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增加 7,676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360px|缩略图|右|[https://www.sohu.com/a/338653105_99938912 图片来自搜狐]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英文:Armor Pierc…”
[[File:Wywdtkcjd.JPG|360px|缩略图|右|[https://www.sohu.com/a/338653105_99938912 图片来自搜狐]]]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英文:Armor Piercing Fin Stabilized Discarding Sabot,简称 APFSDS ),是反坦克火炮的主要弹种之一,又被称之为杆式穿甲弹。这种弹的主要特点是穿甲部分的弹体细长,直径较小,长径比一般可达20到30左右,并仍有向更长径比发展的趋势。该弹种一般由大口径滑膛炮发射,脱壳穿甲弹的威力一般也是衡量坦克火炮威力的最重要的标准。<ref>[https://www.sohu.com/a/338441131_100129108
现代主战坦克的天敌,也是自身的利器,详解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2019-09-03 17:27</ref>


各国的最新型主战坦克除[[英国]],[[印度]],中东等一些小国仍然使用线膛炮以外,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转而使用滑膛炮。在衡量穿甲弹威力的时候,比较常用的标准是穿甲深度相当于多少毫米军用均质钢装甲。


== 基本资料 ==

{|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文名称'''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外文名称'''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Armor Piercing Fin Stabilized Discarding Sabot(APFSDS)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 用'''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穿甲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一使用国'''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苏联]]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一使用战车'''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T-62主战坦克]]
|}



== 发展历史 ==
[[File:T62zztk1.jpg|360px|缩略图|右|'''世界上首辆使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主战坦克——T-62主战坦克'''[https://tanks-encyclopedia.com/coldwar/USSR/soviet_T-62.php 图片来自the online tank museum]]]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反坦克弹药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今天我们见到的所有种类的反坦克弹药都可以在二战时期找到雏形。并且,动能穿甲弹都是反坦克炮的主力弹种。这种弹药的主要特点是以硬度较高的弹丸利用动能直接破坏装甲。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其背后也涉及了多项甲弹对抗的基本原理。比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弹丸动能越高穿甲能力越强;弹丸越细穿甲能力越强;弹体构型越合理穿甲能力越强;弹丸材料越合适穿甲能力越强等等。


但是,一个均质的穿甲弹,往往直径越大动能越大。这导致上面的两项原理实际上是相悖的。对此,反坦克炮的设计者们提出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是:非均质炮弹。也就是所谓的“金币弹”——硬芯穿甲弹(Armour-piercing composite rigid,APCR,译为复合硬度穿甲弹)。这是一种是以较软、较轻的材料制造炮弹的外壳;而以较硬、较重的材料制造外壳包裹的弹芯。


这种炮弹也有其劣势所在:虽然降低了穿甲时口径过大带来的不利影响,却并没有减小空气阻力对炮弹的不利影响。为了提升穿甲能力,各国硬芯穿甲弹的速度都越来越高,空气阻力对炮弹穿甲能力的影响也就越来越明显。这时,英国率先研制出脱壳穿甲弹(Armor-piercing discarding-sabot,APDS)。在基本原理上,脱壳穿甲弹与硬芯穿甲弹殊无二致。区别仅仅是脱壳穿甲弹的轻质外壳不再包裹弹芯,并在炮弹出膛后直接在空气阻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飞。这可以显著的降低弹芯运动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但是,这种弹型的长径比始终不高,穿甲能力始终有一定限制。而优质的穿甲弹需要比较高的长径比,较小的空气阻力以及较大的飞行速度等。


1961年,苏联划时代的T-62主战坦克问世,其搭载的3VBM-1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让穿甲弹中的种种构想都变成了现实。3VMB-1炮弹的3BM-3弹头宣告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代的到来。而在这之后,由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相比此前的各类型坦克用穿甲弹有着存速能力强,着靶比动能大,穿甲能力强等特点,因此,这种穿甲弹就成为了现代主战坦克的主力弹种之一,并迎来了较快的发展。



== 结构 ==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由弹丸和装药两部分组成。其中它的弹丸部分主要由飞行部分(也被称之为飞行体)和脱落部分组成。飞行部分一般包括了风帽、穿甲头部、弹体、尾翼、曳光管等组成;脱落部分则由弹托、弹带、密封件、紧固件等组成。至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装药部分则分别由发射药、药筒、点传火管、尾翼药包(筒)、缓蚀衬里、紧塞具等组成。



== 穿甲原理 ==

由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弹体细长、着速高、故而其在穿甲过程中与此前的穿甲弹有着些许不同,其在穿甲过程中一般是弹体边破碎、边穿甲,故而也被称之为"破碎穿甲"。


就以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透大法向角的均质钢装甲为例,首先,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穿甲头部会以极高的速度命中并撞击装甲表面,此时,由于撞击处产生了较高的压力,并大大超过了弹体材料和装甲表面的强度极限。


故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头部以及装甲表面会先被破碎,而破碎后的弹体金属就要向阻力最小的方向飞散,在飞散出去的同时,装甲表面的碎片也会一起飞散开来,这样一来装甲表面处就会出现一个弹坑,并使口部出现翻边。而这个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开坑阶段,并且在这个阶段,侵彻界面(即弹体命中装甲并产生作用的界面)会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体的速度方向呈倾斜状态,若后续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体动能不足就会出现跳弹现象(即:在倾斜的装甲表面开出一个弹坑但不能穿透装甲)。


而如果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体此时仍然拥有足够动能的话,在穿甲头部作用力和力矩的作用下,侵彻界面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体的速度方向线就会逐渐转向垂直,且不会跳弹。后边破碎边侵彻,弹体碎片反挤在弹体周围使穿孔扩大,并出现反侵彻情况(这个阶段也被称之为反侵彻阶段)。随后,尾翼在弹坑入口处就会被碰碎,在装甲表面留下尾翼片的划痕。


当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体侵彻的深度超过装甲总厚度的一半时,剩余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体将向抗力最小的钢甲法向(即最薄厚度方向)进行侵彻,于是乎弹孔就会出现内折转,随之装甲表面就会出现凸起,并"剪切"下一个钢塞(这个阶段也被称之为冲塞阶段)。


最后从装甲后面飞出的剩余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体及许多灼热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体和装甲碎块就会对坦克内的乘员和各种仪器设备起到杀伤燃烧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击毁坦克的目的。<ref>[https://www.sohu.com/a/338653105_99938912
科普文: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如何打洞洞的 ]2019-09-04 14:32</ref>



== 视频 ==

'''坦克脱壳穿甲弹攻击原理演示 一看就明白'''

{{#iDisplay:u0529097gh5|480|360|qq}}



== 参考文献 ==

[[Category:500 社會科學類]][[Category:590 軍事總論]][[Category:595 軍事技術]]
3,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