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796
次編輯
變更
焦尾琴
,無編輯摘要
==简介==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 [[ 齐桓公 ]] 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 [[ 文学家 ]] 、 [[ 音乐家 ]][[ 蔡邕 ]] 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 [[ 音色 ]] 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后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美琴,或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用“桐尾焦, [[ 桐爨 ]] ,爨下桐,爨下残,爨下余,良才入爨”写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残,幸免于难。
琴有五不弹:疾 [[ 风 ]] 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
明 [[ 赵震元 ]] 《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霞壮日暧,咏幼丝于曹碑;薇省风高,识焦尾于班管。”
==传说==
蔡邕(公元132—192),字伯喈,东汉陈留圉县(今河南省杞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 文学家 ]] 、 [[ 史学家 ]] 、 [[ 音乐家 ]] 、 [[ 书法家 ]] 。蔡邕生性笃孝,自小博学多才,喜辞章、 [[ 数学 ]] 、 [[ 天文 ]] 之学,“覃恩典籍,韫读六经”,熟知两汉史事,正定六经文字,自书于碑,世称《熹平石经》,为古今 [[ 隶书 ]] 之典范。他创“飞白体”,写《 [[ 笔论 ]] 》、《九势》、后人尊其为“书法之开山鼻祖”。蔡邕的“焦尾琴”名扬千古,关于蔡邕救琴的 [[ 故事 ]] 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说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