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陈小明

增加 27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92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92年7月起在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1993年12月晋升副教授,1995年1月晋升教授。2000年至2004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file:陈小明1.JPG|right|300px|thumb|陈小明[http://news.sciencenet.cn/admin/upload/img/2008528154437842.JPG 原图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zhibo/zhibo4.aspx?id=7622 图片来源网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晶体 中科院院士,无机化学家陈小明 中科院院士,无机化学家陈小明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理事;《无机化学学报》副主编,《结构化学》和《中国稀土学报》杂志编委,Chemcal Communications (RSC) , CrystEngComm (RSC),Crystal Growth & Design (ACS),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Wiley),Polyhedron (Elsevier)等国际学术刊物的顾委或编委; [3] 十多种国际性学术杂志(包括《美国化学会会志》、美国《无机化学》)和10种国内学术杂志(包括《中国科学》、《 化学学报》、《中国化学》、《科学通报》、《高校化学学报》等)审稿人。
1992年起,开展“金属酶活性中心构的 '''<big>陈 分子模拟”的研究,合成了多种金属酶活性中心结构的新型模型化合物并进行深入的结构与催化性质研究。 1994年起,开展了“具有光电子性能的簇合物与聚合物“的研究,创立合成含铜与其它金属的异多核配合物的独特方法,设计和组装新型异多核金属配合物,在复杂异多核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成功建立起系列铜-稀土18核簇合物及其它铜-稀土异多核配合物的新颖制备方法,开展复杂金属配合物体系的磁性及光电性质研究,为异金属功能配合物在分子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 成功利用桥连配体与金属离子作为模块组装了大量的、具有不同框架结构的聚合金属配合物,并通过超分子作用等调控聚合物的框架 结构,获得系列具有新颖结构和发光功能等功能的新型有机—金属聚合物。明</big>'''
1996   1992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92年7月起在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1993年12月晋升副教授,1995年1月晋升教授。2000年至2004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br>  <br>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晶体 中科院院士,无机化学家陈小明 中科院院士,无机化学家陈小明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理事;《无机化学学报》副主编,《结构化学》和《中国稀土学报》杂志编委,Chemcal Communications (RSC) , CrystEngComm (RSC),Crystal Growth & Design (ACS),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Wiley),Polyhedron (Elsevier)等国际学术刊物的顾委或编委; [3] 十多种国际性学术杂志(包括《美国化学会会志》、美国《无机化学》)和10种国内学术杂志(包括《中国科学》、《 化学学报》、《中国化学》、《科学通报》、《高校化学学报》等)审稿人。<br>  <br>  1992年起,开展“金属酶活性中心构的小分子模拟”的研究,合成了多种金属酶活性中心结构的新型模型化合物并进行深入的结构与催化性质研究。<br>  1994年起,开展了“具有光电子性能的簇合物与聚合物“的研究,创立合成含铜与其它金属的异多核配合物的独特方法,设计和组装新型异多核金属配合物,在复杂异多核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成功建立起系列铜-稀土18核簇合物及其它铜-稀土异多核配合物的新颖制备方法,开展复杂金属配合物体系的磁性及光电性质研究,为异金属功能配合物在分子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成功利用桥连配体与金属离子作为模块组装了大量的、具有不同框架结构的聚合金属配合物,并通过超分子作用等调控聚合物的框架 结构,获得系列具有新颖结构和发光功能等功能的新型有机—金属聚合物。<br>  1996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1997年获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广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奖”。1998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97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1999年获得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0年获得中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02年获得中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