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10
次編輯
變更
廖振鹏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廖振鹏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 廖振鹏.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B%96%E…”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廖振鹏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 廖振鹏.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B%96%E6%8C%AF%E9%B9%8F&src=tab_www&correct=%E5%BB%96%E6%8C%AF%E9%B9%8F&ancestor=list&cmsid=83fd4fff856fa9973f2b162eabccb67b&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adstar=0&clw=282#id=ae788bdabd576b63ff8dcf9e4aa5e476&currsn=0&ps=29&pc=29 原图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link?url=hplq2d6ZFtvgSPraEBf-kVYUS7IvLtGBNale9jBpMtqvjooU-SeRI50pcxM1bl4SfsRDgfvZaWeS_jPyT63NtjV2zvVTOtx8_FZb9ULmHkca_BaVQ79iEs5N-76dm5EE 图片来源百科]]]
| 图像说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出生日期 = 1937年2月8日
| 出生地点 = 四川成都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
'''廖振鹏''',男,汉族,1937年2月8日出生,[[四川]][[成都]]人 ,无党派人士 ,地震工程与波动理论专家<ref>[http://homepage.hrbeu.edu.cn/web/liaozhenpeng 廖振鹏-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个人主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ref>,[[中国工程院]]院士<ref>[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ys/00143723.html 廖振鹏 ],中国工程院</ref>,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廖振鹏于1955年从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 ;1956年9月-196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 ;1980年7月-1982年8月,在美国南州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1985年1月-1992年12月,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1993年1月-1999年7月,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7月起,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廖振鹏从事地震工程和波动领域的科研和教学<ref>
[http://school.freekaoyan.com/heilongjiang/hrbeu/daoshi/2019/05-26/1558849854965860.shtml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廖振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26</ref> 。
==个人简介==
1937年生,四川成都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37年生,四川成都人,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从事地震工程和工程波动理论研究,致力于结构动力学、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系统识别、地震危险性评定、强震地震学、设计地震动和波动正反问题的研究。他与合作者在波动数值模拟领域中提出的人工透射理论和透射边界条件,是在国际上为多个学科学者引用的一项原创性研究结果,被称为廖氏吸收边界条件。著有《工程波动理论导引》、《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等专著以及相关学术论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究波动理论,为摆脱传统方法处理开放系统中复杂波动问题的困境,七十年代末着手发展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并延续至今。开放系统边界的研究是土木工程、电磁学、光学、声学和地球物理等学科交汇的一个领域,他及其合作者在这一领域中提出的人工透射理论和透射边界条件是在国际上被多个学科学者引用的原创性研究结果之一,被称为廖氏吸收边界条件(注记)。其次,以他为首的研究小组于1984年从波速有限原理出发提出了波动有限元模拟的解耦思想和实现解耦的方法;其后对这一方法作了论证,并将它与透射边界研究结果结合,建立了近场波动有限元模拟时空解耦技术的基本框架。这一技术可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中大型复杂开放系统内波动的数值模拟,为结构-介质动力相互作用、复杂目标散射、震源附近的
波场和大型工程结构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条途径,并为继续发展此项技术提供了一个起点(回顾)。上述研究的早期成果曾获199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总结于专著《工程波动理论导论》(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2)。
在地震工程领域内他从事地震危险性评定、强震地震学和结构动力学研究;并综合研究成果推进我国地震安全性评定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他负责完成的大连市地震小区划以其开拓性曾获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编著有《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地震出版社,1990)。
在以上研究领域内已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论著),并通过科研一线合作研究培养了青年研究人员(教学)。1990、1996和1998年分别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地震系统先进个人"和"中国地震局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97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奖励)。
廖振鹏教授目前关心的问题是波动的正演和反演。就正演而言,他感兴趣的是大型复杂开放系统中散射和辐射的快速计算技术。发展这类技术对解决一系列科学和工程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解决波动反演的基础。就反演而言,他感兴趣的是波的逆散射和相关的信号分析技术及其在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他观察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但研究结果仍远不理想,继续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他认为波动基础研究是跨学科的,从跨学科角度开展上述研究值得重视。他在波动的科学计算和相应的信号分析方面的工作涉及地震工程、结构健康诊断、非均匀介质中的电磁波、水声物理、水波动力学等领域。他希望有兴趣的中青年研究人员在这一方向上更快成长,并希望通过合作研究、教学和研究生教材编写为此作出微薄贡献。因为,他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品学兼优的青年。
==主要成果==
代表性著作 :《工程波动理论导论》《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
代表性论文 :Z. P. Liao,H. L. Wong,B. P. Yang and Y. F. Yuan,A Transmitting Boundary for Transient Wave Analyses,Scientia Sinica (Series A) Vol.27,No.10,1063-1076,1984
==工作简历==
1962.1―1984.12 中国科学院(现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副研究员(1980.7―1982.8在美国南州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1985.1―1992.12 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3.1―1997.10 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位委员会主任
1997.11―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7― 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究波动理论,为摆脱传统方法处理开放系统中复杂波动问题的困境,七十年代末着手发展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并延续至今。开放系统边界的研究是土木工程、电磁学、光学、声学和地球物理等学科交汇的一个领域,他及其合作者在这一领域中提出的人工透射理论和透射边界条件是在国际上被多个学科学者引用的原创性研究结果之一,被称为廖氏吸收边界条件。其次,以他为首的研究小组于1984年从波速有限原理出发提出了波动有限元模拟的解耦思想和实现解耦的方法;其后对这一方法作了论证,并将它与透射边界研究结果结合,建立了近场波动有限元模拟时空解耦技术的基本框架。这一技术可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中大型复杂开放系统内波动的数值模拟,为结构-介质动力相互作用、复杂目标散射、震源附近的波场和大型工程结构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条途径,并为继续发展此项技术提供了一个起点。上述研究的早期成果曾获199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总结于专著《工程波动理论导论》(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2)。
在地震工程领域内他从事地震危险性评定、强震地震学和结构动力学研究;并综合研究成果推进中国地震安全性评定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他负责完成的大连市地震小区划以其开拓性曾获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编著有《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地震出版社,1990)。
在以上研究领域内已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并通过科研一线合作研究培养了青年研究人员。1990、1996和1998年分别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地震系统先进个人"和"中国地震局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97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廖振鹏3.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B%96%E6%8C%AF%E9%B9%8F&src=tab_www&correct=%E5%BB%96%E6%8C%AF%E9%B9%8F&ancestor=list&cmsid=83fd4fff856fa9973f2b162eabccb67b&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adstar=0&clw=282#id=8460b613b09b488445c26218c456f1d2&currsn=0&ps=29&pc=29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7850131-8124226.html 图片来源360搜索]]]
| 图像说明 = 廖振鹏教授
}}
廖振鹏教授目前关心的问题是波动的正演和反演。就正演而言,他感兴趣的是大型复杂开放系统中散射和辐射的快速计算技术。发展这类技术对解决一系列科学和工程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解决波动反演的基础。就反演而言,他感兴趣的是波的逆散射和相关的信号分析技术及其在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他观察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但研究结果仍远不理想,继续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他认为波动基础研究是跨学科的,从跨学科角度开展上述研究值得重视。他在波动的科学计算和相应的信号分析方面的工作涉及地震工程、结构健康诊断、非均匀介质中的电磁波、水声物理、水波动力学等领域。他希望有兴趣的中青年研究人员在这一方向上更快成长,并希望通过合作研究、教学和研究生教材编写为此作出微薄贡献。因为,他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品学兼优的青年。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研领域==
工程波动理论与地震工程。当前科研方向如下:在工程波动理论领域中,与有关专家跨学科合作,逐步结合船舶工程中的数值波浪水池(Numerical Wave Tank)、水声工程中复杂目标的回波特征、电气和电子工程中电磁波与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问题及土木工程中的无损捡测问题,探索解决散射正反问题的有效途径,着重研究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在地震工程领域中,参与高坝抗震和昆明盆地高(超高)层建筑抗震研究,并继续完善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解耦数值模拟技术。
==科技贡献==
1.在工程波动理论研究中,建立了波动数值模拟的解耦技术。这一技术已用于高坝和核电站等土木工程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和地震勘探等领域,例如,为小湾拱坝(世界第一座坝高300米级高坝)的抗震设计和地震安全性评定所采用。此外,有关研究结果在地球物理和声学等领域中亦获得应用,特别是在电磁场理论和有关技术问题的研究中获广泛应用(研究结果被引用情况)。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 提出和发展了模拟各种单向波动的透射理论,并由此导出了简便实用的透射公式。证明了这一公式的精度与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波动数值模拟的精度一致,并在此精度一致的意义上证明了透射公式等价于无穷远辐射条件。制定了在波动数值模拟中稳定实现这一公式的实用技术。
(2) 基于波速有限原理,将透射理论和有限元技术结合,建立和发展了波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时空解耦技术,为一系列复杂散射问题和结构―介质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2. 在地震工程领域内致力于地震学与土木工程的结合,从事结构动力学、结构系统识别、地震危险性评定、强震地震学和设计地震动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并综合研究成果推进中国地震小区划和地震安全性评定工作。
==论文专著==
===学术专著===
"工程波动理论导论(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主要论文===
[1] 廖振鹏,空腔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地球物理学报,十九卷,第一期,50-63,1976
[2] 廖振鹏,近场地面运动与震源机制,国外建筑抗振述评之五,1-23,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情报研究所,1978
[3] Z. P. Liao,H. L. Wong,B. P. Yang and Y. F. Yuan,A Transmitting Boundary for Transient Wave Analyses,Scientia Sinica (Series A) Vol.27,No.10,1063-1076,1984.
[4] Z. P. Liao,H. L. Wong,A Transmitting Boundary fo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Vol.3,No.4,174-183,1984.
[5] 廖振鹏,近场地面运动研究,中国地震,一卷三期,47-51,1985。
[6] 廖振鹏,关于地震小区划的若干观点和建议,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七卷一期,71-82,1987。
[7] 廖振鹏和刘晶波,波动有限元模拟的基本问题,中国科学,B辑,874-882,1992。
[8] Z. P. Liao and J. B. Liu,Numerical Instabilities of a Local Transmitting Boundary,Earthq. Eng. and Stryct. Dyn,Vol.21,65-77,1992.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廖振鹏4.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B%96%E6%8C%AF%E9%B9%8F&src=tab_www&correct=%E5%BB%96%E6%8C%AF%E9%B9%8F&ancestor=list&cmsid=83fd4fff856fa9973f2b162eabccb67b&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adstar=0&clw=282#id=6b4b8e0b3ace43c22a1262beff0f8955&currsn=0&ps=29&pc=29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i?q=%E5%BB%96%E6%8C%AF%E9%B9%8F&src=tab_www 图片来源360搜索]]]
| 图像说明 = 廖振鹏教授
}}
[9] Z. P. Liao and X. Jin,A stochastic model of the Fourier phase of strong ground motion,ACTA SEISMOLOGICA SINICA,Vol.8,No.3,435-446,1995.
[10] Z. P. Liao and G. Yang,Multi-directional transmitting boundaries for steady-state SH waves,Earthq. Eng. and Struct. Dyn.,24:361-372,1995.
[11] 廖振鹏,法向透射边界条件,中国科学(E辑),26卷2期,185-192,1996。
[12] Z. P. Liao,Extrapolation nonreflecting boundary conditions,Wave Motion,117-138,1996.
[13] Liao Zhen-peng,Dynamic Interaction of Natural and Man-made Structure with Earth Medium,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3(3),367-408,1999.
[14] Z.P.Liao,Transmitting Boundary and Radiation condition at infinity,Science in China(Series E),44(2),2001,177-186.
[15] 廖振鹏,透射边界和无穷远辐射条件,中国科学(E辑),44(2),254-261,2001
[16] 廖振鹏,结构动力反应的数值模拟,中国科学技术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428-458,2001.
==社会任职==
1985年1月-1997年10月,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 主任
2016年9月,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 委员、副主任
2016年9月,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与防灾工程学科组, 成员
==荣誉获奖==
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
"横向非均匀介质中的波动"(1992,第一获奖人),
"地震小区划"(1990,第一获奖人)。
2.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
3. 1990年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ref>[http://www.jianzhushijia.com/read9272.html 廖振鹏 ],建筑世家网, 2015-04-03</ref> ,
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ref>[https://bbs.co188.com/thread-1548279-1-1.html 廖振鹏: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工程院院士 ],搜狐, 2019-12-14</ref> ,
1996年全国地震系统先进个人<ref>[http://www.iem.ac.cn/detail.html?id=234 廖振鹏 ],中国地震局, 2017-09-28</ref>。
研究生培养
已培养硕士13名,博士16名,博士后15名。
==人物评价==
廖振鹏是中国著名的地震工程与工程地震学家;他心系国家发展,积极为中国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的发展建言献策;热爱祖国、心系人民、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严于律己;他敬业奉献的高尚品德、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评)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Category:科学家]]
| 姓名 = 廖振鹏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 廖振鹏.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B%96%E6%8C%AF%E9%B9%8F&src=tab_www&correct=%E5%BB%96%E6%8C%AF%E9%B9%8F&ancestor=list&cmsid=83fd4fff856fa9973f2b162eabccb67b&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adstar=0&clw=282#id=ae788bdabd576b63ff8dcf9e4aa5e476&currsn=0&ps=29&pc=29 原图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link?url=hplq2d6ZFtvgSPraEBf-kVYUS7IvLtGBNale9jBpMtqvjooU-SeRI50pcxM1bl4SfsRDgfvZaWeS_jPyT63NtjV2zvVTOtx8_FZb9ULmHkca_BaVQ79iEs5N-76dm5EE 图片来源百科]]]
| 图像说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出生日期 = 1937年2月8日
| 出生地点 = 四川成都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
'''廖振鹏''',男,汉族,1937年2月8日出生,[[四川]][[成都]]人 ,无党派人士 ,地震工程与波动理论专家<ref>[http://homepage.hrbeu.edu.cn/web/liaozhenpeng 廖振鹏-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个人主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ref>,[[中国工程院]]院士<ref>[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ys/00143723.html 廖振鹏 ],中国工程院</ref>,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廖振鹏于1955年从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 ;1956年9月-196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 ;1980年7月-1982年8月,在美国南州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1985年1月-1992年12月,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1993年1月-1999年7月,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7月起,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廖振鹏从事地震工程和波动领域的科研和教学<ref>
[http://school.freekaoyan.com/heilongjiang/hrbeu/daoshi/2019/05-26/1558849854965860.shtml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廖振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26</ref> 。
==个人简介==
1937年生,四川成都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37年生,四川成都人,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从事地震工程和工程波动理论研究,致力于结构动力学、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系统识别、地震危险性评定、强震地震学、设计地震动和波动正反问题的研究。他与合作者在波动数值模拟领域中提出的人工透射理论和透射边界条件,是在国际上为多个学科学者引用的一项原创性研究结果,被称为廖氏吸收边界条件。著有《工程波动理论导引》、《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等专著以及相关学术论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究波动理论,为摆脱传统方法处理开放系统中复杂波动问题的困境,七十年代末着手发展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并延续至今。开放系统边界的研究是土木工程、电磁学、光学、声学和地球物理等学科交汇的一个领域,他及其合作者在这一领域中提出的人工透射理论和透射边界条件是在国际上被多个学科学者引用的原创性研究结果之一,被称为廖氏吸收边界条件(注记)。其次,以他为首的研究小组于1984年从波速有限原理出发提出了波动有限元模拟的解耦思想和实现解耦的方法;其后对这一方法作了论证,并将它与透射边界研究结果结合,建立了近场波动有限元模拟时空解耦技术的基本框架。这一技术可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中大型复杂开放系统内波动的数值模拟,为结构-介质动力相互作用、复杂目标散射、震源附近的
波场和大型工程结构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条途径,并为继续发展此项技术提供了一个起点(回顾)。上述研究的早期成果曾获199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总结于专著《工程波动理论导论》(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2)。
在地震工程领域内他从事地震危险性评定、强震地震学和结构动力学研究;并综合研究成果推进我国地震安全性评定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他负责完成的大连市地震小区划以其开拓性曾获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编著有《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地震出版社,1990)。
在以上研究领域内已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论著),并通过科研一线合作研究培养了青年研究人员(教学)。1990、1996和1998年分别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地震系统先进个人"和"中国地震局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97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奖励)。
廖振鹏教授目前关心的问题是波动的正演和反演。就正演而言,他感兴趣的是大型复杂开放系统中散射和辐射的快速计算技术。发展这类技术对解决一系列科学和工程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解决波动反演的基础。就反演而言,他感兴趣的是波的逆散射和相关的信号分析技术及其在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他观察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但研究结果仍远不理想,继续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他认为波动基础研究是跨学科的,从跨学科角度开展上述研究值得重视。他在波动的科学计算和相应的信号分析方面的工作涉及地震工程、结构健康诊断、非均匀介质中的电磁波、水声物理、水波动力学等领域。他希望有兴趣的中青年研究人员在这一方向上更快成长,并希望通过合作研究、教学和研究生教材编写为此作出微薄贡献。因为,他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品学兼优的青年。
==主要成果==
代表性著作 :《工程波动理论导论》《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
代表性论文 :Z. P. Liao,H. L. Wong,B. P. Yang and Y. F. Yuan,A Transmitting Boundary for Transient Wave Analyses,Scientia Sinica (Series A) Vol.27,No.10,1063-1076,1984
==工作简历==
1962.1―1984.12 中国科学院(现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副研究员(1980.7―1982.8在美国南州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1985.1―1992.12 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3.1―1997.10 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位委员会主任
1997.11―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7― 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究波动理论,为摆脱传统方法处理开放系统中复杂波动问题的困境,七十年代末着手发展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并延续至今。开放系统边界的研究是土木工程、电磁学、光学、声学和地球物理等学科交汇的一个领域,他及其合作者在这一领域中提出的人工透射理论和透射边界条件是在国际上被多个学科学者引用的原创性研究结果之一,被称为廖氏吸收边界条件。其次,以他为首的研究小组于1984年从波速有限原理出发提出了波动有限元模拟的解耦思想和实现解耦的方法;其后对这一方法作了论证,并将它与透射边界研究结果结合,建立了近场波动有限元模拟时空解耦技术的基本框架。这一技术可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中大型复杂开放系统内波动的数值模拟,为结构-介质动力相互作用、复杂目标散射、震源附近的波场和大型工程结构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条途径,并为继续发展此项技术提供了一个起点。上述研究的早期成果曾获199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总结于专著《工程波动理论导论》(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2)。
在地震工程领域内他从事地震危险性评定、强震地震学和结构动力学研究;并综合研究成果推进中国地震安全性评定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他负责完成的大连市地震小区划以其开拓性曾获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编著有《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地震出版社,1990)。
在以上研究领域内已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并通过科研一线合作研究培养了青年研究人员。1990、1996和1998年分别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地震系统先进个人"和"中国地震局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97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廖振鹏3.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B%96%E6%8C%AF%E9%B9%8F&src=tab_www&correct=%E5%BB%96%E6%8C%AF%E9%B9%8F&ancestor=list&cmsid=83fd4fff856fa9973f2b162eabccb67b&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adstar=0&clw=282#id=8460b613b09b488445c26218c456f1d2&currsn=0&ps=29&pc=29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7850131-8124226.html 图片来源360搜索]]]
| 图像说明 = 廖振鹏教授
}}
廖振鹏教授目前关心的问题是波动的正演和反演。就正演而言,他感兴趣的是大型复杂开放系统中散射和辐射的快速计算技术。发展这类技术对解决一系列科学和工程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解决波动反演的基础。就反演而言,他感兴趣的是波的逆散射和相关的信号分析技术及其在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他观察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但研究结果仍远不理想,继续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他认为波动基础研究是跨学科的,从跨学科角度开展上述研究值得重视。他在波动的科学计算和相应的信号分析方面的工作涉及地震工程、结构健康诊断、非均匀介质中的电磁波、水声物理、水波动力学等领域。他希望有兴趣的中青年研究人员在这一方向上更快成长,并希望通过合作研究、教学和研究生教材编写为此作出微薄贡献。因为,他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品学兼优的青年。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研领域==
工程波动理论与地震工程。当前科研方向如下:在工程波动理论领域中,与有关专家跨学科合作,逐步结合船舶工程中的数值波浪水池(Numerical Wave Tank)、水声工程中复杂目标的回波特征、电气和电子工程中电磁波与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问题及土木工程中的无损捡测问题,探索解决散射正反问题的有效途径,着重研究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在地震工程领域中,参与高坝抗震和昆明盆地高(超高)层建筑抗震研究,并继续完善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解耦数值模拟技术。
==科技贡献==
1.在工程波动理论研究中,建立了波动数值模拟的解耦技术。这一技术已用于高坝和核电站等土木工程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和地震勘探等领域,例如,为小湾拱坝(世界第一座坝高300米级高坝)的抗震设计和地震安全性评定所采用。此外,有关研究结果在地球物理和声学等领域中亦获得应用,特别是在电磁场理论和有关技术问题的研究中获广泛应用(研究结果被引用情况)。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 提出和发展了模拟各种单向波动的透射理论,并由此导出了简便实用的透射公式。证明了这一公式的精度与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波动数值模拟的精度一致,并在此精度一致的意义上证明了透射公式等价于无穷远辐射条件。制定了在波动数值模拟中稳定实现这一公式的实用技术。
(2) 基于波速有限原理,将透射理论和有限元技术结合,建立和发展了波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时空解耦技术,为一系列复杂散射问题和结构―介质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2. 在地震工程领域内致力于地震学与土木工程的结合,从事结构动力学、结构系统识别、地震危险性评定、强震地震学和设计地震动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并综合研究成果推进中国地震小区划和地震安全性评定工作。
==论文专著==
===学术专著===
"工程波动理论导论(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主要论文===
[1] 廖振鹏,空腔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地球物理学报,十九卷,第一期,50-63,1976
[2] 廖振鹏,近场地面运动与震源机制,国外建筑抗振述评之五,1-23,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情报研究所,1978
[3] Z. P. Liao,H. L. Wong,B. P. Yang and Y. F. Yuan,A Transmitting Boundary for Transient Wave Analyses,Scientia Sinica (Series A) Vol.27,No.10,1063-1076,1984.
[4] Z. P. Liao,H. L. Wong,A Transmitting Boundary fo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Vol.3,No.4,174-183,1984.
[5] 廖振鹏,近场地面运动研究,中国地震,一卷三期,47-51,1985。
[6] 廖振鹏,关于地震小区划的若干观点和建议,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七卷一期,71-82,1987。
[7] 廖振鹏和刘晶波,波动有限元模拟的基本问题,中国科学,B辑,874-882,1992。
[8] Z. P. Liao and J. B. Liu,Numerical Instabilities of a Local Transmitting Boundary,Earthq. Eng. and Stryct. Dyn,Vol.21,65-77,1992.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廖振鹏4.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B%96%E6%8C%AF%E9%B9%8F&src=tab_www&correct=%E5%BB%96%E6%8C%AF%E9%B9%8F&ancestor=list&cmsid=83fd4fff856fa9973f2b162eabccb67b&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adstar=0&clw=282#id=6b4b8e0b3ace43c22a1262beff0f8955&currsn=0&ps=29&pc=29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i?q=%E5%BB%96%E6%8C%AF%E9%B9%8F&src=tab_www 图片来源360搜索]]]
| 图像说明 = 廖振鹏教授
}}
[9] Z. P. Liao and X. Jin,A stochastic model of the Fourier phase of strong ground motion,ACTA SEISMOLOGICA SINICA,Vol.8,No.3,435-446,1995.
[10] Z. P. Liao and G. Yang,Multi-directional transmitting boundaries for steady-state SH waves,Earthq. Eng. and Struct. Dyn.,24:361-372,1995.
[11] 廖振鹏,法向透射边界条件,中国科学(E辑),26卷2期,185-192,1996。
[12] Z. P. Liao,Extrapolation nonreflecting boundary conditions,Wave Motion,117-138,1996.
[13] Liao Zhen-peng,Dynamic Interaction of Natural and Man-made Structure with Earth Medium,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3(3),367-408,1999.
[14] Z.P.Liao,Transmitting Boundary and Radiation condition at infinity,Science in China(Series E),44(2),2001,177-186.
[15] 廖振鹏,透射边界和无穷远辐射条件,中国科学(E辑),44(2),254-261,2001
[16] 廖振鹏,结构动力反应的数值模拟,中国科学技术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428-458,2001.
==社会任职==
1985年1月-1997年10月,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 主任
2016年9月,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 委员、副主任
2016年9月,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与防灾工程学科组, 成员
==荣誉获奖==
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
"横向非均匀介质中的波动"(1992,第一获奖人),
"地震小区划"(1990,第一获奖人)。
2.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
3. 1990年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ref>[http://www.jianzhushijia.com/read9272.html 廖振鹏 ],建筑世家网, 2015-04-03</ref> ,
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ref>[https://bbs.co188.com/thread-1548279-1-1.html 廖振鹏: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工程院院士 ],搜狐, 2019-12-14</ref> ,
1996年全国地震系统先进个人<ref>[http://www.iem.ac.cn/detail.html?id=234 廖振鹏 ],中国地震局, 2017-09-28</ref>。
研究生培养
已培养硕士13名,博士16名,博士后15名。
==人物评价==
廖振鹏是中国著名的地震工程与工程地震学家;他心系国家发展,积极为中国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的发展建言献策;热爱祖国、心系人民、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严于律己;他敬业奉献的高尚品德、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评)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Category: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