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东垣

增加 9,217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东垣| 图像 = [[File: 60c180cdgd99213cf7881&690.jpg |缩略图|center|[http://s2.sinaimg.cn/mw690/60c180cdgd99213cf7881&690.jpg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c180cd0102e8hs.html来自新浪博客]]]| 图像说明 = 李东垣 (1180~1251),男,汉族,又名 |center| 出生日期 = 1180年| 逝世日期 = 1251年| 国籍 = 中国金朝| 主要作品 =《内外伤辨惑论》| 职业 = 医学家| 主要成就=“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人物介绍=='''<big>简介</big>'''<p style="text-indent:2em;"> 李杲,字明之, 中国 生于 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 时期著名医学 年(公元1251年)。他 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 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 晚年自号东垣老人, 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 (今河北省正定) 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 人。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p>== 主要 经历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爱读书。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辈们也都是崇文好读之人,与当时的名流雅士有密切的交往。他家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李杲虽生在富贵人家但生活严谨,行为敦厚,令人敬重。李杲二十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病人来看病,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他们患得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笔处方。经过多年临证,李杲的医技日益精湛,各科疾病均能诊治,当时的人都把他当作神医来看待。</p>== 著作 ==<p style="text-indent:2em;"> 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其著述 :《内外伤辨惑论》、 《脾胃论》、《 内外 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另有《 辩惑论 寒会要》、《保婴集 》、《 用药 伤寒治 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 》、《医学 发明 辨论 》、《 兰室秘藏 用药珍珠囊 》、《 五经 机要 》、《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 》等 ,有些已亡,有的系依托之作,故真伪尚待考 </p><p style="text-indent:2em;"> 东垣从师于张 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余皆由门人校定。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 </p>== 学术内容 ==<p style="text-indent:2em;"> 李氏认为脾胃为 气之本 ,是 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 国医学史上 的重要作用。他说: 四大家 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也。 意思是说,元气虽然来源于先天,但又依赖于后天水谷 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充盛,生命不竭。从而进 步深入认识到脾胃之气与元气的关系 属易 认为胃气是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人身之气的来源不外两端,或来源于先天父母,或来源于后天 谷。而人生之后,气的先天来源已经终止,其唯一来源则在于后天脾胃。可见,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则元气随之得到补充亦充盛;若脾胃气衰,则元气得不到充养而随之衰退。基于以上观点,李杲诊断内伤虚损病证,多从脾胃入手 强调以调治脾土为 心。</p><p style="text-indent:2em;"> 李氏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气之降。这样,李氏对脾胃升降作用的认识,从单纯对消化的作用扩展为对精气代谢的作用。人身精气的转输升降,依赖于脾胃的升降来完成。脾胃的升降作用对人体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如果脾胃的升降失常,将会出现多种病证, 或下泄而久不能生,是有秋冬而没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这里,李氏将内伤病归纳为两种病变,一种是升发不及而沉降太过;另一种是久升而不降,而其根本原因均在于脾胃的升降失常。这样, 脾胃 学说” 升降失常则成为内伤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对待升降问题,李杲又十分重视生长与升发 创始 一面。因为 的健康,生机的活跃,生命的健壮,主要是正气充足的原因 保护正气,必须重视脾胃之气的升发作用。李氏认为,只要元气充足,则百病不生,而元气虚损,多因脾胃之气不升而致。</p>== 临床应用 == <p style="text-indent:2em;"> 李东垣 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 十分强调 在人身 重要 作用 。同时 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 有三:一 在五行当 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 中, 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 脾胃 属于 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 央土 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p><p style="text-indent:2em;"> 李氏重视脾胃,探讨脾胃内伤病的病因病机,强调了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内盛 升降失常是产生多种内伤病症的病机。 因此 ,在治疗时, 东垣 氏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调整升降失常作为其治疗大法。补中益气汤是他创立的名方之一,也是其遣药制方 代表。全方由人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组成。在用药上有三个特点,其一,人参、黄芪、白术等补脾胃之气,以助肺气固皮毛;其二,用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助长脾气升发之力;其三,用炙甘草既可补中又可泻火热,以防止阴火炽盛耗伤正气。其中益气升阳为主,泻火为辅,适用于以气虚清阳不升为主者。若阴火炽盛之象较为明显,李杲又补充 :“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p><p style="text-indent:2em;"> 对于苦寒泻火,或解表散火诸法,李杲有时 不放弃,甚至单独应用。但其应用是十分慎重的,认为不可久用,因为寒凉大过,可以耗损阳气。而苦寒太过,更易于伤胃,可导致脾胃更虚。而且非阴火炽盛时,不可选用。其选用泻火之法的目的,是用泻火之品将炽盛的阴火清降,以防止过炽的火热损伤元气,具有保护照顾元气的作用。选用泻火之品使浊阴下降,又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发。当然,选用时—般应适当加入益气和中之品,使人身正气有所补充。李杲在治疗时围绕益气升阳泻火三个方面遣药制方,但具体选用时又根据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侧重,其目的却是为了保护和恢复元气,使之充盛,体现了其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的指导思想。</p>== 人物评价 == <p style="text-indent:2em;"> 李杲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形成了个人独成一家的系统理论,故而后世 其为 “补土派”。由于其学说来源于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念义,故后世宗其说者大有人在。传其学者,不仅有其门人王好古与罗天益,明代以后私淑者更多,如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人,都宗其说,而又各有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李杲的学术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 </p>== 后世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学说敬仰、研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己经明确,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p>
4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