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楊熾昌

增加 6,531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div style="float:right;margin: 15px; text-align:center">[https://www.storm.mg/article/166596-《日曜日式散步者》<img src="https://image.cache.storm.mg/styles/smg-800xauto-er/s3/media/image/2016/09/15/20160915-032742_U7111_M197400_e4d0.jpg?itok=E6imcGT1" width="250px" style="border:5px #DDDDDD solid;" /><br> <small>圖片來自風傳媒</small>] <small>楊熾昌</small></div> == 生平 == 楊熾昌9歲進入台南第二公學校(現在的「立人國小」),讀了5年公學校後,考入台南二中與日本人共學,畢業後於1932年赴日求學,入東京文化學院深造,常有詩作發表於《椎木》、《神戶詩人》、《詩學》等日本雜誌。因父亡故,於1934年返台,受聘代理《[[台南新報]]》學藝欄主編。1935年秋,楊氏與[[張良典]](又名[[丘英二]])、[[李張瑞]](利野蒼)、[[林永修]](林修二)等人合組[[風車詩社]]。詩社、詩刊為時不長,1936年夏季就結束了。1937年楊熾昌進入《[[台灣日日新報]]》當記者,該報與其他5種報紙在1944年4月1日改為《[[臺灣新報]]》,1945年10月25日再改為《[[新生報|臺灣新生報]]》<ref>{{cite book|author=林芳如 |title=《臺灣歷史辭典補正·人物詞條補正》 |publisher=臺灣學生書局 |location=臺北市 |isbn=978-957-15-1477-2 |pages=38頁 }}</ref>,楊氏轉入《新生報》任職,之後受聘於[[李萬居]]組織的《[[公論報]]》,擔任台南分社主任。此外,他還擔任了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偶爾幫忙扶輪社編社刊。 ==文學主張==1930年代初,楊熾昌曾將法國[[超現實主義]]引進台灣文壇。超現實主義於1924年產生於法國巴黎,於1928年傳到日本,當時日本作家有{{link-jp|百田宗治|百田宗治}}、[[西脇順三郎]]等人提倡,並有《詩與詩論》、《詩·現實》、《椎木》等雜誌響應。1933年[[超現實主義]]在日本文壇掀起一股浪潮,正在日本留學的 楊熾昌 (1908 適逢其會,接觸到超現實主義的文藝思潮,便將它引進台灣。楊熾昌在解釋為什麼要把超現實主義引進台灣文壇時,曾說:「台灣當時受日本統治,在這種環境下,我認為文學應該捨棄政治立場,而追求純正的表現,才能在政治的夾縫中,永遠生長茁壯。」 [[向陽 (詩人)|向陽]]曾說:「楊熾昌在1936 -1994 發表台灣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新精神和詩精神〉,除了介紹當 日本盛行的前衛運動與現代詩運動(包括西方[[未來派]]宣言、[[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新即物主義]]等論述 之外,更推崇[[超現實主義]]。他主張『聯想飛躍、意識的構圖、思考的音樂性,技法巧妙的運用和微細的迫力性等』,強調『超現實 詩飛翔的異彩花苑』」。 ==文學成就==楊熾昌的主要作品有:詩集《熱帶魚》、《樹蘭》、《燃える頰》;詩篇〈花海〉(刊登在《[[文藝台灣]]》)、〈窗帷〉(刊登在《[[華麗島]]》) 、〈茉莉花〉(刊登在《風車同人集》)等;小說〈薔薇的皮膚〉(曾入選《[[ 台灣日 日新報]]》小說獎)、〈貿易風〉(刊登在《[[台南新報]]》);評論《洋燈的思維》等。黃忠武的《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曾對楊熾昌作過這樣的評述:日據下的台灣文學,充滿著反日的民族情緒與濃厚的政治色彩,在這特殊的環境裡,文學藝術往往受到政治利用與污染,很難維持其純正的面貌,而《風車詩社》卻絲毫不受政 感染或干擾,楊熾昌便是《風車》的靈魂人物。他引起了“超現實主義”,建立了新的文學理想——努力顯現蘊藏在人的內心深處的東西。 ==「風車詩社」及詩刊==「風車詩社」在1935年秋季成立,地點在台南,成立宗旨為「主張主知的『現代詩』的敘情,以及詩必須超越 期著名 間、空間,思想是大地的飛躍。並以法國[[超現實主義]]的宣言奉為創作的圭臬」,也就是成員普遍主張拋棄傳統 的音樂性與型式,創造一種新的形象,呈現 們內心領域的精神活動,並且以法國[[超現實主義]]的宣言,作為成員的創作圭臬。發起人有'''楊熾昌'''、[[林永修]](又名:[[林修二]])、[[李張瑞]](筆名:[[利野蒼]])、[[張良典]](筆名:[[丘英二]]) 以及日本人[[戶田房子]]、[[岸麗子]]、[[尚梶鐵平]]( 筆名: [[島元鐵平]])等人由於他們的作品沒有政治色彩,所以未受日本當局的干擾。詩社同時發行《風車詩刊》,刊銜標題為法語,用粗糙的台灣竹紙印刷,是個不定期出版的刊物,只刊登同仁的作品。詩刊在1935年創刊,每期發行75本,至1936年夏季停刊<ref>黃武忠/著,《親近臺灣文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5年初版,頁99~頁100。</ref>。 ==作品在戰後的出版=====後人的編輯出版===目前為止(2016/11/27),已知的有:*葉笛/譯,《 水蔭萍 作品集》,台南市: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羊子喬、[[陳千武]]/編,《遼闊的海》,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97年3版。*陳允元 黃亞歷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全二冊,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臺 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 。  === 人著作的收錄===*水蔭萍的日文新詩:〈毀了的街〉、〈越境的蝴蝶〉、〈煙〉,戰後由台灣詩人[[陳千武]]翻譯成中文,之後被收錄在陳明台主編的《陳千武譯詩選集》裡。<ref>陳明台主編,《陳千武譯詩選集》,台中市文化局,2003年8月初版。</ref>*水蔭萍自編的日文詩集《燃燒的臉頰》裡的全部詩文,加上後記與戰後寫的〈自畫像〉被台灣詩人與詩論家[[葉笛]]翻譯成中文,後來被人收錄在《[[葉笛]]全集9 翻譯卷二》。<ref>[[葉笛]]/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葉笛全集9 翻譯卷二》, 台南市 :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年。</ref>此外,水蔭萍一生的許多日文詩作、評論與回憶性質的文章,也被[[葉笛]]譯成中文,收錄在全集內。*水蔭萍的日文新詩:〈燃燒的臉頰〉、〈毀壞的城市Tainan Qui Dort〉,戰後被 翻譯成中文,中譯文本收錄在[[林瑞明]]主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ref>[[林瑞明]]/主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台北市:玉山社,2005年。</ref>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