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宪

移除 2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就在这时,[[高遵裕]]、刘昌祚围困灵州城十八天却仍旧不能破城,早已粮饷不继,又值天降大雪,兵卒饥寒交迫,斗志渐渐衰颓,可谓进退维艰。粱太后见时机已到,便下令决开黄河七级灌渠,淹灭高遵裕围城大军。可怜宋兵十余万众,冻溺而死者不计其效,夺路逃生者仅有一万三干多人。这次大规模的伐夏行动(史称“灵州战役”),除李宪所部之外,其他各路大军均困于灵州,因粮草断绝,先后惨遭溃败,北宋王朝共计损失近四十万人。
* 战报传至朝廷,神宗大为恼怒。元丰五年(1082年)正月,降旨高遵裕责授郢州(今湖北钟祥)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种谔、王中正、刘昌祚分别受到降职处分。李宪未能率部及时赶到灵州相援,董毡所部也严重失期,两人均出师无功。事后,李宪深知此次军事失利非同小可,便急忙上疏神宗,一方面强调自己开发兰州、会州有功,另一方面又以中途受阻、无法如期赶赴兴、灵二州为借口,把罪责尽量往其他将领身上推卸,企图以此邀功弭责。同知枢密院孙固认为李宪未能如期会师,按律当处斩刑。然而在对李宪的处理上,神宗与朝臣发生了严重分歧。神宗认为李宪经营西北数年,功大于过,再加上李宪的强口狡辩,并且此役确实客观上保存了熙河路大军,于是只是诘问[[董毡]]失期的原因,对李宪以粮不济为借口而赦其无罪。<ref>《宋史·李宪传》:宪既不能至灵州,董毡亦失期,师无功。宪欲以开兰、会邀功弭责,同知枢密院孙固曰:“兵法,期而后至者斩。况诸路皆至而宪独不行,不可赦。”帝以宪犹有功,但令诘擅还之由,宪以馈饷不接为辞,释弗诛。</ref>
*
=== 坐保兰府 ===
* * 西夏击败北宋五路大军后,对北宋边境地区的侵掠更加肆无忌惮。为了固守边镇,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宋神宗委派给事中徐禧、内侍李舜举巡边来到鄜延与种谔商议,准备在夏、银、石三州交界地段修建永乐城(又名银川砦,今陕西米脂县西)。又命李宪与徐禧掎角而守,互为应援。种谔认为此地依山而无水,有犯兵家所忌,不应当建城。神宗不听,反而下令徐禧率领蕃、汉兵民兴工修筑,并限十四天把城修好。徐禧筑起永乐城后,留下副总管曲珍领兵一万驻守。因为永乐城的修筑对西夏的确构成了极大威胁,加之夏人新胜,斗志正盛,于是从全国调发三十万大军前来攻打永乐城。徐禧同诸将登城西望,但见夏兵弥原遍野,难以看到边际。西夏骑兵“铁鹞子”也渡河来攻,势不可挡。 * * 徐禧不懂军事,且贪功生事,以兵万人列阵城下,结果遭遇溃败,只得以残兵退入城中后。永乐城便被夏人团团围住,并切断了水源,城内士兵乃至于绞马粪汁以饮,渴死者大半。夏军又派出两支强悍部队截住了李宪、沈括两路援兵,种谔怀恨未予援救。随后,夏军乘雨夜急攻,永乐城终致陷落,宋军数万士卒阵亡,损失将吏二百三十多人,得免者十无一二。一心想在兰州建立帅府的李宪并非想要坐观永乐城陷落,但客观上既害死了徐禧,也损害了自己。夏人在攻破永乐城后,即遣重兵入侵兰州。 * * 元丰六年(1083年)二月,西夏进犯兰州,首破西门关。兵马钤辖王文郁募集敢死队七百余人,在黑夜缒城而下,手持短刀突袭夏军营地,西门关得以收复。李宪因守城不力被降为宣庆使。李宪认为兰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西夏必争之地,尽管西夏曾经多次聚兵却假装平静无事,意在集结重兵以寻求时机大举进攻。因此,命令增修城守堑壁,积存城守器械,积极做好了守城准备。次年冬,西夏果然大举进攻兰州,步骑兵号称八十余万。由于李宪做了充分发准备,西夏围城十余日而未能攻克,终因粮草不济被迫撤兵。神宗诏令李宪联系阿里骨夹击,他又遴选精骑追击,果然取得了胜利。但李宪在事后夸大战功,激怒了朝中大臣。御史中丞刘挚上疏神宗,终使其被罢去内省的职事。 <ref>《宋史·李宪传》:夏人入兰州,破西关,降宣庆使。宪以兰州乃西人必争地,众数至河外而相羊不进,意必大举,乃增城守堑壁,楼橹具备。明年冬,夏人果大入,围兰州,步骑号八十万众,十日不克,粮尽引去。又诏宪遣间谕阿里骨结等,且选骑渡河,与贼遇,破之。坐妄奏功状,罢内省职事。</ref>* === 终老贬所 ===* *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宋哲宗继立,由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临朝称制。高太后虽对李宪素无恩怨,但为了平息众怒,于是先降他为永兴军路副都总管、提举崇福宫。次年,[[刘挚]]再上疏称李宪“贪功图名,屡于西北边疆滋生事端,罔上害民,贻患国家。五路会师兴州,李宪失期;夏兵围攻永乐,李宪羁而不援;后又屯兵兰州,遗患至今”,将其与王中正、宋用臣、石得一等三位宦官称为“四凶”,请求将他们罢黜。高太后见刘挚所疏,遂降李宪为宣州观察使、提举明道宫。 * * 元祐三年(1088年)闰十二月,李宪因明道宫使任满,请求告老致仕,被除授为右千牛卫将军、分司南京,准予居住陈州。 * * 元祐五年(1090年)十二月,李宪再任延福宫使、宣州观察使、提举明道宫。次年五月,哲宗准许他“任便居住” ,至同年八月,又同意他以右武卫上将军致仕,但因中书舍人孙升谏阻,而收回成命。 * * 元祐七年(1092年)六月,李宪逝世,终年五十一岁。 * *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有重兴西北军事之意,遂追赠李宪为武泰军节度使,赐其谥号为“敏恪”。至绍圣四年(1097年),改谥“忠敏”。 <ref>《宋史·李宪传》:绍圣元年,赠武泰军节度使,初谥敏恪,改忠敏。</ref>*
== 人物评价 ==
* [[曾巩]]:比自临洮,率众躬将。摧殪丑虏,恢复故疆。鼓行羌中,屡以捷告。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