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15
次編輯
變更
平仄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平仄''' | 图像 = [[File:平仄.jpg|缩略图||center|[http://tgi13.jia.com/120/883/20883479.jpg 原图链接] [https…”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平仄'''
| 图像 =
[[File:平仄.jpg|缩略图||center|[http://tgi13.jia.com/120/883/20883479.jpg 原图链接] [https://zixun.jia.com/article/563481.html 来自齐家网]]]
}}
'''<big>平仄</big>''',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ref>[http://www.zhgc.com/pz/pz.asp 诗词对联平仄、重字、尾字韵目查询程序]</ref>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起源==
古汉语中的平仄<ref>[https://wenda.so.com/q/1395278335067366?src=140&q=%E5%B9%B3%E4%BB%84 平仄怎么分?]</ref>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传统
[[File:平仄1.jpg|缩略图]]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对联:(联尾)上仄下平
[[File:平仄2.jpg|缩略图]]
'''五绝'''
【1】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2】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File:T01ad11f963ffdc17dc.jpg|缩略图]]
平平仄仄平(韵)
【3】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4】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
【1】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韵)
[[File:平仄4.jpg|缩略图]]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韵)
【2】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韵)
【3】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File:平仄5.jpg|缩略图]]
【4】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韵)
'''五律'''
【1】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File:平仄6.jpg|缩略图]]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2】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File:平仄7.jpg|缩略图]]
【3】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4】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File:平仄8.jpg|缩略图]]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
【1】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File:平仄9.png|缩略图]]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3】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4】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File:平仄0.jpg|缩略图]]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意
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结
(1)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一。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2)句末字的读音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二。普通话中不少字由于经过演变,字的发音已经变化不少了。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3)音调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三。普通话的音调没有"换调"系统。这使得诗词的平仄之韵难以体现。
==与四声关系==
平仄理论好比把四个班(四声)学生按性别(平仄)分成男女两类。至于这样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论者考虑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辨析==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普通话==
据陈寅恪的说法,四声是按印度三声说发展而来,由周颙,沈约等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后经王融,刘韬,元竞等用不完全归纳法完成四声二元化,就诞生平仄。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吴语==
吴语保留了较多古汉语音素,保留了入声、浊音等。
(1)阴平/ 开,关
(2)阴上/ 撒,水
(3)阴去/ 胖,看
(4)阴入/ 杀,只
(5)阳平/ 鞋,爬
(6)阳上/ 抱,笨
(7)阳去/ 饭,洞
(8)阳入/ 特,白
如下:
一、《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ɕieh(入声仄,刚劲有力,非普语平声)。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lieh。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ȵiueh。(句中,"十"读ʐəh/zəh/ʑih,入声仄。三字出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tsʰieh。(句中,"白"读bah,入声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mieh?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tɕʰiueh。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ɕiueh。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tɕʰiueh。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məh。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中平平仄(韵)。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pih。(国kuəh,入声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韵)。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sieh。(石ʑih/ʐəh/zəh,入声仄;拍pʰah,入声仄;雪为尖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ʑieh。(一ih,入声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fah。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mieh。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ah。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ȵiueh。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三、《佳人》(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kuh。(本诗所有韵脚都是入声字,押屋烛韵和觉韵)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muh。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luh。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ȵioh。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tɕioh。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ȵioh。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suh。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kʰuh。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dʐoh。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uh。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tɕioh。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tʂuh。
==潮汕话==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低(di1) 抵(di2) 帝(di3)
滴(dih4)
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
池(di5)
弟(di6)
地(di7)
碟(di8)
潮汕话有变音规则,但是写诗词时,在保持字原音调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接近古韵八音的平仄。
锄禾日当午 55812(平平仄平仄)
汗滴禾下土 74545(仄仄平仄平)
谁知盘中餐 51511(平平平平平)
粒粒皆辛苦 88112(仄仄平平仄)
《潮州八音大字典》,《古汉语八音大字典》,包括后来的《康熙字典》都有评细的论述,象"一"字为zêg8(第八音),属仄声,"激,泣,湿,得,急…"都是仄声。
==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九声声调表
声调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阴平声 因 分 诗
2)阴上声 忍 粉 史
3)阴去声 印 训 试
4)阳平声 人 焚 时
5)阳上声 引 愤 市
6)阳去声 刃 份 事
7)阴入声 壹 忽 ~(失)
8)中入声 ~(噎) ~ 屑
9)阳入声 日 佛 蚀
(~)表示有音无字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
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普通话'''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古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姓名中的平仄==
中文姓名中的平仄,有全仄的如李太白,有全平的如王羲之。也有仄仄平的如叶桂春,平平仄的如陈洪绶。仄平仄的有李连杰和李玲玉等。
平仄格式的有张丽,仄平格式的有马明。仄仄格式的有叶子,平平格式的有张桥。
平仄是由语速加声带振动频率产生的,语速是可以改变的,声带的振动频率却是相对固定的,可参见下一段的平仄新论。
音节和谐不全在平仄本身,如新加坡一词就三连平。可大家不觉得它拗口。今天,我们讲平仄,强调的是平仄自然化,这样才能避免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
==工作原理==
四声二元化,是统计学原理的应用。根据是四除以二等于二的公式,我们知道,平均数只能平均,不能离散,四可以等于2X2,,也能等于1+3,把四声分为两类,即有2:2,以及1:3等多种可能。因此,既有合律的音韵美,也有出律的音韵美。
有人说"平仄与不拘平仄之争,沿袭了一千五百年,诗有诗律,词有词律,前人的格律,可能是后人的束缚。合律最好,出律也可,不能强求。"但这只是对普通话无平仄的一面之词。
==平仄新论==
平仄是指语速,平仄新论强调,建立自然的平仄,而不是书本上的平仄。顾炎武最早提出相关的论点:「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见维基百科》」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顾炎武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在汉语里,平仄是指语速的快慢。韵母a大声读是a,小声读也是a,在分贝数大致相同情况下,a音比o音响亮。因为a的开口大。因此,平重仄轻不成立。
之所以,有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因为学术界对平仄没有实践性的认识引发的。从数学原理上,平仄是建立在不完全归纳法的基础上。站在物理学角度,我们可以通过歌诀,更好的理解平仄。
调型口诀(一)
起音高高一路平, 由中到高往上升,
先降后升曲折起,高起猛降到底层。
调型口诀(二)
阴平高高莫低昂,阳平从中往上扬,
上声先降尾再起,去声从高向下降。
通过口诀,我们可以坚定:平仄是指语速,正确认识平仄才能应用平仄,然而书本上对平仄的解释,多数不正确。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尽管他的理论是建立在明朝汉语体系,但也揭示了平仄新论。
平仄新论是平仄应用的依据,特别提醒,区分上下联,要看语境和横额,不能只讲平仄。平仄新论的建立,让平仄这一古老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
平仄新论,平仄自然化。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易误用==
场(下平七阳韵)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俱(上平七虞韵)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谊(去声)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茗(上声)
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思(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暇(去声)
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倾(平声)
惩(平声)
癸(仄声)
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送羽林陶将军)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暝(仄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030 國學總論]]
| 姓名 = '''平仄'''
| 图像 =
[[File:平仄.jpg|缩略图||center|[http://tgi13.jia.com/120/883/20883479.jpg 原图链接] [https://zixun.jia.com/article/563481.html 来自齐家网]]]
}}
'''<big>平仄</big>''',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ref>[http://www.zhgc.com/pz/pz.asp 诗词对联平仄、重字、尾字韵目查询程序]</ref>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起源==
古汉语中的平仄<ref>[https://wenda.so.com/q/1395278335067366?src=140&q=%E5%B9%B3%E4%BB%84 平仄怎么分?]</ref>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传统
[[File:平仄1.jpg|缩略图]]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对联:(联尾)上仄下平
[[File:平仄2.jpg|缩略图]]
'''五绝'''
【1】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2】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File:T01ad11f963ffdc17dc.jpg|缩略图]]
平平仄仄平(韵)
【3】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4】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
【1】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韵)
[[File:平仄4.jpg|缩略图]]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韵)
【2】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韵)
【3】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File:平仄5.jpg|缩略图]]
【4】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韵)
'''五律'''
【1】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File:平仄6.jpg|缩略图]]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2】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File:平仄7.jpg|缩略图]]
【3】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4】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File:平仄8.jpg|缩略图]]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
【1】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File:平仄9.png|缩略图]]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3】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4】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File:平仄0.jpg|缩略图]]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意
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结
(1)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一。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2)句末字的读音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二。普通话中不少字由于经过演变,字的发音已经变化不少了。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3)音调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三。普通话的音调没有"换调"系统。这使得诗词的平仄之韵难以体现。
==与四声关系==
平仄理论好比把四个班(四声)学生按性别(平仄)分成男女两类。至于这样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论者考虑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辨析==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普通话==
据陈寅恪的说法,四声是按印度三声说发展而来,由周颙,沈约等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后经王融,刘韬,元竞等用不完全归纳法完成四声二元化,就诞生平仄。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吴语==
吴语保留了较多古汉语音素,保留了入声、浊音等。
(1)阴平/ 开,关
(2)阴上/ 撒,水
(3)阴去/ 胖,看
(4)阴入/ 杀,只
(5)阳平/ 鞋,爬
(6)阳上/ 抱,笨
(7)阳去/ 饭,洞
(8)阳入/ 特,白
如下:
一、《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ɕieh(入声仄,刚劲有力,非普语平声)。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lieh。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ȵiueh。(句中,"十"读ʐəh/zəh/ʑih,入声仄。三字出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tsʰieh。(句中,"白"读bah,入声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mieh?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tɕʰiueh。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ɕiueh。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tɕʰiueh。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məh。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中平平仄(韵)。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pih。(国kuəh,入声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韵)。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sieh。(石ʑih/ʐəh/zəh,入声仄;拍pʰah,入声仄;雪为尖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ʑieh。(一ih,入声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fah。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mieh。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ah。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ȵiueh。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三、《佳人》(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kuh。(本诗所有韵脚都是入声字,押屋烛韵和觉韵)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muh。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luh。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ȵioh。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tɕioh。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ȵioh。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suh。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kʰuh。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dʐoh。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uh。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tɕioh。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tʂuh。
==潮汕话==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低(di1) 抵(di2) 帝(di3)
滴(dih4)
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
池(di5)
弟(di6)
地(di7)
碟(di8)
潮汕话有变音规则,但是写诗词时,在保持字原音调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接近古韵八音的平仄。
锄禾日当午 55812(平平仄平仄)
汗滴禾下土 74545(仄仄平仄平)
谁知盘中餐 51511(平平平平平)
粒粒皆辛苦 88112(仄仄平平仄)
《潮州八音大字典》,《古汉语八音大字典》,包括后来的《康熙字典》都有评细的论述,象"一"字为zêg8(第八音),属仄声,"激,泣,湿,得,急…"都是仄声。
==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九声声调表
声调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阴平声 因 分 诗
2)阴上声 忍 粉 史
3)阴去声 印 训 试
4)阳平声 人 焚 时
5)阳上声 引 愤 市
6)阳去声 刃 份 事
7)阴入声 壹 忽 ~(失)
8)中入声 ~(噎) ~ 屑
9)阳入声 日 佛 蚀
(~)表示有音无字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
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普通话'''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古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姓名中的平仄==
中文姓名中的平仄,有全仄的如李太白,有全平的如王羲之。也有仄仄平的如叶桂春,平平仄的如陈洪绶。仄平仄的有李连杰和李玲玉等。
平仄格式的有张丽,仄平格式的有马明。仄仄格式的有叶子,平平格式的有张桥。
平仄是由语速加声带振动频率产生的,语速是可以改变的,声带的振动频率却是相对固定的,可参见下一段的平仄新论。
音节和谐不全在平仄本身,如新加坡一词就三连平。可大家不觉得它拗口。今天,我们讲平仄,强调的是平仄自然化,这样才能避免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
==工作原理==
四声二元化,是统计学原理的应用。根据是四除以二等于二的公式,我们知道,平均数只能平均,不能离散,四可以等于2X2,,也能等于1+3,把四声分为两类,即有2:2,以及1:3等多种可能。因此,既有合律的音韵美,也有出律的音韵美。
有人说"平仄与不拘平仄之争,沿袭了一千五百年,诗有诗律,词有词律,前人的格律,可能是后人的束缚。合律最好,出律也可,不能强求。"但这只是对普通话无平仄的一面之词。
==平仄新论==
平仄是指语速,平仄新论强调,建立自然的平仄,而不是书本上的平仄。顾炎武最早提出相关的论点:「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见维基百科》」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顾炎武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在汉语里,平仄是指语速的快慢。韵母a大声读是a,小声读也是a,在分贝数大致相同情况下,a音比o音响亮。因为a的开口大。因此,平重仄轻不成立。
之所以,有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因为学术界对平仄没有实践性的认识引发的。从数学原理上,平仄是建立在不完全归纳法的基础上。站在物理学角度,我们可以通过歌诀,更好的理解平仄。
调型口诀(一)
起音高高一路平, 由中到高往上升,
先降后升曲折起,高起猛降到底层。
调型口诀(二)
阴平高高莫低昂,阳平从中往上扬,
上声先降尾再起,去声从高向下降。
通过口诀,我们可以坚定:平仄是指语速,正确认识平仄才能应用平仄,然而书本上对平仄的解释,多数不正确。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尽管他的理论是建立在明朝汉语体系,但也揭示了平仄新论。
平仄新论是平仄应用的依据,特别提醒,区分上下联,要看语境和横额,不能只讲平仄。平仄新论的建立,让平仄这一古老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
平仄新论,平仄自然化。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易误用==
场(下平七阳韵)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俱(上平七虞韵)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谊(去声)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茗(上声)
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思(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暇(去声)
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倾(平声)
惩(平声)
癸(仄声)
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送羽林陶将军)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暝(仄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030 國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