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宋体

增加 11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宋体.jpeg|有框|右|<big>宋体</big>[https://www.kufont.com/sites/default/files/image/2017/02/06/8599cfbfb40f1b599c411cda49f70d5f.png 原图链接][https://www.kufont.com/article/73 来自 KUFONT 的图片]]]
''' 宋体 ''' [[ 中国大陆 ]] 一般称宋体;台湾有宋体和明体两种说法,港澳通常称为明体),是 [[ 汉字 ]] 印刷字体的风格类别。最初是在复刻临安书棚本时将笔划加以直线化,呈现出硬朗表情的一种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 [[ 装饰 ]] 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 [[ 杂志 ]] 、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名称==
本文所描述的字体,是中国 [[ 明代 ]][[ 木版 ]] 印刷中出现的字体。原形为宋代模仿 [[ 楷书 ]] 基本笔划(如点、撇、捺),但因应当时以木板作活版印刷,为了顺应木的天然纹理,而从楷体左低右高的斜横,演变成直横;同时也因为减低损耗,而将竖笔加粗。至明代,这种字体逐渐脱离楷书的模样,成为一种成熟的印刷字体。
中国大陆多称此字体为“宋体”,但由于此字体盛行于 [[ 明朝 ]] [[ 日本 ]] 于19世纪制造铅字字模时,称此字体为“明朝体”,及 至20 至[[20 世纪 ]] 中叶,从铅字凸字排版过渡到照相排版时, [[ 台湾 ]] 从日本引进照相排版及相关字模,连带引进“明体”一词,台湾华康科技于1980年代制作 [[ 电脑 ]] 字体时,也以“明体”作称呼,但在中华民国教育部官方则称为“宋体”,因此 [[ 中华民国 ]] 教育部所编定的字体称为“教育部标准宋体”。故虽然香港和台湾称之为“明体”,在中国大陆称为“宋体”,但两者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可是,Windows系统 [[繁体| 繁体中文 ]] 的“细明体”(到3.21版为止采用接近传统明体的字形,新版本采用国字标准字体)和简体中文的“中易宋体”(采用“新字形”)的风格差异则是两套电脑字体产品的区别。
==起源==
在中国宋代出现了活字印刷术,而当时的活字字体都是楷书。宋的印刷事业有三大产地,即 [[ 浙江 ]] [[ 四川 ]] [[ 福建 ]] ,而三地的楷书字体有各自的特点。浙江所出版的字体大多仿制欧阳询的楷书,四川的大多仿制颜真卿的楷书,福建的大多仿制柳公权的楷书。宋败于金朝后,为翻印留在北宋的 [[ 书籍 ]] ,南宋首都临安的棚北大街上有建立了许多出版商,其中有陈起的陈宅书籍铺。陈宅书籍铺出版的书籍有一种甚有特色的楷书字体。这个字体,被后人仿制,就是现代所谓“仿宋体”,也是宋体的基础。
有的在临安印刷的书籍在明代翻印,而字体有所改变:横画被直线化,有比较固定的粗细变化。后来这种字形特征被归纳为“横细竖粗撇如刀,点如瓜子捺如扫”,横末带有“小三角”。在公元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刊刻的《 [[ 墨子 ]] 》中,宋体的基础已经成型。 [[ 万历 ]] 年间,这种字体因刊本数量急速增加而普及化,已称为现在所认识的宋体。
虽然宋体逐渐流行,但由于这种字体缺少书法上的 [[ 艺术 ]] 变化,被明代文人诟为“匠体字”。宋体字东传至日本,被日本称作明朝体。 [[ 清朝 ]] 时的印刷亦以宋体为主,《康熙字典》也采用宋体,不过同时 [[ 康熙 ]] 亦规定改称此刻版字体作“宋体”,导致后来在中文里,这种字体的名字有“明体”与“宋体”之争。
有一种流传的说法认为宋体字是 [[ 秦桧 ]] 发明的,原名秦体字。这种说法在 [[ 小说 ]] 《第二幅人体画》、少儿百科书《万事由来集成》和一系列 [[ 自媒体 ]] 都有提到,但是与事实不符。
==视频==
70,9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