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马铃薯早疫病

增加 6,63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big>马铃薯早疫病</big>'''{|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马铃薯早疫病</big> ''' |- | [[File:360截图20200622144126949.jpg|缩略图|居中|[Categoryhttp:370 //img1.iplant.cn/image2/b/2885751.jpg 原图链接][http://ppbc.iplant.cn 来自 中国 植物 學總論图像库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马铃薯早疫病 '''外文名称''':Potato early blight '''别名''':夏疫病、轮纹病、干斑病 '''危害作物''':马铃薯 '''为害部位''':茎、叶、块茎 '''病原物''':茄链格孢 |} 马铃薯早疫病俗称夏疫病、轮纹病或干斑病,是由茄链格孢引起、发生于马铃薯的一种病害。此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叶片,也可侵染块茎。 马铃薯早疫病在中国和世界各马铃薯产区分布较为普遍。一般多在生长后期发病,对产量影响不大,但若条件适宜可使叶片过早干枯,薯块产量严重下降,甚至个别地块全田无收。较高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发病。通常温度在15℃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上开始发病,25℃只需要短期的阴雨或重露,病害就会迅速蔓延。因此,7~8月份雨季温湿度合适易发生病害,若这期间雨水过多、雾多或露水重、暴风雨次数多则发病重。 农业上,防治此病应当选用早熟抗病品种、适时提早收获、加强裁培管理。发病初期可喷洒阿米西达、翠贝、多抗霉素、普诺、扑海因、百菌清、代森锰锌、加瑞农等进行防治。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马铃薯早疫病 '''外文名称''':Potato early blight '''别名''':夏疫病、轮纹病、干斑病 '''危害作物''':马铃薯 '''为害部位''':茎、叶、块茎 '''病原物''':茄链格孢  =='''病原特征'''==马铃薯早疫病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茄链格孢(学名:Alternaria solani(Ell.et Mart.)Jones et Grout.)。菌丝暗褐色,在寄主的细胞间和细胞内生长。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束生,淡褐色,顶端色淡,有0~4个膝状部,1~7个隔膜,大小为30~3微米×6~8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淡褐色,单生,偶有二个串生,有4~9个横隔膜,0~4个纵隔膜,隔膜处有缢缩。孢身大小为46~96微米×12~16微米。嘴孢很长,淡色,大小为33~165微米×2~8微米。分生孢子形成温度15~33℃,最适为19~23℃。27℃以上分生孢子形成就停止。分生孢子发芽最低为1~2℃,最高37~45℃,最适为26~28℃。至55℃5~10分钟分生孢子死亡。 =='''为害症状'''==此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害叶柄、茎和薯块。在叶上病斑最初为褐色圆形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至近圆形,褐色至暗褐色,病斑边缘明显,有清哳的同心轮纹,有时病斑外缘有较窄的黄色晕圈。病斑上可产生少许黑色霉状物。发病多时病斑可连接成不规则大形枯斑,使叶片局部枯死,严重时叶片全部枯死,但仍能看出有轮纹的病斑轮廓,因而易于与其他病害辨认,在茎或叶柄上病斑褐色,线条状,稍凹陷,扩大后呈灰褐色长椭圆形斑,严重时茎、叶可枯死。薯块受害后病斑暗褐色,不规则形,稍凹陷,但只侵害皮下稍许薯肉,呈褐色,干腐状。贮藏后常为其他微生物侵染而腐烂。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株上越冬,也可在病薯上在窖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土壤亦是侵染源之一。在病残株上病菌即使在-35~-45℃下都可以存活,但在表面的分生孢子在-27℃下只能存活5天。病菌在土内15~20厘米处一年很少存活,土深10~15厘米病菌生存亦受影响,而在土表的病菌则仍能保持其生活力。第二年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般在马铃薯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生,经反复侵染逐渐蔓延到顶部,在开花前2~3周可出现症状,但一般蔓延很慢,到生长后期才蔓延快。 =='''流行规律'''==*气候条件分生孢子侵染的温度5~26℃,最适温度12~16℃,而发病的最适温度24~30℃。同时潜育期长短亦与温度有关。25℃时仅2天,10℃和33℃分别延长为8天、7天,35℃以上病害不能发展。分生孢子发芽要求有80%以上湿度,最好有水滴存在,如在适温下仅35~45分钟可发芽,温度低(6℃)或高(34℃)发芽延长至1~2小时,但当相对湿度降低到55%发芽减少,侵染率也低。因此在7~8月雨季温湿度合适时易发病。若这期间雨水多、雾多或露水重,暴风雨次数多发病重。 *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很大差异但无免疫。有很多野生品种具有高抗性,可作为育种材料,如Solanumbalsii、S.curtilobum、S.jamesii、S.cutarthrum等。有学者认为马铃薯组织中形成的一种C14萜(Rishitin)和C15萜(Rubimin)的量多少与抗性直接有关。同时发现在苗期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中的含量明显不同,因而可作为抗性定的一种方法。植株在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不同:苗期至孕蕾期抗病性强,始花期开始抗病性减弱,盛期至生长末期抗病性最弱,发病增加。一般早熟种比较容易感病,晚熟种较抗病。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用早熟抗病品种,特别是应用抗当地几种主要病害的丰产良种。适时提早收获。加强裁培管理。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提高寄主抗病能力是防治此病的主要栽培措施。加强管理,增施钾肥,及时灌溉,促进植株生长壮。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来源。合理储运。收获充分成熟的薯块,尽量减少收获和运输中的损伤,病薯不入窖,储藏温度以4℃为宜,并且通风换气。深翻地减少初侵染源。裁种时剔除病薯,不让病薯混入播种材料中。<ref>[https://www.sohu.com/a/192106662_99989744 科普 | 蜻蜓和豆娘的区别 ]</ref>不要和茄科作物轮作或邻作。*化学防治发病前可用25%阿米西达1500~2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交替喷施预防,7~10天喷施1次,连续预防2~3次。发病后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霜脲·锰锌600~800倍液喷雾,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上述药剂交替轮换使用,7天1次,视情况连喷2~3次。=='''参考资讯'''=={{Reflist}}
3,4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