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73
次編輯
變更
东势巧圣仙师祖庙
,無編輯摘要
[[File:东势巧圣仙师祖庙22.jpg|350px|缩略图|右|[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1666/d1666905.jpg 原图链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60315/662816.htm?redirect=1 来自 新闻云 的图片]]]
==历史沿革==
东势原为 [[ 泰雅族 ]] 、 [[ 巴宰族 ]] 朴仔离社所居,至 [[ 乾隆 ]] 年间,清廷为造船就在各地开办军工寮,以庙周围作为东势最早开放地区,因匠人聚居就称为“匠寮”。该时期,工匠常遭台湾原住民出草,遂在工寮附近奉祀鲁班仙师令旗,每次入山伐木前先到庙内祭拜,祈求平安。
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庙,庙身仅为木板搭建,被视为全台湾最早主祀鲁班的开基祖庙。 [[ 道光 ]] 十三年(1833年)由士绅刘章职等发起重建,落成之日获道光帝御赐“北城侯鲁大夫巧圣仙师神位”敕牌。道光十五年(1835年),立有名为“乐助圣亭碑”的芳名碑,记载当年兴建拜亭的捐款者。
设置义渡碑,纪念道光年间有十八名少女乘坐渡船欲由石冈到东势,途中遭船伕调戏,导致这些少女全部溺毙,酿成地方严重械斗,直到 [[ 刘章 ]] 职出面调停,会同地方仕绅募钱设置义渡会,雇请船伕免费摆渡。
立有阻止摊贩占地营业、衍生争夺庙产纠纷的禁告碑。
1960年代,东势因木业兴盛而繁荣,酒家都分布在此庙附近。1964年,庙宇改建。退伍军人曾寄居此庙与东势太子庙,直到东势民众服务分社以总工程费约七万一千多元发起在东安里兴建十二栋住宅,寄住户才于1966年5月1日正式搬离。
九二一地震造成拜亭和厢房几乎全倒,神像暂居于中正路旁的铁皮屋。当时,东势的庙宇并无列入古迹者,重建经费主依香油钱,但多数东势灾民将积蓄投入自己房屋整修,捐给庙宇重建经费相当有限,又逢 [[ 经济 ]] 不景气,社团愿意捐款盖庙者少之又少。此庙在2002年时要拆一堵占地约两坪的墙,就被居民要价新台币八十万元,加上拆除与过户费高达百万元。2004年2月21日,新庙举行安座典礼。重建费用达三千万元,新庙最大的特色是墙壁 [[ 雕刻 ]] 五十多面东势伐木的开发史,从 [[ 木材 ]] 登记、丈量、 [[ 锯木 ]] 、树倒、人力裁切、验收、扛木头、做牙领饷、提炼 [[ 樟脑油 ]] 过程。
重建后,庙方将古碑收置存放于庙内,并加装 [[ 玻璃 ]] 外框保护,其中乐助圣亭碑、严禁自尽图赖碑、严禁藉尸索诈诬控碑、道光年间捐款题名 [[ 签牌 ]] 、义渡秋公会春炉、褒忠祠义民爷神位及 [[ 香炉 ]] 等 [[ 文物 ]] 被台中市政府文化局登录为一般古物。
==祭祀活动==
在2016年报导时,全台湾主祀鲁班的庙宇有三十四座,其中此庙分香庙就有二十四座。如2001年报导时,农历五月初七 [[ 巧圣仙师 ]] 圣日,就有来自清水、水里、台南、二水、三峡等分庙信徒前来朝拜。信徒在谒祖庆祝活动中,会以车辆载着放大的墨斗、锯子、文米等工具模型游行东势镇市区街道街,沿途燃放 [[ 鞭炮 ]] 。附属于峨仑庙的卓兰仙先师会,香火也是来自东势巧圣仙师祖庙。
每年会举行三次的食福活动,邀请民众来此庙广场吃平安饭,其中一次是 [[ 鲁班 ]] 诞辰。
庙内除供奉主神巧圣仙师外,也配祀泥水工程业祭拜的荷叶仙师与钢铁工匠业祭拜的炉公仙师。殿内曾祭祀东势最早的三山国王像长达三十多年,原因是 [[ 日治时期 ]] 位在北兴里双福祠前的三山国王庙被大水冲走,因而其神像寄放在此,北兴里民与巧圣先师庙的中宁里里民为争夺此像供奉权,结下心结,最后以掷筊供俸在北兴里双福祠。提供信徒安太岁之用的六十甲子神像和斗母则是2004年重建完成时新奉的。
此庙曾对东势的三百八十多位 [[ 地震 ]] 罹难者,进行三年一次的大普渡。东势九二一地震灾民重建家园时,也会到该庙求取应符,祈求工地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