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57浮苔.jpg|thumb|350px|right|[https://plant.cila.cn/zhiwutu/tujian/57.jpg 原图链接][https://plant.cila.cn/tujian/futai.html 图片来自园林植物网]]]
'''浮苔'''大自然中,浮苔在贫瘠的地形启动土壤的形成,保持土壤的湿度,并使营养物质在森林植被中反覆循环。苔藓植物可见于岩石、原木上及枯枝落叶层上,其生长形式与可获得的湿度和阳光等条件有关。苔藓植物与维管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孢子体只产生一个孢蒴,而维管植物的孢子体可产生多个孢子囊;与维管植物相反,苔藓植物的配子体发达,而孢子体退化。
中
* 文学名:浮苔
* 界:[[植物界]]
* 纲:[[苔纲]]
* 目:[[地钱目]]
* 科:[[钱苔科]]
* 种:浮苔
== 植物特性 ==
1.多生长于阴湿的环境里,常见长于石面、泥土表面、树干或枝条上。体形细小。
2.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所以没有输导组织,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span]塔叶苔[span]。
3.所有苔藓植物都没有维管束构造,输水能力不强,因而限制它们的体形及高度。有假根,而没有真根。叶由单层细胞组成,整株植物的细胞分化程度不高,为植物界中较低等者。
4.有世代交替现象。苔藓植物的主要部份是配子体,即能产生配子(性细胞)。配子体能形成雌雄生殖器官。雄生殖器成熟后释出精子,精子以水作为媒介游进雌生殖器内,使卵子受精。受精卵发育成孢子体。
5. 孢子体具有孢蒴(孢子囊),内生有孢子。孢子成熟后随风飘散。在适当环境,孢子萌发成丝状构造(原丝体)。原丝体产生芽体,芽体发育成配子体。
== 形态特征 ==
浮苔(ricciocarpus natans)多漂浮水面生长,广布于全世界。叶状体肉质,长5~10毫米,多次二岐分叉而成扇形或心脏形,尖部略内凹;气室大型,由单层细胞所分隔,气孔为6~8个胞壁略加厚的细胞组成。背面灰绿色或鲜绿色,中央具纵沟;腹面褐绿色,但因密被鳞片而呈紫红色。鳞片狭带状,多伸出叶状体外而下垂,边缘具紫红色单细胞的疏齿。雌雄同株。精子器及颈卵器隐生于叶状体内。多见于水稻田及静水池塘,当环境变干燥或土生时,色泽多转黄绿色而带暗红色,腹面鳞片高度退化而仅保护其生长点部分。本种水生类型的鳞片异常发育,多层气室几乎占植物体的4/5以上,为极佳的实验观察材料。染色体数n=9。浮苔类植物可能起源较早,拟钱苔属和钱苔属植物的化石分别发现于侏罗纪和三叠纪地层中。
在浮苔的生活史中,成熟的配子体阶段常具有叶状的器官。某些藓类和角藓类,成熟的配子体形稍扁平或甚为扁平(原植体),常紧贴在基质上。大部分浮苔的配子体常以丝状的假根固定在基质上;假根主要是固著器官,兼有吸收作用。孢子体通常为一年生,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配子体以吸收营养和水分。孢子体的茎状结构上有孢蒴,孢子从孢蒴中散出。孢子萌发后形成配子体——片状的叶状体或有茎叶分化的茎叶体,孢子体在配子体上发育。苔藓植物也能透过配子体的片段或像孢子一样出芽萌发的特化细胞进行营养繁殖。疑为最早期苔藓植物的化石发现于晚泥盆纪(3.74亿年前至3.60亿年前),形似藓纲叉藓目(Metzgeriales)植物。
浮苔具有柔软矮小的茎和叶,不开花,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
植物体叶状,叶状体肥厚海绵状,2—3次2歧分枝,形成圆形植物体,直径1—2厘米,鲜绿或暗绿色。叶状体5—10毫米长,4—9毫米宽,呈心脏形,背面中央有沟,腹面有长带状褐色或紫红色的腹鳞片,生于湿土上的叶状体腹面有假根;横切面的基本组织为2—4层细胞厚,同化组织由单列细胞连结成网状,有多数大型气室。颈卵器与精子器均埋生于叶状体背面组织中。雌雄同株。孢子体少见。孢子直径45—55微米,黑褐色,有凸起网状花纹。
== 生长环境 ==
生于含肥料丰富的池沼中。<ref>[http://epaper.xmnn.cn/xmwb/20190513/201905/t20190513_5277131.htm “浮苔”听起来不错 却不美丽]</ref>
== 分布范围 ==
产于丽江。分布于黑龙江、辽宁、福建、四川、台湾等省。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也有。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