰富。森林为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华山松林、云杉林。风景名胜有天池、虎头山、蟠龙寺、下澡、塘温泉瀑布等。
==历史沿革==
唐初为匡州西境,蒙氏谓之云龙甸,元因置云龙甸军民府,明置云龙州,1913年改县。一说云岭和澜沧江横贯,故名。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设比苏县,属益州郡。辖境东至批江流域,西至今缅甸境内恩梅开江一带,范围包括今云龙境内批江以西部分及今怒江州大部分地区。东汉永平十二年(69)割益州西部属国都尉所领六县,设立永昌郡,比苏县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225)设立南中七郡,统属于床降都督管辖,比苏县仍属永昌郡。西晋泰始六年(270)“分益州南中: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为宁州”,比苏县属宁州。西晋永嘉五年(311)从永昌郡中分出比苏县,设置西河郡。东晋成和年间(326~334)“分东河阳郡置西河郡治比苏县,宋齐因之”。南北朝梁末(557)废除比苏县。
唐武德四年(621),属南宁州总管府,称为尹州。麟德元年(664年)置姚州都督府,原比苏地属尹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建立洱海地区蒙氏政权。南诏时期,云龙澜沧江以东地区属剑川节度,以西地区属永昌节度。宋(937~1253)以“白蛮”为主体的封建领主政权(大理)时期,云龙属胜乡郡,名“云龙赕”。宋(大理)后期,今属兰坪县的大部分地区从云龙赕中划出改属谋统府,称兰溪部。元至元十四年(1277)立通安州为肇江路治(今丽江地区),今属怒江州的碧江、福贡、贡山县一带从云龙甸中划出,改归肇江路管辖。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云龙甸军民总管府并防送千户所,隶金齿宣慰司。
明洪武十七年(1384)云龙土酋段保“从征有功”,授云龙土知州,属大理府。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云龙设顺荡井、上五井、师井、箭杆场、十二关等巡检司。明正统年间(1436~1449),改属蒙化府,后仍归大理府。明嘉靖年间(1522~1566)云龙州属浪速地区改归永昌府腾越土司管辖。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箭杆场(今团结、关坪两乡)、师井(今检槽地区、果郎乡一部分)、诺邓井、上五井(今石门镇及果郎、宝丰两乡各一部分)、十二关(今长新地区)、顺荡井(今白石地区)由浪穹县(今洱源县)划归云龙州。明崇祯二年(1629)迁州治于雒马井(今宝丰镇)。
清康熙五十年(1711),全县共人丁二千三百八十六丁(上述人丁指16~60岁的男子)。清乾隆十二年(1747)分划永昌以北澜沧江、怒江地区,以知子罗(今碧江)、上帕(今福贡)归丽江府,以老窝、六库、漕涧归云龙州”。乾隆十八年(1753)云龙管辖的片马、渔洞诸寨(今沪水县西部边境之片古岗)划归保山。清光绪十八年(1892),全县总人口5723户、23594人。
民国元年(1912)境内东南部属箭里的黄蜂、白腊箭划归漾濞县。民国2年(1913)改云龙州为云龙县,迤西道改为滇西道,云龙县属滇西道。同年老窝、六库两土司地划归泸水行政委员区。民国3年(1914),滇西道改称腾越道,云龙县属腾越道。民国18年(1929)县治从宝丰迁至石门,改称县政府。民国18年(1929),废腾越道直属省。民国22年(1933年)老窝从泸水设治局划出,归回云龙管辖。民国32年(1943)2月、10月,腾冲县政府先后两次在漕涧设立行署。民国37年(1948),云龙县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38年(1949),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49年11月13日,在师里七登村成立云龙县人民政府。1949年底,全县总面积4934平方千米。1950年属大理专区。同年1月1日云龙县人民政府移驻县城石门。同月改乡为区,下设行政村,建立11个区委、区政府、72个村政府。1951年2月19日,大理专员公署批准,将云龙县第六行政村第七自然村之花椒树、立庄登等18个小村划归洱源县。1952年5月,永平县属瓦草河村(40户、180人,耕地318亩)划归云龙县。1953年人口普查,总人口为95623人。
1954年6月1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通知,在今怒江州地区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根据怒江工委建议,于1955年3月28日将云龙县所属第五区漕涧(全区辖15个乡、镇,人口5301户、25305人)划归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所属的泸水县。同年11月11日省人民政府通知将漕涧地区归回云龙。1956年5月,将第一区所属河东乡的芷打拉、皮匠房、庄房、三星厂、白荞地、撤哥密、罗里密、铁匠房、董家村等9个自然村,共20余平方千米划归漾濞县。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属大理州。
地势北高南低,怒江山脉、云岭支脉和澜沧江、沘江由北向南纵贯云龙县境,怒江流经县域西境;山川、河流东西并列,北南纵贯,河床深,形成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属大陆性副热带气候。矿藏有金、银、铜、铅、锌、锡、镍、钴、贡、水晶石、大理石、石膏、盐等。水能资源丰富。森林为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华山松林、云杉林。风景名胜有天池、虎头山、蟠龙寺、下澡、塘温泉瀑布等。
==历史沿革==
唐初为匡州西境,蒙氏谓之云龙甸,元因置云龙甸军民府,明置云龙州,1913年改县。一说云岭和澜沧江横贯,故名。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设比苏县,属益州郡。辖境东至批江流域,西至今缅甸境内恩梅开江一带,范围包括今云龙境内批江以西部分及今怒江州大部分地区。东汉永平十二年(69)割益州西部属国都尉所领六县,设立永昌郡,比苏县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225)设立南中七郡,统属于床降都督管辖,比苏县仍属永昌郡。西晋泰始六年(270)“分益州南中: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为宁州”,比苏县属宁州。西晋永嘉五年(311)从永昌郡中分出比苏县,设置西河郡。东晋成和年间(326~334)“分东河阳郡置西河郡治比苏县,宋齐因之”。南北朝梁末(557)废除比苏县。
唐武德四年(621),属南宁州总管府,称为尹州。麟德元年(664年)置姚州都督府,原比苏地属尹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建立洱海地区蒙氏政权。南诏时期,云龙澜沧江以东地区属剑川节度,以西地区属永昌节度。宋(937~1253)以“白蛮”为主体的封建领主政权(大理)时期,云龙属胜乡郡,名“云龙赕”。宋(大理)后期,今属兰坪县的大部分地区从云龙赕中划出改属谋统府,称兰溪部。元至元十四年(1277)立通安州为肇江路治(今丽江地区),今属怒江州的碧江、福贡、贡山县一带从云龙甸中划出,改归肇江路管辖。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云龙甸军民总管府并防送千户所,隶金齿宣慰司。
明洪武十七年(1384)云龙土酋段保“从征有功”,授云龙土知州,属大理府。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云龙设顺荡井、上五井、师井、箭杆场、十二关等巡检司。明正统年间(1436~1449),改属蒙化府,后仍归大理府。明嘉靖年间(1522~1566)云龙州属浪速地区改归永昌府腾越土司管辖。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箭杆场(今团结、关坪两乡)、师井(今检槽地区、果郎乡一部分)、诺邓井、上五井(今石门镇及果郎、宝丰两乡各一部分)、十二关(今长新地区)、顺荡井(今白石地区)由浪穹县(今洱源县)划归云龙州。明崇祯二年(1629)迁州治于雒马井(今宝丰镇)。
清康熙五十年(1711),全县共人丁二千三百八十六丁(上述人丁指16~60岁的男子)。清乾隆十二年(1747)分划永昌以北澜沧江、怒江地区,以知子罗(今碧江)、上帕(今福贡)归丽江府,以老窝、六库、漕涧归云龙州”。乾隆十八年(1753)云龙管辖的片马、渔洞诸寨(今沪水县西部边境之片古岗)划归保山。清光绪十八年(1892),全县总人口5723户、23594人。
民国元年(1912)境内东南部属箭里的黄蜂、白腊箭划归漾濞县。民国2年(1913)改云龙州为云龙县,迤西道改为滇西道,云龙县属滇西道。同年老窝、六库两土司地划归泸水行政委员区。民国3年(1914),滇西道改称腾越道,云龙县属腾越道。民国18年(1929)县治从宝丰迁至石门,改称县政府。民国18年(1929),废腾越道直属省。民国22年(1933年)老窝从泸水设治局划出,归回云龙管辖。民国32年(1943)2月、10月,腾冲县政府先后两次在漕涧设立行署。民国37年(1948),云龙县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38年(1949),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49年11月13日,在师里七登村成立云龙县人民政府。1949年底,全县总面积4934平方千米。1950年属大理专区。同年1月1日云龙县人民政府移驻县城石门。同月改乡为区,下设行政村,建立11个区委、区政府、72个村政府。1951年2月19日,大理专员公署批准,将云龙县第六行政村第七自然村之花椒树、立庄登等18个小村划归洱源县。1952年5月,永平县属瓦草河村(40户、180人,耕地318亩)划归云龙县。1953年人口普查,总人口为95623人。
1954年6月1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通知,在今怒江州地区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根据怒江工委建议,于1955年3月28日将云龙县所属第五区漕涧(全区辖15个乡、镇,人口5301户、25305人)划归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所属的泸水县。同年11月11日省人民政府通知将漕涧地区归回云龙。1956年5月,将第一区所属河东乡的芷打拉、皮匠房、庄房、三星厂、白荞地、撤哥密、罗里密、铁匠房、董家村等9个自然村,共20余平方千米划归漾濞县。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属大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