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打城戏

增加 1,36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File| style="background: 打城戏.jpg#E6E8FA" align= center| 缩略图|打城戏]] ''' <big> 打城戏</big> ''' ,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File: 打城戏 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土戏。流行于闽南泉州、普江、南安、龙海、淖州以及厦门、同安等地区,是由宋元以来僧、道普度超亡法事仪式衍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宗教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 "打城"仪式通常是在和尚道士打醮拜忏、做功德超度亡灵圆满的最后一天举行的,叫"打桌头城"。后来,发展为"打地上城"。再后为适应法事需要,又增加些短小的神怪节目,从宗教仪式圈子里跳出来,开始在民间丧仪、孟兰盆会和水陆大醮上演出。 .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打城戏艺术上受泉州民间艺术的哺育,提线木偶戏对它的影响尤深。早期的音乐、唱白以及科步,带有浓厚的木偶戏表演风格。后期武戏受京剧的影响,较多采用京戏的武技表演;文戏则吸收了梨园戏和高甲戏的某些科步动作 图片 丰富自己。源于呢图网]]]|-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Ⅳ-114。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获得| style=" 打城戏background: #C0C0C0" 项目保护单位资格。align= center||-基本信息|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打城戏
申报地区;福建省泉州市
|}
 
'''打城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土戏。流行于闽南[[泉州]]、普江、[[南安]]、龙海、[[淖州]]以及[[厦门]]、同安等地区,是由宋元以来僧、道普度超亡法事仪式衍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宗教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 "打城"仪式通常是在和尚道士打醮拜忏、做功德超度亡灵圆满的最后一天举行的,叫"打桌头城"。后来,发展为"打地上城"。再后为适应法事需要,又增加些短小的神怪节目,从宗教仪式圈子里跳出来,开始在民间丧仪、孟兰盆会和水陆大醮上演出。 打城戏艺术上受泉州民间艺术的哺育,提线木偶戏对它的影响尤深。早期的音乐、唱白以及科步,带有浓厚的木偶戏表演风格。后期武戏受京剧的影响,较多采用京戏的武技表演;文戏则吸收了梨园戏和高甲戏的某些科步动作来丰富自己。
 
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Ⅳ-114。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获得"打城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f>[http://wmf.fjsen.com/wmcl/2015-08/28/content_16555280_3.htm 打城戏] , 福建文明 2015-08-28 </ref>
洪球江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吴天乙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历史渊源==
泉州地区道士在做法事时,有一种叫打"天堂城"的仪式,即道士穿上道袍,手持法器,表演"芭蕉大王巡视枉死城",释放屈死鬼魂。而信奉佛教的和尚,则穿上袈裟,打着法器,表演"地藏王打开鬼门关",放出无辜鬼魂,俗称"打地下城"。这两种宗教仪式均在寺院或广场上进行,并穿插表演踩高跷、过刀山、跳桌子等杂耍节目,以吸引观众。随后,由于法事需要,表演从佛经《 [[ 目连救母 ]] 》中摘选的《 [[ 白猿抢经 ]] 》《打地下城》《双挑》等带有故事情节的小段节目,音乐曲调以佛曲与道情为主,乐器以佛教的木鱼、拍板和道教的草锣、铜钹等法器为主。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打城"的表演,开始突破简单的宗教仪式,走上城乡的露天舞台。清咸丰十年(1860年),晋江县兴源里吴永燎、吴永吟兄弟组建打城戏班,在晋江、南安、同安、厦门、金门等地演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两位荷兰人在厦门看过打城戏《 [[ 李世民游地府 ]] 》《刘全进瓜果》《 [[ 庄子戏妻 ]] 》《目连救母》《 [[ 三国 ]] 》《楚汉》以及《 [[ 西游记 ]] 》等连台戏。 [[ 林纾 ]] 在其所著《 [[ 畏庐琐记 ]] 》的《泉郡人丧礼》中记载:"……礼忏之末日,僧为《目连救母》之剧,合梨园演唱,至天明为止,名之曰和尚戏,此皆余闻所未闻者也。"故打城戏又称和尚戏,或道士戏、法事戏。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晋江县小兴源班已具相当规模,拥有一批表演人才,诸如老生 [[ 吴远明 ]] 、吴汝埔,武生 [[ 吴远茶 ]] ,丑角 [[ 吴远滔 ]] ,旦角 [[ 吴混沌 ]] ,小生 [[ 吴传家 ]] 等,吴远明主演 [[ 李世民 ]] 、刘全等角色,演技闻名闽南。
光绪十七年(1891年),泉州开元寺和尚超尘、圆明,合资自置戏装道具,邀请会演戏的道士和"香花和尚"(吃荤的和尚),组织半职业性质的戏班,名叫"大开元",先后聘请提线木偶戏艺人 [[ 吕细大 ]] 、林润泽、陈丹桂等人,传授《 [[ 目连救母 ]] 》剧目中的《 [[ 会缘桥 ]] 》《傅相升天》《试雷》等小折子戏,并在原有佛曲、道情基调上,吸收木偶戏曲调,表演科步也摹仿木偶戏动作。同时,吸收梨园戏与高甲戏的音乐曲牌与伴奏乐器,尤其吸收京剧的大量传统剧目与武功特技,使打城戏走向成熟 [[File:打城戏1.jpg|缩略图|打城戏1]]清宣统二年(1910年),晋江小兴源班培养出一批青少年,演出大型神话剧《吴真人收孽龙》和《郑成功》连台本戏。随着打城戏的发展,泉州班主超尘与圆明开始分别独立组班,超尘主持"大开元"班,圆明另立"小开元"班,班子均从10多人发展至40多人,并由半职业性质转变为专业戏班
[[File:打城戏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清宣统二年(1910年),晋江小兴源班培养出一批青少年,演出大型神话剧《[[吴真人收孽龙]]》和《郑成功》连台本戏。随着打城戏的发展,泉州班主超尘与圆明开始分别独立组班,超尘主持"大开元"班,圆明另立"小开元"班,班子均从10多人发展至40多人,并由半职业性质转变为专业戏班。 打城戏戏班的真正形成是1905年。泉州开元寺和尚超尘、圆明为了招揽法事,合资购置行头道具,以演戏的道士为基本演员,又吸收 "香花和尚"(吃荤)参加, 聘请泉州木偶戏艺人传授整套《 [[ 目莲戏 ]] 》,组成一个半职业性质的戏班,叫"大开元班"。吸收木偶戏的曲调作为演出的音乐,并由广场搬上舞台。不久,戏班主圆明与超尘,各自分开组班。超尘仍旧主持"大开元班";圆明另行组织的"小开元班"。1902年,晋江县小兴元村的做法事兼演戏的道士,组织了一个"小兴元班"。"小兴元"活跃在晋江、石狮、东石、英林一带,班主为道士,故俗称"道士戏";而"小开元"则流行于泉州、惠安、南安及晋江等地,因其班主是和尚,所以叫做"和尚戏"。建国后统称为打城戏。
抗日战争时期,厦门等地沦陷,达成吸引艺人星散而渐衰落,直至1949年后,才得以复苏。小兴源班与小开元班因演员被抓壮丁而散伙。抗战胜利后,小开元班复办。民国36年(1947年),晋江青阳镇洪金水组建"赛龙章班",南安县洪赖镇成立打城戏业余剧社,打城戏进一步发展,以"小兴源班"与"小开元班"为最有名,两班经常对台竞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散于社会的原"小兴源"、"小开元"等班社艺人30多人,于1952年在泉州组织泉音技术剧团,1957年改称泉州市小开元剧团,1960年,定名为泉州市打城戏剧团。该团整理、改编、创作了一批新剧目,如《 [[ 少林寺 ]] 》《火焰山》《吕四娘》《 [[ 郑成功 ]] 》《李卓吾》《李九我》《 [[ 洛阳桥 ]] 》《三公主》《田螺姑娘》《 [[ 试雷 ]] 》《龙宫借宝》《收红孩儿》《 [[ 三探无底洞 ]] 》等。该团涌现出被誉为"闽南第一美猴王"的曾火成及后起之秀 [[ 吴天乙 ]] [[ 黄英英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打城戏繁荣时期,除泉州的大开元班、小开元班外,晋江成立小荣华班,南安成立小协元班,活动于闽南各地。此时,晋江的小兴源班因一部分演员出洋、一部分加入泉州"大开元"班,而渐趋解散。民国18年(1929年),[[吴万圣]]、吴芬津、[[吴宝灿]]返回晋江,邀人合资重新组建"小兴源班",先后招收两批演员,一直活动到1949年。泉州的"大开元班",因超尘与圆明两位班主意见不合,圆明离班,于民国19年(1930年)另组"小开元班",挖走"大开元班"台柱,使之走向解体。1952年泉州组织泉音技术剧团,1957年改称泉州市小开元剧团,1960年成立泉州打城戏剧团,并整理、改编和创作了一批新的剧目,如《[[少林寺]]》《火焰山》《吕四娘》《[[郑成功]]》《李卓吾》《李九我》等。1966年,达成惜别指令停演。1968年泉州市打城戏剧团宣布解散。从此,该西游剧种在闽南消失了。 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广大群众的呼吁、老艺人[[吴天乙]]的积极策划以及有关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打城戏终于1990年初以民间职业剧团形式重新组建,使这朵福建剧苑中奇特的品种又绽开新颜。1991年1月,在[[中国]]南戏暨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打城戏剧团为大会作了开台仪式表演,演出《[[龙女试雷有声]]》。并先后参加泉州第二、三届"威远楼之夏"戏剧展演和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仿古祭海演出活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 [[File: 打城 戏繁荣时期,除泉州的大开元班、小开元班外,晋江成立小荣华班,南安成立小协元班,活动于闽南各地。此时,晋江的小兴 戏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 班因一部分演员出洋、一部分加入泉州"大开元"班,而渐趋解散。民国18年(1929年),吴万圣、吴芬津、吴宝灿返回晋江,邀人合资重新组建"小兴源班",先后招收两批演员,一直活动到1949年。泉州的"大开元班",因超尘与圆明两位班主意见不合,圆明离班, 民国19年(1930年)另组"小开元班",挖走"大开元班"台柱,使之走向解体。1952年泉州组织泉音技术剧团,1957年改称泉州市小开元剧团,1960年成立泉州打城戏剧团,并整理、改编和创作了一批新的剧目,如《少林寺》《火焰山》《吕四娘》《郑成功》《李卓吾》《李九我》等。1966年,达成惜别指令停演。1968年泉州市打城戏剧团宣布解散。从此,该西游剧种在闽南消失了。呢图网]]]
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广大群众的呼吁、老艺人吴天乙的积极策划以及有关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打城戏终于1990年初以民间职业剧团形式重新组建,使这朵福建剧苑中奇特的品种又绽开新颜。1991年1月,在中国南戏暨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打城戏剧团为大会作了开台仪式表演,演出《龙女试雷有声》。并先后参加泉州第二、三届"威远楼之夏"戏剧展演和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仿古祭海演出活动。
[[File:打城戏2.jpg|缩略图|打城戏2]]
==文化特征==
===表演方式===
"打城"仪式通常是在和尚道士打醮拜忏圆满的最后天举行的,地点一般在广场上,表演简单的杂技,如弄钹过刀山跳桌子、丢包子等没有故事内容的小节目。后为适法事与群众的需要,又增加些短小的神怪迷信节目,如《 [[ 天堂城 ]] 》《白猿抡经》等。不过这些节目仅是宣扬释道教义的一种仪式,直到一百多年后,它才从宗教仪式圈子里跳出来,开始在民间丧仪孟兰盆会和水陆大醮上演出。
首先,从动作装扮上看,纯粹宗教意义上的仪式动作被越来越多地赋予了戏剧性的表现力,以满足世俗审美的需求。早期的道教斋醮祭仪就已蕴涵着一些艺术因子,类似于戏曲舞台上的"打闹台":"这类醮坛法事,需由熟悉经书和宗教仪范的道教法师'高功'出坛主持,除高功外,尚需四至八名其他道士作为法师,持法器(打击乐器)和笙、萧、笛、管等吹奏乐器参加演奏、咏唱、诵经。……作为'施放食'的预备,在高功出坛前,至少要演半小时的器乐曲牌,有时应斋主要求,演奏时间更长。开坛前的这一演奏活动,称为'打闹台'。闹台声一起,死者亲友及道场附近群众闻声前来'看斋'。"做法事召唤来的不仅是死者的亲属,更有看热闹的普通民众,这就昭示着世俗的欣赏需求必然介入到仪式当中。在"打桌头城"的仪式动作中看到了明显的民间艺术表演成分。仪式有一定的程序,首先是纯粹仪式操作"打城请灵炉法事"和"请神",由道士念符咒、上香、进酒引来鬼魂请来神灵。与此同时,民间的日常用具也成了表演中的简单道具,如《哭城鬼》中的城鬼手中摇着一把蒲扇,《双挑》中的付罗卜肩挑经担,雷有声则身背包袱手持雨伞,而救苦真人挥舞着"降魔剑"。
伴奏乐器有大嗳、小嗳、小管、横笛、二弦、三弦等管弦乐器以及南鼓、南锣、南钹、草锣、铜钟、锣仔、南碗、锣、南柏、双音、小叫等打击乐器。建国后,增加了鸭嘴笛、箫、琵琶、飘弦、两盏、双铃、大通鼓、北小鼓等。
 [[File:打城戏3.jpg|缩略图| 打城戏3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代表剧目==
打城戏的早期剧目以《目连救母》为主。后期大量吸收京剧剧目,除了《 [[ 界牌关 ]] 》《四杰村》《阴阳河》《 [[ 铁公鸡 ]] 》《庄子戏妻》等本戏外,还有《 [[ 小五义 ]] 》《小八义》《大八义》《 [[ 水浒 ]] 》《西游》《南游》《说岳》《 [[ 三国 ]] 》等连台本戏,截止到2004年3月共有18部162本。
打城戏大致可分为神话、神怪剧、历史故事和武侠剧几类传统剧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了一批新的剧目,如《郑成功》《龙宫借宝》《岳云》《宝莲灯》《潞安州》等。
打城戏保存有大量民间的特技、杂耍、舞蹈,带有很强的神秘性与独特性,既充满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又有别于其他剧种,体现该剧种在宗教文化底蕴方面与众不同。
打城戏是揭示民间戏曲与宗教、民俗互动关系的重要标本。 作为仪式戏剧,打城戏是宗教、民俗、艺术等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晶;作为戏曲剧种,打城戏又传承着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传统。<ref>[https://www.360kuai.com/pc/98e40e16455f28fab?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泉州打城戏的主要剧目] , 快资讯 2020-02-12 </ref>
===传承人物===
===重要演出===
2013年9月1日, [[ 吴天乙 ]] 泉州打城戏剧团召集20余名打城戏学员,在泉州南音艺苑举行首场演出。
2015年,福建泉州 [[ 吴天乙 ]] 打城戏传承中心的吴天乙夫妇和他们的学生带领打城戏剧团在香港中国戏曲节上亮相。
===荣誉表彰===
[[File:打城戏4.jpg|缩略图|打城戏4]]
2003年10月中旬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第12届亚洲仪式戏剧节上,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推荐的福建泉州市打城戏剧团演出的《目连救母》,获大会颁发的金小丑纪念奖。
[[File:打城戏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2003年10月中旬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第12届亚洲仪式戏剧节上,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推荐的福建泉州市打城戏剧团演出的《[[目连救母]]》,获大会颁发的金小丑纪念奖。 2004年11月19日泉州天乙打城戏剧团在 [[ 东京 ]] 的演出很成功,演出结束后,许多专家学者, [[ 中国 ]] [[ 日本 ]] 大使馆官员和中国剧协领导纷纷到后台祝贺演出成功,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濒危状态==
15,650
次編輯