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林徽音

增加 14,65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distinguish|林微音}}{{東亞女性歷史人物|名稱 =林徽因|身份 =近代女建筑师、诗人、作家|國家 =中国|時代 =[[ 清朝|清]]、[[中华民国|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屆數 =|前任 = |繼任 = |圖片名稱 =lin huiyinFile:2林.jpg|圖片大小 =|圖片說明 =|姓=林|名=徽因|姓名=林徽因|字=|最高職務 =|封爵 =|封號 =|位號=|位階=|品階=|御稱號 =<!--日本皇族之稱號-->|宮號1 =<!--日本皇族之宮號-->|宮號2 =<!--朝鮮王族之宮號-->|封地 =|湯沐邑 =|神號 =|尊號 =|族裔 = [[漢族]]|信仰 = <!--指的是宗教信仰-->|旗籍 =<!--清朝旗人專用-->|氏族 =|府邸 =|世系 = |初名 =林徽音|乳名 =<!--日本、朝鮮、琉球以外人物用-->|幼名 =<!--日本人用-->|兒名 =<!--朝鮮人用-->|童名 =<!--琉球人用-->|小字=|號=|法號=|院號=|其他名號=|出生日期={{birth date|1904|6|10}}|出生地點={{QING|浙江省}}[[杭州府]]|婚年=1928年|逝世日期={{death date and age|1955|4|1|1904|6|10}}|逝世地點={{PRC}}[[北京市]][[同仁医院]]|諡號=|墓葬=[[八宝山革命公墓]]|祠廟=|父親=[[林长民]]|嫡母=叶氏|母親=何雪媛|夫={{marriage|[[梁思成]]|March 21, 1928|April 1, 1955|reason=widowed}}|婚姻名份=原配|夫之父=[[梁启超]]|夫之母=李蕙仙|夫之嫡母=|夫之元配=|夫之正室=|夫之平妻=|夫之側室=|兄弟=|姊妹=|嫡兄弟=|嫡姊妹=|庶兄弟=|庶姊妹=|同胞兄弟=|同胞姊妹=|異母兄弟=林桓、林恒、林暄、林垣|異母姊妹=林燕玉|異父兄弟=|異父姊妹=|繼兄弟=|繼姊妹=|子=[[梁从诫]]|女=[[梁再冰]]|養子=|養女=|繼子=|繼女=|其他親屬 =|經歷 =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著作 = 《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诗集》等。|注釋=}}'''林徽因'''({{bd|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catIdx=Lin林徽因}}),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筑师]]、[[诗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ref>[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9-09/18/content_12073990.htm 到底是谁设计了国徽,新华网]</ref>的设计者。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缩略图]] 的第一任妻子。同時她也是民國初年女子地位提升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1904年6月10日, <big>''' 林徽因 出生於中国[[浙江]][[杭州]]陆家巷'''<ref name="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big>{{cite bookbd|author=岚枫1904年|title=《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6月10日|year=20111955年|publisher=辽宁教育出版社|location=沈阳|isbn=978-7-5382-9175-94月1日|seriescatIdx= 民国笔记|chapter=壹【 Lin 林徽因 ·梁思成】一身诗意千寻瀑}}</ref>{{Rp|3}} 祖籍[[福建省]][[福州府]][[閩縣]]。父親原名'''[[林 长民徽音]] ''' 叔父[[林覺民]]。林徽因初 “徽音”, 出自 [[ 经]] ·大雅·思齐》: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薑,京室之妇。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ref name="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 />{{Rp|4}} 来, 因常被人误认 了避免和 当时 作家[[ 林微音]]混淆 自己 改名 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ref name="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9-09/18/content_12073990.htm 到底是谁设计了国徽,新华网]</ref>{{Rp|4}}的设计者。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同时她也是民国初年女子地位提升的代表人物之一。
1916年於[[北京培华女子中学|培华女子中学]]读书。1918年认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1920年和父亲[[林长民]]一起赴[[伦敦]] ==人物 活,开始对建筑感兴趣,并鼓勵未婚夫梁思成学习建筑。同年10月,與[[徐志摩]]初次相遇。1924年和梁思成一起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由于当时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只得到美术学士学位;但毕业时获得优异成绩。平==
1925年與[[聞一多]]、[[梁實秋]]、[[梁思成]]等籌建“中華戲劇改進社”,參加演出,交流戲劇藝術。===家庭背景===
1928年与梁思成结婚。夫妇一起考察多处古代建筑,和诗人徐志摩、作家林徽因的祖父是[[ 沈从文林孝恂]] ,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 孝丰等地。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 者[[金岳霖]]都保持了很好的友谊 创作[[ 歌]]、[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叔叔[ 小说]]、[[散文林觉民]] 、话剧剧本等著作多篇,时人称为“才女”
{{fact|1928至1930 ==早 设计了[[吉林西站]],并由梁思成审核建造而成。该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它既富含中国传统建筑的底蕴,又有西方现代建筑的风格,堪称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不過,林徽因或梁思成的權威傳記、史料、或梁思成親自撰寫的詳細簡歷裏面,都沒有提到二人曾參與該車站的建築工作;目前鐵路檔案中所保存的吉海鐵路總站設計圖紙中,工作人員名單上也沒有二人的名字。<ref>[[:吉林西站#.E7.AB.99.E6.88.BF.E4.BD.9C.E8.80.85|吉林西站站房作者]]</ref>林徽因、梁思成與吉林西站的關係有待考證。}} [在吉林西站走廊里悬挂的一张带有林徽因梁思成合影照片的展示板上,写着:“吉海铁路总站站舍于1928年至1929年间建成,可以说,吉海铁路总站见证了他们的爱情,是他们爱情的结晶。”还有一幅是“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的单独简介,也配有她的照片。在另一张“雄狮初醒”的吉海铁路总站介绍展示牌上,则清楚地记述:该站舍设计者为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林徽因,审定者为林女士的丈夫、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经历==
1931年11月徐志摩为参加 1904年6月10日, 林徽 因出生于中国[[浙江]][[杭州]]陆家巷<ref name="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cite book|author=岚枫|title=《西南联大 爱情往事》|year=2011|publisher=辽宁教育出版社|location=沉阳|isbn=978-7-5382-9175-9|series=民国笔记|chapter=一【林徽因·梁思成】一身诗意千寻瀑}}</ref>{{Rp|}},祖籍[[福 筑学讲座,搭乘飛機由省]][[福州府]][[ 南京闽县]] 飛往。父亲[[ 北京市|北平林长民]] (現北京) 不幸意外叔父[[ 墜機林觉民]] 身亡 。林徽因 初名“徽音”,出自 悼志摩 [[诗经]]·大雅·思齐 :“思齐大任, 以表哀 王之母, 媚周薑,京室之妇。大似嗣徽音,则百斯男。”<ref name="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 />{{Rp|}}后来,为了避免和一位男性作家[[林微音]]混淆,自己改名“林徽因”。<ref name="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 />{{Rp|}}。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49 1916 ,北平被[[中國共產黨]]接管前夕,林徽因與梁思成皆曾赴[[西柏坡]]與中共高層商談,確保[[北京 城池培华女子中学| 北京古城]]的建築完整不受戰火波及,得到[[ 培华女子 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支持,最後北平地區以和平方式易手。之後,林徽因受聘为[[北京清华大 学]] 建筑系教授。同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林徽因獲選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组成员,曾带领清华大学设计组提出大孔读书。1918年认识[[ 玉璧]]和五星、齿轮、嘉禾、国名组成的国徽草案。后与夫 思成及其他成員参与修正了中央美院[[张仃启超]] 方案的建筑图案与色彩<ref>之子[http://www.housebook.com.cn/201002/18.htm 玉璧与天安门——关于国徽设计的回顾与思考李兆忠《书屋》二〇一〇年第二期] {{web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30424144303/http://www.housebook.com.cn/201002/18.htm |date=2013-04-24 }}</ref><ref>[http://www.artnews.cn/ysjie/wshy/2010/0223/97964.html 国徽设计始末:张仃与 梁思成 的对手戏]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020021718/http://www.artnews.cn/ysjie/wshy/2010/0223/97964.html |date=2012-10-20 }}</ref>,1950年6月20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以清华大学深化的第二稿为基础制成国徽。<ref>[http://www.bjd.com.cn/pwjc/bjrw/200608/t20060821_72269.htm 正投影 国徽设计中亮丽的一笔]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14181547/http://www.bjd.com.cn/pwjc/bjrw/200608/t20060821_72269.htm |date=2013-05-14 }}</ref>在此期间,林徽因还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 <ref>[http://www.btv.com.cn/btvindex/2011zt/hsdt/content/2011-07/22/content_2705327.htm 北京卫视的报道]</ref>
1920年和父亲[[林长民]]一起赴[[伦敦]]生活,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并鼓励未婚夫[[梁思成]]学习建筑。同年10月,与[[徐志摩]]初次相遇。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和[[梁思成]]一起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由于当时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只得到美术学士学位;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25年与[[闻一多]]、[[梁实秋]]、[[梁思成]]等筹建“中华戏剧改进社”,参加演出,交流戏剧艺术。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1928年与[[梁思成]]结婚。夫妇一起考察多处古代建筑,和诗人徐志摩、作家[[沉从文]]、学者[[金岳霖]]都保持了很好的友谊,创作[[诗歌]]、[[小说]]、[[散文]]、话剧剧本等著作多篇,时人称为“才女”。同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古建考察==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武义延福寺 、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文学创作==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被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流亡时期==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次年,她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 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诗稿中,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的格调。诗中时时流露出了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 ==最后岁月==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 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同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 1949年,北平被[[中国共产党]]接管前夕,林徽因与梁思成皆曾赴[[西柏坡]]与中共高层商谈,确保[[北京城池|北京古城]]的建筑完整不受战火波及,得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支持,最后北平地区以和平方式易手。之后,林徽因受聘为[[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同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林徽因获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组成员,曾带领清华大学设计组提出大孔[[玉璧]]和五星、齿轮、嘉禾、国名组成的国徽草案。后与夫梁思成及其他成员参与修正了中央美院[[张仃]]方案的建筑图案与色彩<ref>[http://www.housebook.com.cn/201002/18.htm 玉璧与天安门——关于国徽设计的回顾与思考李兆忠《书屋》二〇一〇年第二期] {{web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30424144303/http://www.housebook.com.cn/201002/18.htm |date=2013-04-24 }}</ref><ref>[http://www.artnews.cn/ysjie/wshy/2010/0223/97964.html 国徽设计始末:张仃与梁思成的对手戏]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020021718/http://www.artnews.cn/ysjie/wshy/2010/0223/97964.html |date=2012-10-20 }}</ref>,1950年6月20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以清华大学深化的第二稿为基础制成国徽。<ref>[http://www.bjd.com.cn/pwjc/bjrw/200608/t20060821_72269.htm 正投影 国徽设计中亮丽的一笔]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14181547/http://www.bjd.com.cn/pwjc/bjrw/200608/t20060821_72269.htm |date=2013-05-14 }}</ref>在此期间,林徽因还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ref>[http://www.btv.com.cn/btvindex/2011zt/hsdt/content/2011-07/22/content_2705327.htm 北京卫视的报道]</ref> 年林徽因身 健康 狀況 状况 欠佳,仍然 繼續為 继续为 人民共和 政府工作,除 參與設計國 参与设计国 徽外,亦出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组成员,设计了纪念碑底座和花环图案。1955年4月1日因[[肺结核]]久治不癒,林徽因病逝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同仁医院]],4月3日,林徽因追悼会在北京市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多位亲朋好友出席其追悼会。悼词来自清华好友[[钱端升]]教授,挽联中较为出名的来自好友[[金岳霖]]教授:“'''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之后林徽因遗体被火化安葬在北京[[八 山革命公墓]],紧邻比自己早一年逝世的小叔[[梁思永]]之墓。她的墓碑为其亲自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花环刻样,她的墓也是八宝山革命公墓里被祭扫最多的<ref>{{cite news|url=http://news.163.com/14/0406/08/9P4R4M060001124J_all.html|title=八宝山公墓:任弼时墓最大 林徽因墓被祭扫最多|date=2014-04-06|publisher=网易|accessdate=2014-08-23}}</ref>  ==感情经历== ===与徐志摩===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徐志摩已与陆小曼完婚,林徽因也嫁给了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与梁思成===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又因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做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 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与金岳霖===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家庭==
其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十五年进士,曾资助[[蒋百里]]赴日本留学。其父林长民是学者,[[郭松 ]]部 的秘 書長 书长 ,不幸在 戰鬥 战斗 中身故。其叔[[林天民]]是宣 二年 士,其堂叔[[林觉民]]、[[林尹民]]皆是[[ 七十二烈士]]、堂叔林君 顏為國 颜为国 。母[[何雪媛]]。其弟[[林 ]]是中 於1941 于1941 年3月14日成都 流空 。 与夫梁思成育有一子一女;子[[梁从诫]]为现代中国[[环境保护|环保运动]]人士,女[[梁再冰]]曾任[[新华社]]记者。 其侄女[[林樱]]是美国建筑师,为首都华盛顿[[越战纪念碑]]设计者。 ==人物贡献== ===东北大学校徽设计=== 20世纪20年代末期,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参加了由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本次比赛的最高奖金。 ===保护奈良古建=== 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与1939年1月两次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 ===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 八宝山革命公墓创建于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遵照周恩来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众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晗受命建设革命公墓。在吴晗的领导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筹备组,吴晗亲自率人勘察,最终选址在八宝山的护国寺兴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八宝山的护国寺改建为公墓,并遵照周恩来的意见,将公墓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处。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部分。公墓内遍植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栖之所。走在公墓里,吊唁那些于民族于国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犹如在和历史对话,感叹沧海桑田,体会人间正道。 ===论文著作=== 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 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文学===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在文学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诗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附近平房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 ==社会评价== ===综合评价===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  ===他人评价=== [[萧乾]]: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萧乾:《才女林徽因》) [[冰心]]:“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 [[张幼仪]]: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张邦梅:《小脚与西服》) [[文洁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卞之琳]]:“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费正清]]: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李健吾]]: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與夫梁思成育有一子一女;子[[ 梁從誡陈从周]] 為現代 :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 國[[環境保護|環保運動]]人士 女[[梁再冰]]曾任[[新華社]]記 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楼今日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 心头
其侄女[[ 林璎陈学勇]] :林徽因应该 这一群体(中 建筑师 妇女先觉者)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 為首都 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 盛顿[[越战紀念碑]]設計者 ,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 世系图 ==
{{familytree | Sc |y| Hy | | He |y| Ju |Sc=[[梁思成]]|Hy=林徽因|He=林桓 |Ju=[[张明晖]]}}
{{familytree | |,|-|^|-|.| | | | | |!| | | |}}
{{familytree | Cx | | Zb | | | | Yi |Cx=[[梁 從誡从诫]]|Zb=[[梁再冰]]|Yi=[[林 ]]}}
{{familytree/end}}
</center>
==作品==
*《林徽因 》,南 出版社、 西 師範 师范 出版社,2004年。 ISBN 978-7-5613-2946-7 * 其子梁 從誡編選 从诫编选 《林徽因文集》
* 梁从诫(编)2000《林徽音建筑文集》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繁体).
* 陈学勇(编)2005《林徽因文存(建筑)》四川文艺出版社。
==参考资料==
2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