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35
次編輯
變更
海澄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海澄</big> ''' |- | File:海澄4.jpg|300px|缩略图|居中|[http://hi…”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海澄</big> '''
|-
| [[File:海澄4.jpg|300px|缩略图|居中|[http://hi.people.com.cn/NMediaFile/2016/0906/LOCAL201609061551000432709022106.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6%B5%B7%E6%BE%84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海澄镇,古称“月港”,福建历史上四大商港之一,位于今龙海市海澄镇西南九龙江下游江海汇合处。从海澄镇顺九龙江而下至海门岛的这段河道,其形如月而得名月港。海澄镇全镇东西长 9.5 公里,南北宽 6.46 公里,境域面积 61.4 平方公里,全镇辖设 23 个村(居)、 2 个农场,总人口 7.56 万人。 先后被福建省评为“明星乡镇”、“百强乡镇”、“沿海规划试点镇”、“文明乡镇”,被漳州市评为“十大卫星乡镇”。
中文名
海澄
地 位
福建历史上四大商港之一
原 名
海澄镇
位 置
龙海市
目
录
1概况
2海澄县城
治所
官署
城池
3自然环境地形
气候
水文
自然灾害
4经济概况农业
工业
商业外贸
财政金融
5社会文化
教育
医疗卫生
体育
广播电视
社会保障
6基础设施
水利电力
邮政电信
7土特产品
8文物古迹
月港遗址
海澄文庙
萃贤坊
月溪桥
闽南小刀会
地下交通站
城隍庙
苏静将军故居
9镇区市政建设
路桥改造
文化场所建设
1概况编辑
明代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著名港口、闽南一大都会,素有“小苏杭”之美誉。“市镇繁华甲一方,港口千帆竞相发”是其生动的历史写照。
明初漳州平原的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进入黄金时代,以纺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迅速发展,造船业和航运业相当发达。九龙江上游的南靖、平和等县和九龙江北溪上游的漳平、华安以及汀州府地生长的大量亚热带雨林,为九龙江下游修舶造船提供廉价的材料。早在宋代,月港与福州、兴化、泉州并称福建四大造船地,到了明初成为著名的“福船”制造地。 大量农作物的商品化输出和手工业原料的输入,民间海上贸易传统的兴盛,加上远离福建行政中心的九龙江港汊曲折、岛屿棋布而易于违禁通番,地处九龙江口的月港在元末泉州港因淤衰落后,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月港仅仅风光了约二百五十年,十七世纪中叶,九龙江口的厦门港开始崛起。
全镇东西长 9.5 公里,南北宽 6.46 公里,境域面积 61.4 平方公里,全镇辖设 23 个村(居)、 2 个农场,总人口 7.56 万人。 先后被福建省评为“明星乡镇”、“百强乡镇”、“沿海规划试点镇”、“文明乡镇”,被漳州市评为“十大卫星乡镇”。
2海澄县城编辑
治所
海澄置县后,县治地在月港。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海澄城皇庙</big> '''
|-
| [[File:海澄1.jpg|300px|缩略图|居中|[https://pic.wenwen.soso.com/pqpic/wenwenpic/0/20190807024813-1729256182_jpeg_451_300_29453/0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6%B5%B7%E6%BE%84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官署
县署,隆庆元年建,址在月溪东岸(今海澄镇民政路27号),占地长四十五丈,阔二十五丈,四围土墙。主建筑分为正堂、二堂、三堂、内堂四进。四堂的周围设军器库、粮饷库、号房、库书房、幕厅、书斋、书吏房、架阁库、延宾馆、牢狱、谯楼等。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修建二堂、内堂、谯楼及大堂。县署大门外建有旌善亭和申明亭(在今月港公园,已废)。
其它公署有:龙亭库,县丞署,典史署,海门巡检司署,岛美巡检司署,海防馆,圭屿公馆,安边馆,游击署,守备署,左哨千总署,右哨千总署,左哨头司把总署,右哨头司把总署,左哨二司把总署,右哨二司把总署,军器局。
城池
隆庆元年(1567年)海澄城池连结为三堡:东北一带修葺一土堡,西一带沿月溪筑灰土堡与土堡相连,南一带草坂堡附之。四年,撤草坂堡,五年始建石城,六年建成。城周长522丈,高2.1丈。辟四门:东门“清波”,西门“环桥”,南门“扬威”,北门“拱极”。共有3个月城,12个窝铺,2045个垛口。又于新亭辟小东门,便利往来。
海澄城池自明万历六年(1578年)至清乾隆二年(1737年),历经九次维修。其中万历十年(1582年)在县治东北跨城筑晏海楼,今尚存遗址。城池毁于民国时期。
3自然环境地形编辑
地处九龙江下游江海之滨,全镇平均海拔10.6米,境内山丘为低山和高丘陵
气候
年降雨量14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20℃,终年无霜,是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光温水热条件极适宜农作物生长,享有“闽南大温室”美称。
水文
境内属九龙江水系。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淡水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蟹等水产品,矿产主要有优质淡水砂,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旱涝、冰雹、山林火灾、霜冻、雷击等。
4经济概况农业编辑
全镇可供开发滩涂面积1万亩,淡水养殖面积5000亩,耕地面积3.4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是全省高产粮食生产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发展,已形成马铃薯、毛豆两个万亩生产基地,培育了香蕉、花卉等一批新兴产业。全镇已建成5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2万多亩农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全国种粮大户及一批新型农民。海澄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当地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形成了规模经营,现已形成以马铃薯、果蔬、水产等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共19个,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1.44万亩,毛豆生产基地3000亩。
工业
海澄工业呈现“一区三园”分布格局,各个工业园相应分布不同产业群,各具特色。企业门类比较齐全,拥有食品、饲料、机械制造、造纸、包装、家具等行业。工业区总规划用地250公顷,已开发利用130公顷,落户企业近300家,食品企业183家。为扶持食品行业做大做强,争创食品名镇,海澄镇抢抓发展机遇,规划建设千亩食品集中区,一期426亩已开工建设。全镇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28家,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办或技改扩建工业项目数10个,占年度任务数的111%;投资500万元以上新投产工业项目数11个,占年度任务数的122%;全镇已拥有福建省名牌产品5个,福建省著名商标8个,漳州市知名商标30个。
商业外贸
主动融入厦漳泉同城化建设,做大做强以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着力推动旅游娱乐、商贸物流、酒店餐饮等服务业成为重要产业。码头群集中,物流业发展,镇区商贸活动繁荣,全镇共有商业网点近300个,城乡农贸市场1个,四星级酒店1个,年产值2000万以上餐厅1家,500万以上餐饮行业门店4家,超市、建材、竹木等市场交易发达。
财政金融
近几年来,经济态势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镇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15.35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63.94亿元,增长了315.0%,其中规模工业产值由8.5亿元增长至55.7亿元,增长了555.3%。税收收入由2078万元增长至12556万元,增长了501.9%,2010年,海澄镇税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90元。
5社会文化编辑
全镇漳州市级“农村宣传文化中心户”有2户,龙海市级有10户,镇级有100户;建立了豆巷村、合浦、和平3家农家书屋阅览室;农民健身工程有声有色开展,溪头居委会老年学校成为老年人文娱生活的重要领头组织,校内开设芗剧、乐器、舞蹈、歌唱等8个课程,积极开展老年娱乐活动,被评为2003年漳州市“老年教育示范校”,2005年漳州市“优秀老年协会”;2006年“漳州市老年教育先进集体”,2009年漳州市“农村老年体育工作示范点”。
教育
全镇现有完中校(省级重点中学龙海二中)1所,教师271人,学生3537人;初中校3所(龙海二中、海澄中学、莲花中学),教师198人,学生2593人;小学及公办幼儿园有19所,教师281人(含幼儿公办教师18人),学生4941人。合格民办幼儿园28所,幼儿2376人。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入学率分别为80.02%、98.61%、99.96%,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96.88%。15-50周岁青壮年人口文盲率0.06%,成人文盲率1.110%。2009—2011年全镇共拨付219万元用于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同时积极动员社会捐资助学,累计发动社会捐助超过800万元。镇文化技术学校是省级先进单位,镇文化站列入全省特级文化站、芳草计划点。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1个,村村配备合格卫生服务室,拥有一所集医疗、急救、预防、保健、康复、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县市级综合性二级医院,被授予“爱婴医院”、“福建省交通事故伤员救治定点医院”、“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医院编制床位175床(实际可容纳250床),在职人员174人,其中卫技人员156人,高、中级技术职称68人,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五官科、眼科、门诊部、急诊科、手术室、供应室、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等26个临床和医技科室,拥有CT、彩超、电子胃镜、DR机、心电图、脑电地形图、意大利全自动生化仪、日本全自动血球仪、美国心电监护仪、全自动呼吸机、麻醉机等先进的医疗设备。预计今年门诊量将突破70000人次,年住院人数超过4000多人次,业务收入将达到1700万元。
体育
拥有一个漳州市国家级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城隍文化广场活动中心,2个村级示范村和功能齐全的晨、晚练活动点3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人,全镇5个村被评为漳州市农民体育示范村。全镇建立了龙舟、太极拳、拔河、秧歌舞、舞龙舞狮、广场舞等12个项目的177支队伍。每年利用元旦、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五一、七一等重大法定、传统节日期间,举办庆祝晚会、篮球赛、羽毛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极大丰富民众文娱生活。2011年,投入140多万元,新建了山后、内楼、豆巷等14个农民体育健身运动工程活动中心,配备齐全的健身器材。山后新村广场、风雨球场、天后宫广场等设备设施正在逐步增添和更新。
广播电视
1992年建成海澄镇广播电视站,现有有线电视用户转为数字电视用户已达约7985户。
社会保障
全镇新农合参合数72276人,参合率达99.82%,为4000 多人次的患者补偿医疗费用1000多万元,2011年发放270万元低保补助金,解决1184户2528人困难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
6基础设施编辑
海陆空交通、运输十分发达,码头群一线铺开,境内有沈海高速、厦深高速支线出口2个,距厦漳高速公路仅2公里、省道漳云线贯穿全境,距厦门国际机场仅70公里,是特区、港区、市区的重要辐射焦点。
水利电力
全镇拥有日供水量3000吨的自来水厂和日流量达2万吨的北溪引水系绕,11万伏的变电站、工业小区配备专用电网;投资1.5亿元的和平变电站项目选址于海澄镇和平村,占地28亩,计划建设180MVA主变压器1台(远期3×240MVA),配套铁塔40基,架空线路11.4km,项目正在进行三通一平。
自2005年以来,共投入4600多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抓好黎明、合浦、内溪、崎沟等4个村(总面积4800亩)和珠浦、下埭、罗坑、溪北、屿上等5个村(总面积约6631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通过维修灌溉渠道、加固防洪堤坝、规范用水管理、落实防汛器材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综合防灾能力,基本实现旱涝保收。
邮政电信
区域内金融机构网点齐全,中行、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国家银行均驻点营业;通讯设施完善,移动、联通讯号覆盖全镇,村村通程控电话。
7土特产品编辑
海澄双润是百年老字号的传统名牌糕点之一,迄今已有170多年历史。最早的双糕润用白糖、糯米粉、猪油加冬瓜、栗子肉、油葱精制而成,糕如树胶,气味芳香,甘甜适口,质纯不粘。相传因创始人名祥哥而被称“祥哥润”,以后定名为“双糕润”,也含有上下两层之意。目海澄“双糕润”已形成产业化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2006年4月,台湾词坛泰斗庄奴先生首度为具有百年传承的“海澄双糕润”代言,并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双糕润”歌。同年6月,海澄双糕润在厦门第四届食品(国际)博览会上设立独立展馆,进行产品推介。
8文物古迹编辑
月港遗址
月港,原为龙溪县八九都地,因其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偃月,故称“月港”。月港是明代中后期沿海对外贸易商港,遗址犹存。现存的主要遗址有:
1、饷馆码头、路头尾码头、中股码头、容川码头、店仔尾码头、阿哥伯码头、溪尾码头。
2、晏海楼 位于海澄镇人民路中段东侧,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晾望海防及演武操练之用。原为二层砖木结构,安八大柱,状似八卦,又名八卦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乾隆三年(1738年)扩建,垒石增高至三层,高6丈8尺,周围26丈,上为砖木结构,底层砌石,下筑壕沟可通县署,民国10年改为水泥檐沿,正门嵌“晏海楼’’石刻匾额,二楼东北门额镌“揽秀毓奇”,1958年、1994年两次重修。晏海楼现存有四层,高约30米,对角宽约8米。1987年3月龙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晏海楼嘹望台与周围九都堡、溪尾铳城、大泥铳城、镇远楼等瓦为犄角,互相呼应,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防御系统。
海澄文庙
又称孔子庙,位于海澄镇豆巷村,即龙海二中校园内。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崇祯、清康熙、雍正、乾隆、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修葺。庙坐东北朝西南,依次为泮池、大成门、月台、大成殿、崇圣祠。占地面积1005.53平方米,东南面为东庑、名宦祠。西北面为两庑乡贤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问,重檐歇山顶。殿前是月台,月台正面为御道,饰盘龙浮雕,雕刻精细。殿内最上悬圣祖仁皇帝御书匾:万世师表。殿内雕刻精巧大成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问,左右两庑各五间。20世纪90年代末,在各方人士的支持下,耗资近200万元,对文庙(孔庙)全面修缮,并在大成殿门前的月台立了一尊二米多高的孔子石像,现兼做为龙海二中图书馆。1987年3月23日龙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萃贤坊
位于海澄镇中山路42-44号居住房门口,是明嘉靖己酉年(1 549年)龙溪知县林松、县丞刘宗用为赞誉弘治甲子科吴元、正德丁卯林浩、庚午科张贺、癸科陈英、丙子科陈令、嘉靖戊子科高宽等相继考中进士的业绩而立,为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月溪桥
又名西门桥,位于海澄镇西门,东西走向横跨月溪。始建于明正德初,正德十一年毁于寇,嘉靖、隆庆、万历及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多次重修。民国8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抗战中炸毁。民国33年重修为简易木桥面,1967年改建时拓宽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两翼砌石扶栏,桥长32.5米,宽6.5米,2010年6月动工重建,2011年5月通车,重建后新桥长45.5米,宽26.6米,标准的双人行道、双机动车道,路灯、凉亭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出行。
闽南小刀会
在海澄镇珠浦村珠浦社北门巷内,是小刀会首领江源故居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江源、江发兄弟在珠浦发展小刀会会员,同年7月闽南小刀会在厦门正式成立,不久会首陈庆真被清廷捕杀,江源等避往南洋,江源之妻(人称江源嫂)留在珠浦继续进行活动。咸丰二年(1852年)江源从南洋购买小刀数把潜回家乡,重整武装准备起义。翌年二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四月初,江源正召集各地会首在珠浦共商起义大事,不幸泄密,被清政府派兵围捕,江源遭杀害,珠浦社小刀会会址及附近民房百余问被焚毁,后族人陆续复建,现仍为江氏世族聚居地。
地下交通站
位于海澄境内,以下仓崇仁小学为中心。1926年秋,海澄的早期共产党员钟盛道、陈成德、蔡林辉及国民党左派陈剑垣等人,在家乡以海澄县立第一小学为据点,开展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陈应龙也回到海澄参加革命活动,并以开小店铺(店铺名为“月溪商店”)为名,建立党的地下联络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得知蒋介石要发动反革命政变的消息后,陈应龙就把商店关闭,把店中的进步书籍转移到白水隐蔽起来,自己远渡重洋到了新加坡。“月溪商店’’地下联络站停止工作。1928年海澄地方党组织在蔡光宗、蔡振家领导下,重建地下联络站,并以他们在后厝村的家为联系工作的主要接头点。至1929年,党的地下活动遍及海澄全境。1930年春,谢少萍由党组织派遣再次回到海澄,以下仓崇仁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进行工作,在校长蔡寿康家中设置一个简陋的印刷所,将从厦门寄来的宣传品底稿印刷,并通过其他地下工作者广为散发。同时,他在下仓组织赤色农会,发展多人参加农会组织。下仓崇仁小学则成为厦门福建省委和闽南游击区的联络点和转运站。厦门党组织曾经两次利用水肥船运载枪支、服装、医药到下仓江边,由谢少萍等人把船上物资交给王占春派来接运的人转送南乡程溪一带游击队。
城隍庙
城隍庙建于明隆庆五年(15 71年),明崇祯六年(1633年)知县梁兆阳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壬作霖主持两次大修,并有五次较小规模的修建。1994年海澄镇成立修复城隍庙筹委会,拟订分四期完成总体工程修复的方案,总投资200多万。首期工程于1994年8月投资17万元,动工修复主庙,面积1200平方米;二期工程于1996年10月动工,投资185万元,拓展广场4600平方米,比原有面积增加一倍以上,修建雄伟壮观的东大门、2 1 6米长的园林式围墙、独具风格的戏台、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老年宫、水冲式公厕以及逸苑园、放生池、石座椅、小卖部、值班室、广场灯等配套设施,并修建前殿,地面增高86公分,重建前拜亭,配套摆设龙柱、石鼓、石狮、石马各一对。
城隍庙为三进三殿,主体硬山式建筑,坐北朝南,广场宽敞,木雕艺术,典雅别致,古朴壮观。庙堂供奉汉代忠烈人物周苛,系从福州城隍庙分灵,故海澄城隍庙挂匾“为秩二品威灵公"。庙里保存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竖立的两块为清官颂德的石碑,分别为漳州分府兼摄澄篆赵太爷清政惠民颂德碑和署理丞海澄县事邑尉裘公惠爱纪绩碑。1994年5月被龙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静将军故居
始建于1850年,故居位于海澄镇内溪村碑头社(原六口碑社),旁有株百年老榕树。故居坐北朝南,四房一厅,为土木结构平房,屋顶是闽南风格的燕尾屋角,总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18平方米。1910年,苏静将军出生于该故居东北房间。2010年10月,市镇两级政府出资32万元,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还原苏静将军当年生活居室原貌,2010年12月20日完成修缮工程。故居修复后,将军女儿苏晓晴女士带回大量将军生平战争、生活图片资料,对故居进行精心布置,现为龙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9镇区市政建设编辑
山后新村作为市区东移重要站点,旧城新改成效颇为显著,山后新村一期已完成花园式建设,二期正在抓紧建设中。
路桥改造
投入14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镇区大众南路、解放路、九二一南路改造、西门桥重建、海官线(东环城—合浦路段)扩宽工程、五口桥等重要路桥建设,改造后的镇区主干道宽敞、畅通。
文化场所建设
新城隍文化街别墅成排,店面林立,商贸繁荣;以城隍庙为中心的文化休闲广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居民文体活动频繁。
词条标签:
地点 中国地名
合作编辑者:
百科用户 ,百科用户 ,百科用户 ,花花
==视频==
===海口绕城高速二期主线通车,助推“海澄文定”一体化发展 2021年04月02日发布===
{{#iDisplay:i3237jkzws0|寬度|高度|qq}}
===海口绕城高速二期主线通车 助推“海澄文定”一体化发展 2021年03月31日发布===
{{#iDisplay:y3237wwh727|寬度|高度|qq}}
==参考来源==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海澄</big> '''
|-
| [[File:海澄4.jpg|300px|缩略图|居中|[http://hi.people.com.cn/NMediaFile/2016/0906/LOCAL201609061551000432709022106.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6%B5%B7%E6%BE%84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海澄镇,古称“月港”,福建历史上四大商港之一,位于今龙海市海澄镇西南九龙江下游江海汇合处。从海澄镇顺九龙江而下至海门岛的这段河道,其形如月而得名月港。海澄镇全镇东西长 9.5 公里,南北宽 6.46 公里,境域面积 61.4 平方公里,全镇辖设 23 个村(居)、 2 个农场,总人口 7.56 万人。 先后被福建省评为“明星乡镇”、“百强乡镇”、“沿海规划试点镇”、“文明乡镇”,被漳州市评为“十大卫星乡镇”。
中文名
海澄
地 位
福建历史上四大商港之一
原 名
海澄镇
位 置
龙海市
目
录
1概况
2海澄县城
治所
官署
城池
3自然环境地形
气候
水文
自然灾害
4经济概况农业
工业
商业外贸
财政金融
5社会文化
教育
医疗卫生
体育
广播电视
社会保障
6基础设施
水利电力
邮政电信
7土特产品
8文物古迹
月港遗址
海澄文庙
萃贤坊
月溪桥
闽南小刀会
地下交通站
城隍庙
苏静将军故居
9镇区市政建设
路桥改造
文化场所建设
1概况编辑
明代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著名港口、闽南一大都会,素有“小苏杭”之美誉。“市镇繁华甲一方,港口千帆竞相发”是其生动的历史写照。
明初漳州平原的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进入黄金时代,以纺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迅速发展,造船业和航运业相当发达。九龙江上游的南靖、平和等县和九龙江北溪上游的漳平、华安以及汀州府地生长的大量亚热带雨林,为九龙江下游修舶造船提供廉价的材料。早在宋代,月港与福州、兴化、泉州并称福建四大造船地,到了明初成为著名的“福船”制造地。 大量农作物的商品化输出和手工业原料的输入,民间海上贸易传统的兴盛,加上远离福建行政中心的九龙江港汊曲折、岛屿棋布而易于违禁通番,地处九龙江口的月港在元末泉州港因淤衰落后,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月港仅仅风光了约二百五十年,十七世纪中叶,九龙江口的厦门港开始崛起。
全镇东西长 9.5 公里,南北宽 6.46 公里,境域面积 61.4 平方公里,全镇辖设 23 个村(居)、 2 个农场,总人口 7.56 万人。 先后被福建省评为“明星乡镇”、“百强乡镇”、“沿海规划试点镇”、“文明乡镇”,被漳州市评为“十大卫星乡镇”。
2海澄县城编辑
治所
海澄置县后,县治地在月港。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海澄城皇庙</big> '''
|-
| [[File:海澄1.jpg|300px|缩略图|居中|[https://pic.wenwen.soso.com/pqpic/wenwenpic/0/20190807024813-1729256182_jpeg_451_300_29453/0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6%B5%B7%E6%BE%84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官署
县署,隆庆元年建,址在月溪东岸(今海澄镇民政路27号),占地长四十五丈,阔二十五丈,四围土墙。主建筑分为正堂、二堂、三堂、内堂四进。四堂的周围设军器库、粮饷库、号房、库书房、幕厅、书斋、书吏房、架阁库、延宾馆、牢狱、谯楼等。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修建二堂、内堂、谯楼及大堂。县署大门外建有旌善亭和申明亭(在今月港公园,已废)。
其它公署有:龙亭库,县丞署,典史署,海门巡检司署,岛美巡检司署,海防馆,圭屿公馆,安边馆,游击署,守备署,左哨千总署,右哨千总署,左哨头司把总署,右哨头司把总署,左哨二司把总署,右哨二司把总署,军器局。
城池
隆庆元年(1567年)海澄城池连结为三堡:东北一带修葺一土堡,西一带沿月溪筑灰土堡与土堡相连,南一带草坂堡附之。四年,撤草坂堡,五年始建石城,六年建成。城周长522丈,高2.1丈。辟四门:东门“清波”,西门“环桥”,南门“扬威”,北门“拱极”。共有3个月城,12个窝铺,2045个垛口。又于新亭辟小东门,便利往来。
海澄城池自明万历六年(1578年)至清乾隆二年(1737年),历经九次维修。其中万历十年(1582年)在县治东北跨城筑晏海楼,今尚存遗址。城池毁于民国时期。
3自然环境地形编辑
地处九龙江下游江海之滨,全镇平均海拔10.6米,境内山丘为低山和高丘陵
气候
年降雨量14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20℃,终年无霜,是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光温水热条件极适宜农作物生长,享有“闽南大温室”美称。
水文
境内属九龙江水系。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淡水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蟹等水产品,矿产主要有优质淡水砂,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旱涝、冰雹、山林火灾、霜冻、雷击等。
4经济概况农业编辑
全镇可供开发滩涂面积1万亩,淡水养殖面积5000亩,耕地面积3.4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是全省高产粮食生产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发展,已形成马铃薯、毛豆两个万亩生产基地,培育了香蕉、花卉等一批新兴产业。全镇已建成5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2万多亩农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全国种粮大户及一批新型农民。海澄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当地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形成了规模经营,现已形成以马铃薯、果蔬、水产等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共19个,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1.44万亩,毛豆生产基地3000亩。
工业
海澄工业呈现“一区三园”分布格局,各个工业园相应分布不同产业群,各具特色。企业门类比较齐全,拥有食品、饲料、机械制造、造纸、包装、家具等行业。工业区总规划用地250公顷,已开发利用130公顷,落户企业近300家,食品企业183家。为扶持食品行业做大做强,争创食品名镇,海澄镇抢抓发展机遇,规划建设千亩食品集中区,一期426亩已开工建设。全镇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28家,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办或技改扩建工业项目数10个,占年度任务数的111%;投资500万元以上新投产工业项目数11个,占年度任务数的122%;全镇已拥有福建省名牌产品5个,福建省著名商标8个,漳州市知名商标30个。
商业外贸
主动融入厦漳泉同城化建设,做大做强以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着力推动旅游娱乐、商贸物流、酒店餐饮等服务业成为重要产业。码头群集中,物流业发展,镇区商贸活动繁荣,全镇共有商业网点近300个,城乡农贸市场1个,四星级酒店1个,年产值2000万以上餐厅1家,500万以上餐饮行业门店4家,超市、建材、竹木等市场交易发达。
财政金融
近几年来,经济态势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镇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15.35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63.94亿元,增长了315.0%,其中规模工业产值由8.5亿元增长至55.7亿元,增长了555.3%。税收收入由2078万元增长至12556万元,增长了501.9%,2010年,海澄镇税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90元。
5社会文化编辑
全镇漳州市级“农村宣传文化中心户”有2户,龙海市级有10户,镇级有100户;建立了豆巷村、合浦、和平3家农家书屋阅览室;农民健身工程有声有色开展,溪头居委会老年学校成为老年人文娱生活的重要领头组织,校内开设芗剧、乐器、舞蹈、歌唱等8个课程,积极开展老年娱乐活动,被评为2003年漳州市“老年教育示范校”,2005年漳州市“优秀老年协会”;2006年“漳州市老年教育先进集体”,2009年漳州市“农村老年体育工作示范点”。
教育
全镇现有完中校(省级重点中学龙海二中)1所,教师271人,学生3537人;初中校3所(龙海二中、海澄中学、莲花中学),教师198人,学生2593人;小学及公办幼儿园有19所,教师281人(含幼儿公办教师18人),学生4941人。合格民办幼儿园28所,幼儿2376人。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入学率分别为80.02%、98.61%、99.96%,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96.88%。15-50周岁青壮年人口文盲率0.06%,成人文盲率1.110%。2009—2011年全镇共拨付219万元用于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同时积极动员社会捐资助学,累计发动社会捐助超过800万元。镇文化技术学校是省级先进单位,镇文化站列入全省特级文化站、芳草计划点。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1个,村村配备合格卫生服务室,拥有一所集医疗、急救、预防、保健、康复、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县市级综合性二级医院,被授予“爱婴医院”、“福建省交通事故伤员救治定点医院”、“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医院编制床位175床(实际可容纳250床),在职人员174人,其中卫技人员156人,高、中级技术职称68人,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五官科、眼科、门诊部、急诊科、手术室、供应室、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等26个临床和医技科室,拥有CT、彩超、电子胃镜、DR机、心电图、脑电地形图、意大利全自动生化仪、日本全自动血球仪、美国心电监护仪、全自动呼吸机、麻醉机等先进的医疗设备。预计今年门诊量将突破70000人次,年住院人数超过4000多人次,业务收入将达到1700万元。
体育
拥有一个漳州市国家级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城隍文化广场活动中心,2个村级示范村和功能齐全的晨、晚练活动点3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人,全镇5个村被评为漳州市农民体育示范村。全镇建立了龙舟、太极拳、拔河、秧歌舞、舞龙舞狮、广场舞等12个项目的177支队伍。每年利用元旦、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五一、七一等重大法定、传统节日期间,举办庆祝晚会、篮球赛、羽毛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极大丰富民众文娱生活。2011年,投入140多万元,新建了山后、内楼、豆巷等14个农民体育健身运动工程活动中心,配备齐全的健身器材。山后新村广场、风雨球场、天后宫广场等设备设施正在逐步增添和更新。
广播电视
1992年建成海澄镇广播电视站,现有有线电视用户转为数字电视用户已达约7985户。
社会保障
全镇新农合参合数72276人,参合率达99.82%,为4000 多人次的患者补偿医疗费用1000多万元,2011年发放270万元低保补助金,解决1184户2528人困难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
6基础设施编辑
海陆空交通、运输十分发达,码头群一线铺开,境内有沈海高速、厦深高速支线出口2个,距厦漳高速公路仅2公里、省道漳云线贯穿全境,距厦门国际机场仅70公里,是特区、港区、市区的重要辐射焦点。
水利电力
全镇拥有日供水量3000吨的自来水厂和日流量达2万吨的北溪引水系绕,11万伏的变电站、工业小区配备专用电网;投资1.5亿元的和平变电站项目选址于海澄镇和平村,占地28亩,计划建设180MVA主变压器1台(远期3×240MVA),配套铁塔40基,架空线路11.4km,项目正在进行三通一平。
自2005年以来,共投入4600多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抓好黎明、合浦、内溪、崎沟等4个村(总面积4800亩)和珠浦、下埭、罗坑、溪北、屿上等5个村(总面积约6631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通过维修灌溉渠道、加固防洪堤坝、规范用水管理、落实防汛器材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综合防灾能力,基本实现旱涝保收。
邮政电信
区域内金融机构网点齐全,中行、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国家银行均驻点营业;通讯设施完善,移动、联通讯号覆盖全镇,村村通程控电话。
7土特产品编辑
海澄双润是百年老字号的传统名牌糕点之一,迄今已有170多年历史。最早的双糕润用白糖、糯米粉、猪油加冬瓜、栗子肉、油葱精制而成,糕如树胶,气味芳香,甘甜适口,质纯不粘。相传因创始人名祥哥而被称“祥哥润”,以后定名为“双糕润”,也含有上下两层之意。目海澄“双糕润”已形成产业化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2006年4月,台湾词坛泰斗庄奴先生首度为具有百年传承的“海澄双糕润”代言,并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双糕润”歌。同年6月,海澄双糕润在厦门第四届食品(国际)博览会上设立独立展馆,进行产品推介。
8文物古迹编辑
月港遗址
月港,原为龙溪县八九都地,因其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偃月,故称“月港”。月港是明代中后期沿海对外贸易商港,遗址犹存。现存的主要遗址有:
1、饷馆码头、路头尾码头、中股码头、容川码头、店仔尾码头、阿哥伯码头、溪尾码头。
2、晏海楼 位于海澄镇人民路中段东侧,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晾望海防及演武操练之用。原为二层砖木结构,安八大柱,状似八卦,又名八卦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乾隆三年(1738年)扩建,垒石增高至三层,高6丈8尺,周围26丈,上为砖木结构,底层砌石,下筑壕沟可通县署,民国10年改为水泥檐沿,正门嵌“晏海楼’’石刻匾额,二楼东北门额镌“揽秀毓奇”,1958年、1994年两次重修。晏海楼现存有四层,高约30米,对角宽约8米。1987年3月龙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晏海楼嘹望台与周围九都堡、溪尾铳城、大泥铳城、镇远楼等瓦为犄角,互相呼应,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防御系统。
海澄文庙
又称孔子庙,位于海澄镇豆巷村,即龙海二中校园内。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崇祯、清康熙、雍正、乾隆、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修葺。庙坐东北朝西南,依次为泮池、大成门、月台、大成殿、崇圣祠。占地面积1005.53平方米,东南面为东庑、名宦祠。西北面为两庑乡贤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问,重檐歇山顶。殿前是月台,月台正面为御道,饰盘龙浮雕,雕刻精细。殿内最上悬圣祖仁皇帝御书匾:万世师表。殿内雕刻精巧大成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问,左右两庑各五间。20世纪90年代末,在各方人士的支持下,耗资近200万元,对文庙(孔庙)全面修缮,并在大成殿门前的月台立了一尊二米多高的孔子石像,现兼做为龙海二中图书馆。1987年3月23日龙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萃贤坊
位于海澄镇中山路42-44号居住房门口,是明嘉靖己酉年(1 549年)龙溪知县林松、县丞刘宗用为赞誉弘治甲子科吴元、正德丁卯林浩、庚午科张贺、癸科陈英、丙子科陈令、嘉靖戊子科高宽等相继考中进士的业绩而立,为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月溪桥
又名西门桥,位于海澄镇西门,东西走向横跨月溪。始建于明正德初,正德十一年毁于寇,嘉靖、隆庆、万历及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多次重修。民国8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抗战中炸毁。民国33年重修为简易木桥面,1967年改建时拓宽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两翼砌石扶栏,桥长32.5米,宽6.5米,2010年6月动工重建,2011年5月通车,重建后新桥长45.5米,宽26.6米,标准的双人行道、双机动车道,路灯、凉亭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出行。
闽南小刀会
在海澄镇珠浦村珠浦社北门巷内,是小刀会首领江源故居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江源、江发兄弟在珠浦发展小刀会会员,同年7月闽南小刀会在厦门正式成立,不久会首陈庆真被清廷捕杀,江源等避往南洋,江源之妻(人称江源嫂)留在珠浦继续进行活动。咸丰二年(1852年)江源从南洋购买小刀数把潜回家乡,重整武装准备起义。翌年二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四月初,江源正召集各地会首在珠浦共商起义大事,不幸泄密,被清政府派兵围捕,江源遭杀害,珠浦社小刀会会址及附近民房百余问被焚毁,后族人陆续复建,现仍为江氏世族聚居地。
地下交通站
位于海澄境内,以下仓崇仁小学为中心。1926年秋,海澄的早期共产党员钟盛道、陈成德、蔡林辉及国民党左派陈剑垣等人,在家乡以海澄县立第一小学为据点,开展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陈应龙也回到海澄参加革命活动,并以开小店铺(店铺名为“月溪商店”)为名,建立党的地下联络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得知蒋介石要发动反革命政变的消息后,陈应龙就把商店关闭,把店中的进步书籍转移到白水隐蔽起来,自己远渡重洋到了新加坡。“月溪商店’’地下联络站停止工作。1928年海澄地方党组织在蔡光宗、蔡振家领导下,重建地下联络站,并以他们在后厝村的家为联系工作的主要接头点。至1929年,党的地下活动遍及海澄全境。1930年春,谢少萍由党组织派遣再次回到海澄,以下仓崇仁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进行工作,在校长蔡寿康家中设置一个简陋的印刷所,将从厦门寄来的宣传品底稿印刷,并通过其他地下工作者广为散发。同时,他在下仓组织赤色农会,发展多人参加农会组织。下仓崇仁小学则成为厦门福建省委和闽南游击区的联络点和转运站。厦门党组织曾经两次利用水肥船运载枪支、服装、医药到下仓江边,由谢少萍等人把船上物资交给王占春派来接运的人转送南乡程溪一带游击队。
城隍庙
城隍庙建于明隆庆五年(15 71年),明崇祯六年(1633年)知县梁兆阳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壬作霖主持两次大修,并有五次较小规模的修建。1994年海澄镇成立修复城隍庙筹委会,拟订分四期完成总体工程修复的方案,总投资200多万。首期工程于1994年8月投资17万元,动工修复主庙,面积1200平方米;二期工程于1996年10月动工,投资185万元,拓展广场4600平方米,比原有面积增加一倍以上,修建雄伟壮观的东大门、2 1 6米长的园林式围墙、独具风格的戏台、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老年宫、水冲式公厕以及逸苑园、放生池、石座椅、小卖部、值班室、广场灯等配套设施,并修建前殿,地面增高86公分,重建前拜亭,配套摆设龙柱、石鼓、石狮、石马各一对。
城隍庙为三进三殿,主体硬山式建筑,坐北朝南,广场宽敞,木雕艺术,典雅别致,古朴壮观。庙堂供奉汉代忠烈人物周苛,系从福州城隍庙分灵,故海澄城隍庙挂匾“为秩二品威灵公"。庙里保存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竖立的两块为清官颂德的石碑,分别为漳州分府兼摄澄篆赵太爷清政惠民颂德碑和署理丞海澄县事邑尉裘公惠爱纪绩碑。1994年5月被龙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静将军故居
始建于1850年,故居位于海澄镇内溪村碑头社(原六口碑社),旁有株百年老榕树。故居坐北朝南,四房一厅,为土木结构平房,屋顶是闽南风格的燕尾屋角,总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18平方米。1910年,苏静将军出生于该故居东北房间。2010年10月,市镇两级政府出资32万元,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还原苏静将军当年生活居室原貌,2010年12月20日完成修缮工程。故居修复后,将军女儿苏晓晴女士带回大量将军生平战争、生活图片资料,对故居进行精心布置,现为龙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9镇区市政建设编辑
山后新村作为市区东移重要站点,旧城新改成效颇为显著,山后新村一期已完成花园式建设,二期正在抓紧建设中。
路桥改造
投入14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镇区大众南路、解放路、九二一南路改造、西门桥重建、海官线(东环城—合浦路段)扩宽工程、五口桥等重要路桥建设,改造后的镇区主干道宽敞、畅通。
文化场所建设
新城隍文化街别墅成排,店面林立,商贸繁荣;以城隍庙为中心的文化休闲广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居民文体活动频繁。
词条标签:
地点 中国地名
合作编辑者:
百科用户 ,百科用户 ,百科用户 ,花花
==视频==
===海口绕城高速二期主线通车,助推“海澄文定”一体化发展 2021年04月02日发布===
{{#iDisplay:i3237jkzws0|寬度|高度|qq}}
===海口绕城高速二期主线通车 助推“海澄文定”一体化发展 2021年03月31日发布===
{{#iDisplay:y3237wwh727|寬度|高度|qq}}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