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客家八音

增加 3,290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客家八音,台湾的客家音乐,分布在桃、竹、苗及南台湾高雄美浓、屏东六堆等地,是客家人发展出的特有音乐文化。其中以…”
客家八音,台湾的客家音乐,分布在桃、竹、苗及南台湾高雄美浓、屏东六堆等地,是客家人发展出的特有音乐文化。其中以苗栗和六堆地区的客家八音最为著名。目前于某些学校中的社团及社区的业余团体都有客家八音团。

八音原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材料。唢呐是客家八音中最重要的乐器,通常为领奏乐器。

==源流与形成==

客家人由中原地区不断迁徒至广东梅县等县份,因走过的地方多,客家人便不断的吸收各地的民间音乐,再加上自己原有的风格,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的曲调,即称之为“客家八音”。

==演奏型态==

客家八音是以鼓吹乐为基本形式的一种乐器合奏,即主要以锣鼓乐加上唢呐类吹奏乐器。演奏内容可分为“吹场乐”和“弦索乐”;“吹场乐”即鼓吹乐,主要用于庙会典礼和婚丧喜庆等礼俗等演出,“弦索乐”则多用于北管戏以及纯器乐演奏。

吹场乐:即一般所说的“鼓吹乐”,以唢呐和打击乐器为主。多用于祭典、迎送神灵、宾客及庙会演奏。吹奏内容大部分是传统曲牌,以北管居多,少部分为南管及其他地方音乐的曲牌。
弦索类:可视为民间的小乐队合奏,含有表演欣赏的特质,演奏内容十分广泛,常用於戏剧伴奏演出。由于乐器多而人数少,头手和打击手必须身兼两种以上乐器。   
台湾南部和北部在使用乐器和编制上都有不同。南部的客家八音属于小而精简的合奏,使用乐器有唢呐、二弦、胖胡、大锣、小锣、小铮锣、梆子、堂鼓,编制通常为4人,演奏内容以传统曲目为主。而北部的客家八音所使用的乐器,文场包括唢呐、壳子弦、和弦、吊鬼子、三弦、扬琴、喇叭弦、秦琴、笛子等;武场则有单皮鼓、梆子、竹板、通鼓、小钹、大锣、小锣、小铮锣等。编制上以6人最常见,最多8人。演奏内容含鼓吹乐、民间小曲、大戏等。

依岁时节令之不同,演奏场合可分数种:

*起天神
*接妈祖
*神明诞辰
*中元普渡与建醮
*还神
*喜庆场合...等。

==使用乐器==

美浓客家八音
*二弦(客语,就是歌仔戏叫壳子弦的胡琴类乐器,是胡琴的头,定弦纯5度)
*胖胡(客语,就是冇弦,是胡琴第2把手,定弦纯5度)
*直箫或横箫(品仔调;笛曲的旋律领奏乐器)
*唢呐(吹打乐;鼓吹乐;唢呐调的旋律领奏乐器)
*民乐二胡(辅助性质)
*打击乐器(锣、鼓、梆子、铙钹等,南北大致相同)

==其它乐器==

*喇叭弦(演奏平板等曲调时常用,定弦纯4度)
*京胡(演奏北管新路;西路曲调时常用,定弦纯5度)
*三弦
*大广弦
*吸收自粤乐的乐器
*呜嘟孔(客语,就是喉管)
*秦琴
*扬琴
*粤胡
*小提琴

==音乐风格==

美浓地区的客家八音传统上为四人编制,其所演奏的曲调和国乐明显有别,而在吹场的演奏上,借由唢呐领导乐曲的演奏,加上锣鼓伴奏,也显得节奏流畅并稳定,著名曲目有《大团圆》和《大开门》等。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