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大澳端午龙舟游涌

增加 15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大澳端午龙舟游涌 ''' 是指每年 [[ 端午节 ]] 于香港 [[ 大屿山 ]] 大澳的传统活动,使用龙舟进行 [[ 祭祀 ]] 仪式。这项活动于2011年被列为香港首批“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一。
这项活动起源于19世纪,当时大澳发生瘟疫,当地渔民于端午节将各庙宇神像放在小艇上于水道巡游,结果瘟疫消除,便成为了每年一次的 [[ 习俗 ]]
现时这项活动由大澳三个传统渔业行会举办,包括扒艇行、鲜鱼行和合心堂。它们会于端午节前一天(农历五月初四)早上,前往杨侯古庙、新村天后庙、 [[ 关帝庙 ]] 、洪圣庙借来神像供奉祭祀,然后于端午节当天(农历五月初五)早上将神像放在 [[ 龙舟 ]] 上,巡游大澳内的各水道,沿岸居民会焚香拜祭,最后将神像归还予各庙宇。
==简介==
2011年6月10日入选 [[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序号:451 项目编号:X-3申报地区或单位: [[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
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不仅是全香港独有,在 [[ 华南 ]] 地区也是凤毛麟角。端午节(六月六日)举行传统「龙舟游涌」 [[ 宗教 ]] 活动,延续这个拥有百多年 [[ 历史 ]] 的节日庆典。
为配合新高中学制, [[ 香港文化博物馆 ]] 联同教育局、 [[ 香港科技大学 ]] 华南研究中心及香港大澳传统龙舟协会,于同日合办实地考察,邀请 [[ 中学 ]][[ 教师 ]] 参加,藉此推广这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澳传统龙舟游涌暨庆祝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礼」时表示,活动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举办这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的大日子,另一方面亦是庆祝大澳端午龙舟游涌成功申报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民政事务局 ]] 于二○○九年九月向国家文化部申报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长洲太平清醮、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和大坑舞火龙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区政府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致力提升社会的认知及对保护这种文化资源的重视,并以不同方式推展有关工作,包括研究、教育、推广、申遗和传承等,当局现正进行全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编制 [[ 香港 ]] 第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整个普查预计于二○一二年上半年完成。此外,当局亦于二○○八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谘询委员会,就普查工作和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的保护措施向特区政府提供意见。
==龙舟游涌渊源==
大澳端午龙舟游涌属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所界定的「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类别,是全香港独有的传统社区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故成为香港首批向国家文化部独立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
相传在百多年前,大澳出现瘟疫,渔民用龙舟拖载有从各 [[ 庙宇 ]] 接来的神像的小艇巡游水道,瘟疫得以驱除。之后,这个当地称为「龙舟游涌」的传统维持到至今。
每年端午节,大澳三个传统渔业 [[ 行会 ]] ,即扒艇行、鲜鱼行和合心堂,均举办传统「龙舟游涌」宗教活动。行会成员于农历五月初四早上顺序前往大澳四间庙宇即杨侯庙、天后庙、关帝庙、洪圣庙请出小神像,接返各行会供奉祭祀。
在五月初五 [[ 端午节 ]] 早上,扒艇行行会成员划龙舟到杨侯庙后的宝珠潭山边采集青草,然后将草放进龙口,称为「采青」。行会的长老又以雄鸡血混到白酒,然后洒到龙头、龙尾及船身上,称为「喝龙」,有辟邪之意。但政府禁止市民饲养活鸡,此仪式现已无法进行。
接着进行的活动,就是「游涌」,当地人又称之为「游神」,由龙舟拖着载有神像的小艇巡游各水道,沿途为水中的幽魂化衣,也就是焚烧金银衣纸,棚屋居民也同时朝着巡游的龙舟焚香拜祭,祈求合境平安。游涌完毕后,三条龙舟进行竞渡表演,以 [[ 娱乐 ]] 神明。至下午,各行会进行「送神」,把神像送回各庙宇。当天晚上,行会成员亦会聚餐,庆祝端午节,也是成员欢聚的时刻。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