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张季鸾

增加 5,67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中国新闻家,政论家,爱国者。陕西榆林人,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年青时代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后投身报业,十五年主持《大公报》,实现以笔报国,以笔救国的心愿。
== 主要 生平纪事==
1901年,父亲死后,他随母亲扶柩返回榆林,后就读烟霞草堂,师从关学大儒刘古愚,得到陕西学台沈卫(沈钧儒叔父)的赏识和器重。
1941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
 
==爱国事迹==
 
早年间,张季鸾曾辗转京、沪办报,历任多家报社总编辑,文名天下皆知。但当时政治黑暗,经济落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新闻行业的外在环境甚为恶劣。张季鸾一腔热血,其间还曾两度从政、两番入狱。
 
两番入狱,皆因揭露了是袁世凯和段祺瑞时期反动政府和无耻政客的疮疤而导致。两度从政,一是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由于右任推荐,出任总统府秘书,参与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后随孙中山去职,为期很短。另一次是在1925年,经由时任河南军务督办的同乡好友胡景翼推荐,获任为陇海铁路会办,这是当时数得上的肥缺。结果,他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拂袖而去,直言:"不干这劳什子,还是当我的穷记者去!"他随后去了天津,一时无固定工作,凭稿费维持生活,做了一段时间的"自由撰稿人"。
 
1926年春,天津《大公报》停刊。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这三位都曾留学东瀛的老友风云际会,情投意合,决定接办下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确定由吴出资五万元,改组为新记《大公报》,于9月1日复刊。吴鼎昌任社长,只负责采购白报纸,不过问具体社务。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持编辑、言论工作。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总揽经营及人事大权。报社大政方针,三人商而后行;有分歧时,少数服从多数;如三人都各执己见时,则以张季鸾意见为准。
 
正是由于诸多条件的因缘际会,才成就了百年中国最成功的报纸:新记《大公报》以及它的灵魂--最杰出的报人张季鸾。很快,《大公报》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一纸风行,朝野皆知。自1926年至1949年,几乎中国发生的所有的重大事件,都能听到张季鸾主持的《大公报》的声音,其发挥了极其巨大的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张季鸾爱国情深,时显拳拳之心。1937年"八·一三"沪战期间,张季鸾老年得子,他的亲友和党国权贵们,赠送了许多贵重的金银饰物,作为贺礼。张推辞不得,便予以集中封存,并说:"抗战期间,前方将士为国洒热血牺牲,后方民众死于炮火或家破人亡者不知几万家,我张某不能为得一子而收此巨礼。"及至1939年香港各界举行国庆大献金时,季鸾先生慷慨解囊,把这一大包金银首饰扫数捐出。妻子想留下一两件作为纪念,也被他劝阻说服。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因病在重庆逝世。病重期间,蒋介石曾亲往医院探望,后蒋氏唁电有"握手犹温"之句。陪都新闻界和各界人士为张季鸾隆重举行了追悼会。国共两党领袖同声哀悼之。蒋介石、周恩来还都亲自参加公祭并致送挽联。
 
张季鸾先生人生最辉煌的期间是1926年主持新记《大公报》笔政后,这15年间,他驰骋报坛,声名远播海外。其影响之大,享誉之高,不惟国内罕有其匹,就是在欧美新闻人中也不多见。
 
==《大公报》的世界性荣誉==
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这一世界性荣誉。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但也可以说是特长。……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
 
应当注意他所指的《大公报》"文人论政"的特点。即,《大公报》虽然具有国际媒体通行的商业经营的性质,但同时,它还拥有中国文人论政的深厚传统。所谓"文人论政",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就是蕴含深重的伦理担当,即"对于国家社会负有积极的扶助匡导之责任"。这是从中国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习性中传承下来的道统,这就使《大公报》获得了一种在中国征服人心的力量,从而在形形色色的商业报刊中脱颖而出,臻于化境,被国际社会视为东方最优秀的报纸之一。
 
就张季鸾自己的为文风格而言,他是"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这既是张季鸾对自己社评技巧的概括,也是其为文的基本宗旨。
 
有鉴于此,他的政论,不偏激褊狭,不任性使气,其论事析理,稳健明达,不温不火,如沐清风,如饮浓茶,娓娓道来,入木三分。他不靠笔走偏锋、哗众取宠来夺人耳目。而是以分析的透辟,说理的犀利名世。他有一副永远清新的头脑,活泼绵密而又提纲挈领的思路,更有高人一筹的见解;而一流的学识经验与文字技巧,使他不但面对国际国内纷至沓来的新闻事件,能够迅即作出反应,帮助公众了解事件背景,作出平实可靠的分析评论,甚至能在纷纭繁复的难局中,预测事件进展,指明一线出路。有时,他也不惜违逆众意,壁立万仞,只争一线,给出化解难局的应对之方。当时有人评论说,张季鸾为文如昌黎(韩愈),如新会(梁启超),无僻典,无奥义,以理胜,以诚胜,故感人深而影响远。这种风格,播洒于万千社评之内,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有助于造就社会上健全的判断力,有益于公众非情绪化的理性思维能力,有助于迈向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
 
1,1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