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玻璃球游戏

增加 313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黑塞曾在一系列文章,尤其是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里表达过自己最新的想法:要建立一种超越惯常好与坏概念之上的新道德意识,要对一切极端对立事物用统一眼光予以观察。事实上,早在第一次大战炮火正酣之时,黑塞目睹“爱国”概念竞是沙文主义的土壤,自己还因反战而被诬为叛国,就已撰文表白这一重要思想:“我很愿意是爱国者,但首先是‘人’,倘若两者不能兼得,那么我永远选择‘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随着希特勒倒行逆施的变本加厉,黑塞的想法也逐渐成熟,最终凝结成象征性的《玻璃球游戏》一书。
1932年,黑塞写了书前格言草稿;1933年写了引言草稿;1934年发表了后来成为附录的《呼风唤雨大师》;1935年发表了后来成为小说主人公学生时代创作的大部分诗歌;1936年发表了后来成为第二篇附录的《忏悔长老》;1937年发表了后来成为第三篇附录的《印度式传记》;1938年始写玻璃球游戏大师传,该年写完《感召》、《华尔采尔》;1939年完成《研究年代》、《两个宗教团体》;1940年写完《使命》、《玻璃球游戏大师》;1943年,在瑞士出版了两卷本《玻璃球游戏》第一版。1945年,黑塞著作出版人彼得·苏尔卡普侥幸从纳粹集中营生还,获得盟军颁发的战后德国第一张出版许可证后,立即着手《玻璃球游戏》的出版事宜。1946年,《玻璃球游戏》终于在德国问世 <ref> [ http://www.zxhsd.com/kgsm/ts/2014/06/27/2917745.shtml玻璃球游戏(译文名著精选):(德)黑塞|译者:张佩芬 : 文 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浙江新华书店网群 ]</ref>
== 人物介绍 ==
克乃希特
这一概括体现了精神与自然之关系的复杂性:精神与自然相互对立、相互补充,同时由于精神也包括对理性文化的反思,于是精神与自然又有发生交集的可能。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纳尔齐斯是精神之子,歌尔德蒙是自然之子,他们的天性决定了各自的道路。在《玻璃球游戏》中,黑塞对“精神与自然”这一关系的探索似乎更深了一层,特西格诺利同克乃西特的关系不是歌尔德蒙与纳尔齐斯关系的简单翻版。特西格诺利与克乃西特虽然起初各有各的道路,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当特西格诺利在世俗世界中饱受创伤时,他通过克乃西特的指点将卡斯塔里精神注入自己的生活,获得了身心的平静;而克乃西特也在个人的觉醒体验和特西格诺利等人的影响下最终怀着服务与奉献的 意愿走向了世俗世界。可以说,特西格诺利与克乃西特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对双方有益的中和。作者似乎是要借此暗示,过于偏重精神或者过于偏重自然的生活都是有问题的,在两者之间应该探寻一种 更平衡、更和谐的道路。
<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21738795只言片语5 — 新的角度看《S.》 - 知乎] </ref>
同时,小说的标题、副标题、题词以及尾声处处都提供了一种暗示:卡斯塔里的确是一个乌托邦,但它是一个已经进入肃杀秋天的乌托邦。像克乃西特个性之中的分裂以及玻璃球游戏的二重性一样,这个乌托邦也是一个二极分裂的宇宙之再现以及二极分裂的精神生活之象征。1943年小说一问世,关于卡斯塔里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就马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看法:一是认为它是乌托邦国家的再现,二是认为它是衰败颓废的象征。如果从包容万有、涵盖乾坤、主导灵魂的“二极分裂”观之,这两派意见各执一端,合则完美——卡斯塔里是一个正在衰颓的乌托邦。
1,4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