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陸克文

增加 25,39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h4 style="background:#0088dd;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陸克文Kevin Michael Rudd<br></h4>
| 圖像 = <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6/07/19/4/2392084.jpg&x=0&y=0&sw=0&sh=0&exp=3600" width="250" ><br>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3100638 圖片來源路透社]
| 圖像替代 =
| 圖像說明 =
| 出生名 =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57|9|21}}
| 出生地點 = [[澳洲]][[昆士蘭州]][[楠伯]]
| 逝世日期 =
| 逝世地點 =
| 墓地 =
| 國籍 = [[澳洲]]
| 別名 =
| 配偶 = 李恩
| 兒女 = 陸傑喜<br>陸雨德<br>馬克斯
| 父母 = Albert Rudd<br>Margaret Rudd
| 母校 = [[澳洲國立大學]]
| 職業 = 政治家、外交家
| 身高 =
| 體重 =
| 活躍時期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博士導師 =
}}
'''陸克文'''(英語:Kevin Michael Rudd,英文本名凱文·麥可·拉德;1957年9月21日-)是澳洲政治家、外交家,曾任澳洲工黨領袖、澳大利亞外交部長、澳大利亞總理等要職,在2008年入選為時代百大人物。
2007年11月24日的國會大選中帶領工黨擊敗自由黨領袖約翰·霍華德領導的執政聯盟,於同年12月3日出任總理。後於2010年6月24日被工黨內部不滿被迫下台,被時任副總理的吉拉德接替,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首位贏得大選但第一屆任期未滿即下台的總理。後在吉拉德內閣中獲任外交部長。2013年6月26日,陸克文在議會黨團表決中擊敗吉拉德,第二度成爲工黨領袖。次日陸克文接受任命再次成爲總理。在2013年9月7日舉行的2013年澳洲聯邦大選中,陸克文領導的工黨敗選,在9月18日新總理艾伯特接受總督任命時結束總理任期。大選當晚陸克文發表演講接受選舉失敗的同時也宣布卸任工黨黨魁職務。
==早年生活==
陸克文出生於昆士蘭州楠伯鎮(Nambour)。他出身寒微,是家中四個孩子中最年幼的一個,幼年在附近尤曼迪(Eumundi)小鎮上父母工作的一座牛奶農場上長大。他11歲那年,身為佃農的父親阿爾伯特(Albert Rudd)橫遭車禍,入院救治後感染敗血病,不久去世。不久後,原來全家租宿的房子也被地主收回,被掃地出門的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 原姓DeVere)無奈帶著四個孩子投奔親戚,全家還曾擠在一輛房車裡克難安身。少年時期的生活使得陸克文感染了風濕熱造成主動脈瓣損傷,使得他成年後不得不幾次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這同時也堅定了他步入政壇後對器官捐贈事業的強烈支持。
 
年幼的陸克文在1969年依靠福利組織的施捨加上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得到可以寄讀教會辦學的布里斯本艾詩格羅夫瑪麗會(Ashgrove Marist)修士男校的資格,忍受著他日後形容為「堅苦、嚴酷、缺乏寬容的天主教會制度」。兩年後,陸克文的母親終於完成再就業培訓成為護士,全家也搬回了楠伯鎮,曾經由親友輪流照管的陸克文得以轉讀故鄉的公立楠伯州立中學(Nambour State High School),並靠著學習刻苦和成績優秀得到了獎學金。1974年,他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高中畢業,並獲得了當年扶輪社年度「澳洲青年演說大賽」(Youth Speaks for Australia)昆士蘭州的第一名。在中學時代,陸克文就開始接觸政治並參與澳洲工黨的活動;15歲時即開始參加了地區的青年工黨會議。同時陸克文也對亞洲文化很嚮往,特別是對中國感興趣。陸克文高中畢業時以高分考取澳洲國立大學——就在幾年前,工黨總理高夫·惠特拉姆剛剛取消了全國大學學費,使得像陸克文這樣背景的孩子可以讀上大學。
在國立大學,陸克文修讀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專業,同時取「陸克文」作為他的中文姓名;其後,以一等榮譽學士畢業。陸克文1980年在寫他的榮譽學位論文時,所選擇的主題是當代的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對象是中國1970年代「名噪一時」的民主異見人士魏京生,而論文導師是考林·傑夫考特和比利時出生的著名漢學家李克曼(Pierre Ryckmans)。為了完成論文,陸克文曾主要從香港收集了他所需要的大量資料,閱讀了很多中文材料。傑夫考特表示,對於陸克文強大的學習動力,他「覺得吃驚」。陸克文憑藉這篇論文獲得一級榮譽學位畢業。
 
陸克文曾於1980年赴台北市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學習中文。
 
==從政==
1981年澳洲國立大學畢業後,陸克文進入澳洲外交部服務,先派駐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1984年轉派駐北京,專責分析中國政治及經濟形勢;1988年陸克文升任為外交部助理次長。不久,陸克文為當時是昆士蘭州議會反對黨領袖的韋恩·戈斯工作,並協助他在第二年的大選中獲勝。在戈斯出任昆士蘭州州長後,即任命陸克文擔任自己的幕僚長、兼州政府內閣辦事處總監。1995年陸克文離開昆士蘭州政府,出任畢馬威(KPMG)會計師事務所中國事務顧問。1997年出任澳洲昆士蘭大學亞洲語言系副主任。
 
1998年,陸克文擊敗自由黨在位議員,取得格里菲斯(Division of Griffith)選區的議席,進入國會眾議院;2001年獲提升為影子內閣外交部長,成為前座議員。
 
而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後薩達姆的政權的倒台,陸克文批評當時的霍華德政府支持美國的立場,但同時又保留了工黨支持澳美同盟的立場。這些在議會中的表現使得陸克文的政策經驗得到增強,他也因此成為一位知名的工黨議員。而當03年底工黨黨首西蒙·克林受到前黨首比茲利的挑戰時,陸克文又並未公開表態。後於同年12月克林辭職後,陸克文就開始被認為是一個可能的候選人,但他最終宣布不會參選,而會投票給其中一個候選人比茲利。
 
可是由於比茲利最終被馬克·萊瑟姆擊敗,陸克文被認為可能被降職,卻最終保住影子部長的職位。後來萊瑟姆與陸克文的關係惡化,工黨也在2004年的大選遭遇慘敗,陸克文隨即再次被認為是取代萊瑟姆的人選,但他始終否認將挑戰。後於2005年1月,萊瑟姆突然辭職,陸克文不參加黨內競選,前領袖比茲利則順利當選黨首,後在比茲利的影子內閣中,陸克文不但保住原有職務,更增加了影子貿易部長一職。
===2007年大選===
2006年12月4日,陸克文宣布挑戰工黨的時任領袖金·比茲利,並在黨內領袖會議上以49票對39票擊敗了在任領袖比茲利,成為新一任工黨的聯邦領袖,並由女議員茱莉雅·吉拉德出任副領袖。這次人事變動,對在野已11年的澳洲工黨來說,是關乎未來前途命運的時刻。在過去的11年中,工黨已經替換了四任領袖。而這次陸克文利用「新官上任」的明星效應和「蜜月期」赴全澳各地展開「傾聽之旅」和競選宣傳攻勢;這使得他在民調中的聲望逐漸攀升,甚至還超過了當時的總理霍華德的支持率。然而,隨著競選的深入,爭議也不斷被揭露。2007年初,媒體聚焦其妻李恩所開設的公司獲得大量政府合約之事。有評論認為,如果陸克文當選總理,他的妻子出於避嫌考慮應當停止與政府做生意。隨後李恩公開在電視上表示將出售公司而把該事件平息。
 
而在隨後展開的選戰中,陸克文曾與總理霍華德展開了一場電視辯論,事後很多分析人士認為霍華德表現過於消極,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攻擊工黨,而陸克文則更具說服力,更熱情且充滿魅力,以強勁的表現擊敗了霍華德。
 
2007年11月24日舉行的大選中,他以壓倒性優勢帶領工黨增加了23個席次,得票率也增長5.44%,這使他擊敗曾3次連任、號稱「政治不倒翁」的總理約翰·霍華德,於2007年12月3日成為澳洲總理。霍華德則因為在本次競選當中丟失了自己坐鎮33年之久的貝內朗選區(Division of Bennelong)席位而被攆出了國會,隨即宣布永遠退出澳洲的政治舞台。
 
陸克文當選五個月後,成為《時代雜誌》裡「全球一百個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
 
===初任總理===
2007年11月24日,澳洲舉國進行國會選舉,工黨取得至少85個議會席位,屬壓倒性的勝利,澳洲傳媒將此形容為──「陸氏人造山崩」(Ruddslide)。12月3日,陸克文宣誓就任第26任澳洲總理,他也成為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位不是出身於新南威爾斯州和維多利亞州的聯邦總理(陸克文出身於昆士蘭州)。
 
陸克文政府上台之後立即推動簽署《京都議定書》和向澳洲土著人「被偷走的一代」正式道歉。2007年12月3日,陸克文簽署文書批准了《京都議定書》,澳洲正式承諾履行1997年各國商定的議定書所規定的澳洲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2008年2月13日,陸克文在國會代表政府發表道歉聲明,對過去實行的政策給澳洲土著帶來的傷害,特別是對「被偷走的一代」的傷害進行正式道歉。這兩項舉措都是霍華德政府雖廣受國內、國外批評但堅持多年不予實行的,陸克文政府的舉動使得其民望更加攀升,在道歉演說之後的一個月內陸克文的支持率達到澳洲歷史上罕見的73%。
 
與此同時陸克文政府也陸續地實行了其他新政,包括廢除霍華德政府設立的削弱勞工和工會權利的新勞資關係法,和許諾澳洲將從伊拉克撤軍。2008年8月,陸克文政府召開「澳洲2020峰會」,召集全國賢能人士討論未來12年內澳洲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從澳洲在大英國協內的地位到公民生活,無所不包。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開始影響美國以外的全球市場。陸克文政府根據財政部專家的建議,迅速、果斷的採取措施維持消費者信心、穩定金融市場,並發放錢款刺激經濟,使得澳洲成功避過經濟衰退,成為眾多西方國家中唯一可以避免危機的國家。陸克文領導下的經濟政策維持了澳洲經濟增長的勢頭,成功保持了已開發國家中極少見的連續22年無衰退的成績。
 
外交政策上,陸克文政府施行聯合國、亞洲和美國兼顧的「三個支柱」政策。陸克文和美國總統歐巴馬由於政治理念的近似建立了很好的私人關係:歐巴馬曾說陸克文是所有世界領袖中和他的思維最相近的,兩人有「神交」("meeting of the mind")。陸克文的漢語能力又讓他和澳洲的另一重要貿易夥伴中國的領導人建立起較好的關係。雖然在第一屆陸克文政府任內澳中關係受到一系列事件的影響,例如力拓間諜案中中國政府逮捕澳洲人胡士泰,但雙方領導人的默契仍使雙方關係得到恢復。例如2010年6月21日,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與陸克文在澳洲首都坎培拉舉行會談,雙方簽署10項總值逾88億美元的商業協議,其中有7項涵蓋資源和能源領域。有分析家認為此舉表示澳中關係已從力拓間諜案的糾紛低谷中走出。
 
雖然陸克文政府憑藉這些政策廣得人心,但2010年資源盈利稅政策的施行失誤造成了政府上任之後的第一次挫折。2010年5月,陸克文政府宣布將從2012年7月起,向礦業公司超過市場利率以外的「超額盈利」上徵收40%的資源盈利稅。雖然這項政策以經濟學專家的推薦為基礎,但陸克文政府事前未與影響力較大的採礦業進行溝通。政策突然宣布後遭到礦企業主和工人的強烈反對,在澳洲多地爆發數千人的示威遊行,遊行者在陸克文舉行演講的場地外面,拿著擴音器表達不滿。政府陷入被動,陸克文個人支持率和工黨的總支持率皆大幅下跌。
 
雖然此時陸克文個人支持率仍比反對黨領袖托尼·阿博特高出相當大的百分比(46%比37%),且工黨支持率也高於反對黨支持率(52%比48%),但一直與陸克文不和的黨內派系分子利用民調下滑在黨內挑起撤換領袖的風浪。2010年6月,在包括澳洲工人工會在內的大工會和政治掮客鼓動下,部分工黨議員表示轉而支持時任聯邦副總理的茱莉雅·吉拉德。隨即在23號晚上吉拉德在面見陸克文之後在當天深夜宣布挑戰陸克文的領導地位,並公開要求陸克文儘快舉行黨首選舉,陸克文在午夜表示將迎戰,然而此時陸克文已失去大部分議員支持,幾乎不可能勝出。6月24日在舉行黨團會議表決前夕,陸克文宣布放棄參選黨魁,並將向總督提出總理辭呈。吉拉德在無競爭情況下直接當選新任工黨領袖和澳洲總理,財政部長韋恩·斯旺擔任副總理。隨即在當天陸克文發表講話宣布辭職,他說,在任聯邦總理任內竭盡所能,並稱為自己的成績而感到驕傲,但在講話中,陸克文最後未能忍住,面對鏡頭含淚告別。
 
===部長及後座歲月===
由於吉拉德在午夜突然發動黨內政變,因此許多選民在當晚就寢時完全不知有撤換總理的先兆,第二天政府首腦即已換人,因此工黨對陸克文的處理手段被反對黨和許多媒體評論員形容為「午夜中的政治槍決」。並且在選民心中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許多人不滿工黨將一個人民選出來的總理用如此方法解決掉。吉拉德上任後雖然作為澳洲首位女總理享受了一段時期的民望蜜月期,但是之前的陸克文事件暴露出了工黨的內部不和以及被稱為「無面人士」的政治掮客左右政局的現實,使得工黨在大選前民意信任度再度開始下滑,特別是在昆士蘭州(陸克文的家鄉)有全軍覆沒的跡象。成為後座議員的陸克文在後來的2010年澳洲聯邦大選中出面聲明會顧全大局支持吉拉德,並在後來的大選中成功衛冕了自己的格里菲斯席位。
 
2010年8月,在大選中吉拉德政府遭遇敗績,喪失了十多個席次,不過在9月,工黨最終靠著綠黨的一個議員和三名獨立議員的支持才勉強成立了懸峙政府,在大選後許多評論人士(包括曾經敗給陸克文的前總理霍華德)都指出,陸克文仍為總理時雖然在2010年初民意有所下降,但是他本人在選民中的聲望仍然很高,工黨在大選前不到4個月的時候用非常手段臨陣換將是一個最大的敗筆,使得其輸掉了前屆大選贏來的多數席位並處於必須聽命於綠黨和獨立議員左右的被動局面。在9月14日,吉拉德公布新一屆內閣名單,前總理陸克文擔任外交部長。並在同年9月代吉拉德參加聯大會議。
 
2012年2月,時任外交部長的陸克文和多個前座內閣同僚的矛盾開始公開化,原因是忠于吉拉德的議員指控陸克文意圖奪回總理席位。2月22日,陸克文在外交訪問美國華盛頓期間,突然宣告因為內閣同事的攻擊太過火而吉拉德卻不加以制止,自己無法在不被總理支持的情況下繼續擔任外交部長的職務,宣告辭職並將回國考慮下一步動作。回國後他發表講話說,工黨在吉拉德的領導下無法在下屆選舉中戰勝由托尼·阿博特領導的反對黨,因此他將挑戰工黨黨魁一職。2012年2月27日,議會黨團進行投票決定黨領袖人選,陸克文以31:71票不敵吉拉德,吉拉德留任黨領袖和總理。之後陸克文聲明將遵守承諾退居議會後座並不會再挑戰吉拉德的領導地位,並呼籲吉拉德一派不要報復在黨內投票中支持他的議員。他空出的外交部長一職則不久後由前新南威爾斯州州長鮑勃·卡爾接替。
 
但在陸克文重新退居後座以後,他沒有放棄他的公開露面,而且參加了很多活動,包括為一些工黨的議員助選等,而且在國外也有活動,包括在中國的新浪微博註冊,與中國網民互動。
 
與此同時,黨內領導權之爭卻並未因吉拉德的勝利而結束。2013年3月,在總理吉拉德面臨黨內的信任危機及民調低迷的情況下,黨內一批議員紛紛鼓動陸克文回鍋擔任總理。3月21號,時任地區發展部長,前工黨領袖西蒙·克林宣布要求吉拉德進行領導權的投票,並支持陸克文參選,吉拉德隨後回應同意在當天下午召開黨團會議投票。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投票前10分鐘,陸克文表態稱將履行一年前的承諾不會挑戰,此舉促使在當天的投票中吉拉德在無人競爭中自動當選領袖。事後很多支持陸克文挑戰的部長均被迫辭職,但陸克文稱自己諮詢過支持者,在得知無法獲得黨團多數支持下才決定不挑戰。
 
===再任總理===
2013年6月26日,在工黨民調持續低迷,甚至有民調稱工黨將在來臨的大選中席位減半的情況下,總理兼工黨領袖吉拉德終於決定在當晚7點召開工黨黨團會議,對領導權進行表決,陸克文也宣布為了國家和民眾的利益同意再次挑戰吉拉德。最終,陸克文在黨團會議上以57比45票順利當選黨領袖。次日早晨陸克文覲見總督並獲任命擔任總理組建第二次陸克文內閣。再任總理的陸克文意圖力挽狂瀾拯救工黨的選情,大幅改變了吉拉德政府的氣候變化和難民政策,並改革工黨黨務。雖然在其復職初期個人民調高企並將工黨民調推到和在野聯盟黨勢均力敵的高度,但不久工黨支持率就停止攀升。陸克文隨後宣布舉行大選。
 
在2013年9月7日舉行的2013年澳洲聯邦大選中,陸克文帶領的工黨未能取得聯邦下院多數席位,失去執政黨地位。工黨的最後選舉結果雖未如吉拉德在任時預計的慘烈,但其聯邦國會議席仍較上次大選大幅減少。陸克文在選舉當晚宣布接受選舉失敗,並稱他接受工黨敗選的責任,宣布卸任工黨黨魁職務。新的當選總理在9月18日接受總督任命就任總理,陸克文的總理任期同時結束。雖然工黨敗選,但根據事後公布的工黨內部民調,陸克文的臨危受命為工黨拯救了至少15個國會席位:根據吉拉德在位時的民調,這些選區都會倒向聯盟黨,但陸克文出山後這些選區的選局立即改善,最終工黨保住這些席位,使得工黨能夠保存實力,他日再戰。11月13日,陸克文宣布,辭去澳洲國會眾議員一職,退出政壇。
 
===退出政壇後===
2014年初,陸克文離開澳洲移居美國,在麻省劍橋的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拜爾佛中心擔任研究員。10月出任紐約的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的首任所長。
 
陸克文在任和卸任後一直有評論認爲他的資歷適合競逐聯合國秘書長職位。2016年,陸克文正式請求時任的譚保聯邦政府(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執政)提名他競選聯合國秘書長。7月28日,在聯邦大選中獲得連任但席數降低的譚保內閣會議上對陸克文是否適合擔任此職位發生分歧,此後總理譚保決定否決陸克文的請求。因爲陸克文必須獲得澳大利亞的提名才能參加競選,因此這一決定代表陸克文的選戰結束。事後陸克文也確認如此。
 
==政策主張==
===外交政策===
陸克文出任影子外交部長時提出了「三個支柱」外交政策框架,即:與聯合國結合、與亞洲結合、維持與美國的同盟,在執政後成爲陸克文政府的外交政策指導。
 
在出兵伊拉克問題上,陸克文雖不同意發動伊拉克戰爭,但認爲國家應該繼續支持駐伊部隊,但逐步減少駐軍並對伊拉克提供軍事和非軍事方面的幫助確保伊拉克和平、穩定的轉型。根據此政策,第一次陸克文政府當選後就開始計劃從伊撤軍(2007年時駐伊澳軍仍有1575人)。2008年6月1日起澳大利亞部隊開始撤離伊拉克(包括訓練伊拉克部隊的教官),2009年之後只留下一支保護澳大利亞大使館和外交人員的部隊,以及兩位擔任聯合國職務的武官。2011年前者亦撤出伊拉克。
 
在阿富汗戰爭問題上,陸克文支持澳洲軍隊繼續駐軍並參加戰鬥。
===經濟觀點===
陸克文批判新自由主義,認為它製造了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而且稱這兩者「被證明只是偽裝成經濟哲學的個人貪婪」,它們對經濟管制的徹底放鬆導致了金融危機的出現。陸克文提倡第三條道路,認為政府應該對競爭市場進行恰當的監管和發生金融危機時進行干預。
 
2013年7月1日第二次任職澳洲總理後就新內閣的陣容進行了說明時表示「中國的資源熱已經終結」,並同時表示將強化製造業和服務業等資源以外產業,稱這是:「實現經濟多樣化,保持增長」。
===環境政策===
2007年12月3日,陸克文剛上任總理後,隨即簽署《京都議定書》。在宣布這一舉措時,陸克文稱這是「在國內和國際社會上抵禦氣候變化的努力上,我們國家邁出的相當大的一步。」
 
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陸克文支持利用排放限額交易機制減少排放,而不是反對黨提出的「直接介入」政策。但排放交易政策在第一任陸克文政府執政時由於未能和參議院小黨達成共識而未能實現,在吉拉德政府任內變相實現:實行的機制是先以固定排放價對排放收稅,在數年後再轉爲交易型的市場定價機制。第二任陸克文政府上臺後宣布將研究加快轉向市場定價的時間表。
 
在野生動物保護上,陸克文政府採取積極政策。特別是在日本侵入澳洲鄰海捕鯨問題上,政府對反抗活動基本持支持態度。第一屆陸克文政府在多邊談判未能說服日本的情況下於2010年不惜將日本告上海牙國際法庭。《南極捕鯨案(澳大利亞訴日本;紐西蘭介入)》在2013年6月26日到7月16日進行公開聆訊,第二屆陸克文政府派出以律政部長、御用大律師德雷福斯為首的強大律師團隊前往海牙參加庭辯。最終國際法庭在2014年4月以12票贊成、4票反對的結果宣判日本在南太平洋的捕鯨活動違反國際法,必須停止,至此澳洲反日本捕鯨的活動以勝利告終。
 
==中國情結==
陸克文是一位能說流利漢語(普通話)的西方國家領導人;在他年輕的時候,即對中國文化感到興趣。不但曾到台灣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留學,更以外交官的身份長期派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工作,並與各界建立廣泛的人脈關係。有報導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就是陸克文認識多年的老朋友。陸克文在出任總理之前就因為他對中文和中國問題的掌握進入中國領導人的視野。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訪問澳洲並在國會發表演講,陸克文曾與胡錦濤使用漢語交談,讓胡感到驚訝。2006年11月,陸克文率領澳洲工黨代表團訪問北京,並與第十六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雲山洽談了一個小時;被劉雲山稱為「中國問題專家」。
 
陸克文在哥本哈根參加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時在非公開發言時被媒體捕捉到「那些中國混蛋想搞死我們!(Those Chinese fuckers are trying to rat-fuck us!)」的言論。據悉,陸克文是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會代表進行了一場激烈爭論後失控爆粗的。在此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澳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堅持不願與澳洲和美國合作,簽訂具有國際約束力的碳減排條約。
 
下野期間,陸克文多次在全球各地就中國問題發表演講、參加論壇,並在中國演講。在他的外孫女出生後,也時常以個人身份到訪中國,看望住在北京的女兒一家。他還加入中國社交網站新浪微博與中國大眾互動。他在社交網站上「曬出」的照片小到刮鬍子受傷,大到與中國國家元首通電話,都成為中國媒體報導的話題。
 
2015年初新一輪「中國崩潰論」又在西方燃起,陸克文在紐約舉行的世界中國學論壇美國分論壇上發表駁斥認為其「胡說八道」,認為二三十年來每隔一陣出現的中國崩潰論內容都老調重彈,總認為經濟進入下滑期後中國內部貧富矛盾會爆發然後會內部暴亂會崩潰,西方有一批學家永遠不肯放棄此論點,然而這些預測從沒有發生,他認為也永遠不會發生。因為很多人忽略的是文革動盪和人民公社的大飢荒那時中國經濟比現在完全不具可比性,多數人家在為食物奮鬥,然而即使那種經濟下共產黨依然沒有崩潰,也沒有出現什麼根源性的大暴亂,後續轉變政策後短短30年依然成為超級強權。共產黨核心一直有注重底層分配的本質,也有夠大的權力去實施各種別國無法想像的大型政策。
 
==家庭==
陸克文妻子是李恩(Thérèse Rein,音譯作「泰蕾絲·瑞恩」)是他大學時代的戀人,心理學專業畢業。
 
1989年,李恩買下一家瀕臨倒閉的小型職業介紹公司。通過17年的努力,這家原來僅有兩人的小公司已經成為擁有1200名雇員、65家分公司的大型跨國人力資源管理服務公司,現名「英格斯公司集團」。其業務已經拓展到了英國、法國和德國。即使是這樣由自己一手操辦的企業,在大選之前,為避嫌疑,李恩也不得不出售自己的股份。
陸克文夫婦育有3個孩子:長女傑西卡(Jessica,中文名陸傑喜)、長子尼古拉斯(Nicholas,中文名陸雨德)、幼子馬克斯(Marcus)。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