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31
次編輯
變更
蓬莱米
,無編輯摘要
1926年(大正15年)4月24日,由 [[ 伊泽多喜男 ]] 总督在台湾铁道饭店召开的日本米榖大会中正式公布命名为“蓬莱米”,以有别于台湾本土品种的“在来米”(另外几个候选名称包括“新台米”、“新高米”),蓬莱米遂逐渐成为这种新品种稻米的概称,包括日后广为种植的“台中六十五号”等品种。
==由来==
台湾种植稻米,可追溯至 [[ 新石器时代 ]] 。后随中国移民大量迁徙前来,带来籼稻品种的稻种,而成为籼稻农业区域的一环;此种稻米在日治时期被称为在来米〈即原有的本地籼米〉。在台湾的 [[ 环境 ]] 中,可一年两收,甚至少部分地域内并可有三熟,长期以来成为销往中国地区的重要粮食及 [[ 经济作物 ]] 。
但在日治时期,台湾在来米的口感并不合习惯粳米的日本人之口味, [[ 台湾总督府 ]][[ 农业 ]] 试验所因此引进日本本土品种粳米,经过多次试验改良研究后, [[ 矶永吉 ]] 技士于1922年培植出成功的新品种。1926年,由伊泽多喜男总督在 [[ 台北 ]] 铁道饭店召开的日本米榖大会中正式命名为“蓬莱米”,而矶永吉也被尊称为“蓬莱米之父”,蓬莱米的口味也广为台湾人接受。
蓬莱米的外观,比在来米短而粗,呈椭圆形,米粒较大、黏性强,能适应高温,肥料反应性高,故在多肥的配合下,产量可比在来米高。但也因如此,蓬莱米的栽种也必须使用大量的 [[ 肥料 ]] 。
蓬莱米也是台湾外销米种中口碑甚好的一种,曾大量输往日本本土。在 [[ 台湾 ]] ,也广被用来酿酒,如米酒就是使用蓬莱米所酿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