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3
次編輯
變更
稻瘟病
,無編輯摘要
|
[[File:360截图20200622144126949稻瘟病.jpg|缩略图|居中|[httphttps://img1gimg2.iplantbaidu.cncom/image2image_search/b/2885751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0803%2F44c74bba63ff4a649aba1f2fe3517c8b.jpeg&refer=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jpg 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4844257&t=c334380841fcbd091aaf643b7d712a18 原图链接][httphttps://ppbcimage.iplantbaidu.cn 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7%A8%BB%E7%98%9F%E7%97%85&step_word=&hs=0&pn=0&spn=0&di=17336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549861976%2C2408069771&os=2884368747%2C3451528600&simid=4029205582%2C524748057&adpicid=0&lpn=0&ln=1874&fr=&fmq=1612252250866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0803%2F44c74bba63ff4a649aba1f2fe3517c8b.jpeg%26refer%3D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jpeg%3Fsec%3D1614844257%26t%3Dc334380841fcbd091aaf643b7d712a18&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f5i7_z%26e3Bv54AzdH3FwAzdH3Fd9ca9ldl9_llblc9nl&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 中国植物图像库 的 百度 图片]]]
|-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等,是由稻瘟病原菌引起的、发生在水稻的一种病害。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为害秧苗、叶片、穗、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和节瘟 。
稻瘟病分布遍及世界稻区,是稻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其中以 [[ 亚洲 ]] 、 [[ 非洲 ]] 稻区发病为重。在中国地区一般山区重于平原,粳、糯重于籼稻,除华南稻区早稻重于晚稻外,其他稻区晚稻重于早稻。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选用抗病品种,培育优质秧苗、肥水管理技术措施、加强田间管理、落实防治措施、化学药剂控制等。在稻瘟病流行以后,要切实掌握稻瘟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发病原因,结合种植情况,采取科学可行的稻瘟病防治技术措施,树立起良好的预防理念,降低稻瘟病发生的可能性,避免给稻谷产量和质量造成损失 。
'''病原''':稻瘟病原菌
稻瘟病原菌属于半知菌类丛梗孢科、梨形孢属 。稻瘟病病原菌无性阶段(自然条件下)为灰梨孢菌(学名:Pyricularia oryzae Cav.),属半知菌类梨形孢属;有性阶段(在人工培养基上经用不同菌株交配后形成的有性世代)为灰色大角间座壳菌(学名:Magnaporthe grisea Barr. ),属子囊菌广大角间座壳属 。
菌丝:无色透明,丝状,有隔膜 。
分生孢子:无色透明,鸭梨形或慈姑形。成熟孢子通常有2个隔膜,顶端尖,基部钝圆,有小突起,大小为17(-33)微米×6.5(-11)微米,萌发时两端细胞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产生附者胞,呈球形或椭圆形,深褐色,壁厚,直径8-12微米,能紧紧贴附于寄主体上,产生侵入丝,入侵寄主组织。病菌分生孢子的大小常因不同菌株和培养条件而有一定的差异 。
稻瘟病原菌菌丝发育的温度范围为8-37℃,以26-28℃为最适宜。分生孢子在10-35℃之间都可形成,以25-28℃为最适宜。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温度要求与孢子形成相同。病菌湿热处理,分生孢子经52℃处理5-7分钟、谷颖内的菌丝体经55℃处理5分钟、病节内的菌丝体经55℃处理10分钟即死亡,但对干热的抵抗力均较强,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经100℃处理60分钟仍能大部存活。分生孢子在干燥状态下对低温的抵抗力也较强,在-10℃时经75天还有10-30%的孢子可以萌发,在 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可以越冬 。
日光对稻瘟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在有日光处孢子萌发率和侵入率降低,在缺氧情况下,孢子不能发芽。故水秧田在较长时间浸水条件下,稻种上病菌常窒息致死,故不发生苗瘟 。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为害秧苗、叶片、穗、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和节瘟 。
苗瘟因秧苗受害时期不同,分为苗瘟和苗叶瘟。苗瘟多由种子带菌引起,一般在三叶期以前发生,秧苗变褐枯死,三叶期以后发生的称为苗叶瘟,常发生于晚稻秧田和塑料薄膜育秧的田块,中国北方稻区苗叶瘟基本不发生,中国南方稻区,早、中晚稻秧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晚稻秧田为重,发病症状与该田期叶瘟相同 。
叶瘟指田期稻株叶片发病。一般在水稻分蘖盛期盛发,病菌侵染叶片初期产生水溃状褐点,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由于气候条件和水稻晶种间抗病力不同,病斑形状、色泽、大小也各异,因而通常区分为以下4种类型:
稻瘟病-叶瘟症状
穗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亦有的在叶梢中尚未完全外露时即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病斑长可达3-4厘米。秘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与螟害极为相似,但在病部有青灰色霉状物和茎秆上无虫蛀痕迹,因而两者之间易于识别。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穗轴和枝梗上症状与穗颈相似,严重者分枝变白。此外,早、晚稻生育后期,穗颈、主轴和枝梗上常发生由胡麻斑病菌等引起的穗枯症状,极易与穗瘟相混淆,其主要区别是前者色泽找,呈棕褐色 。
谷粒病斑发生于内外颗和护颖上。内外颖上病班变化较大,以在乳熟期症状最为明显,病斑椭圆形,灰白色,随着稻粒的黄熟,至后期则不明显,发病较迟的为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点,这种症状和其他病菌引起的病班不易区别,需经保湿培养,镜检孢子,加以鉴别。护颖是最易感病的组织之一,病斑为黑褐色,对谷粒的饱满无甚影响,但常是苗叶瘟的侵染来源 。
患节瘟水稻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有时病班可上下伸延到节间,也有的在节间产生长条状黑褐色病班。多湿条件下,病节上产生一层青灰色衢,后期病节于缩凹陷,易折断倒伏。由于病组织干枯,不能输送水分和养料,影响濮浆结实和谷粒的饱满。早期发生可造成白穗,发病严重时株茎秆上常有2-3个节受害 。
稻瘟病分布遍及世界稻区,其中以亚洲、非洲稻区发病为重。中国南自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起新疆、西藏,东至台湾,凡有水稻裁培的地方都有发生 。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局部地区的稻桩、病谷上越冬,是翌年发病的初次侵染源,其中病稻草是主要的。播种带菌种子易引起苗瘟和苗叶瘟。病草除散布越冬分生孢子外,至育秧期间,天气转暖,如遇雨淋,病部能不断产生孢子可持续20余天,特别是堆放在秧田或该田附近的病稻草,常常是引起周围秧苗或成株发病的初次侵染菌源。秧田和该田发病稻株,病部产生的孢子都可引起再侵染 。
越冬病菌存活期的长短因不同环境条件而异。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测定,草堆中部干燥病草中的菌丝,经一年尚有60%存活,草堆表面经7-8个月才全部死亡,埋人土下或浸人水中经1个月就全部死亡。草堆内部干燥病组织上所附着的分生孢子,至翌年4-5月仍能存活,但在草堆表面的至翌年早春就全部死亡。利用病草作堆肥,经10天充分发酵,温度达52-62℃,病菌可全部死亡。病草垫入猪圈经27天病菌亦死亡。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测定,病草与河泥混和,经14天翻埋入土,2个月病菌失去活力;散落田间病草中的病菌经4个月失去活力。稻种上的病菌至翌年7月下旬才开始死亡。北方稻区由于常年比较干燥,病菌生存时间比南方长,可达1年以上 。
病谷上所带的病原菌引起的苗瘟和苗叶瘟,其传病作用因气候因素、育秧方法和播种期的不同而异。早稻露地育秧,除华南稻区外,其他稻区由于春播时气温较低,不利于病菌的侵染,传病作用不大:而塑料薄膜覆盖的秧田,由于温、湿度较高,常引起发病。晚稻育秧期间气温在20℃以上,又多采用湿润秧田,带病种子上的病菌,产生孢子,侵染秧苗,传播为害,故与发病关系较大 。
稻瘟病原菌孢子传播主要借气流,其次为雨滴、水流和昆虫等。孢子飞散一般以离地面1米左右为最多,10.5米以上数量减少。孢子大量形成多在夜间,飞散以晚间12时至清晨6时为最多。稻瘟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害水稻,通过人工接种可侵害大麦、小麦、 [[ 燕麦 ]] 、 [[ 稗 ]] 、羊茅、 [[ 早熟禾 ]] 、 [[ 狗尾草 ]] 等10多种禾本科植物 。
稻瘟病的发生,菌源是先决条件。其流行则受气候、品种、栽培等因素所影响 。
气候条件对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力均有影响。温、湿度既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染,也影响到寄主的抗病性,特别是阴雨连编,日照不足,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使组织柔嫩,抗病力降低,就易发病,相反,病害的发生、发展便会受到抑制。气候因素中主要有以下2种:
水稻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往往导致稻瘟病的流行。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亦表现不同的抗病性。籼、粳稻以秧苗4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期容易感病,而以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的抗病性因组织老嫩而异。以一叶而言,以出叶的当天易感病,5天后抗病性增加,13天后更强。以分蘖和新叶增长速度最快时,感病的程度最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发病率和损失率高,齐穗后6天仍有很高的发病率,不过损失率有所减轻,乳熟期发病半较高,但损失事明显减轻 。
栽培技术既影响到水稻抗病力,也关系到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栽培技术的影响因素中主要有以下3种:
漕溉:分蘖前期浅水勤灌,分蘖盛期适时排水搁田或烤田,抽穗后湿润灌溉,可挖制土壤中氮肥的供应,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达,使稻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长期深灌以及山区引用泉水灌既,由于水温低,权概后的土温往往较正常的低,水稻根部发育差,吸收养分能力减弱,抗病力低,加重发病。孕穗和抽穗期缺水或烤田过度,也易诱发穗瘟 。
土壤: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如东北地区的草炭土,在春季冷凉时,有机物分解慢,至夏季高温分解快,大量释放出的氮素,一时为稻株吸收,造成贪青徒长,使抗病力降低,加重发病。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黄粘土地带,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排水不良,有机质在嫌气状态下分解,往往产生毒质,伤害根部,降低稻株抗病力,也易感病。再如广东省山区和丘陵区的沙质土,肥效释放快,易造成一时肥分过于集中,稻株生长柔嫩,也易感病 。
温、湿度对病菌的侵染起决定性作用,而稻株本身的抵抗性则决定其是否发病和发病的轻重。只有在寄主感病、菌源多和气候条件充分有利于发病时,才会造成病害的流行。在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的前提下,感病品种苗叶瘟、叶瘟、穗瘟三者之间的关系至为密切,前者的发病常影响后者,但在不利于发病的情况下,则无明显的相关性。由于各稻区的水稻感病生育期与有利于病菌孢子发芽侵染的气候条件以不同的形式相遇合,造成各稻区病害的流行型:
长江中下游稻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北部、贵州东部及上海等省、市单、双季籼、粳混栽稻区,发病特点是晚稻重于早稻。3月下向至4月上旬早稻育秧期间气温低,苗叶瘟极轻,5月下旬至6月上旬早稻处于分蘖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抽穗期,中、晚稻为苗期,如温暖、多雨、高湿,则早稻该田叶、穗瘟和中、晚稻苗叶瘟发生严重,8-9 月气温在25-30℃左右,阴雨天多,持续时间较长,则中稻穗瘟,晚稻叶、穗瘟严重流行,如高温(30℃以上)干旱则发病轻。但有的年份,晚稻本田叶瘟轻,抽穗期穗瘟亦轻,至乳熟、蜡熟期穗瘟突然增加,原因是由于水稻生育期延迟,后期施用氨肥,生长较嫩绿,9月下旬遇规律性寒流影响,乳熟蜡熟期气温回升,且较常年偏高,时嗜时雨或雾多露浓,利于病菌繁殖,侵染快,潜育期短,因而穗瘟的大量出现不在前期,而在乳熟、蜡熟期后形成发病高峰 。
北方稻区:包括东北、 西北、华北等省、市单季梗稻区。发病特点是苗叶瘟很少发生,叶、穗瘟重,早熟品种重于晚熟品种。6月下旬至7 月上、中旬,水稻分蘖盛期,如逄阴雨连绵,该田叶瘟严重,叶瘟始见期早,发生为害重,反之则轻。8月上、中旬前后抽穗期间,如逢秋雨或雾多露浓,气温在20℃以下,穗瘟严重流行 。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五、化学药剂控制
使用化学药剂控制稻瘟病是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方式,主要的药剂包括苯菌灵、三环唑、异丙硫脲和抗生素(如杀稻瘟菌素和春日霉素)。这些农药中含有植物活化剂、胆碱生物合成抑制剂和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持续多年的使用表明,保留不同类别的化学物质以干扰稻瘟菌的抗性,对防治稻瘟病有很好的效果 。<ref>[https://www.360kuai.com/pc/9bd1a8b7a9d2b843e?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da20e874&refer_scene=so_3 南京农大张正光课题组深入解析稻瘟病菌攻击水稻免疫反应“入侵图” ]</ref>
一、苗叶瘟,以株为单位。
0级:无病;1级:叶片病斑少(少于5个)而小(长度小于1cm);2级:叶片病班小面多(多于5个)或大(长度大于1cm)而少;3级:叶片病斑大面多;4级:全叶枯死。如有急性型病斑,应按少(病斑5个以下)或多(病班5个以上),另行记载 。
三、穗瘟,以穗为单位。<ref>[https://new.qq.com/omn/20201204/20201204A0AK6100.html 田间常见稻瘟病的主要症状,如何防治? ]</ref>
0级:无病;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2级:每穗损失20%左右(1/3左右枝梗发病);3级:每穗损失50%左右(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4级:每穗损失70%左右(穗颈发病,大部瘪谷);5级:每穗损失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
注:节瘟分级与穗瘟相同,按节部病情所造成的损失计 。
=='''相关资料'''==
{{Reflist}}{{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