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次編輯
變更
董作賓
,创建页面,内容为“{{學術研究工作者 | name = 董作賓 | image name = 董作賓.jpg | width = 200px | now = 中華民國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 period = | Sex…”
{{學術研究工作者
| name = 董作賓
| image name = 董作賓.jpg
| width = 200px
| now = [[中華民國]]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 period =
| Sex =男
| different name =
| Native place =[[河南省 (中華民國)|河南]][[南陽]]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95|3|20}}
| birth_place = {{QING|河南省}}[[南陽府]][[南陽縣]]<br>(今[[南陽市]])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63|11|23|1895|3|20}}
| death_place = {{ROC|臺灣省}}[[臺北市 (省轄市)|臺北市]]
| spouse = 熊海平
| children = 董玉京(次子)<br>董敏(三子)
| research =[[中國上古史]]、[[甲骨學]]、[[考古學]]
| alma mater =
| final dgree =
| educate = [[北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
| past = [[協和大學]]國文系教授<br>[[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br>[[國立中山大學]]副教授<br>[[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 notableworks =
*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
* 《殷墟文字乙編》
* 《殷曆譜》
* 《中國年曆總譜》
| prize =
}}
'''董作賓'''({{bd|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3日|catIdx=Dong董作賓}})<ref>{{fact|[[農曆]]生日為三月初一。}}</ref><ref>[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126 董作賓的個人資料 - 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二月二十四日生於南陽自宅。</ref>,原名'''作仁'''(入學後名),字'''彥堂''',號'''平廬'''。河南[[南陽]]人。知名文史學者,在[[考古學]]、[[殷商史]]、[[文字學]]、[[書法]]及[[篆刻]]藝術等方面頗有貢獻。曾任[[福建]][[私立協和大學]]、[[國立中州大學]]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和[[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教授。1951年1至1955年8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ref>[http://www2.ihp.sinica.edu.tw/intro4.php?TM=2&M=4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届所长]"></ref>
== 生平 ==
1923年入新成立的[[北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研究生,開始研究[[甲骨文]]。1925年,至[[福州]],任[[協和大學]]國文系[[教授]],翌年改任[[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1927年,南下[[廣州]],任[[河南大学|中山大學]]副教授。1928年,受聘為[[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員,前往[[小屯]]調查。史語所從該年至1937年,針對河南安阳[[殷墟]]發掘[[甲骨]]15次,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和第9次發掘<ref>[[石璋如]]:〈董作賓先生與殷虛發掘〉</ref>,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ref>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ref>。被譽為[[甲骨學四堂]]之一。1947年任[[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考古學]]客座教授。<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三十七期">〈飛渡[[太平洋]]〉[[作者]]董作賓傳略,載[[梁容若]]、[[齊鐵恨]]、[[何容]]、[[洪炎秋]]編《古今文選註》第三十七期,[[台北]],[[國語日報社]],1952年6月2日。</ref>1948年回國。<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三十七期"/>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臺。1950年擔任《[[大陸雜誌]]》發行人並編《臺大文史哲學報》。
董舉家來台之後,生活貧困,家中十餘口,食指浩繁<ref>[[岳南]]《南渡北歸》:“董作賓在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兼課後,有幾位要好的同事經常看到他每次下課回家,都從校內的小賣部買一包花生米邊吃邊走,且吃得很香甜的樣子,就問他為何總是買花生米吃?董說講完課後肚子就有點餓,吃幾個花生米充饑,別的買不起,花生米便宜些。對方不解地問,為何不拿到家中再吃?董一邊用手指捏著花生米往嘴裡送,一邊不好意思地笑笑說:‘我家食指浩繁,拿回去,這包花生米就不是我的了。’”</ref>。1955年8月,他应[[香港大学]]之请,赴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员<ref>1956年,董作宾在[[香港]]发表《甲骨学前途之展望》一文,以忧伤的笔触写道:“展望世界,[[甲骨学]]的前途,甚是暗淡。甲骨学的沉闷,也就是中国史研究之消极停滞,茫无端绪了。”</ref>。1958年,[[胡适]]由美抵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力邀董作宾返台,史语所成立“甲骨学研究室”<ref>据石璋如说:“就编制而言,成立室而非组,是因为在组织规程中,室可大可小,大者可与所平等,小者可附属于所。不过这时我们也没有想太多。”[[李敖]]曾表示:“董作宾丢掉史语所所长以后,无组可归,于是专门成立了一个甲骨学研究室,这是为了脱离[[李济]]的压力、挽回自己面子的一个伏笔他也预备有朝一日脱组而出,另成立甲骨学研究所。可是所未成而身先殁。”(《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ref>,由董作宾担当主任主持工作。1959年忽膺[[中風]],不能言語,“入[[臺大醫院]]治療三月而愈,然自後[[語言]]即告蹇澀”。1963年[[心臟病]]發去世<ref>據石璋如回憶:“到11月23日,董作賓先生也過世了,恰逢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身亡日,我們說董先生是大人物,能與甘迺迪同日過世。董先生的身體底子並不壞,只是不愛[[運動]],而且董先生既忙著《大陸雜誌》社的事,又擔任所長,去香港任教回臺又擔任甲骨文研究室主任,事情非常忙,因此同仁曾勸他裝[[假牙]],但他忙到沒有空去。[[牙齒]]不好就吃不好,連帶[[消化]]不好影響建康。董先生要是早日治好牙齒的問題,身體就容易養好了。”(《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ref>,安葬於台北市[[胡適公園]]<ref>[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126#personal_writing 董作賓(已故)的個人資料-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網站]</ref>。
==著作==
董作賓以十年時間研究,於1945年出版《殷曆譜》一書,根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建設殷商年代學,成為當時「古學之最高峰」。<ref>傅斯年:〈殷曆譜序〉,《傅孟真先生學術論文集》(香港:龍門書店,1969),頁263-270。</ref>
<Gallery>
File:Tomb of Dong Zuobin and His Wife 20120721a.jpg|董作賓與夫人合葬墓。
File:Bust of Dong Zuobin in Tomb 20120721a.jpg|董作賓墓的胸像。
File:Tomb Stele of Dong Zuobin 20120721a.jpg|董作賓墓碑銘,[[陳槃]]撰、[[臺靜農]]書。
</Gallery>
== 腳注 ==
{{Commonscat|Dong Zuobin}}
{{reflist|2}}
{{甲骨學四堂}}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Dong董}}
[[Category: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
[[Category: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Category:甲骨文]]
[[Category:中華民國考古學家]]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教授]]
[[Category:國立中山大學教授]]
[[Category:北京大學校友]]
[[Category:台灣戰後河南移民]]
[[Category:南阳人]]
[[Category:董姓|Zuo作]]
[[category:香港大學教授]]
[[分類:安葬於台北市者]]
| name = 董作賓
| image name = 董作賓.jpg
| width = 200px
| now = [[中華民國]]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 period =
| Sex =男
| different name =
| Native place =[[河南省 (中華民國)|河南]][[南陽]]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95|3|20}}
| birth_place = {{QING|河南省}}[[南陽府]][[南陽縣]]<br>(今[[南陽市]])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63|11|23|1895|3|20}}
| death_place = {{ROC|臺灣省}}[[臺北市 (省轄市)|臺北市]]
| spouse = 熊海平
| children = 董玉京(次子)<br>董敏(三子)
| research =[[中國上古史]]、[[甲骨學]]、[[考古學]]
| alma mater =
| final dgree =
| educate = [[北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
| past = [[協和大學]]國文系教授<br>[[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br>[[國立中山大學]]副教授<br>[[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 notableworks =
*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
* 《殷墟文字乙編》
* 《殷曆譜》
* 《中國年曆總譜》
| prize =
}}
'''董作賓'''({{bd|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3日|catIdx=Dong董作賓}})<ref>{{fact|[[農曆]]生日為三月初一。}}</ref><ref>[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126 董作賓的個人資料 - 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二月二十四日生於南陽自宅。</ref>,原名'''作仁'''(入學後名),字'''彥堂''',號'''平廬'''。河南[[南陽]]人。知名文史學者,在[[考古學]]、[[殷商史]]、[[文字學]]、[[書法]]及[[篆刻]]藝術等方面頗有貢獻。曾任[[福建]][[私立協和大學]]、[[國立中州大學]]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和[[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教授。1951年1至1955年8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ref>[http://www2.ihp.sinica.edu.tw/intro4.php?TM=2&M=4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届所长]"></ref>
== 生平 ==
1923年入新成立的[[北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研究生,開始研究[[甲骨文]]。1925年,至[[福州]],任[[協和大學]]國文系[[教授]],翌年改任[[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1927年,南下[[廣州]],任[[河南大学|中山大學]]副教授。1928年,受聘為[[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員,前往[[小屯]]調查。史語所從該年至1937年,針對河南安阳[[殷墟]]發掘[[甲骨]]15次,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和第9次發掘<ref>[[石璋如]]:〈董作賓先生與殷虛發掘〉</ref>,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ref>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ref>。被譽為[[甲骨學四堂]]之一。1947年任[[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考古學]]客座教授。<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三十七期">〈飛渡[[太平洋]]〉[[作者]]董作賓傳略,載[[梁容若]]、[[齊鐵恨]]、[[何容]]、[[洪炎秋]]編《古今文選註》第三十七期,[[台北]],[[國語日報社]],1952年6月2日。</ref>1948年回國。<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三十七期"/>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臺。1950年擔任《[[大陸雜誌]]》發行人並編《臺大文史哲學報》。
董舉家來台之後,生活貧困,家中十餘口,食指浩繁<ref>[[岳南]]《南渡北歸》:“董作賓在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兼課後,有幾位要好的同事經常看到他每次下課回家,都從校內的小賣部買一包花生米邊吃邊走,且吃得很香甜的樣子,就問他為何總是買花生米吃?董說講完課後肚子就有點餓,吃幾個花生米充饑,別的買不起,花生米便宜些。對方不解地問,為何不拿到家中再吃?董一邊用手指捏著花生米往嘴裡送,一邊不好意思地笑笑說:‘我家食指浩繁,拿回去,這包花生米就不是我的了。’”</ref>。1955年8月,他应[[香港大学]]之请,赴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员<ref>1956年,董作宾在[[香港]]发表《甲骨学前途之展望》一文,以忧伤的笔触写道:“展望世界,[[甲骨学]]的前途,甚是暗淡。甲骨学的沉闷,也就是中国史研究之消极停滞,茫无端绪了。”</ref>。1958年,[[胡适]]由美抵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力邀董作宾返台,史语所成立“甲骨学研究室”<ref>据石璋如说:“就编制而言,成立室而非组,是因为在组织规程中,室可大可小,大者可与所平等,小者可附属于所。不过这时我们也没有想太多。”[[李敖]]曾表示:“董作宾丢掉史语所所长以后,无组可归,于是专门成立了一个甲骨学研究室,这是为了脱离[[李济]]的压力、挽回自己面子的一个伏笔他也预备有朝一日脱组而出,另成立甲骨学研究所。可是所未成而身先殁。”(《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ref>,由董作宾担当主任主持工作。1959年忽膺[[中風]],不能言語,“入[[臺大醫院]]治療三月而愈,然自後[[語言]]即告蹇澀”。1963年[[心臟病]]發去世<ref>據石璋如回憶:“到11月23日,董作賓先生也過世了,恰逢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身亡日,我們說董先生是大人物,能與甘迺迪同日過世。董先生的身體底子並不壞,只是不愛[[運動]],而且董先生既忙著《大陸雜誌》社的事,又擔任所長,去香港任教回臺又擔任甲骨文研究室主任,事情非常忙,因此同仁曾勸他裝[[假牙]],但他忙到沒有空去。[[牙齒]]不好就吃不好,連帶[[消化]]不好影響建康。董先生要是早日治好牙齒的問題,身體就容易養好了。”(《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ref>,安葬於台北市[[胡適公園]]<ref>[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126#personal_writing 董作賓(已故)的個人資料-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網站]</ref>。
==著作==
董作賓以十年時間研究,於1945年出版《殷曆譜》一書,根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建設殷商年代學,成為當時「古學之最高峰」。<ref>傅斯年:〈殷曆譜序〉,《傅孟真先生學術論文集》(香港:龍門書店,1969),頁263-270。</ref>
<Gallery>
File:Tomb of Dong Zuobin and His Wife 20120721a.jpg|董作賓與夫人合葬墓。
File:Bust of Dong Zuobin in Tomb 20120721a.jpg|董作賓墓的胸像。
File:Tomb Stele of Dong Zuobin 20120721a.jpg|董作賓墓碑銘,[[陳槃]]撰、[[臺靜農]]書。
</Gallery>
== 腳注 ==
{{Commonscat|Dong Zuobin}}
{{reflist|2}}
{{甲骨學四堂}}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Dong董}}
[[Category: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
[[Category: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Category:甲骨文]]
[[Category:中華民國考古學家]]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教授]]
[[Category:國立中山大學教授]]
[[Category:北京大學校友]]
[[Category:台灣戰後河南移民]]
[[Category:南阳人]]
[[Category:董姓|Zuo作]]
[[category:香港大學教授]]
[[分類:安葬於台北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