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台灣水鹿

移除 2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我們對於水鹿的基本研究還是很缺乏,不應該現在就談那麼細的研究方向。」徐國士教授在座談會上指出,在過去松鼠吃杉木樹皮的例子上,是經由許多人投入研究後,才發現是人類砍伐過多闊葉樹木,造成[[松鼠]]沒有[[堅果]]可以食用,個體才因此改變食性,「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基本資料,包括族群數量以及遷徙模式。現在,每個人提出問題,我們先把它寫下來,從基本面去思考、匯整、區隔,再交給管理處分配研究。」在經過腦力激盪後,水鹿跨域整合匯談所做出的主要結論包含:研究單位需建立可靠的研究方法估算水鹿族群數量並找出水鹿啃食樹皮的原因、三個高山國家公園分工進行跨域研究同時定義熱點、建立資訊平台並邀集各單位共同蒐集資料並進行資源整合、與在地居民建立共管機制、針對不同樣區進行遺傳多樣性研究。(引用文獻:國家公園季刊,2013年3月。水鹿跨域整合研究及棲地經營管理。內政部營建署,台北市。)<ref>[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4916.html 時間才能回答的問題──台灣水鹿,國家地理雜誌新聞網]</ref>
 
==丹大水鹿 為台灣水鹿始祖==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發現,台灣水鹿可能因為地理隔離、棲地選擇等因素,演生出兩種不同的族群,而丹大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台灣水鹿具有兩大族群的部分特徵,可能是台灣水鹿的共同始祖。
太管處保育課長陳俊山指出,去年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王穎教授,針對「台灣水鹿跨域整合研究」研究發現,台灣水鹿有南北遺傳分化現象,以 [[ 奇萊磐石 ]] [[ 雪山 ]] 為界,分為 [[ 陶塞溪 ]] 中下游類群,包括太魯閣陶塞溪中下游、雪霸國家公園翠池與 [[ 志樂溪 ]] 的水鹿,遺傳特徵與台灣其他地區有明顯不同;另一群則為中央山脈主要類群,包括南湖陶塞線、奇萊山區、磐石山區、丹大野生動物棲息環境與大武山水鹿。
===具有兩大族群的部分特徵===
其中丹大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台灣水鹿,具有兩大族群的部分特徵,推測可能是台灣水鹿的共同始祖,研究單位推測這兩群分歧時間在五萬八千年至十一萬八千年,大約是台灣前次 [[ 冰河 ]] 期。
台灣地理位置為世界水鹿自然分布範圍的最東處,台灣水鹿棲地也是世界水鹿棲地中緯度與海拔最高的地區之一,過去因為棲地開與狩獵壓力,造成水鹿族群一度銳減,近年來因保育意識抬頭,族群繁衍快速,數量漸增。<ref>[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85809 丹大水鹿-台灣水鹿始祖,自由時報電子報]</ref>
 
 
==時間才能回答的問題──台灣水鹿==
林間穿梭時,才剛破曉,抬頭望一望森林盡頭耀起的暖陽,昨晚徹夜寒顫終於停歇,低下頭來繼續搜尋新鮮的水鹿排遺(大便),撿選最新鮮的放入試管裡,小心翼翼地包裹保冷放入已有30公斤重的背包裡,卻不再逗留,因為還須幾天的腳程,才能帶下山回[[實驗室]]分析、解碼。翻過山脊時,已是晝日,抬頭望一望地平線上沉甸甸的雲海,心情輕飄飄地逗留盤旋,殘月還低掛著,蹲下來繼續記錄樣區裡植被有無被水鹿啃食、利用的蛛絲馬跡。
 
野外生態調查的工作,細密而綿長地逐水鹿而居;水鹿的全名是台灣水鹿/Formosan sambar ( Rusa unicolor swinhoii ),屬台灣特有亞種,珍貴稀有的台灣水鹿,究竟多稀有?現存的數量到底有多少?他們壽命多長?如何和環境互動?有太多的疑問找不到解答,聽來不可思議,但是到今天為止,生態學家都還不太了解這個和我們居住在同一座島嶼上的物種的底細。
 
世界上的水鹿共有7個亞種,分布於東南亞;比起世界上其他水鹿,台灣水鹿分布的海拔和緯度皆為最高。作為台灣最大型的陸域哺乳類動物,可以長到和台灣成年女性一樣高,草食性的鹿科動物,從排遺的成份來看,禾草科植物應該是台灣水鹿的主食。毛髮從紅棕色到黑色,雄鹿長有角,雌鹿則無,鹿角可能是爭奪交配權的武器。
 
暮色四合從栗紅轉墨黑,水鹿正開始遊走四方;生態學家在野外安裝紅外線自動照相機,能感應動物經過相機前然後自動啟動快門,24小時全年無休地拍照,只要電池還有電的話。野外調查者馱著沉甸甸的相機、電池、採集、露營裝備,每1到3個月出一次任務,每次任務少則4、5天,多則10天半月,吹著風淋著雨,享受自由也享受苦楚,以維持調查樣區裡幾十台的自動照相機電力滿載,沿途還要記錄調查標的出沒狀態。
 
下山之後,分析著數以萬張的照片,統計出水鹿的主要活動時間落在清晨與黃昏。除了覓食、求偶,雄水鹿還會找根樹幹,用鹿角來回搓磨,或是用僅有的下門齒(鹿科動物無上門齒)啃食樹皮。這些行為代表的意義,生態學家還無法完全理解,只能推測台灣水鹿可能需要特殊養分補足主食草葉所缺乏的部分,或是補充鹿角生長之用,又或者樹皮內可能含有增加消化效率或抑制消化道內寄生蟲的成份。
走在杳無人煙的森林世界,幾棵杉樹樹幹上沒有應該要有的龜裂厚皮,反而異常光亮,近看可見一道道淺齒痕或深磨角痕,水鹿對樹幹啃食或搓磨,使得樹木運送養分的韌皮部被破壞,最後造成樹木的死亡,對森林整體的更新、組成、結構產生影響;雖說如此,但要多少隻水鹿以多少的頻度利用樹木,經過多久的時間後才會造成一座森林的結構改變?在生態學家釐清水鹿與森林相互影響的故事曲折前,人類活動對生態自然影響時間之迅速、範圍之廣大,倒是立竿見影。前往登山勝地嘉明湖路上,向陽北峰下兩棵如門神站立路徑兩旁的冷杉,曾經蒼勁翠綠地讓登山客暱稱為迎賓樹,雖然挺過八八風災,卻敵不過近年失控的登山活動,現已枯槁死亡。
 
研究員孤身穿梭高海拔草原森林間,跟著訊號前進,不論前方是好漢坡還是深溝,都要「切」下去,試圖找到一年前那隻裝有定位發報器的水鹿,好接收定位信號。超過3年的資料累積,發現一隻水鹿一年的活動範圍可能需要10平方公里。一隻野生水鹿的壽命可能超過20年。玉山國家公園內的水鹿族群密度每公頃可能有0.9隻,太魯閣峽谷可能是水鹿在冰河時期的避難所…有太多的「可能」等著被解謎,有太多「可能」驅使人們長時間投身野地調查,用超出單一人類生命時間,一棒接一棒地長期研究下去。我們生活在一個竭澤而漁、毀林而獵的國家,海域漏油污染、森林盜採山地開墾,若不亡羊補牢,在「可能」還沒被證實前,「可能」就已經消失了。<ref>[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4916.html 時間才能回答的問題──台灣水鹿,國家地理雜誌新聞網]</ref>
File:水鹿08.jpg|缩略图|水鹿主食-禾草[https://e-info.org.tw/node/77491 照片來自]
</gallery>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gallery>
==時間才能回答的問題──台灣水鹿==
林間穿梭時,才剛破曉,抬頭望一望森林盡頭耀起的暖陽,昨晚徹夜寒顫終於停歇,低下頭來繼續搜尋新鮮的水鹿排遺(大便),撿選最新鮮的放入試管裡,小心翼翼地包裹保冷放入已有30公斤重的背包裡,卻不再逗留,因為還須幾天的腳程,才能帶下山回[[實驗室]]分析、解碼。翻過山脊時,已是晝日,抬頭望一望地平線上沉甸甸的雲海,心情輕飄飄地逗留盤旋,殘月還低掛著,蹲下來繼續記錄樣區裡植被有無被水鹿啃食、利用的蛛絲馬跡。
 
野外生態調查的工作,細密而綿長地逐水鹿而居;水鹿的全名是台灣水鹿/Formosan sambar ( Rusa unicolor swinhoii ),屬台灣特有亞種,珍貴稀有的台灣水鹿,究竟多稀有?現存的數量到底有多少?他們壽命多長?如何和環境互動?有太多的疑問找不到解答,聽來不可思議,但是到今天為止,生態學家都還不太了解這個和我們居住在同一座島嶼上的物種的底細。
 
世界上的水鹿共有7個亞種,分布於東南亞;比起世界上其他水鹿,台灣水鹿分布的海拔和緯度皆為最高。作為台灣最大型的陸域[[哺乳類動物]],可以長到和台灣成年女性一樣高,草食性的鹿科動物,從排遺的成份來看,[[禾草科植物]]應該是台灣水鹿的主食。[[毛髮]]從[[紅棕色]]到黑色,雄鹿長有角,雌鹿則無,[[鹿角]]可能是爭奪交配權的武器。
 
暮色四合從栗紅轉墨黑,水鹿正開始遊走四方;生態學家在野外安裝紅外線自動[[照相機]],能感應動物經過相機前然後自動啟動快門,24小時全年無休地拍照,只要[[電池]]還有電的話。野外調查者馱著沉甸甸的[[相機]]、[[電池]]、採集、[[露營]]裝備,每1到3個月出一次任務,每次任務少則4、5天,多則10天半月,吹著風淋著雨,享受自由也享受苦楚,以維持調查樣區裡幾十台的自動照相機電力滿載,沿途還要記錄調查標的出沒狀態。
 
下山之後,分析著數以萬張的照片,統計出水鹿的主要活動時間落在清晨與黃昏。除了覓食、求偶,雄水鹿還會找根樹幹,用鹿角來回搓磨,或是用僅有的下門齒(鹿科動物無上門齒)啃食樹皮。這些行為代表的意義,生態學家還無法完全理解,只能推測台灣水鹿可能需要特殊養分補足主食草葉所缺乏的部分,或是補充鹿角生長之用,又或者樹皮內可能含有增加消化效率或抑制消化道內寄生蟲的成份。
 
走在杳無人煙的[[森林]]世界,幾棵[[杉樹]]樹幹上沒有應該要有的龜裂厚皮,反而異常光亮,近看可見一道道淺齒痕或深磨角痕,水鹿對[[樹幹]]啃食或搓磨,使得樹木運送養分的韌皮部被破壞,最後造成樹木的死亡,對森林整體的更新、組成、結構產生影響;雖說如此,但要多少隻水鹿以多少的頻度利用樹木,經過多久的時間後才會造成一座森林的結構改變?在生態學家釐清水鹿與森林相互影響的故事曲折前,人類活動對生態自然影響時間之迅速、範圍之廣大,倒是立竿見影。前往登山勝地嘉明湖路上,向陽北峰下兩棵如門神站立路徑兩旁的冷杉,曾經蒼勁翠綠地讓登山客暱稱為迎賓樹,雖然挺過八八風災,卻敵不過近年失控的登山活動,現已枯槁死亡。
研究員孤身穿梭高海拔草原森林間,跟著訊號前進,不論前方是好漢坡還是深溝,都要「切」下去,試圖找到一年前那隻裝有定位發報器的水鹿,好接收定位信號。超過3年的資料累積,發現一隻水鹿一年的活動範圍可能需要10平方公里。一隻野生水鹿的[[壽命]]可能超過20年。玉山國家公園內的水鹿族群密度每公頃可能有0.9隻,[[太魯閣峽谷]]可能是水鹿在冰河時期的避難所…有太多的「可能」等著被解謎,有太多「可能」驅使人們長時間投身野地調查,用超出單一人類生命時間,一棒接一棒地長期研究下去。我們生活在一個竭澤而漁、毀林而獵的國家,海域漏油污染、森林盜採山地開墾,若不亡羊補牢,在「可能」還沒被證實前,「可能」就已經消失了。<ref>[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4916.html 時間才能回答的問題──台灣水鹿,國家地理雜誌新聞網]</ref>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gallery>
==視頻==
台灣水鹿繁殖快速 恐影響生態失衡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0wD9Zd_zcU}}
 
== 參考資料 ==
32,96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