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古典主义

移除 21,95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印象主义|圖片 = [[ File:785c73275d0191aae387e4e104934dab.jpg|缩略图|1|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5%8F%A4%E5%85%B8%E4%B8%BB%E4%B9%89&src=tab_www&correct=%E5%8F%A4%E5%85%B8%E4%B8%BB%E4%B9%89&ancestor=list&cmsid=f14f1be19c18a1a20dae255c5ce17e31&cmras=6&cn=0&gn=0&kn=28&crn=0&bxn=20&fsn=108&cuben=0&pornn=0&adstar=0&clw=245#id=e87991daf33b5caba97e44cadaf66327&currsn=0&ps=86&pc=86 原圖鏈接][https://weibo.com/login.php 来自新浪]]]   }} ''' 古典主义 (法语:Le Classicisme '''是西欧 英语:Western classical) 文学艺术史上的一种思潮。表现于诗歌、戏剧、绘画及文艺批评等。流行于十七世纪 形成并繁盛于17 延续到十八 世纪 的法国,从 后期。主张模仿 希腊 罗马 文化里面吸取 艺术形式 和题材,主张拥护中央集权 ,尊 崇王权 重传统 歌颂君主; 崇尚理性, 克制个人情欲 要求均衡、简洁 有严格 使用典雅 艺术 民族 规范 和标准 语言 后为浪漫主义所 表性人物及作品有高乃衣《熙德》、拉辛《安德洛马克》等 <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phrase&title=%E5%8F%A4%E5%85%B8%E4%B8%BB%E4%B9%89 古典主义],360国学网 </ref>
中文名:古典主义
==历史沿革==
古典主义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在政治上的妥协产物。 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上说,它 [1] 最早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先后流行了两百年。到了十八世纪开始衰落,古典主义从文艺思潮的内容逐渐蜕变为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称它为"拟古主义"或"假古典主义"。这时,它就成为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文学发展的一种极大障碍,最终被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所击败。 [1]
==形成背景==
从文艺思潮上说,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渐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潮。以十七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也出现于英国,德国、俄罗斯,在欧洲曾居支配地位。它是由于学习古代、崇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的。
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考察,古典主义文学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它为君主专制政体创作,并受君主专制政体的严格监督。它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思想分立主义的思想工具 [1] 。
十七世纪的法国,正是处于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1610--1643)和路易十四(1638--1715)掌权的时代,法国的商业资本高度发达,货币成了国民的主要财富。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国王,为了推行重商政策,发展国外贸易,必须从教皇和旧贵族手中夺取政权,集中控制,压制地方贵族的分裂活动,开辟税源,鼓励海外殖民扩张,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由来。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一方面由于力量不够壮大,没有发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统治,夺取政权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权来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于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暂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斗争的局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那时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而当时的王权就成了这两个阶级之间"表面上的调停人"。 [1]
==基本特征=====文化特征=== 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考察, 古典主义 文学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它为君主专制政体创作,并受君主专制政体的严格监督。它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思想分立主义的思想工 有三个特征:
十七世纪的法国,正是处于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1610--1643)和路易十四(1638--1715)掌权的时代,法国的商业资本高度发达,货币成了国民的主要财富。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国王,为了推行重商政策,发展国外贸易,必须从教皇和旧贵族手中夺取政权,集中控制,压制地方贵族的分裂活动,开辟税源,鼓励海外殖民扩张,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由来。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一方面由于力量不够壮大,没有发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统治,夺取政权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权来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于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暂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斗争的局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那时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而当时的王权就成了这两个阶级之间"表面上的调停人"。
 
==文化特征==
1.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
古典主义是在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唯理主义以笛卡尔(1596-1650)为代表,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唯理主义认为感性材料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这种唯理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它在古典主义中起了指导作用。因此,古典主义也可称为艺术上的唯理主义。
3. 奉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借古喻今。 <ref>[2]  ===艺术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8805034 古典主义的主要 特征===有哪些?],知乎网 </ref>
第一 : 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 == 艺术 形式和题材。这一点似乎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一样,实际上存在不同之处。就法国而言,人文主义者所做的工作是将淹没一千多年的古籍发掘出来;人文主义作家仅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从古代作家那里学到东西,至于戏剧形式则可以说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寓言就更不用说了。古典主义的悲剧和喜剧与古希腊古罗马的悲剧和喜剧已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已具备现代戏剧的基本形式,有一定的幕数,适宜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演出。戏剧冲突十分尖锐,心理刻画非常细腻,达到了悲剧和喜剧的新高峰。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处于一个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征==
: 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例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这个主张在16世纪已有人提出。 典主义的理论家发展得更为明确:须围绕单一的剧情进行,排除一切次要的插曲;在一天中进行;在一个地点进行。“三一律”的提出者断言,贺拉斯的《诗艺》中谈到这些规则,其实,《诗艺》中根本没有提地点一致。 [3] 然而,古典主义者“正是依照他们自己艺术的需要来理解 希腊 人的,因而在达西埃和其他人向他们正确解释了亚理斯多德以后,他们还是长时期地坚持这种所谓‘ 典’戏剧”。“三一律”虽有使剧情集中,冲突尖锐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束缚。此外,古典主义对 罗马 文学 体裁作出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 中汲取艺术形式 民间文学,反映了一种贵族观念 题材
: 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最 代表性,它们都具有庄重、典雅的风 一套严 ,高乃依的悲剧多一点雄健,拉辛的悲剧多一点柔情,但同样都有雅致的特点。诗体同典雅有密切关系,因为诗歌语言精练,而且出于押韵的需要,表达较之散文要委婉曲折;诗体悲剧比起散文悲剧,情调自然高雅一些。古典主义诗剧往往是完美 的艺术 品,它们不仅达到两千行左右这一精练的 规范和 标准 ,而且诗句优美。《熙德》获得了“像《熙德》一样美”的赞誉,这句颂词不仅指剧本的内容而言,而且还指它的语言美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高乃依的语言具有雄辩遒劲的阳刚之美,代表了古典主义的崇高风格,他的诗句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遒劲有力的气势。拉辛的语言则具有柔情缱绻、细腻动人之美,代表了古典主义的优雅风韵。他开创了一种独到的描写心理的诗歌语言。古典主义文学对民族语言的规范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 人物塑造类型化。布瓦洛要求“凡是英雄都应该保持其本性”。古 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 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他们把人的本质看作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抽象的属性,而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物的性格塑造成凝固不变的嗜癖 忽略环境对人物产生 表现出较多 影响 宫廷趣味 [1]
: 局限性。古典主义文学发展到后期,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引发了一场“古今之争”,这是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起的一次挑战。沙尔·贝洛(1628—1703)等 认为今人应该胜过古人,他们从文学需要发展的观点出发,要求变革和摆脱桎梏。布瓦洛充当了维护古典主义原则的角色。这场争论到19世纪才得出结论 物塑造类型化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 第五 : 局限性 弗朗索瓦·德·马莱布是 古典主义文学 的开创者 发展到后期 他要求语言准确、 暴露出 晰、和谐、庄重。他反对七星诗社丰富语言 方法 局限性 不主张运用 引发了一场“ 字、复合字、技术用语等等,要让语言“纯洁 今之争 化。其次 在诗歌创作上,他也反 这是 七星诗社所 古典 跨行、元音重复。他用韵严格, 定了诗节 戒律发起 长短,表达倾向于冷漠,认为诗歌要说理 一次挑战 <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8805034 古典主义 创作少而精,《劝慰杜佩里埃先生》以劝告失去女儿的友人 节哀为内容,说理透彻而委婉,富 特征 理性精神,格律严整,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 [1哪些?] ,知乎网 </ref>
==主要影响==
古典主义文学的读者和观众限于朝廷和城市。“朝廷”是指国君与封建贵族,“城市”是指资产阶级上层。据文献资料统计,上述两方面的人士,在路易十四朝时期,总共不过 3,000多人,其中关心文学艺术的人当然更少一些。所以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读者与观众的范围是非常狭窄的,然而它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古典主义仍被认为是法国文学史上的正宗,这个传统概念,几百年来基本上没有改变。
古典主义先后在欧洲流行了200多年,可以说许多国家在不同时代、不同程度和意义上,都有过它们的古典主义文学时期。英国在17世纪后期形成了古典主义流派,但直到18世纪初期才得到发展;俄国则在18世纪上半期,古典主义曾经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主导的倾向。 [1]
==代表领域==音乐维也纳古典乐古典主义 音乐主要指的是1730-1820 先后在欧洲流行了200多 这一段 ,可以说许多国家在不同 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维也纳 代、不同程度和意义上,都有过它们的 古典 乐派指十八 主义文学时期。英国在17 世纪 下半叶之十九 后期形成了古典主义流派,但直到18 世纪初 期才得到发展;俄国则在18世纪上半期 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亦称“维也纳 古典 乐派” 主义曾经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主导的倾向 以海顿(1732-1809)、莫扎特(1756-1791)  ==代表人物及作品== 1 贝多芬(1770-1827)为 古典主义油画 代表 。其特点 人: 拉斐尔、安格尔。拉斐尔·桑西 :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 “文 术形式 复兴后三杰”中最年轻 高度统 。创 位,其代表 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 有《西斯廷圣母》、《雅典学派》等;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 奏鸣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 表作有《泉》、《大宫女》 协奏曲 《土耳其浴室》 各类室内乐 《瓦平松 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浴女》等 <ref>[https://www.yikaow.com/yikao/69627.html 古典主义油画代表人物],艺考网,2020-01-01 </ref>音乐变革 2、古典主义 音乐 语言变革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是新思潮 出现,即启蒙运动。十八世纪早 代表: 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al)(约公元1750—1820) (1)葛路克(1714~1787):由巴洛克后期跨越到古典时 这个重大的变动已出现于哲学以及像英国 牛顿、法 的笛卡儿那样的科学发现的觉醒,理性与人道的观点受到重视,神秘与迷信逐渐褪色 歌剧作曲家 启蒙运动的 标之一就是要将文学艺术普及到普通的男女中间去 :歌剧《奥菲欧与幽丽狄彩》。  (2)海顿(1732~1809):奥国作曲家 使中等阶级也可分享过去只 贵族才能享受到 《交响曲之父》 东西,艺术应该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生活 美誉 因此我们发现在  曲目:交响曲第四 五号《告别》、第 世纪初期,歌剧这一形式不仅是专供私人宅邸演出和仅用意大利语言,而且也向公众开放并用各个国家的民族语言。在法国出现了喜歌剧(opera comique),歌曲与对白穿插进行,故事情节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喜歌剧已在巴黎集市的场子上演出 十三号《母鸡》、第八十八号、第九十二号《牛津》、第九十四号《惊愕 》、第九十六号《奇迹》、第九十九号、第一○○号《军队》、第一○一号《时钟》、第一○三号《鼓声》、第一○四号《伦号 》 比之宫廷歌剧来,它的内容更适合人民大众的口味  (3)莫扎特:(1756~1791):奥国作曲家 在英国,十八世纪  曲目:1.第 十年代开始,贵族们尚在欣赏意大利歌剧,中产阶级却喜欢带有对白的、 五~四一号交响曲。2.钢琴协奏曲第一九~二七号。3.小提琴协奏 调质朴动听的轻型歌剧,此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伦敦,而且遍及全 第三~五号。4.长笛协奏曲(二首)。5.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29。6.竖笛协奏曲K.622 。7.低音管奏曲K.191。8.法 各地。此种类型的歌剧在十八世纪中期经译成德语后在德国的柏林及汉堡等地上演,促进了产生德 号协奏曲(四首)。9.交响协奏曲(K.364和K.297b)。10.钢琴奏鸣曲K.310、K.330~333(331 )、K.457、K.545 。11.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任选)。12.弦乐四重奏第一四~二三号。13.竖笛五重奏K.581。14.法 自己民族形式的此类 号五重奏K.407。15.小夜曲K.239、K.320、K.525 、K.361。16. 歌剧 ,即歌唱剧(Singspiel)。就 《女人皆如 在歌剧的故乡意 》、《费加洛婚礼 》、《魔笛》。17.C 利,十八世纪初已出现用地方语言的喜歌剧,如在威尼斯、那不勒斯等地 调弥撒曲《加冕》。18.安魂曲K.626。19.长笛四重奏(共四首)。20.钢琴三重奏(共八首) 此类歌剧所用题材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4)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 调动听;相形之下 取材古代或神话中 有《乐圣》 故事和人物就显得不易理解,其音乐也较乏味。 [1] 美誉。乐器传播 歌剧并不是唯 曲目:1.交响曲第 显示文化艺术发展进程的体裁。与此同时,音乐的印刷出版业建立起来了,人民 ~九唬(第五号命运 )(第九号英雄 )。2.钢琴协奏曲第一~五号。3.D 众可以购买乐谱在家歌唱或演 调小提琴协 ,乐器制造业也由于新技术的发展而蓬勃兴起。年轻姑娘能演 曲。4.钢琴 羽管键琴或钢琴是有教养的重要标志。男士们则演奏长笛 鸣曲第八号《悲怆》、第十四号《月光 》 小提琴或其他业余性质的乐器。 第二一号《华德斯坦》、第二三号《热情》、第二六号《告别》、第二九号《汉马克拉维亚》、第三 八世纪时出了许多为家庭用的乐器演 ~三二号。5.小提琴 教材。作 家们也为家庭使用的目的而创作乐 第五号《春》、第九号《克罗采》。6.大提琴奏鸣 ,它们在演 第三号、第五号。7.弦乐四重 技术上虽较简单而易于掌握,却仍然优美动听,演 第七~十号、第十三、十四号。8.钢琴三重 起来饶有兴味。这就是上述引起风格转变的原因,转向更有规律的和旋律的风格。人们在家里尝试着唱他们在公共娱乐场所听到的歌 学五号《幽灵》、第七号《大公》。9.序曲选辑。10.浪漫 ,“流行 (G大调与F大调)。11.三重协奏曲OP.56。12. 剧《费黛里奥》。13.庄严弥撒曲OP.123。14.给爱丽丝 。15.绮想轮旋 ”歌集的刊印应运而生,这些歌曲选自上演的歌剧(在伦敦也有在著名的游乐园中演唱的),它们对 。<ref>[https://www.douban.com/note/176221557/ 古典 音乐 爱好者来说是印象新鲜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豆瓣网,2011-10-06</ref>音乐会流行十八世纪时音乐会的活动已经开始。以前,器乐曲 3、古典主义文学代表 弗朗索瓦: 古典 要在宫廷或上流社会人物的家庭中表演,在当时出现了全新 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弗朗索瓦·德·马莱布是古典主义文学 局面 开创者 人们(通常是既有音乐爱好者又有专业音乐工作者)集合在一起举行音乐会 他要求语言准确、明晰、和谐、庄重。他反对七星诗社丰富语言的方法 娱乐自己(有的赖以为生)和款待前来的听众 不主张运用古字、复合字、技术用语等等,要让语言"纯洁"化 其次, 较大的城市里从事音乐 诗歌创作上,他也反对七星诗社所主张 专业人员很多 跨行、元音重复。他用韵严格 伦敦和巴黎首先兴办 了诗节 管弦乐队音乐会 长短,表达倾向于冷漠 认为诗歌要说理。 城市很快效仿。宫廷乐队也常举行售票 音乐会。特别是在十八世纪后期 创作少而精 音乐会的活动迅速发展。杰出 《劝慰杜佩里埃先生》以劝告失去女儿 演奏家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城市举行巡回演出。当地有名 友人要节哀为内容,说理透彻而委婉,富有理性精神,格律严整,体现了他 艺术家也举行年度的“慈善’音乐会(演员仍然能拿到报酬)。管弦乐队这一团体组织日益成形,音乐会向公众开放当时是一件新鲜事。诗歌主张。  新一代 皮埃尔·高乃依 (1606-1684)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熙德》(1636)根据西班牙 诞生为适应此种需要 卡斯特罗的喜剧《熙德的青年时代》写成 作曲手法亦需更新,要求乐曲有更为逻辑和清晰 描写男女主人公在荣誉、义务与爱情 形式,以吸引听众 冲突中所作出 注意力和兴趣 抉择,表现理性终于战胜了情欲 适应 是古典主义第 时代形势的要求,新一代的 部典范作品和奠基 曲家从此兴起,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和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这就是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虽然三人都写过歌剧,但是真正在歌剧中留下了璀璨名篇的只有莫扎特,而且也确实没有称得上“古典主义”的歌剧风格存在。主要是这些大作曲家的器乐曲给了当时以及整个十九世纪以巨大影响。除了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显得较为艰深外,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世界。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仍仅限于在中部德国及英国流传,而海顿的作品不仅在他受雇的贵族宅邸演奏,而且在维也纳、巴黎、伦敦都能听到;莫扎特以演奏家的身份漫游全欧,演奏他自己的作品;贝多芬的作品从1805年后也是在欧洲到处都能听到。古典主义音乐承继着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钢琴的前身(Fortepiano)在古典时期出现,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1] 主要代表人物勒内·笛卡尔(1596—1650)的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他的《科学中正确运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哲学史上简称为《方法论》(1637)是法国第一部重要的哲学和科学著作,也是欧洲哲学史上的重要著述。笛卡尔提出要运用“纯粹的自然而然的理性”。他将人的思维分为四个阶段:通过直觉和推理揭示真理;运用分析,透过复杂的事物找到普遍的真理;从孤立的因素出发,重新构造出复杂的事物;运用验证以弥补可能遗忘的东西。他是这样具体阐述的:“第一个原则是绝对只接受我明显地认为如此这般的事物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仓促从事和既定的想法,不多不少只理解如下的判断:那些非常明晰、非常清楚地呈现在我的脑际,以致我没有任何时间怀疑的事物。第二个原则是把困难一个个区分开来,尽可能细致地审察每一部分,以便能最好地加以解决。第三个原则是从最简单和最容易认识的事物开始,井井有条地引导我的思想,逐渐地、循序渐进地上升到最复杂的认识,甚至设想出那些本来彼此不分先后的事物的次序。最后一个原则是在各方面都作完整的计算和普遍的查阅,以致我自信毫无遗漏。”笛卡尔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感觉是不可靠的,理性是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是一切认识的根源,人凭理性认识万物的真伪,判明是非。他还认为万物之美全在于真,真存在于条理、秩序、统一、均匀、平衡、对称、明晰、简洁中,人凭理性才能认识这种真。此外,他的《心灵情感论》(1649)主张意志可以直接改变人的情感。笛卡尔的理论直接指导了古典主义作家的创作。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是:第一。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古典主义作品大多描写主人公的感情与家族责任或国家义务的冲突,表现感情服从责任,个人服从义务的主题。不少作品直接歌颂国王贤明,或者由国王充当矛盾的裁决者和调停人。对于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非法活动加以犀利抨击,表现出拥护中央王权的强烈政治倾向性。第二。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布瓦洛指出:“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文章永远只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要以理性去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誉观念的矛盾,因而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有的作家将吝啬、伪善、淫邪等等看作是不符合理性的情欲横流,力求加以讽刺。第三。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古典主义作家敢于揭露社会上的恶习和弊端,对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罪恶活动的不法分子和团体给予毫不留情的打击。尤其是喜剧,主张在笑中移风易俗。第四。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这是宫廷和贵族上层生活的折射。其中,高乃依的悲剧排除了古代悲剧的灵魂——命运观念。他笔下的英雄是自己命运的缔造者,不再屈服于超人的力量。这种人物虽然不由自主地投入意料不到的事件中,但他能从自身吸取必要的力量,战胜巨大的困难。古典主义喜剧、寓言和散文则接触到第三等级,具有较广的文学视野和较多的民主精神。较之悲剧,喜剧、寓言和散文反映的生活面要广阔得多,思维也较为活跃。喜剧描写到资产阶级、平民、学者、医生、戏子、仆人、厨师等等;寓言除了以动物写人外,也接触到同样多的人物。 
让·拉辛
 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是让·拉辛 (1639—1699) (1639-1699) 。他创作的《安德洛玛克》 (1667) (1667) 以女主人公为保全儿子生命所作的努力,展示了为满足情欲而置国家利益和义务于不顾的人物,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情欲横流。 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洛玛克在城邦被攻陷后  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 成了希腊爱庇尔王庇吕斯的女奴。庇吕斯爱上了她,以处死她的儿子 本名 要挟,迫使她屈服,并居然拖延与斯 让- 达公主的婚期。公主指使自己的追求者希腊使节杀死庇吕 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 又因后悔而自杀。剧中 莫里哀是他 国王为了满足情欲不顾民族利益,公主为了泄恨超越报复界限,希腊使节为了迎合意中人的愿望而违拗使命,甚至成了弑君凶手,他们都缺乏理性 艺名 唯有安德洛玛克一心要保存复仇根苗,机智勇敢,富有高度理性。《费得尔》(1677)的女 是法国17世纪古典 人公身为王后,却爱上了国王前妻之子,她发现王子另有所爱后,便加害于他, 义文学 后悔恨交加而自杀。她也是一个滥施情欲、缺乏理性的人物。拉辛 重要 后期 品有《爱丝苔尔》(1689)、《阿塔莉》(1691)。拉辛善于刻画女性心理和思想发展过程:安德洛玛克先是想洁身自爱,随后感到不能两全其美,便企图牺牲自己,保存儿子,假装允诺与国王结婚;费得尔对自己的感情开始时守口如瓶,一旦时机成熟,竟脱口而出,被拒绝后又感到羞愧,待到国王返回,则迫不及待将责任推诿于人,最后王子遇难,自知有责,终于坦白。人物心理发展过程写得细针密缕 拉辛将“三一律”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古典主义 艺术发展到高峰。他 创建者,在欧洲戏 本没 史上占 多余的场面和插曲,更 十分 重要的 是,剧本一开始,矛盾就已发展到一触即发的田 代表作品 安德洛玛克 无病呻吟 选取各种矛盾尖锐冲突的时刻拉开帷幕 略去了矛盾的发展过程。 费得尔 伪君子 在女主 ,《悭吝 公吐露真情时开场 》。1659年 以前 莫里哀创作《可笑 故事不必赘述。这样,总矛盾一下 女才 爆发,在一天之内酿成悲剧便顺理成章。另外 沿袭古希腊悲剧 辣地讽刺了资产者 命运观念 附庸风雅 认为命运像恶魔一样主宰着人物 抨击了贵族社会所谓"典雅"生活 行动 腐朽无聊 悲剧美由此 产生 触怒了贵族势力 所以他的剧本总是描绘导致悲剧的必然过程,不像高乃依的剧本,需要给人物制造一些障碍,因此拉辛的剧本更具悲剧性 遭到禁演 。 
让·德·拉封丹
让·德·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诗》(1668—1694)力图反映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社会,这是“一部巨型喜剧,幕数上百,宇宙是它的舞台,人、神、兽、一切都在其中扮演某个角色”。拉封丹敢于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腐败,狮王的暴虐虚伪,大臣的逢迎拍马,官吏的贪赃枉法和强暴荒淫,小民的无辜和受宰割,都得到了生动再现。在结构上,拉封丹力求将寓言写成压缩的剧本,有开场、发展、结局。对话写得活泼自然,显示出人物的个性。韵律千变万化,诗句自由而朗朗上口。他将寓言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尼古拉·布瓦洛  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诗的艺术》(1674)提出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成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他规定理性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必须模仿自然,自然指宫廷和城市生活;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创作经验是最高准则,必须遵守“三一律”;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
画派
从发展过程最先是文艺复兴,到巴洛克风格,再到洛可可风格,最后是现实主义。
新古典主义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18世纪的法国美术 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 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1]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画派作品:马拉之死
古典主义画派作品:马拉之死
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美术倾向。它发端于17世纪的法国,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一是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以普桑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从狭义上讲,有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时期兴起的这种怀旧风格的重演作为第二倾向,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古典主义。三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的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也就是借古喻今。古典主义绘画以此精神为内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的风格、气魄。 [1]
文学
代表人物
沃日拉采用宫廷与贵族阶层的用语,摒弃平民大众的口语,制订正规法语的规范。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就是这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
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从1688-1715年,是古典主义文学盛极而衰的时期,代表作家是拉布吕耶尔、圣西门和费讷隆等人。
代表著作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虽然《诗的艺术》中的理论已为前人所提出,作者并没有提出系统的古典主义理论,但古典主义的许多原则性的意见在《诗的艺术》中获得集中的阐述。法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理论,是后世评论家分析古典主义各代表作家的作品之后经过归纳、概括而成。
在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中,戏剧方面最有成就,出现了三大戏剧家:悲剧作家有高乃依(1606--1684)和拉辛(1639-1699),喜剧作家是莫里哀(1622--1673),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有《伪君子》、《悭吝人》等,他是十七世纪最有成就的喜剧家,但并不是最典型的古典主义者。 [1]
高乃依的代表作是《熙德》,这个悲剧在法国戏剧史上奠定了古典主义悲剧规范的基础。中心内容是讲个人感情与理性的冲突,理性战胜了感情,保卫国家的职责与家庭封建义务的冲突,最后是封建的家庭义务,服从于更崇高的保卫祖国的义务,因而主角罗德里克率兵御敌,获 "熙德"(即将军之意,有头等首领的含义)的称号。高乃依共写了三十多个剧本,大部分是悲剧,也有少量的喜剧。
拉辛的代表作是《昂朵马格》,取材于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两部悲剧《安德洛玛刻》和《特洛亚妇女》,体现了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的原则,按"三一律"表达,集中简练,世称它是最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拉辛共写了十一部悲剧,一部喜剧,擅长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显示了非凡的艺术才能。古典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1711),著有《诗的艺术》一书,被普希金称为古典主义的《可兰经》。这一文艺理论著作,继承并综合了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观点,完整地提出了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古典主义理论,原文用诗歌形式表达。此外,寓言诗人拉·封丹(1621--1695),著有《寓言诗》十二卷,也颇有影响。特征
1.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注重正常情理,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并且用明确的方式加以表现。
2.心中要有不变的原则,因为在一切变幻无常的现象后面,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原则,一种关于“美”的绝对概念。作家的使命在于尽可能表达这种绝对概念。古典主义不着重抒写个人的思想情绪,而着重于写一般性的类型。
3.古典主义号召“摹仿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客观世界,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古典主义描述的对象主要是人性。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自然”。至于物质世界,古典主义作家几乎是视而不见的。
高乃依 拉辛 戏剧作品
高乃依 拉辛 戏剧作品
4.古典主义要求“逼真”,但并不要求写真实,因为真实的事物有时并不使人赏心悦目;与此同时,古典主义要求“得体”,意思是作品中所描写的事物必须使大家看起来都顺眼,而不致引起反感。
5.古典主义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道德说教,在于劝善。6.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大作家,把他们的作品奉为圭臬。
6.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例如悲剧与喜剧不可混同(反对写悲喜剧),悲剧必须遵守“三一律”等。
7.古典主义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烦琐、枝蔓、含糊、晦涩。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当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有密切关系;它是受这种政权的保护、鼓励与培植的,是为这种政权服务的。路易十四用优厚的年俸供奉当时的著名作家,对待他们像对待贵族世家一样,优礼备至。 [1]
同路易十四的关系
古典主义的繁荣同路易十四的爱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关系。他爱好宫廷喜庆和热闹场面,鼓励戏剧创作。虽然他喜欢崇高壮丽的风格,但他同样欣赏莫里哀的滑稽讽刺,莫里哀由于得到他的保护而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取得《伪君子》上演的胜利。他使拉辛、布瓦洛等在文坛获得声誉。他尽管一言九鼎,却不愿强加一行字给文学。他深知天才与顺从不相调和,甚至容许作家有某种抨击社会的独立性。他并不喜欢拉封丹,但他的报复只局限于推迟这位寓言家入选学士院。这个热衷于荣耀的君主明白,后世会赞赏他,因为他是文学艺术的明智保护人。
法国古典主义的散文创作也较有特色。布莱兹·帕斯卡尔(1623—1662)的《致外省人书简》(1656—1657)为受压制的让森教派辩护。《思想录》(1670年发表)阐述了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拉法耶特夫人(1634—1693)的《克莱芙王妃》(1678)被看作欧洲第一部较有成就的心理小说。让·德·拉布吕耶尔(1645—1696)的《品性论》(1688—1694)以人物素描、格言警句、故事寓言等等,描绘了17世纪下半叶的社会风俗,尤以宫廷贵族和暴发户的人物肖像最为出色。弗朗索瓦·德·费纳龙(1651—1715)的《忒勒马科斯历险记》(1699)主要取材于《奥德修纪》第四章,从中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和治国主张。 [1]
英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它模仿法国古典主义的痕迹明显,独创性不够。约翰·德莱顿(1631—1700)是古典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论戏剧体诗》(1668)等阐述了古典主义法则。《押沙龙与阿奇托菲尔》(1681)讽刺辉格党人阴谋拥立查理二世的私生子为王位继承人,写得诙谐生动。他写过不少“英雄剧”,描写贵妇人和骑士的爱情纠葛,歌颂过时的理想,美化宫廷生活。威彻利(1642—1716)写过一些具有古典主义特征的喜剧。亚历山大·蒲伯(1688—1744)的创作使英国古典主义达到高潮。《批评短论》(1711)宣传布瓦洛的理论,提出“优美趣味”说。《夺发记》(1712,1714)描写两个天主教家庭的争吵,讽刺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致阿巴思诺特医生书》(1735)抨击为所欲为,道德败坏,却逍遥法外的身居高位者。他的作品意象丰富,语言精练,有的名句如“错误人皆有,宽恕最可贵”成为英语谚语。 [1]
此外,德国的约翰·克里斯托弗·高特舍特(1700—1766)的《批判诗学试论》(1730)推崇理性,倡导“三一律”,对德国民族语言的规范和剧坛的整顿起过作用。他的理论有助于启蒙精神的发扬。俄国在18世纪才接受了古典主义的文学观念,主要是取其“歌颂贤明的君主”这一思想,为彼得一世的改革服务。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苏马罗科夫(1717—1777)的《霍烈夫》(1747)、《西纳夫和特鲁沃尔》(1750)等悲剧宣扬感情服从理智,权益服从义务的思想,形式上严守“三一律”,促成了俄罗斯剧院的诞生。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1711—1765)的突出作用是完成语言的建设工作,《俄文语法》(1755,1757)、《论俄文宗教书籍的裨益》(1757)根据古典主义的原则,把文学体裁分为高、中、低三种,规定每种文体所允许使用的词汇,为语言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伊丽莎白女皇登基颂》(1748)充满高昂的爱国激情,赞颂英雄业绩,为他的诗律主张提供了范例。 [1]
建筑
广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在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其共同特点是采用古典柱式。狭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纯正”的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通常是指狭义而言的。 [1]
让·德·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诗》(1668-1694)力图反映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社会,这是"一部巨型喜剧,幕数上百,宇宙是它的舞台,人、神、兽、一切都在其中扮演某个角色"。拉封丹敢于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腐败,狮王的暴虐虚伪,大臣的逢迎拍马,官吏的贪赃枉法和强暴荒淫,小民的无辜和受宰割,都得到了生动再现。在结构上,拉封丹力求将寓言写成压缩的剧本,有开场、发展、结局。对话写得活泼自然,显示出人物的个性。韵律千变万化,诗句自由而朗朗上口。他将寓言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尼古拉·布瓦洛
 
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诗的艺术》(1674)提出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成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他规定理性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必须模仿自然,自然指宫廷和城市生活;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创作经验是最高准则,必须遵守"三一律";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
<ref>[https://www.douban.com/note/176221557/ 古典音乐代表人物及作品],豆瓣网,2011-10-06</ref>
==历史沿革==
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主导潮流是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认为艺术需要有严格的象数学一样明确清晰的规则和规范。同当时在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中的情况一样,在建筑中也形成了古典主义建筑理论。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J.F.布隆代尔说“美产生于度量和比例”。他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通过测绘研究古希腊罗马建筑遗迹得出的建筑法式是永恒的金科玉律。他还说,“古典柱式给予其他一切以度量规则”。古典主义者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巴黎卢佛尔宫东立面的设计突出地体现古典主义建筑的原则,凡尔赛宫也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 [1]  
古典主义建筑以法国为中心,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后来又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在宫廷建筑、纪念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更多,而且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又出现古典复兴建筑的潮流。世界各地许多古典主义建筑作品至今仍然受到赞美。但古典主义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永恒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和建筑自身的发展,作为完整的建筑体系的古典主义终于逐渐为其他的建筑潮流所替代。但是古典主义建筑作为一项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建筑师们仍然在汲取其中有用的因素,用于现代建筑之中。 [1]
● 勒伏&孟莎(J.H. Mansart)等,凡尔赛宫(Palais de Versailles, 1661-1756)
● 孟莎(J.H.Mansart),巴黎残废军人新教堂(Church of the Invalides, 1680-1691)  =='''相关视频'''== 1、古典主义 {{#iDisplay:v.qq.com/x/page/p0145z99iw5|640|380|qq}} 2、古典主义曲集 {{#iDisplay:v.qq.com/x/page/q0526i3rbmu|640|380|qq}} == '''參考來源''' == {{Reflist}} [1[Category: 100 哲學類]][[Category:110 思想、學術概說]]
10,7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