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次編輯
變更
杨武之
,無編輯摘要
[[File:1-1487726691-5387.jpg|缩略图|center |[http://chongzhong.com/images/2017/2/22/1-1487726691-5387.jpg原图链接] [http://chongzhong.com/xeyeview/86630.html 来自崇众阅读 ]]]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896|04|14}}
| 出生地点 = 安徽合肥 [[ ]]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73|05|12|1896|04|14}}
| 国籍 = 中国
}}
== 人物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关于'''<big>杨武之</big>''',很少有人知道,但半个多世纪以前,真是“天下无人不识君”。他在 [[ 清华大学 ]] 担任算学系教授和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陈省身、 [[ 华罗庚 ]] 等均出自他门下。他还有一个获得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的儿子叫做 [[ 杨振宁 ]] 。</p >
<p style=text-indent:2em;>华罗庚曾说:“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这个杨师就是杨武之,他的儿子就是如今在中国毁誉参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p >
<p style=text-indent:2em;>杨武之是凤阳人,出生在合肥,留学之前在安庆工作,杨振宁是的名字中的“宁”就是安庆的别称。</p >
<p style=text-indent:2em;>杨武之遂愤而辞职。这一事件对他刺激颇深,觉得一介书生,难以和腐败的政府及土豪劣绅相周旋,民主科学的思想才是中国的救命稻草。</p >
<p style=text-indent:2em;>杨武之因此萌生“科学救国”的意念,希望以出国留学,振兴中华科学,发扬中华文明来改变中国的黑暗现实。在安庆教书期间,积极准备参加留学考试。</p >
<p style=text-indent:2em;>和父亲比起来,杨振宁读书的时候,父亲已经是 [[ 清华大学 ]] 的教授,少年时代埋头在学习之中,不知道祖国的苦难,留学的想法不过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不回国的想法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秋,杨武之学成归国。一年后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住进清华园西院19号。</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9年秋,杨武之主导清华理科研究所算学部成立,将现代数学带进了中国的课堂,开展科学研究并培养研究生。</p >
<p style=text-indent:2em;>他开创了中国近代数论研究,是我国数论研究启蒙者、推动者和大学数学教育的先驱者。</p >
== 学成归国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春,杨武之顺利地通过安徽省的公费出国留学考试。随即离别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儿子,只身赴美国留学。他先到美国西部的斯坦福大学读了三个学季的大学课程,取得学士学位。然后于1924年秋天转往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已臻美国第一流水平,杨武之师从名家L.E.迪克森(Dickson),研究代数学和数论。1926年以《双线性型的不变量》一文获得硕士学位。两年之后,又以《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使 [[ 杨武之 ]] 成为中国因数论研究而成为 [[ 博士的第一人。</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秋,杨武之学成归国,先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次年即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此后,杨武之一直在清华大学(包括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直到解放。1950年之后,留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数学教授。 杨武之于1948年底,搭机从北平返回南京,转赴昆明接家眷到上海,迎接解放。1950年清华大学没有续聘杨武之,他遂留在上海,任同济大学数学系教授。52年开始在复旦大学任教。50年代,他还在复旦大学讲过几门课,以后因患糖尿病,休养在家。</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7年,杨武之的长子杨振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使杨武之十分兴奋。他曾于1957、1960和1964年三度去日内瓦小住,与杨振宁欢聚,也会见了在海外的故友和学生,如陈省身等。这几次聚会,使杨振宁对新中国多了一些了解,直接影响他于1971年夏决定回大陆探亲,杨振宁遂成为最早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外知名学者之一。</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