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朱家驊

增加 13,430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Veil|time=2015-09-12T10:37:08+00:00}} {{Infobox_Politician_Basic | name = 朱家驊 | image name =Zhu Jiahua.jpg | width = 200 | sex = 男 | now = 中華民國學…”
{{Veil|time=2015-09-12T10:37:08+00:00}}
{{Infobox_Politician_Basic
| name = 朱家驊
| image name =Zhu Jiahua.jpg
| width = 200
| sex = 男
| now = 中華民國學者、政治人物
| period =
| nationality = {{ROC}}
| native place = [[浙江省]][[湖州府]][[吳興縣]]
| date of birth = [[光緒]]十九年(1893年)4月15日
| place of birth = {{QING|浙江省}}[[湖州府]][[吳興縣]]
| date of death = {{death date and age|1963|1|3|1893|5|30}}
| place of death = {{ROC|臺灣省}}[[臺北市 (省轄市)|臺北市]]
| party = {{Kmt|19px}}
| educate =
* 上海同濟醫工學校電機系肄業<br><span style="color: blue;">(1914年)</span>
* 德國柏林礦科大學採礦工程學系畢業<br><span style="color: blue;">(1917年)</span>
* 德國柏林大學哲學博士<br><span style="color: blue;">(1922年)</span>
* 瑞士伯爾尼大學研究<br><span style="color: blue;">(1918年)</span>

{{Infobox_People_Sinica
|组别=數理科學組
|届数=第1屆
|当选年=1948年
}}
}}
'''朱家驊'''{{BD|1893年|5月30日|1963年|1月3日|catIdx=Zhu朱}},字'''騮先''',[[浙江省]][[湖州府]][[吳興縣 (中華民國)|吳興縣]](今[[湖州市]][[吴兴区]])人,[[中华民国]]地质学家、政治人物,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国民党]]内亲[[德国]]派人士。<ref name=xu>{{Cite book|author = 徐友春主編|title =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year = 2007|publisher = 河北人民出版社|isbn = 978-7-202-03014-1}}</ref><ref name=kmt>{{Cite book|author = 劉国銘主編|title =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書|year = 2005|publisher = 团結出版社|isbn = 7-80214-039-0}}</ref><ref name=zx>{{Cite book|author = 東亜問題調査会|title = 最新支那要人伝|year = 1941|publisher = [[朝日新聞社]]|isbn = }}</ref>

朱家驊曾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代理院長,还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及[[考试院]]副院长、[[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部長、交通部部長、[[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他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德合作 (1911年-1941年)|中德合作]]中的重要人物。他还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局长,被视为[[陳果夫]]、[[陳立夫]]兄弟的[[CC系]]的一員。<ref name=xu/><ref name=kmt/><ref name=zx/>

==生平==
===早年生涯===
[[File:Zhu Jiahua3.jpg|thumb|《[[中国名人录(第四版)]]》中的朱家驊照片|left|180px]]
朱家驊生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4月15日。早年先后入南潯正蒙学堂、南潯公学。1908年([[光緒]]34年)秋,入[[上海]][[同济大学|同济德文医学校]]学习。在校期间,1911年([[宣統]]3年)[[辛亥革命]]爆发,朱家驊在上海参加革命派的中国敢死团。1912年([[民国紀元|民国]]元年),回到已改组为[[同济大学|同济医工专門学校]]的母校復学,入電機系。<ref name=xu/><ref name=kmt/><ref name=zx/>

1914年(民国3年)毕业後,朱家驊获[[張静江]]資助,赴[[德国]]留学,入[[柏林工业大学]]学习冶金。后来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響,朱家驊无法继续学业,乃于1917年(民国6年)归国,到[[北京大学]]担任德語教员,不久再到[[瑞士]]留学,入[[伯尔尼大学]]。1920年,回到德国,入[[柏林洪堡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地質学]],1922年获哲学博士。<ref name=xu/><ref name=kmt/><ref name=zx/>

1924年(民国13年)春,朱家驊归国,任北京大学地質系教授兼德語教员官。1926年(民国15年)3月,北京学生在游行中遭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段祺瑞)|临时政府]]武力镇压,酿成[[三一八惨案]],朱家驊被指为学生游行的責任者,遭到北京临时政府的通缉。朱家驊遂逃回家乡,同年7月出任[[国立广東大学]]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0月,广東大学改组为[[国立中山大学]],朱家驊出任中山大学委員会代理委員長。<ref name=xu/><ref name=kmt/><ref name=zx/>
<br><br><br>

=== 投入政界 ===
[[File:Zhu Jiahua1.jpg|thumb|[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Zhu_Jiahua1.jpg?uselang=zh 《中國當代名人傳》中的41页朱家驊1948年照片]|left|180px]]1926年11月,朱家驊成为[[广州国民政府]]的[[广東省 (中華民国)|广東省]]政府委員,从此开始政治家生涯。1927年(民国16年)5月,调任[[浙江省 (中華民国)|浙江省]]政務委員会委員兼浙江省農工厅厅長。6月,任中山大学副校長,两广地質調査所创办后,兼任所長。此外还任中国国民党广東省党部執行委員等要職。9月,改任中山大学教務長。10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厅厅長、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執行委員。1929年(民国18年)3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執行委員(此後直到第六届一直连任中央執行委員)。<ref name=xu/><ref name=kmt/><ref name=zx/><ref name=liu>{{Cite book|author = 劉寿林等編|title = 民国職官年表|year = 1995|publisher = 中華書局|isbn = 7-101-01320-1}}</ref>

1930年(民国19年)9月,任中山大学校長。11月,改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長。翌年4月,任中英[[庚款]]委員会(1943年(民国32年)改组为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委員長。9月,任全国经济委員会秘書長。12月,任国民政府[[中華民国教育部|教育部]]部長。1932年(民国21年)10月,改任[[中華民国交通部|交通部]]部長。1935年(民国24年)12月,退任交通部部長,出任中央政治委員会代理秘書長。1936年(民国25年)春,应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招聘,出任中研院总幹事。同年12月至1937年(民国26年)11月,任浙江省政府主席。<ref name=xu/><ref name=kmt/><ref name=zx/><ref name=liu/>

=== 战时活動 ===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民国27年)3月,朱家驊任[[国民政府軍事委員会]]参事室主任。4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執行委員会]]秘書長兼党務委員会主任委員兼[[中央調査統計局]]局長,在党務方面担当枢要。因担任中央調査統計局局長,被视为陳果夫、陳立夫兄弟的[[CC系]]的一員。7月,任[[三民主義青年团]]幹事会常務幹事兼中央团部代理書記長。[[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发动闪击战后,朱家驊继续主张[[中德合作 (1911年-1941年)|中德合作]],但後来[[三国同盟条约|德意日三国軍事同盟]]成立,中德合作未能继续。<ref name=xu/><ref name=kmt/><ref name=zx/>

1939年12月[[葉楚傖]]接任朱家驊的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职务。

1940年(民国29年)3月,中研院院長[[蔡元培]]逝世,朱家驊代行中研院院長职务。同年9月,朱家驊再任中山大学校長,12月改任中大校長。12月,出任[[考試院]]副院長。1944年(民国33年)11月,接替[[陳立夫]]被任命为教育部長。<ref name=xu/><ref name=kmt/><ref name=liu/>

== 二战後活動 ==
[[日本投降]]後的1945年9月,朱家驊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了[[联合国]]教育文化会議。翌年11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正式成立,朱家驊临时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長。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4月12日,教育部長朱家驊主持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中國委員會首次籌備會議,定於6月在南京成立。<ref name="民國史大事記">{{cite book|editor=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title=《中華民國史大事記》|location=[[北京]]|publisher=[[中華書局]]|date=2011年7月}}</ref>{{rp|8333}}4月17日,國民政府任命朱家驊兼任[[中華民國科技部|国防科学委員会]]副主任委員兼委員。<ref name="民國史大事記"/>{{rp|8336}}4月23日,國民政府准免教育部部長張厲生本職;特任朱家驊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兼教育部部長。<ref name="民國史大事記"/>{{rp|8340}}4月13日,聯合國文教組織決議調查中國戰爭損失。<ref name="民國史大事記"/>{{rp|8333}}5月25日,教育部長朱家驊在[[國民參政會]]報告教育工作,參政員嚴厲質詢學潮;朱家驊謂學潮係因共黨分子在學校活動所致。<ref name="民國史大事記"/>{{rp|8361}}8月15日,北京大學教授生活困難,90餘位教授,當面向教育部長朱家驊要求合理改善待遇。<ref name="民國史大事記"/>{{rp|8397}}

1948年,榮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1屆(數理科學組)院士<ref>[https://academicians.sinica.edu.tw/index.php?func=1-D 李四光 逝世院士一覽表 中央研究院]</ref>。

[[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的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6月,朱家驊撤離至[[广州]],任[[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其後,中國大陸關入[[鐵幕]],朱家驊跟隨[[中華民國政府]]撤離至[[台湾]],历任[[总統府資政]]、中国国民党中央評議委員。<ref name=xu/><ref name=kmt/><ref name=liu/>

1963年1月3日,朱家驊病逝。享年71岁(满69歳)。<ref name=xu/><ref name=kmt/>

== 参考文献 ==
{{reflist|2}}
{{Commonscat|Zhu Jiahua}}

{{-}}
{{s-start}}
{{s-gov|roc}}
{{s-before|[[李書華]]}}
{{s-title|[[中華民国教育部|教育部部長]]|1931年12月30日—1932年10月28日}}
{{s-after|[[翁文灝]]}}
{{s-before|[[陈铭枢]]|([[黄紹竑]]代理)}}
{{s-title|[[中華民国交通部|交通部部長]]|1932年10月28日—1935年12月12日}}
{{s-after|[[顧孟馀]]|([[俞飞鹏]]代理)}}
{{s-before|[[陳立夫]]}}
{{s-title|[[中華民国教育部|教育部部長]]|1944年11月20日—1948年12月22日}}
{{s-after|[[梅贻琦]]}}
{{s-before|[[丁文江]]}}
{{s-title|[[中央研究院]]總幹事|1936年1月—1940年}}
{{s-after|[[傅斯年]]|(代理)}}
{{s-before|[[蔡元培]]}}
{{s-title|[[中央研究院]]院長(代理)|1940年9月18日—1957年10月}}
{{s-after|[[胡適]]}}
|-
{{s-ppo}}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KMT}}
|-
{{s-before|[[张厉生]]}}
{{s-title|[[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1939年12月—1945年}}
{{s-after|[[葉秀峯]]}}
{{s-edu}}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File:NCULogo.svg|25px]][[國立中央大學]]'''
|-
{{s-before|[[張乃燕]]}}
{{s-title|國立中央大學校長<br /><small>第四任<br />1930年-1931年</small>}}
{{s-after|[[羅家倫]]}}
{{end box}}


{{中央研究院院長}}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广东行政长官|ROC}}
{{hideh|[[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3px]] [[中華民國教育部]]歷任首長}}
{| class="wikitable"
!職務||姓名
|-
|教育總長||align=left|[[蔡元培]]→[[范源濂]]→[[劉冠雄]]→[[陳振先]]→[[董鴻褘]]→[[汪大燮]]→[[嚴修|嚴 修]]→[[蔡儒楷]]→[[湯化龍]]→[[章宗祥]]→-{[[張一麐]]}-→[[張國淦]]→[[吳闓生]]→范源濂→[[袁希濤]]→[[傅增湘]]→袁希濤→[[傅嶽棻]]→范源濂→[[馬鄰翼]]→[[黄炎培]]→[[齊耀珊]]→[[周自齊]]→黄炎培→[[高恩洪]]→[[湯爾和]]→[[王寵惠]]→[[湯爾和]]→[[彭允彝]]→[[黄郛|黄 郛]]→范源濂→張國淦→黄 郛→[[易培基]]→[[王九齢]]→[[馬敍倫]]→[[章士釗]]→易培基→[[馬君武]]→[[胡仁源]]→王寵惠→[[任可澄]]→[[劉哲|劉 哲]]
|-
|教育委員||align=left|[[陳公博]]、[[甘乃光]]、[[許崇清]]、[[金曾澄]]、[[鍾榮光]]、[[褚民誼]]、[[韋慤|韋 慤]]、[[經亨頤]]→蔡元培
|-
|大學院長||align=left|蔡元培→[[蔣夢麟]]
|-
|教育部長||align=left|蔣夢麟→[[高魯|高 魯]]→[[蔣中正]]→[[李書華]]→'''朱家驊'''→[[段錫朋]]→[[翁文灝]]→朱家驊→[[王世杰]]→[[陳立夫]]→朱家驊→[[梅貽琦]]→[[陳雪屏]]→[[杭立武]]→[[程天放]]→[[張其昀]]→梅貽琦→[[黄季陸]]→[[閻振興]]→[[鍾皎光]]→[[羅雲平]]→[[蔣彦士]]→[[李元簇]]→[[朱滙森]]→[[李煥|李 煥]]→[[毛高文]]→[[郭爲藩]]→[[吳京 (學者)|吳 京]]→[[林清江]]→[[楊朝祥]]→[[曾志朗]]→[[黄榮村]]→[[杜正勝]]→[[鄭瑞城]]→[[吳清基]]→[[蔣偉寜]]
|-
|政務次長||align=left|[[劉大白]]→[[陳布雷]]→段錫朋→杭立武→陳雪屏→[[吳俊昇]]→[[鄭通和]]→吳俊昇→[[浦薛鳳]]→[[鄧傳楷]]→鍾皎光→[[孫宕越]]→[[謝明山]]→朱匯森→[[施啟揚]]→[[李模|李 模]]→[[阮大年]]→[[趙金祁]]→[[袁頌西]]→楊朝祥→[[李建興]]→[[楊國賜]]→[[吳清基]]→[[范巽綠]]→[[呂木琳]]→[[林聰明]]
|-
|總務司長||align=left|[[賀師俊]]→[[鄧傳楷]]→[[徐維鑄]]→[[班鎮中]]→[[張希哲]]→[[蔣建白]]→[[張振宇]]→[[續琅|續 琅]]→[[高化臣]]→[[柯樹屏]]→[[黃建斌]]→[[陳匀|陳 勻]]→[[劉顯琳]]→[[謝又華]]→[[雷震邦]]→[[程維賢]]→[[毛鍾新]]→[[劉承叔]]→[[張效三]]→[[鮑家驄]]→[[章然|章 然]]→[[曹星|曹 星]]→[[藍順德]]→[[孫威|孫 威]]→[[黃金柱]]→[[林昭賢]]→[[劉奕權]]→[[羅清水]]→[[張國保]]→[[王文陸]]→[[劉奕權]]→[[蘇德祥]]
|}
{{hidef}}
{{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南京)}}
10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