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陈从周

增加 10,12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陈从周| 图像 =[[File: 陈从周 .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9/20140901093050.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la.com.cn/htm/2014/0901/217852.html 来自园林学习网]]]| 图像说明 = '''<big></big>'''| 出生日期 = 1918年11月27日<br>| 国籍 = 中国| 籍贯 = 浙江杭州| 职业 = 教授,博士生导师| 母校 = 之江大学| 研究领域 = 古建筑园林艺术}}'''陈从周''' (1918年11月27日-2000年3月15日),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大师,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等。==人物概况=*陈从周1918年11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童年时期即喜欢养花种草、叠石理水和观察工匠造房起屋,并喜爱绘画,喜背古诗。 *1938年,入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文学科。诗词师承夏承焘教授。1942年毕业后,受聘于杭州省立高级中学,市立师范学校、上海圣约翰附属高中任国文、历史教员 *1944年,与海宁蒋定结婚,蒋定为徐志摩姻兄妹,得悉志摩轶事,开始了对徐志摩的钻研。同时,被著名画家张大千所赏识,成为张大千之入室弟子,攻山水人物花卉。 *1948年,在上海首开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的诗情画意引起画坛的瞩目。 *1949年,发表处女作“徐志摩年谱”,成为当今研究徐志摩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宝贵资料。 *1951年,出版“陈从周画集”,兼受聘于之江大学建筑系,还兼课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课余开始了苏州古建筑、古园林以及诸多的名人故居的考察。 *1952年,院系调整,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土木系合并组建同济大学建筑系,陈从周执教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并受黄作燊副主任之托筹建建筑历史教研室。 *1953年,于《文物参考资料》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古建筑考察专文——吴县洞庭东山杨湾庙。 *1954年,参与指导上海龙华寺塔修理工程, *1956年,代表作《苏州园林》问世。它是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在这本书里陈从周提出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论断,抓住了苏州园林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还总结归纳了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诸如借景、邻虚、屏障、对景等。 *1959年,参与主持上海建筑三史工作,所谓“三史”是古代史、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年史,皆为建筑史,在上海市建委领导下,对于搜集、保存上海近代建筑史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60年代初,参与指导上海豫园、嘉定孔庙、松江余山秀道者塔的修复、设计工作。同时,由苏州到扬州,开展扬州园林的考察研究工作。在浙江古建筑考察中发现了安澜园遗址,在扬州园林考察中发现了石涛和尚叠石遗作——片石山房。协助、参与梁思成设计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陆续在《文物参考资料》、《文物》、《同济大学学报》上发表有关古建筑、古园林考察文章。 *1974年,指导阿尔巴尼亚进修教师。考察了济南、曲阜、泰安、聊城地区的古建筑,为保存聊城明初光岳楼大木结构做出重要贡献。 *1975年,在极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著述《梓室余墨》40余万字,详细记述了一生中的交往、研究、各地山川风光、民俗、民情、遗闻轶事。 *1978年,将苏州园林局部模制,输出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即明轩,成为新中国以来园林文化建筑对外输出之先河。贝聿铭雅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霄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贝氏园,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 *1980年秋,首次指导日本来华研究学者关口欣也博士。为适应全国各地的旅游热,修复名胜古迹热,提出“还我自然”、“文化旅游”、“先绿后园”、“绿文化”等响亮口号,针对社会上的“一切向钱看”倾向,提出“梓翁画图不要钱”,“一文不取,敞开供应”,学校教师应是“万卷户”等。到处演讲报告,所到之处极受领导、群众的欢迎和接待。有心人对陈从周的散文、杂谈、诗词歌赋先后编辑出版了《园林谈丛》、《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山湖处处》。1985年,受聘为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 *1986年,编辑出版《绍兴石桥》,同年秋,应邀赴日参加日本建筑学会成立百年庆典。 *1987年,主持上海豫园东部的复原设计,成为上海招待国宾最佳处所之一。并于同年,获日本园林学会名誉会员称号。主编《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出版。1988年,宁波天一阁东园竣工。 *1990年,香港、台湾联合出版《中国名园》,全书用诗词一般的语言描述各地园林之精华。 *1991年冬,云南安宁楠园竣工。陈从周自评说“纽约的明轩,是有所新意的模仿;豫园东部是有所寓新的续笔,而安宁的楠园,则是平地起家,独自设计的,是我的园林理论的具体体现。” *1991年底,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从周的最新散文集《书边人语》。==人物纪念==陈从周艺术馆,又名梓园,1998年建,位于西涧北侧,与西涧草堂为邻,占地3亩多,主要建筑是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展览馆,为纪念我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而建,庭院中有半亭一座,系陈从周教授设计的赴美国园林《明轩》的再现。 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总投资200多万元,2001年5月28日扩建后对外开放。艺术馆为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馆前高耸着一块太湖石,上书“陈从周艺术馆”馆名。走进“梓园”,庭院西面是陈从周先生的墓地,上有陈从周先生的雕像,2001年5月7日,陈从周先生的骨灰从上海运到这里,安放在梓园内,实现了先生“魂归南北湖”的夙愿。艺术馆内三个楼面的展厅陈列、记录了陈从周先生的艺术思想、艺术成就、一生历程和为保护开发南北湖所作贡献的有关文献资料,其中包括了陈从周创作的书画作品、收藏的瓦当等文物以及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陈列中还有先生数百幅工作和生活照片,包括陈从周与诗人徐志摩、与画家张大千、与昆曲艺术家俞振飞的合影照片,还有与叶圣陶、茅以升、钱学森、贝聿铭等交往的照片和大量的珍贵信件。梓园中有半亭一座,系陈从周教授于1984年赴美国为纽约园林设计“明轩”的再现。 晚年的陈从周对名利看得很淡,从他制作的名片中就可以看出来,只具姓名、家庭地址及电话号码,什么“中国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顾问”等,全都消失了。陈从周独特的养生观还表现在他不吃国内外建筑界名人送的保健品,什么这个“宝”那个“素”不在他的眼中,他认为人要想健康长寿,吃五谷杂粮蔬菜足矣。这位堂堂的名教授保持传统的饮食习惯,他写的《大饼》一文还被选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从周文选》。小女儿埋怨陈从周说:“爸爸你天天吃大饼!”也许她觉得这有失体统。可是陈从周一辈子喜欢吃它,老了,即使在外国人面前,还宣传这东方文化之一的大饼。为了希望市场上,尤其是同济大学门口能供应大饼油条,他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但是供应问题仍不能解决,只好托大女儿从远地隔天带来,虽然是几个没有油条的大饼,但得来已很不容易。正如他所说的,民间社会上很多东西,是充满着家、乡、国分不开的微妙感情的。 出于对大饼的偏爱,陈从周后来又写了《从大饼油条说起》,此文已收入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帘青集》。陈从周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屡次在人代会、政协会上提出要供应大饼油条,他说,外国人、华裔不远千里来中国访求大饼油条,称赞其风味之佳,无与伦比。陈从周动情地说:“大饼油条问题,小中见大,望主管部门万万不能粗心大意啊!”==人物简介==*1918年11月27日 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38—1942年 就读于之江大学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42—1949年 任杭州、上海等处高级中学、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育史、生物学教员。 *1950年 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并执教于圣约翰大学。 *1951年 任教于之江大学建筑系,兼任苏南工业专门学校副教授。 *1952年 于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筹划组建建筑历史教研室。 *1955年 任同济大学建筑历史教研组组长、副教授。 *1978年 任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1985年 受聘为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 *1989年 应聘为台湾《造园》季刊顾问,并获日本园林学会海外名誉会员称号。 *2000年3月15日,去世。==主要论著==*1.《徐志摩年谱》(1949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1989. *2.《中国建筑史图集》,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3. *3.《漏窗》,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3. *4.《窗修集录》,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4. *5.《江浙砖刻选集》,北京朝华出版社,1956. *6 《园林谈丛》,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7.《书带集》,花城出版社,1982. *8.《扬州园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9.《说园》,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85. *10.《绍兴石桥》,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11.《中国名园》,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0. *12.《书边人语》,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 *13 《陈从周散文》,花城出版社,1999.
1,2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