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甘薯茎线虫病

增加 8,23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big>甘薯茎线虫病</big>'''
 
[[File:Prince 2007年在超級盃的經典演出.jpg | thumb | 300px | left | 王子 Prince 2007年在超級盃的經典演出 <br> [https://ysolife.com/prince-rogers-nelson/ 原圖鏈接] ]]
甘薯茎线虫病是由甘薯茎线虫引起的、发生在甘薯的病害。该病既可危害薯块,也可危害藤蔓,受害薯块内部组织呈黑与白的疏松花瓢。
 
甘薯茎线虫病在中国以山东、河北两省发病较严重。该病主要危害薯块,致使薯块糠心,其次是薯苗和薯蔓基部,一般造成减产15%,严重时间可以减产60%,甚至绝收。一般以湿润、疏松、通气、排水的砂质土、脊薄“白干土”,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有的品种蔓子发病严重,有的品种蔓子、薯块发病都重。
 
因甘薯茎线虫传播途径广、致害部位多、时间长、在土中存活年限久,较难控制其为害。但在生产上,由于它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种苗调运,造成广泛传播危害,因此,只要加强检疫,防止病苗的调运,大田栽插严格实行高剪蔓,认真建立无病留种地,设起切断种苗带病串源,并且连年坚持,就能有效地压低和控制为害。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甘薯茎线虫病
 
别 名: 糠梆子、糠心病、空心病
 
病 原: 甘薯茎线虫
 
危害作物: 甘薯为害部位薯块、藤蔓
 
[[File:Prince 2007年在超級盃的經典演出.jpg | thumb | 300px | left | 王子 Prince 2007年在超級盃的經典演出 <br> [https://ysolife.com/prince-rogers-nelson/ 原圖鏈接] ]]
== 病原特征 ==
 
甘薯茎线虫病病原为甘薯茎线虫(学名:Ditylenchus dipsaci (Kuhn) Filip.),属线形动物门、[[垫刃目]]、[[垫刃科]]、茎线虫属。雌雄均细长,两端稍尖。口部有乳状突起6个,吻针如钉,基部有3个球状突起,食道细长且直,中央有1个膨大的食道球,体内有发达的消化器官,其特征为尾端削尖。雌虫不很肥胖,直伸,较活动,阴门在体长4/5处,雄虫引带短而厚,交合刺的膨大部有突起,交合伞发达但不达尾端。雌虫比雄虫略为粗大,雄虫大小(0.9-1.6)毫米×(0.03-0.04)毫米,吻针长11-13微米,交合刺长25微米,引带10-12微米。雌虫大小(0.9-1.86)毫米×(0.04-0.06)毫米,吻针长11-13微米,卵(58-65)毫米×(17-19)微米,不同地区大小可能略微不同。卵椭圆形,大小(60-66)微米×(19-29)微米,无色,刚孵化幼虫与成虫相似,但只有成虫的1/10。
 
甘薯茎线虫在田间土内可存活5一7年,耐低温,在-15℃下停止活动,但不死亡,在-25℃经7分钟才可死亡。对高温的抵抗力甚弱,潜伏于薯苗表层的在48-49℃温水中10分钟即可死亡98%。能耐极度干燥,在极干情况下能存活一年左右。在薯干含水量12.7%时,死亡率仅24%,大部分仍能存活。贮藏一、二、三年的薯干,茎线虫的死亡率分别为24%、48%、97.5%。晒干后存放7个月的病地薯蔓,浸水24小时后,茎线虫成活率为98%。
 
== 危害症状 ==
==多图==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180">
 
File:宿根花卉1.jpg|宿根花卉 [http://pic.sooshong.com/picture/userpic2/2013-8-25/5756142013825170309.jpg 原图连接]
 
File:宿根花卉2.jpg|宿根花卉[http://img3.imgtn.bdimg.com/it/u=346204688,1035050192&fm=214&gp=0.jpg 原图连接]
 
File:宿根花卉3.jpg|宿根花卉[http://img.xuanchuanyi.com/xuanchuanyi/20140826/3f6d6b80fcf76bf58bd211c210896c51.jpg 原图连接]
</gallery>
红薯茎线虫病是一种危险性、毁灭性的病害。主要危害薯块,其次是薯苗和薯蔓,还可以在窖藏期引起烂窖,育苗时导致烂床,一般对薯蔓伸长和薯块发育无明显影响。病薯症状分为糠心型和裂皮型。
 
糠心型 由薯苗和种薯带病,由薯块顶部发病逐渐向下部或四周发展,先是块根纵剖面内部呈棉絮状白色糠道,后期形成褐色糠道,俗称“糠心”、“糠瓤”。这种薯块内部虽已毁坏,但外表无变化,只是重量大为减轻,用手指弹有空响。
 
裂皮型 线虫用口针刺破外表皮,进入块根内部危害,初期症状肉眼不易看出,开始外皮褪色,不久变青,有的稍有凹陷,有的有小裂口,皮下组织变褐发软,内呈褐白相间的干腐。在当地主要以糠心型为主,也有两种类型混合发生。<ref>[http://www.haonongzi.com/news/20170929/161625.html 红薯茎线虫病的危害症状、传播途径及防治技术,好农资招商网2017-9-29] </ref>
 
== 病原物 ==
 
[[雌雄线虫]]均为细长蠕虫形,尾端稍尖,雌虫体比雄虫略粗大。卵椭圆形,大小62.4μm×31.96μm,无色。幼虫与成虫相似,体形较成虫小。成熟的雌、雄线虫均为细长蠕虫形,雌虫较雄虫大。唇区较平,无溢缩,尾部长圆锥形,末端钝尖。虫体表面的角质膜上具细环纹和侧带,侧带上明显呈现6条纵行的侧线。食道为垫刃型,口针细小,长13~14mm,有基部球。中食道球卵圆形,具瓣。食道腺明显,近乎前窄后宽的圆锥形,它的后部常延伸一叶覆盖在肠的
前端,但有时覆盖不明显。神经环位于食道狭部的偏后位置。雌虫的阴门大约位于虫体后部的3/4处,雄虫的孢片不包住整个尾部。雌虫单卵巢,前伸,无曲折。卵巢的起点常接近于肠的前端。雌虫体宽46.4μm。后阴子宫囊明显,它的伸展长度约为阴门到肛门距离的2/3。雄虫具一睾丸,它的前端起始位置与[[卵巢]]相似。雄虫有一对交合刺,略弯曲,后部较宽,末端尖,在每个交合刺的宽大处有两个指状突起。<ref>[https://www.59baike.com/a/259606-22 甘薯茎线虫病,植保百科2020-04-26] </ref>
 
== 发生因素 ==
 
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贫瘠土壤、湿润、疏松的沙质土利于其活动为害。为害的盛期在薯块生长阶段的最后1个月左右,这时1个薯块内往往可有30万~50万条线虫。
 
== 主要传播途径 ==
 
多年重茬使线虫在土壤里大量积累;贮藏时好薯、病薯相互接触;病薯混入育苗侵染发病;用病薯、病蔓沤肥或喂猪,再将其粪肥施入地里;浇水、人畜和农具携带传播。
 
== 防治方法 ==
 
甘薯茎线虫病是甘薯生产中的大敌。感染上茎线虫病的甘薯,薯蔓表皮龟裂,形成不规则褐斑,薯蔓内髓部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呈干枯状。薯块的表皮出现黑色晕斑,并形成较大的龟裂,薯块的内部变黑腐烂,俗称糠心病。 甘薯茎线虫的头部有铁钉状的口针,它用口针穿透甘薯的根部组织,钻到薯块内部,取食营养,使薯内组织形成灰白褐相间的空洞。
 
甘薯茎线虫病发病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失收。 防治甘薯茎线虫病,首先要在育苗前,选用抗病能力强并且能够获得较高产量的品种,目前比较理想的品种有广薯92—66等。其次,在苗床期施药两次:第一次在插栽薯种后,第二次是在拔第二茬薯秧以后,分别用5%涕灭威颗粒剂按每平方米40—50克,用细土混匀后向苗床均匀撒施,施药后再喷水,为防治土壤中越冬的茎线虫侵害无病秧苗,还必须进行大田防治。
 
在整好的春薯田中起垄,把秧苗插到垄上,向插秧苗的穴中浇水,每亩用甘薯茎线灵22.5—30公斤或5%灭涕威30—45公斤,均匀地撒入苗穴内,浇水覆土,可有效地防治甘薯茎线虫病。防治甘薯茎线虫病还可以采取轮作换茬的办法,重病田可改种花生、水稻等其它作物,并使用干净粪肥,最好3—4年以后再种植甘薯,这样防病效果更好。<ref>[https://www.nongyao001.com/insects/show-29103.html 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方法,世纪农药网2016-12-07] </ref>
 
 
== 相关视频 ==
 
<center></center>
{{#iDisplay:m01715s89u7|780|460|qq}}
</center>
 
 
<center></center>
{{#iDisplay:m01715s89u7|780|460|qq}}
</center>
 
== 参考来源 ==
 
 
 
[[Category: 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10,7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