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次編輯
變更
湯用彤
,创建页面,内容为“thumb|湯用彤院士 thumb|250px|[[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墓区。图右可见“汤用彤…”
[[File:湯用彤.jpg|thumb|湯用彤院士]]
[[File:Babaoshan graves 2012 01.jpg|thumb|250px|[[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墓区。图右可见“汤用彤先生之墓”(一墓区“月字组”东2)。该墓左侧为“[[周学义]]同志之墓”。]]
'''汤用彤'''({{bd|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1日|catIdx=Tang汤}}),字锡予,[[湖北省]][[黄梅縣]]人,生于[[甘肃省]][[渭源縣]]。 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 生平 ==
汤用彤父亲[[汤霖]],字雨三,为[[模板: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殿試金榜|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進士]],平生致力于汉学,对汤用彤影响很大。1908年就学于[[北京顺天学堂]](即今[[北京市第四中学]]),接受新式教育。1911年入[[清华学校]],1916年清华学校毕业。
1918年汤用彤留学美国,并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期间,由于才学出众,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1922年回国,执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1925年任系主任。1926年因东大学潮,转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27年再回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1962年在台復校)哲学系,任教授、系主任。1931年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自1934年起任系主任;1938年任北大参与合组的[[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5年代理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9年1月被推选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10月后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直至1964年病逝<ref>{{cite web | url=http://big5.huaxia.com/hb-tw/jcwh/gjmr/2012/11/3089634.html | title=汤用彤 | publisher=華夏經緯網 | date=2012-11-19}}</ref>。
1948年12月,[[蔣中正]]下令派飛機到北平[[搶救大陸學人]],湯用彤在搶救名單上,但是他沒有選擇搭機南下;[[胡適]]離開後曾寫信勸其南下,並派人送來兩張機票,湯用彤依然不為所動<ref>{{cite journal | url=http://www.chinainperspective.com/ArtShow.aspx?AID=19070 |
title=鮮為人知的蔣介石《搶救大陸學人》計畫——兼述留守大陸學者的結局 |
publisher=普林斯頓中國學社 |
journal=縱覽中國 |
date=December 27, 2012}}</ref>。湯用彤的兒子湯一介表示:湯用彤的學術成就主要是在1949年以前取得的,之後就沒有寫出過像樣的學術著作,只偶爾寫一些考證的小文章,更多的時間是在看書,查資料,寫讀書札記<ref>{{cite web | url=http://www.gmw.cn/01wzb/2004-05/20/content_31005.htm | publisher=新京報 | title=湯用彤的晚年 | author=湯一介口述}}</ref>。
汤用彤先生对中国[[佛教]]史的梳理,对魏晋玄学的开掘为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的确立打通了难关,受到国内外[[汉学]],佛学研究学者的普遍推崇,其代表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至今仍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书中许多论点被视为不刊之论。先生自谓“幼承庭训,早览[[乙部]]”,其对佛教文化的钟爱与故乡浓厚的宗教气息或不无关联。
==重要著作==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理學、玄學、佛學》
*《魏晋玄学论稿》
*《隋唐佛教史稿》
*《印度哲學史略》
==參考文獻==
{{reflist}}
{{-}}
{{start box}}
{{s-edu}}
{{s-before|[[张颐]]}}
{{s-title|[[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34年—1937年8月}}
{{s-after|[[冯友兰]]}}
{{s-before|冯友兰}}
{{s-title|[[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38年—1943年}}
{{s-after|[[冯文潜]]}}
{{s-before|冯文潜}}
{{s-title|[[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44年8月—1949年}}
{{s-after|[[郑昕]]}}
{{end box}}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院士}}
{{中国近现代文学}}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Tang湯}}
[[Category: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學家]]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哲學家]]
[[Category:中華民國歷史學家]]
[[Category:中華民國哲學家]]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部聘教授]]
[[Category:北京大學校長]]
[[Category: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Category:北京大學教授]]
[[Category:國立中央大學教授]]
[[Category:南京大學教授]]
[[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
[[Category:清华大学校友]]
[[Category:國立清華大学校友]]
[[category:北京四中校友]]
[[Category:中華民國佛教人物]]
[[Category:学衡派]]
[[Category:通渭县人]]
[[Category:黄梅人]]
[[Category:汤姓|Yong用]]
[[Category:葬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File:Babaoshan graves 2012 01.jpg|thumb|250px|[[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墓区。图右可见“汤用彤先生之墓”(一墓区“月字组”东2)。该墓左侧为“[[周学义]]同志之墓”。]]
'''汤用彤'''({{bd|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1日|catIdx=Tang汤}}),字锡予,[[湖北省]][[黄梅縣]]人,生于[[甘肃省]][[渭源縣]]。 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 生平 ==
汤用彤父亲[[汤霖]],字雨三,为[[模板: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殿試金榜|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進士]],平生致力于汉学,对汤用彤影响很大。1908年就学于[[北京顺天学堂]](即今[[北京市第四中学]]),接受新式教育。1911年入[[清华学校]],1916年清华学校毕业。
1918年汤用彤留学美国,并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期间,由于才学出众,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1922年回国,执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1925年任系主任。1926年因东大学潮,转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27年再回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1962年在台復校)哲学系,任教授、系主任。1931年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自1934年起任系主任;1938年任北大参与合组的[[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5年代理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9年1月被推选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10月后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直至1964年病逝<ref>{{cite web | url=http://big5.huaxia.com/hb-tw/jcwh/gjmr/2012/11/3089634.html | title=汤用彤 | publisher=華夏經緯網 | date=2012-11-19}}</ref>。
1948年12月,[[蔣中正]]下令派飛機到北平[[搶救大陸學人]],湯用彤在搶救名單上,但是他沒有選擇搭機南下;[[胡適]]離開後曾寫信勸其南下,並派人送來兩張機票,湯用彤依然不為所動<ref>{{cite journal | url=http://www.chinainperspective.com/ArtShow.aspx?AID=19070 |
title=鮮為人知的蔣介石《搶救大陸學人》計畫——兼述留守大陸學者的結局 |
publisher=普林斯頓中國學社 |
journal=縱覽中國 |
date=December 27, 2012}}</ref>。湯用彤的兒子湯一介表示:湯用彤的學術成就主要是在1949年以前取得的,之後就沒有寫出過像樣的學術著作,只偶爾寫一些考證的小文章,更多的時間是在看書,查資料,寫讀書札記<ref>{{cite web | url=http://www.gmw.cn/01wzb/2004-05/20/content_31005.htm | publisher=新京報 | title=湯用彤的晚年 | author=湯一介口述}}</ref>。
汤用彤先生对中国[[佛教]]史的梳理,对魏晋玄学的开掘为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的确立打通了难关,受到国内外[[汉学]],佛学研究学者的普遍推崇,其代表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至今仍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书中许多论点被视为不刊之论。先生自谓“幼承庭训,早览[[乙部]]”,其对佛教文化的钟爱与故乡浓厚的宗教气息或不无关联。
==重要著作==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理學、玄學、佛學》
*《魏晋玄学论稿》
*《隋唐佛教史稿》
*《印度哲學史略》
==參考文獻==
{{reflist}}
{{-}}
{{start box}}
{{s-edu}}
{{s-before|[[张颐]]}}
{{s-title|[[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34年—1937年8月}}
{{s-after|[[冯友兰]]}}
{{s-before|冯友兰}}
{{s-title|[[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38年—1943年}}
{{s-after|[[冯文潜]]}}
{{s-before|冯文潜}}
{{s-title|[[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44年8月—1949年}}
{{s-after|[[郑昕]]}}
{{end box}}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院士}}
{{中国近现代文学}}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Tang湯}}
[[Category: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學家]]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哲學家]]
[[Category:中華民國歷史學家]]
[[Category:中華民國哲學家]]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部聘教授]]
[[Category:北京大學校長]]
[[Category: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Category:北京大學教授]]
[[Category:國立中央大學教授]]
[[Category:南京大學教授]]
[[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
[[Category:清华大学校友]]
[[Category:國立清華大学校友]]
[[category:北京四中校友]]
[[Category:中華民國佛教人物]]
[[Category:学衡派]]
[[Category:通渭县人]]
[[Category:黄梅人]]
[[Category:汤姓|Yong用]]
[[Category:葬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